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員惡人」,不需要過多介紹,2018年最窮兇極惡的病毒 slogan ,相信北野武老爺子當年也難以猜到,《極惡非道》(港臺譯名《全員惡人》)的結局,是39元的包郵,和8折的團購。
▲《全員惡人》
▲「全員惡人」by 淘寶
等等
這些寫滿大字的衣服,好像在哪見過?
他們叫做暴走族,最早出現於昭和時期的日本,並在七八十年代盛極一時,最標誌性的象徵除了他們精心改良的染色飛機頭,就輪到那些繡著大字的「特攻服」了。
我們姑且認為,這些身穿「全員惡人」,開著魔改思域野馬的「gangster們」,目標是成為中國第一批「暴走族」(殺馬特家族對不起),因而特立獨行,強作社會老炮狀。
然而,如果單純地靠寫著「全員惡人」四個大字裝狠賣兇耍帥(帥?),脫離了「暴走族」特殊的發洩素求,那麼除了留下一條39元包郵的淘寶產業鏈以外,只是做做樣子的空殼罷了。
暴走族文化是世界亞文化發展進程的重要豐碑,在他們日漸退出舞臺的今天,依然在用餘熱影響著當下對於過去與未來的思考,那麼世界上究竟有哪些真正的、盛極一時的暴走族文化呢?
要說「全員惡人」最接近的形態,當屬來自東瀛鄰國的日本,正如上文所述,日本暴走族文化極具特徵,並且通過日本強大的動漫、影視作品聲名遠揚。
「暴走族」一詞是舶來品,是日文中「飛車黨」的意思,起源於日本戰後創傷之地——廣島,當地的「暴走」之風由於風靡一時而被日本人稱作「廣島現象」。
二戰中被原子彈轟過的廣島留下了強烈的戰爭陰影,而退伍軍人正是受影響最嚴重的群體,無處發洩的「戰爭機器」們,穿著象徵武士道精神的「神風特攻隊」飛行員制服(平均每套達到20萬日元的高昂售價),改裝家中老舊的鈴木本田重機車,扛起武士刀走上了街頭。希望通過叛逆的行為,獲得社會的關注。
由於出格的做派、個性顯赫的作風,威風凜凜的暴走族吸引著無數追求出位的日本青少年,20歲,日本法的法定成年之前,自覺沒有法律責任的年輕人們肆意地宣洩著胡作非為的權利。
70年代,日本暴走族文化達到極盛,除了漫畫中常見的飛機頭、黑幫電影中常見的山本頭,剃掉眉毛也是常見的暴走族形態,甚至出現了不甘坐在機車後座的、花花綠綠的「女團」(當然不是勁歌辣舞那種)。
暴走族們有文暴走、武暴走之分,不同地區也會有不同的暴走族特徵,暴走族雖然是一種獨特有趣的文化現象,但也曾經為日本社會帶來過諸多不安定的騷亂和滋擾。
日本政府通過逐步加強對於暴走族的法律管制,慢慢打擊了暴走族對於社會秩序的破壞,各幫會之間的相互衝突。如今,日本依然存在熱愛這種文化的文暴走,但多以三五成群的小圈子模式,低調玩樂。
然而諷刺的是,這樣的機車文化雖然被日本特殊的歷史背景和國民情緒賦予了獨特的標識,但其實文化的發源地,卻是來自於為日本帶來戰爭裂痕的美國...
美國飛車黨的誕生比日本暴走族還要更早,同樣是戰後,美國雖作為戰勝國,但依然有不少退伍軍人由於 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難以融入社會生活,在美國戰後經濟低迷、美蘇冷戰世界局勢緊張的背景下,摩託車俱樂部盛行。
▲ 馬龍·白蘭度主演電影《飛車黨》
雖然美國政府早在1924年便成立了美國摩託車騎士協會(AMA),用於管理合法的有組織摩託車活動。但是一群不願意接受 AMA 嚴格管理的摩託車俱樂部逐步發展為了聚集法外狂徒的摩託車幫派(Motorbike Gangs)。
誕生了諸如「地獄天使」、「強盜」、「黑色活塞」、「蒙古幫」、「不法之徒」、「異教徒」、「瓦戈斯」、「沉默之子」等被美國司法部定義為「摩託車界的黑手黨」。
以最臭名昭著的「地獄天使」為例,組織高層不對塑造健康的外在形象,訂立「Ride hard and play hard」的宗旨,並且聲明「我們只是一幫騎士,唯一目的是不影響他人權利的情況下,自由騎行」,以一個辨識度極高的帶翅膀的骷髏頭骨—— Death Head 作為幫會標誌。
知名護膚品品牌科顏氏的門店,都會擺放著一輛哈雷摩託和一具穿著醫師服的骷髏骨,但和進出這些敞開大門的店鋪不同,想要隨意進出同樣擁有哈雷和骷髏骨的「地獄天使」是不可能的。
表面高尚的「地獄天使」實際上是紀律性極高的黑幫兄弟會組織,加入幫會的成員需要通過三個階段的嚴格考驗,從「hang around」、「prospect」成長為「take care of business」,並且必須付出自己的生活和時間,交予組織。
謀殺、打架、毒品交易、脅迫、敲詐勒索、賣淫、洗黑錢、武器非法交易這些黑社會行當一樣也不落下,尤其以種植大麻作為自己的主業。
如果你不是「地獄天使」的成員,而單純想用死亡頭骨作為酷炫的裝飾?抱歉,那不是一個很好的想法。
為了確立自己的權威,「地獄天使」在超過50個國家註冊了死亡頭骨的商標,如果不符合要求的人擅自使用了幫會標識,都會遭到手段殘忍的報復。
2002年,由於發生了性質惡劣的幫派鬥爭,嚴重影響社會治安,美國政府終於向「地獄天使」開戰,「地獄天使」開始逐步瓦解。
像「地獄天使」一樣的摩託車幫會在70年代的美國數量眾多,他們的惡劣行徑相比日本的暴走族,更為出格,隨著社會發展,覆滅只是時間問題,但飛車黨從未消失,即便在今天,依然活躍在美國社會的陰暗面,無論是現實還是影視作品,甚至勢力擴散到世界各地。
飛車黨雖然是危害社會的三合會組織,但客觀上對於機車文化的傳播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相較之下,日本暴走族就友善多了。
光頭黨
(Skinhead)
地區:英國、澳大利亞、美國、俄羅斯
光頭黨沒有機車,誕生於上世紀60年代倫敦的工人階級中,屬於 Mods 團體的分支,展現了工人階級在有限的物質條件下追求中產階層品味的執著。
他們以每周一剪的寸頭為標誌,上身穿著潔淨的白襯衫,背帶將直筒牛仔褲高高吊起過腰,露出一大截據說是為幹架而準備的、鋥亮的馬丁靴。在後續的發展中慢慢興起了 Polo 衫加飛行員夾克的搭配。
然而光頭黨的名號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中,不斷被社會注入新的標籤,甚至在當代社會被扣上了「無政府主義」和「新納粹主義」的帽子,有著差異巨大的興衰、遷徙歷程。
在嬉皮士文化的衝擊下,光頭黨文化在70年代走向了衰落,但當70年代末搖滾明星們重拾光頭黨造型致敬過去時,年輕人們的趨之若鶩成就了光頭黨的中興,並且開始加入了朋克文化的元素。
到了80年代,美國興起的硬核光頭黨開始將頭髮完全剃掉,拋棄過去光頭黨對於衣著的限制,臉上和額頭開始出現了紋身。即便沒有哈雷機車,但是為了彰顯男子氣概,總得騎點什麼,於是乎光頭黨一手捧紅的 Scooter 文化在當時居然和哈雷摩託平分天下,成為了又一樣光頭黨標誌。
隨著90年代工人階級的逐步瓦解和消失,和世界範圍內的政治動蕩,光頭黨的影響範圍跟隨民族融合和新移民擴散,定義開始走向複雜化,充斥著同性戀、流浪漢、不良少年、種族主義者等標籤。
當今世界,光頭黨象徵著與社會決裂的極端分子,主要集中於俄羅斯,他們奉行白人至上的信條,排斥一切有色人種,行為暴力,常常令非斯拉夫民族的居民提心弔膽。另外,世界聞名的英國足球流氓也是當今光頭黨的一支,通常懷揣著強烈的國家情懷,熱衷於通過拳頭解決爭執。
但當今的光頭黨文化已經脫離了誕生之初集中於音樂、時尚和生活方式領域的精神追求意義,政治意味強烈。
我並不應該把嬉皮士文化稱之為「暴走族」文化,畢竟這是本篇唯一沒有訴諸暴力的組織群體,但嬉皮士對於世界思想文化藝術的解放程度和影響力度,就像某種暴力的行徑,一下子捶破了固若金湯的保守壁壘。
嬉皮士運動有三大特徵:搖滾樂、毒品和性解放。因而西方的保守派常常認為,嬉皮士運動是一種腐朽墮落的倒退文化,嬉皮士是「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
1967年,嬉皮士運動爆發,又被稱作「愛之夏」,嬉皮士們齊聚美國舊金山,發起了一場反對越戰、反對狹隘的傳統道德、反對傳統宗教文化、反對當時社會制度,提倡「無差別的愛」的文化運動。
這些吸毒、不愛工作、反叛、熱愛自由的年輕人,雖然只讓這場看似胡鬧的文化運動持續了一個夏天,但卻激起了深遠的迴響。在其影響下,世界各地相繼爆發了大規模的抗議運動,嬉皮士運動的威力席捲全球。
嬉皮士們提倡衣著的自由,打破了男士們西裝領帶的刻板形象,也打破了社會對於女士諸多不合理的著裝要求。
嬉皮士們提倡擁抱異類的文化,不再奉行文化上的歐洲中心論,將目光投向了第三世界和東方,日本文化就在這一時期,承蒙了西方人的青睞,讓世界感受到了獨特的東方魅力。
嬉皮士們還講一開始的反越戰、反種族歧視的素求,轉向了環境保護,覺醒了西方的環保意識。
可以說,這個看起來有點天真有點傻的嬉皮士文化運動,對於整個西方文化的激蕩是深刻而正面的,也為亞文化爭取了更多的社會話語權,大大促進了亞文化的發展,無愧「暴走」之名。
你們怎麼看?
在下方說出你的想法
留言點讚數最高者獲18.8元紅包
20日24點截止
- 完 -
(圖片資訊來自網絡)
點擊查看
最近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