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哈利·波特》中的格蘭芬多校草,也是《暮光之城》的霸氣男主;
·他曾因為戲份全刪卻因禍得福被推薦了重要角色,也曾因將主演《新蝙蝠俠》而備受質疑;
·他的話癆體質曾勸退「私生粉」,也曾在採訪裡用「生命」吐槽自己的角色是個「腦子有病」的「殺人狂」;
·他還在和諾蘭第一次聊天時聊到低血糖差點暈過去,拍《信條》拍到最後一場戲都不知道自己的角色是死是··活;
·他就是羅伯特·帕丁森。
由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電影《信條》上映後,觀眾褒貶不一,豆瓣評分也從開畫時的8.3分降到了7.8分。
喜歡該片的影迷都認為諾蘭在視覺呈現、敘事結構上再創新意,再一次拓展了電影的可能性,而有些觀眾則認為影片的觀影門檻過高,有故弄玄虛之嫌,形式大於內容,故事簡單人物單薄。
不過片中羅伯特·帕丁森的表演,倒是得到了一致好評。聯想到此前《蝙蝠俠》系列、《盜夢空間》等作品,很多網友感慨,「諾蘭太會拍男人!」還有人調侃,諾蘭是「好萊塢正午陽光」,非常會拍「男人戲」。
的確,不少觀眾在觀看後表示,他的表演打破了《暮光之城》給人的刻板印象,男人味十足但又略帶滄桑頹廢感,別有一番韻味。
從「霍格沃茨校草」到「狗血偶像劇」男主
在《信條》之前,大部分中國觀眾對羅伯特·帕丁森的印象,也許停留在,「哦,那個暮光男」。
如果再久遠一些,可能還有人記得,羅伯特·帕丁森在《哈利·波特之火焰杯》裡飾演的被伏地魔殺害、英年早逝的格蘭芬多校草塞德裡克,那也是他最初最為人所知的角色。
帕丁森1986年出生於英國倫敦,12歲就開始當模特,15歲開始在戲院裡演一些小角色。
他第一個屏幕角色出現在電影《尼伯龍根的指環》裡,隨後也參與了《名利場》裡的演出,不過基於劇情考量,電影最後上映時他的戲份被刪除了。
他與《哈利·波特與火焰杯》的緣分也來源於此,《名利場》選角組對於戲份被刪感到有些愧疚,於是把他介紹給了隔壁《哈利·波特》劇組,而塞德裡克一角才真正讓他被更多人所知。
導演邁克·內威爾對於他「典型的輪廓鮮明的英國寄宿學校的學生」的外貌印象深刻,還稱讚他有著「人們對於霍格沃茨的學生期望中的一切」。
《哈利·波特與火焰杯》上映後,由於角色戲份所限,矚目度並不如其他主要演員們來得高,但仍然引起了關注,當時還有媒體稱他為「裘·德洛的接班人」。
而真正讓他走紅的,則是2008年開始上映的奇幻浪漫愛情電影《暮光之城》系列,這個系列也憑藉一眾年輕俊美的演員、狗血浪漫的劇情,在全球都收穫了一票粉絲以及不錯的票房成績。
片中,他飾演神秘迷人又邪氣俊美的吸血鬼愛德華·卡倫。當時《暮光之城》女主角早已定下由克裡斯汀·斯圖爾特,但男主角卻遲遲未定案,最終帕丁森從五千名試鏡演員中脫穎而出,獲得了愛德華·卡倫一角。
當時,試鏡時安排他倆演親密戲,女主斯圖爾特感覺到了化學反應與無比的契合。而導演凱薩琳也表示,當她看到帕丁森的演出時,心想就是他了,「集邪氣俊美的吸血鬼氣質與外在於一身的男主角出現了,理想中的俊美吸血鬼!」
該系列拍攝時,帕丁森和斯圖爾特也因戲生情,談了四年的戀愛,後來才分手。
多年磨練演技,經常認不出是當年的「暮光男」
《暮光之城》一共拍了五部直到2012年,中國觀眾對帕丁森的印象其實也一直停留在那個「面色蒼白」、臉部輪廓分明的吸血鬼,許多網友還因此調侃稱他為「嫩牛五方」。
在《信條》上映前,如果讓你說一說帕丁森《暮光之城》之後還演了什麼電影,可能大部分人都答不上來,因此當去年華納官宣《新蝙蝠俠》由他來出演時,質疑聲紛至沓來,許多觀眾都認為他無法勝任。
不過《信條》上映後,全片最出彩的人設,利落乾淨的動作戲,極富信息量的眼神戲,特別是全片最後和男主角告別的那場戲,夾雜著期待、釋然、解脫和悲傷等情緒,豐富的表現層次,尤為令人印象深刻,帕丁森用出色的表現讓大家的擔憂和質疑漸漸平息。
許多觀眾感慨,當年《暮光之城》並沒有被「霸道總裁」吸血鬼圈粉,但這一次真的領略到了他的帥氣,「還是滄桑一些會更帥」。還有影迷調侃,選帕丁森演《信條》絕對是華納的「陰謀」,「看《信條》之前,帕丁森能演蝙蝠俠???看《信條》之後,他真的可以!」
實際上,儘管《暮光之城》後帕丁森並沒有怎麼出現在大製作電影中,但他一直以每年兩三部電影的頻率,出演一些極富挑戰性又類型各異的電影磨鍊演技,包括《迷失Z城》《太空生活》《等待野蠻人》《燈塔》《等待野蠻人》等劇情片、驚悚片。
很多時候,他都不是男一號,不過他挑選的這些角色都很有特點,表現也都不錯。而且其實他也早已擺脫了當年「暮光男」的印象,這些片子裡的角色其實很難讓你聯想到他就是當年那個為了愛情「要生要死」的吸血鬼。
比如在和查理·漢納姆合作的《迷失Z城》裡,他飾演的是一名退伍士兵,也是男主角福塞特的助手,他們要一起在茂密的亞馬遜叢林裡尋找失落古城,一起面對惡劣的自然氣候和當地土著人的攻擊。
影片裡,帕丁森一臉絡腮鬍子,脾氣暴躁,許多觀眾可能都沒有認出來這是帕丁森演的。
而在和威廉·達福共同主演的驚悚電影《燈塔》裡,兩位燈塔管理員守在無人島的小屋裡,面對狂怒而無休的暴風雨,忍受飢餓和痛苦,以及使人躁狂的隔絕以及恐怖的酒後幻覺。
片中,帕丁森和威廉·達福互相提防和撕扯,謎團、幻象把他們一步步逼瘋,酒後是摯友,酒醒是暴君,對戲時張力十足,極具化學反應。
同樣的,片中瘦削、鬍子拉渣、臉頰凹陷的帕丁森,真的很難讓人認出他竟然是帕丁森。他的表現也早已擺脫了當年的「偶像派」印象,向著演技派邁進。
採訪時的「段子手」,幽默敢說
私底下的帕丁森,在採訪裡完全可以說是個不折不扣的「段子手」,幽默又很敢說。
在讓他大火的《暮光之城》上映那幾年,帕丁森身為男一號,在宣傳時卻一直不遺餘力地「黑」著他演的這個角色,「用生命在吐槽」。
比如說這本書就不應該出版的:
比如吐槽男主在現實中就是個殺人狂的:
還有吐槽男女主腦子都有問題的:
還有一次,帕丁森在採訪裡描述了自己是如何把私生飯聊到脫粉的。
當時有一個姑娘每天都在他的公寓外蹲守,於是有一天他主動邀請對方吃飯,姑娘把他帶到自家餐館後,帕丁森對著姑娘大吐苦水兩個小時,抱怨自己活得有多艱難,最後姑娘讓他買單,並再也沒有出現。
在為《信條》宣傳時,他的採訪也讓人忍俊不禁。
比如他跟諾蘭第一次見面就聊了4個小時,完全不知道諾蘭在講什麼,最後他血糖驟降差點暈過去,因為整個對話信息量太大,他忍不住問諾蘭能不能吃桌上的巧克力,諾蘭一聽立即終止了面談。他心想:完了,我搞砸了。
還有在長達六個月的拍攝時,他每天都有新領悟,今天起床後想:我真的領悟了!結果到了片場:我可能理解錯了。
直到和約翰·大衛拍到最後一場戲時,帕丁森還在問對方一些基本問題,而他的最後一個問題是,他的角色是活著還是死了。
在拍攝《信條》時還有件有意思的事,帕丁森當時要去試鏡《新蝙蝠俠》,不好意思直接跟諾蘭說,於是就說是家裡有事所以要跟劇組請假,結果沒想到很快就被諾蘭識破了。
從《哈利·波特》初露鋒芒,到《暮光之城》大火,再到參演《信條》、主演《新蝙蝠俠》等大製作電影,帕丁森曾經歷過人氣巔峰也蟄伏過。他的心態一直很好,默默地拍戲磨練,演好每一個角色,努力加上好運總會有收穫,如今又迎來了作品豐收期。
目前,帕丁森因為感染新冠病毒正在隔離中,希望他早日康復,順利完成新《新蝙蝠俠》的拍攝。
【來源:周到】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