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字這事,有沒有老師指導確實差別很大。
我是在1989年報了龐中華書法函授班,開始正式學習硬筆書法的。說是正式,其實就是僅憑寄過來的幾本練習本模樣的教材,自學而已。半年才寄交一回作業,批了之後寄回來。
而且那時的學習條件跟現在是天壤之別,掃二維碼看視頻當然是做夢也夢不到的,甚至沒有一張像樣的薄紙可以供你摹字!都厚,而且不透明!
在那樣的條件下,即使一個最簡單的問題,比如,如果一個字有多條橫,是不是每一條橫畫都要用相同的力度頓筆起筆?都頓起頓收是不是很雷同?這麼簡單的問題,都需要自己冥想好長時間!至於「筆斷意連」「呼應」「避讓」這些術語,不怕頭破你就自己去想吧!
如果這些還算末節的話,有一些根本性的問題,也由於缺乏老師指導而令人非常迷茫。比如,練了一段時間,覺得自己不僅沒有進步,反而退步了!字更難看了!怎麼回事?哪裡出了問題?是真出了問題還是自己的錯覺?還要不要繼續練下去?這種問題令人非常要命,像腦子裡進了霧,擾得人心神不寧。
如果當時有老師指導,我就會馬上明白:練字不是一帆風順,有漩渦是正常的,練了一段覺得暫時性的更醜了也是正常現象。就像小男孩的發育,本來童聲童氣細皮嫩肉的挺漂亮,忽然一夜之間,變成公鴨嗓了,臉上也起痘了,難看了!可是度過這一段時間,身材挺拔了,個子長高了,嗓音低沉了,鬍鬚也烏黑了,有男人味了,成男子漢了!變醜是必經階段,就像醜小鴨,將來就是白天鵝!
近十年來,我開始軟硬筆並進,毛筆主攻歐體,硬筆先學田英章,後兼顧各家。現在的學習條件,二維碼一掃,大師降臨;網際網路一登,名家紛至。真是幸福!
不過在快捷方便的條件之下,有些苗頭很是值得警惕。比如,不少人認為,學習硬筆只有臨才是王牌,描、摹基本沒用。我不這樣看。
我覺得,描、臨、摹這三種不同的方法,各有各的作用,不可替代。只要用心,各種方法都有它的價值。
臨當然見效最快,以臨為主也是對的。可是對於初學者,基礎很差,以臨為主顯然就是不合理的,應該相對地多一些描、摹,而以臨為輔。
對於基礎極差,結構扭曲這樣的初學者,我甚至覺得一段時間內應該以摹為主。而且很多人否定的凹槽字帖對他們也很有用。用心摹,認真寫凹槽,先順過勁來再正式學字,對他們來說未嘗不是一種聰明的選擇。就像唱歌,跟著唱都跟不下來,怎麼可能自己搞獨唱呢?
當然,前提是用心。不用心,任何方法都無用!學習書法,態度第一,方法次之!沒有認真的態度,王羲之再世也只能徒喚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