博覽會鼻祖,匈奴聖地的焉支山如今卻黯然失色

2020-12-23 遊客視覺

焉支山下萬國博覽會

1851年,萬國工業博覽會在英國倫敦舉行

1964年,紐約建城300年舉行世界博覽會

1970年,大阪舉行世界博覽會

2010年,上海舉行世博會,主題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世界博覽會,是各國歷史、文化、科技、生活相交融的平臺,但你一定想不到,早在公元609年6月,隋煬帝就在張掖焉支山下召開萬國博覽會,突厥及西域27國王公貴使皆來覲見,為促進地區文化交流及繁榮昌盛寫下了輝煌的一筆

莫高窟45窟壁畫:焉支山萬國博覽會

時至今日,焉支山已無當年博覽會的任何遺蹟,歲月帶走了所有能帶走的氣息,這其實有點類似現代的博覽會,為節約資金,搭建臨時場館,在那個年代,焉支山下一望無際的草原正適合搭建各國來朝的帳篷,而這些東西,是不太好流傳至今的

站在焉支山上,我一直在思考隋煬帝的生平事跡,誠然,歷史上對於他的評價數不勝數,但是在萬國博覽會這一頁上,我佩服他的豪邁,佩服他的雄才韜略,他是中原皇帝裡面唯一去過河西走廊的,而真正將河西走廊納入大漢版圖的漢武帝一直夢寐以求卻沒有到過河西走廊,隋煬帝當時締造的隋朝該有何其強大,才能讓西域諸國俯首稱臣,召開博覽會這種號召力不光得是國力強盛,還要有武功才能,治國策略,他就懂的文明之間的交流是國家發展的重要一項,真了不起,破有遠見

匈奴聖地胭脂山

匈奴人祖祖輩輩在焉支山下的山丹軍馬場養馬直到公元前121年春天的一個早晨,霍去病的鐵蹄無情的踐踏了他們的家園,當時的霍去病率領一萬鐵騎從今天的甘肅臨洮出發,在青海循化度過黃河,翻過祁連山,從張掖民樂扁都口進入匈奴人的領地,大戰渾邪王,追出匈奴數千裡,緊急逃竄的匈奴人只留下了半首詩

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粉黛無顏色。

自此,焉支山正式併入大漢版圖,與匈奴人的姻緣暫時告一段落

匈奴自古以來侵犯漢朝邊界,和平解決不了的問題只能付諸於武力,但是那些生活在焉支山附近的平民,在當時的情況下,又經歷了多少生死離別,自己的家園那麼美,如今不得不棄之遠去,在焉支山上望向遠方你就可以看到大片的草場,匈奴人世代在這裡養馬,而這裡瞬間就不是他們的家了,我想那種感覺就像焉支山上傍晚的習習涼風,很不是滋味,戰爭苦了那些當地愛好和平善良的牧民,但有時候其實是無奈之舉

焉支山的來歷

據傳,在焉支山上,產有一種草可以當作顏料使用,添加油脂後就可以當作女孩子的胭脂,匈奴人最早開發了這裡的胭脂,胭脂在匈奴語中是美麗的意思,音譯山名,後來正式改名焉支山,意為美麗的山

焉支山黯然失色

焉支山具有豐富的礦產資源,主要是金礦和煤礦,作為祁連山的支脈,與祁連山一樣遭遇了不小的生態破壞,這其中就包括礦產資源的過度開發,森林資源的過度利用,以及旅遊對其深遠的影響,如今的焉支山雖有文化內涵,但缺少文化遺蹟,似乎有點黯然失色

其實早在上世界90年代,焉支山就已經開始旅遊開發,但由於規劃問題,資金問題,人們的觀念問題等等,開發效果並不是很理想,但是焉支山現在美景依舊在,並且歷史薈萃,宗教氛圍濃厚,旅遊資源富集,當地的山丹縣已經在重點合理的開發焉支山旅遊了,所以未來可期

逛焉支山景區,您可不僅要有欣賞美景的興趣,最好是再多一點對那段歷史文化的熱愛,焉支山景區的意義就在於人文結合,焉支山的美不光是風景,在這裡實地感受,才能領略文化的魅力,我也是在遊完焉支山後對整個河西的五涼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你會發現,整個河西走廊為中原王朝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遊玩這些地方,就如同走進了歷史的長河,年代代入感即刻顯現出來

焉支山旅遊

焉支山在最近這兩年進行過短期的維護,大約每年都是五一之後開放,如果您想去,山丹縣城有通往焉支山的旅遊大巴,但建議自駕遊,像我一樣,選一個夏天的黃昏上山,在天黑前下來,焉支山全程走下來也就三小時左右,可能我是工作日去的緣故,再加上五點才上的山,諾大的景區幾乎沒遇見人,完全沉浸在山上的美景中

黃昏的餘暉在樹林中穿梭,涼爽的氣候讓人不知疲倦,寂寥的腳步聲在山谷間迴蕩,那種融入自然的飄飄然感覺愜意極了

相關焦點

  • 焉支山,如何成為讓匈奴哭泣的兵家必爭之地?|中國自駕地理
    -這 是 自 駕 地 理 的 第 365 篇 原 創 主 文- 一首無限哀婉的《匈奴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 匈奴的王后叫閼氏.焉支山就是閼氏的故裡.《閼氏淚:焉支山的傳說》
    春秋時期,這裡是烏孫、大月氏等民族相互爭奪輪番盤踞的草原,秦漢時,焉支山落入匈奴之手。公元前121年,漢武帝發動了河西大戰,之後,焉支山便納入漢朝版圖,這裡就成了遊牧文化和農耕文化、中原文明和西域文明的碰撞區。再後來,隋煬帝在這裡舉辦萬國博覽會、哥舒翰修建鐘山寺、李白、韋應物、岑參、陳子昂等大詩人的吟哦唱和,無不給這座山留下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形象和詩文篇章。焉支山,名副其實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山。
  • 1號文化網B版||焉支山-閼氏精魂的化身(周步)
    但是,當你真正了解了這座山之後,了解了焉支山、祁連山、河西走廊和匈奴的歷史之後,你就會被這座山豐富而厚重的歷史和人文勝跡大吃一驚。春秋時期,這裡是烏孫、月氏等民族相互爭奪輪番盤踞的草原,秦漢時,焉支山落入匈奴之手。公元前121年,漢武帝發動了河西大戰,之後,焉支山和河西路這片土地便納入漢朝版圖。河西走廊自古就是一個遊牧文化和農耕文化的交匯區,也是一個中原文明和西域文明的碰撞區。
  • 《匈奴歌》美學價值淺析
    關鍵詞:《匈奴歌》;匈奴民歌;美學價值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以上四句詩就是現今我們能看到的《匈奴歌》之全貌,它最早記載於《西河舊事》之中。此書作者不詳,據說由北涼人所著,而今已經失佚。
  • 西部散文閱讀:焉支山下讀昭君《上元帝書》
    焉支山下,讀昭君《上元帝書》周 步王昭君名叫王嬙,號昭君,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四大美人有多美,後世用八個字來概括:沉魚落雁,羞花閉月。這八個字分別代指四大美人和四個典故。落雁指的就是王昭君。漢元帝時期,大漢和匈奴的關係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匈奴內部互相爭鬥,形成了五個單于各自為政的局面,經過多年的混戰,呼韓邪單于被他的哥哥郅支單于打敗,內外交困,便親自來到長安,朝見宣帝於甘泉宮,尋求漢朝的幫助。漢元帝時,再次入朝,自請為婿,願結永好。漢朝雖強,但與匈奴多年的戰爭,早已是疲憊不堪,漢朝也需要南匈奴的力量來制止北匈奴的發展,於是便答應了呼韓邪單于的請求。
  • 說他是閃電戰的鼻祖也不為過
    我們都知道霍去病是漢朝的一名大將,而他最大的功績就是擊敗了匈奴。在那個年代能夠擊敗強大的匈奴,依靠的是什麼呢?應該是他的軍事才華。在公元前121年春天,漢武帝又想起了心頭大患匈奴。認為春天是他們最弱的時候,此時非常適合主動出擊。而他的想法非常準確,更正確的是他任命霍去病為驃騎將軍,並且讓他率領一萬精銳騎兵出徵。
  • 漢代「封狼居胥」戰爭徹底消滅了匈奴的有生力量
    匈奴大攻圍馬邑,韓王信降匈奴。匈奴得信,因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晉陽下。高帝自將兵往擊之。會冬大寒雨雪,卒之墮指者十二三,於是冒頓詳敗走,誘漢兵。漢兵逐擊冒頓,冒頓匿其精兵,見其羸弱,於是漢悉兵,多步兵,三十二萬,北逐之。」此後發生了平城之圍,漢高祖受困平城白登山。
  • 被忽略的歷史,漢朝打敗匈奴,是無意中碰到了匈奴的死穴
    輸了漢初四帝奪得的河套要還給匈奴,漢武帝奪取的河西四郡也將不保,匈奴得到河套(河套本來是匈奴的),長安就危險了,匈奴得到河西,西域諸國就會成為匈奴的附庸,大漢離覆亡也就不遠。 贏了又能得到什麼,戈壁又種不了糧食,還要管理一幫"化外之人",更要耗費很多錢糧,可能農耕文化也限制了漢朝人的想像力。
  • 霍去病戰勝匈奴的關鍵:運用閃電戰戰術,讓騎兵機動性發揮到極致
    然後再越過焉支山,6天中急行軍一千多裡,在皋蘭山下(今蘭州南部)殲敵近九千人。在夏季攻勢中,由於霍去病的進兵速度非常快,導致公孫敖等人跟不上速度,而且迷路了。但是霍去病相當有膽略,他果斷孤軍深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打敗了敵人,殲敵數萬人。霍去病的部隊作戰反應速度非常之快。在匈奴降兵譁變之時,霍去病和身邊的將士立即策馬奔入亂軍之中,斬殺了變亂者,沒有給其他意欲變亂者任何的翻盤機會。
  • 當時匈奴的一首詩道盡血淚
    而漢武帝之所以備受推崇,和他徵戰匈奴的功績離不開關係。在漢武帝以前,雖然我國建立了統一的王朝,但是因為匈奴只是侵擾我國的邊境,統治者認為投入大量的兵力對抗匈奴並不值得,所以對於匈奴我國始終是容忍的態度。
  • 漢武帝對匈奴的戰爭,算不算侵略行為?司馬遷在《史記》中講過
    既然這些地區,都屬於中華民族的一部分,自然,漢朝與匈奴之間發動的戰爭,只能稱為是中華民族的內部戰爭。這種內部戰爭自然是不算侵略的。其二,有共同的起源。司馬遷在《史記》中,曾講到,匈奴屬於夏朝的後裔,漢朝和匈奴屬於同根同源,同一個老祖宗。
  • 真正明白霍去病與匈奴的關係,才知道這位軍事天才有多可怕
    但是接下來我們要說的這位,被譽為是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戰神」,他就是霍去病,漢朝時期的軍事天才,十七歲就隨衛青出擊匈奴,斬殺敵軍無數,兩次都功冠全軍,被封為冠軍侯。霍去病17歲就徵戰沙場,抗擊匈奴,不僅保衛了邊疆的安寧,還深入大漠。在河西一戰,殲滅敵軍四萬多人,讓匈奴軍隊聞風喪膽,收復了富饒的河西地區。在匈奴還流傳著一首悲歌:「失我焉支山,令我婦女無顏色。
  • 匈奴人到底去了哪裡,蒙古是匈奴的後裔嗎?
    外國的話,整個中亞包括部分歐洲有很多地區都算是匈奴人的後代,尤其是匈牙利,首都廣場上還有北匈奴首領阿提拉的銅像。但是,注意,他們都只能算是匈奴的後代,匈奴這個族群早已消失。歷史上,匈奴曾經有兩次高光時刻,第一次是秦末漢初的時候,冒頓領導的匈奴帝國。
  • 匈奴的一句詩道盡血淚
    漢武帝不知匈奴二王投降的真假,遂派霍去病前往黃河邊受降。當霍去病率部度過黃河的時候,果然匈奴降部中發生了譁變。面對這樣的情形,霍去病竟然只帶著數名親兵就親自衝進了匈奴營中,直面渾邪王,下令他誅殺譁變士卒。霍去病的氣勢不但鎮住了渾邪王,同時也鎮住了四萬多名匈奴人,他們最終沒有將譁變繼續擴大。)
  • 看河西走廊的地形,就知道漢武帝為何和匈奴爭奪這裡幾十年了
    漢武帝繼位後,改變了西漢對匈奴的態度,開始用武力解決問題。在漢武帝在位期間,多次率兵攻打匈奴,取得了眾多勝利。在對匈奴的作戰中,最大的成就就是佔領了河西走廊。為何奪回河西走廊,匈奴也多次進攻西漢。可以說匈奴和漢武帝爭奪這裡幾十年的時間。
  • 匈奴人的10個秘密(上):重視人口,愛混血,喜歡給漢族人娶媳婦
    《史記》裡說,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這就是說匈奴與華夏是同祖的。但因其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很難找到一個完整的「民族樣本」,所以,也便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秘密。1.無文字,可能講古漢語失我焉支山,令我婦女無顏色。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 匈奴如今還有後代嗎?如果你是6個姓氏之一,可能屬於匈奴子孫
    衰落不是滅絕,匈奴依然有「捲土重來」的機會,王莽篡漢後,漢朝與匈奴之間維持的短期和平被打破,匈奴分裂為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臣服東漢,被安排在河套地區,北匈奴依然在漠北生活著,但東漢不會允許這樣一個隱患繼續發展壯大下去,北匈奴連連遭到大規模攻擊,公元160年左右,部分北匈奴西遷了。
  • 中行說是怎麼超越韓信,成為西漢「漢奸鼻祖」的
    之所以在中行說的「漢奸鼻祖」四字上加引號,大約是屈從了流行的說法,然而事實上,倘若以第一個投降匈奴論,西漢真正的漢奸鼻祖應該是韓信,也叫韓王信。
  • 讓匈奴人真正體驗到戰爭恐怖的河西之戰
    接著,繼續長途奔襲、越過焉支山後,在皋蘭山一帶與匈奴主力軍團開展戰略決戰,一舉擊敗匈奴渾邪王和休屠王部,首虜八千餘級。同時,為牽制匈奴對河西之地的增援,博望侯張騫和郎中令李廣率軍從右北平出發,進擊匈奴東部的左賢王部。霍去病與公孫敖率數萬騎兵從北地郡分道出發,一路向西北行軍,挺進至匈奴腹地居延澤後,再迂迴向南從後面包抄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