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洪文泉
「村裡今天情況怎麼樣?消毒液等防護物資還有沒有?」從大年初五開始,金川集團公司社會幫扶辦副主任李平就到崗,每天與幫扶的8個村的隊長進行視頻,了解村裡疫情防控情況。
「疫情當前,防控肯定是第一位的,但是對於貧幫扶幹部來說,脫貧攻堅的時間也越來越緊了。」李平說,最近他與幫扶隊一邊防控疫情,一邊規劃幾個村子新一年的產業發展,抓緊統籌謀劃,持續抓好養牛產業、勞務產業,幫助更多貧困群眾脫貧。
從2013年到2019年連續7個年頭,李平都被單位派駐在積石山縣幫扶,先後擔任劉集鄉精準扶貧幹部,劉集鄉肖家村第一書記、駐村幫扶工作隊長, 寨子溝鄉麻溝村第一書記、駐村幫扶工作隊長。談起村情,他比村幹部還了如指掌;幹起農活,他比農民還得心應手……去年8月,回到單位的他因為熟悉幫扶工作,擔任起了單位社會幫扶辦副主任一職,繼續幹起「老本行」。
在基層一線鍛鍊幫扶能力
李平剛去肖家村時,村社道路泥濘不堪, 農民群眾住房五成是土坯房, 沒有穩定的產業, 群眾缺乏勞務技能……李平經過走訪調研, 及時召集村幹部商量對策,拜訪村裡的老人和能人,問計於群眾,求策於村民,最終確定出適應肖家村的幫扶工作思路,通過外援輔助和內生動力相互支撐、共同推動,幫扶工作取得了較大成效,全村貧困戶從303戶減少到9戶,人均可支配收入幾乎翻了一番。
(圖片說明)李平(右二)入戶了解貧困戶收入情況 (資料圖)
貧困村的基礎建設直接影響村裡人的生活和精神面貌。李平協調金川集團公司投資50萬元硬化2公裡道路,投資12萬元解決2個社群眾吃水難問題;多方協調爭取資金為肖家村小學新建教學樓,安裝遠程網絡教育系統,為肖家村建設村委會、便民服務中心和文化廣場等,幾年時間下來,原本破敗不堪的肖家村換了一幅新天地。
消除貧困,產業先行。李平帶領肖家村「兩委」班子確定了發展啤特果樹種植、牛羊養殖、中草藥種植、小黑麥飼草種植產業發展方向。他協調金川公司投資11萬元購買種苗,在肖家村坡地種植700畝啤特果樹;成立肖家村養羊合作社,由金川集團公司投入50.4萬元,給70戶貧困戶投放420隻基礎母羊。僅此一項,就讓30戶貧困戶實現了穩定脫貧,每戶每年可增收800元左右。
李平帶領村裡成立中草藥產業合作社,入社農戶100戶,金川集團公司注資10萬元幫助合作社發展,種植中草藥150畝。成立種養殖合作社,採取貧困戶自願、政府每戶出資幫扶5000元、貧困戶自籌500的方式入社經營,養牛產業如今成了脫貧致富的重要支柱。
(圖片說明)幹起農戶,李平可是一把好手 (資料圖)
在貧困山村積累幫扶經驗
2017年8月,全省對幫扶力量調整優化,金川集團公司幫扶起積石山縣寨子溝鄉麻溝村,李平擔任寨子溝鄉麻溝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長。
麻溝村是出了名的深度貧困村,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44戶,貧困面為70.24%,由於高寒陰溼的自然條件,依靠傳統產業增收幾乎無望。
到麻溝村後,李平結合當地資源稟賦和實際情況,探索出了一條「五級幹部聯動+群眾內生動力激發」的脫貧新模式——縣級幹部主動下沉,發揮示範引領作用;鄉鎮黨委重心前移,發揮攻堅主體作用;村「兩委」主動作為,發揮戰鬥堡壘作用;駐村工作隊勇於擔當,發揮助推幫扶作用。
針對群眾有發展養殖的意願卻無發展資金的現狀,李平積極協調幫扶單位籌資34萬元、動員52戶貧困戶籌資36萬元,引進52頭基礎母牛進行分戶養殖,為發展壯大牛產業奠定了基礎。在麻溝村成立起「富民產業種養專業合作社」,與隴西縣天士力中天藥業公司籤訂購銷合同,探索出了「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合作社種植中藥材125畝。
(圖片說明)麻溝村村民有了自己的村集體養牛場 (資料圖)
為了擴大養牛產業,麻溝村通過整合東西部扶貧協作資金、金川集團公司和社會幫扶三方資金,2019年1月建成了年存欄量達300頭牛的現代化養殖場,5月又由金川集團公司出資100多萬引進基礎母牛90餘只。「目前都在育肥期,估計到三四月份可以40頭左右。」李平說。
2018年後半年,麻溝村建立起積石山縣首個中藥材加工車間。「以前婦女們冬天都閒著,現在月入千元。」李平說。
令人欣喜的是,在多方幫扶和群眾努力下,麻溝村中藥材和牛產業蓬勃發展,麻溝村的人均收入從2017年的3800元左右增加到2019年的6400元。
(圖片說明)麻溝村集體合作社加工青除飼草玉米 (資料圖)
在群眾身邊踐行為民初心
「貧困戶的內生動力和致富能力是產業健康發展的保障。」缺技術、缺想法是李平在幫扶工作中遇到最大的問題,為此,他將肖家村57名孩子送往金川公司培訓中心學習焊接、汽車修理技術,取得技能鑑定證。同時協調金川集團公司職工培訓中心在肖家村成立了劉集鄉精準扶貧技能培訓站,培訓貧困群眾200多名,使貧困戶致富技能得到大幅提升。
(圖片說明)李平到金川集團公司技校了解積石山縣學生學習情況 (資料圖)
「要做好幫扶工作,首先得伏下身子,走到田間地頭,坐到農民炕頭,才能融入進去,了解他們的想法,真正幫助他們。」李平說,如今雖然回到了原單位,可他每個月都要去扶貧點下去聽聽群眾的想法,繼續做好幫扶工作。
如今,看到貧困群眾收入越來越好,李平的工作越幹越有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