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百度的人聊天,他說現在看低百度成了時尚,凡是有公司的市值超過百度或者是幾個百度,都被拿出來說一說。當初BAT一統江湖,現在能踩B一頭,就是在過氣老輩面前撒泡尿,你不行了吧,就這種感覺。
我就跟他說,網際網路創業如衝浪,百度如今是在追第二浪AI,那些還在第一個浪頭上風光的小年輕,對二次創業的前輩應當心存敬畏。誰沒年輕過呢,可你老過嗎?百度也有必要把自己的方法論說清楚,外面可以不正眼看你,但不能不正眼看方法論。
這個百度的哥們很認可,他就正經八百的開始說他所理解的百度方法論。這裡面第一個提到的是負責智能語音的VP景鯤。
百度內部一個IM系統叫如流,景鯤在如流的籤名一直是五個字,"創造性張力"。景鯤的認識是,當你一頭在地上,一頭在天上,身體就有點像這兩點之間拉了一根皮筋,它繃著會形成一種張力,這張力讓你不舒服,會讓你做出想不到的事情,而恰恰是改變命運的事情。
之所以有這個效果,是因為張力連接天和地,天把力量傳導給地,你要頂天就必須接地氣,同時地也把力量傳導給天,你腳踏實地之後就必須要往上衝。頂天和立地,兩個方向的力量就一直讓你上下折騰,但又處於平衡,不會飄,也不會陷下去。
我忽然想起之前去臺灣花蓮,很多百姓人家大門上都貼同一幅對聯,"曲直向前,福慧雙全。"我當時就特別有觸動。其實頂天就是要向前,目標堅定,而接地氣就是要曲曲折折,要妥協。就像黃河長江,拐了無數彎,有時候從南到北有時候從北到南,這個過程中承接了更多支流的匯入,跟更大範圍土地的命運連在一起,但從西向東的大方向不變,最終入海,福慧雙全。
這個朋友就興奮了,他覺得百度的整體的方法論就是"攀登珠峰,沿路下蛋。"攀登珠峰就是要頂天,向前,百度就是要做AI晶片和作業系統,做AI應用的皇冠無人駕駛,有做集大成者的勇氣和決心。而沿路下蛋就是要接地氣,要曲曲折折,廣納支流,打磨技術,和光同塵。不怕慢,不用急,不管別人眼色。
我就說這個方法論抽象比較難理解,能不能舉例子。他舉了幾個,最先還是景鯤的例子。
1.
景鯤做智能語音,最開始是想一步吃成胖子,打造一個很強的語音助手,這就是取代觸屏手機的新一代交互方式和計算平臺,把這個未來的、天上的事做好。但折騰幾番,有點像Siri剛出來大家都很好奇,但它滿足不了各種實際的要求,只是瞎聊天而已,然後大家就失望。
頂天不成,就只能接地氣,景鯤團隊就開始想把它放到什麼地方合適,於是很自然的放到了百度APP上,比如直接說話就搜索。但用的人不多,因為用戶還是喜歡在搜索框輸入。這時候就明白了,就算所有人都在想法上認可,未來就是會有一個陪伴左右的機器人,無論是虛擬的還是實體的,它都在跟你對話,滿足各種需求。但當前的實際是,到不了那裡,不知道中間一條路怎麼走,那怎麼辦?
然後得到一個結論,所謂接地氣,不是隨便找一片地落下就行,那樣會水土不服,而是尋找適合它成長的土壤,而如果找不到,還得自己去養一塊土壤。既然認識到手機不是適合語音服務的土壤,那就從手機裡蹦出來。當時如果不蹦出來,這個業務就死了。
這裡打個岔,科技史上有一件類似的事。07年iPhone出來,觸屏體驗大家都覺得好,然後微軟就想把觸摸的體驗放到筆記本上,然後當時新版Windows的UI,都是一個一個大的塊,特別適合手指點。可後來發現,用戶雖然喜歡觸摸,但在筆記本上他不點了,載體不對。雖然用戶一開始也會點,但發現這個屏幕是燙的,有灰塵,而且也沒覺得這個交互跟已經熟悉的鍵盤相比更便利。
所以,同樣是一個正確的技術,但放到不同的土壤裡就沒用,橘生淮南則為枳,刻舟求劍。
對於景鯤團隊而言,意識到語音不太適合手機,主因是當手指已經在手機上的時候,讓它點起來可能比說話更快一點。如果人的手指沒有在這個設備上,語音還有機會。所以問題成了,如果不在手機上,什麼設備適合語音?答案是跟用戶有距離的一種設備,伸手抓不住,得走過去才能抓住的設備。這種時候,用戶不會被過去培養的習慣綁架,當手抓不住,他就會說話。
正好那個時候,智能音箱蓬勃而起,當你腦袋裡想清楚需要一個東西的時候,忽然看到現實裡有一個跟它長一樣的,天雷接上了地火。當景鯤團隊決定跳出手機、入手音箱,一下子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本來最初的打算,是做智能語音平臺,讓那些硬體商用百度的技術,各自去造自己品牌的智能音箱,然後去控制電視、空調等等。但天貓打亂了這個計劃,天貓要做音箱,要大補貼,而且天貓本身就是強渠道,於是那些硬體商就不做了,因為對抗不過天貓。
這又是一個關頭,百度要不要自己下場去做硬體?一旦百度下場,其他的硬體商會怎麼看你?自己下場,有沒有信心能贏?兩個主要的對手,天貓有渠道,小米就是造硬體出生的。
最後決定必須要下場。因為既然想最終做成智能語音平臺,沒人用你的技術,除了自己做沒有其他辦法,相當於為了接天,立地都不夠了,還得入土三分。更重要的是,如果沒有硬體在自己手裡,數據收集不上來,語音技術的打磨就會被天貓和小米反超。而技術本來是百度的強項,是可以用來打天貓的渠道和小米的硬體能力的。
後來的結果,小度音箱目前的市場佔有率是中國最高的,世界第二。現在用戶平均使用時間,一天三個小時,某些視頻應用的黏性相比手機上,次日留存高10個百分點,騰訊視頻、優酷、QQ音樂都接進來了。在移動網際網路已經相對飽和的時候,智能音箱打開了一個全新的場景,相當於1492年發現了美洲大陸。
剛剛景鯤團隊發布了一款智能耳機,相當於把那個智能音箱做成了一個微型的,直接掛在耳朵上,24小時不離開,更接近於不離不棄的私人助手。它有一個新功能,就是《流浪地球》裡吳京跟俄羅斯太空人對話,一個說中文,一個說俄語,智能同步翻譯,無障礙,語言的巴別塔解決了。
當然這一套基於百度大腦的AI能力也是開放的,軟體系統和晶片都開放,輸出給其他品牌的耳機和音箱,歡迎大家八仙過海來競爭。因為做硬體不是目的,讓語音助手無處不在才是。入土不是目的,目的是要頂天。
2.
上面這個例子其實足夠解釋"接天入地"的方法論了。但百度的朋友又舉了三個例子,他說這不是一個部門,而是整個百度的方法論。AI是數字科技的皇冠,太難,除了"引天入地",可能很難有其他的方法論。
第二個例子是李震宇帶隊的無人駕駛。他們的口頭禪是"攀登珠峰,沿路下蛋。"所謂攀登珠峰,就是L4級的也就是駕駛員被基本取代的無人駕駛。都說這個是AI應用的皇冠,但不是每個人都理解為什麼。
早年在百度內部論證到底做不做無人車,有人提了個問題:"為什麼植物沒有大腦,而動物有大腦?"這是個很基礎的需要穿透力的問題。我當時想了兩分鐘,然後承認想不出來。
那個百度的朋友說:顧名思義,動物會動,植物不會動。因為一旦動起來,就要持續跟環境交互不斷變化的信息,並且隨時處理這些信息,做出反應。這就要求生長出中央信息處理器:大腦。
在人類IT史上,電腦還是"植物",因為它不能動。手機屬於過渡物種,它不能主動的動,但會隨著人體被動的動。於是它能夠感應自己的角度、位置、速度,記錄距離。但即使如此,手機已經是目前最聰明的工具,人類寸步不離的伴侶。而接下來人類所創造的第一個"動物"就是無人車。本質上,無人車就是機器人,不是那種在生產線上做組裝或者咖啡廳裡做咖啡的不斷重複的"機械人",而是真的可以在戰場上一邊躲子彈一邊射擊的正經八百的機器人。
所以無人車就是AI應用的珠峰,那百度就是一定要做的。不是那種家家都能做的在封閉小區裡時速20公裡的"無人車",而是在高速路上敞開跑的正兒八經的無人車。
但無人駕駛要燒進去太多錢和時間,所謂"沿路下蛋"就是一要掙錢,二要靠落地來打磨技術。這裡有一大部分來自政府,為了搞新基建,政府會專門劃撥一片開放的城市修建智能的基礎設施,其中自動駕駛是最核心的應用,百度能拿到這個單子。現在在長沙、滄州的某些區域,用百度地圖就可以叫到無人計程車。
無人車的最終商業化,無非就是整體的成本,包括車、車輛運營、運維的成本要低於今天的計程車,就是要把這條路打通。現在百度的無人駕駛是在最前面的,已經在全球27個城市落地,累計10萬人次的乘坐而沒有出安全問題。
李震宇估計還要三五年無人駕駛的毛利才能轉正,李彥宏就說,我們已經投了五六年,不行再投七八年。因為AI各條線都需要長期大量的投入,利潤和市值這幾年一直平躺,外面人看數字覺得百度早已經"休克"了,但李彥宏在內部說,飛機越重,起飛前的滑行就越長。
投入當然是來自老業務搜索,這裡面也有接天連地,老搜索是地,無人駕駛是天,而這片天很大。李彥宏上周在央視預測,靠無人駕駛和智能交通,5年內一線城市將不再需要限購和限行,10年內不再擁堵,可以為GDP貢獻2.4到4.8%的增長。
3.
第三個例子是EVP沈抖,他的角色是守住大本營,也就是百度移動生態,而百度的本質是一個"讓信息自由流動的烏託邦",這是沈抖的珠峰,而搜索只是PC時代遺傳下來的一個體現。
沈抖跟著李彥宏打的第一仗是信息流。搜索是人找信息,信息流是信息找人,方向不同,但都是"讓信息自由流動"。百度花了兩年在信息流上跟今日頭條分庭抗禮,靠的也是AI賦能。信息流所需要的"語義理解"和"用戶建模"兩大能力早已在武器庫裡整裝待命,百度信息流從0開始到推出只用了25天。這屬於AI能力的沿路下蛋。
這之後沈抖就被委以守大本營的責任。他要解決的是,把手機APP上的信息孤島,重新變成"信息自由流動的烏託邦",而這隻有華山一條路,人家不給你,你自己去建。
沈抖最先建的是百家號,圈進來內容創作者在這裡寫東西,結果2018年輿論討伐百度,說你的搜索結果大部分是百家號內容,說你已經不再開放,而沈抖說"我問心無愧"。輿論只看到百家號,卻看不到之前的信息孤島,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百家號的創作班底,大部分是之前百度PC時代培養的貼吧、知道、百度聯盟草根網站等等的創作者。他們由百度生態而起家,成為其護城河,一直跟著走,不斷變化形式,沿路下蛋。
百家號提供內容,而小程序提供服務。
沈抖曾經說如果騰訊把小程序開放,百度就不做。可騰訊不開放,百度就做了,並且做成了開放。通過小程序,把搜索需求引入相應的服務商,買書的進噹噹小程序,旅遊的進攜程小程序。如果還沒有相應的服務商的,比如想看病的、打官司的,百度需要自己建立一套服務體系,比如百度健康,把醫院和醫生接給搜索者,把需求完成閉環。
目前百度小程序月活5億。如此,"服務孤島"也被打破了,交易就地滿足。而且,小程序是掛在百度APP裡,百度可以監督和負責,不像以往PC時代,一個連結點出去,對方即使證照齊全,也有出問題的,百度負責不了。
沈抖說,現在面臨的是360行,所有的搜索需求都對應著一個行業,百度都有責任去把相應的服務在APP裡完成,或者對接,或者自建。為做成信息流動的烏託邦這個事,在PC時代只需要做薄薄的信息撮合的一層,而在手機裡還需要入土三分,扎進去垂直的行業,需要在看不到盡頭的沿路下蛋。
4.
最後一個例子,AI作業系統"飛槳"。晶片和作業系統,這兩樣是數字科技裡最難的事情,是終極的珠峰。
做作業系統,是負責百度AI平臺體系的吳甜及團隊在2018年提出來的,當時這個激進的想法,在內部遇到大量質疑。還從來沒有中國公司做成過作業系統,AI什麼時候能掙到真金白銀也是個大問號。
不過吳甜的老闆,CTO王海峰大力支持。2018年中,那時孟晚舟還沒有過境加拿大,美國還沒有封鎖華為,鴻蒙也還沒有被迫曝光。不過那時候王海峰預判:中國人一定要做自己的作業系統,越晚做,就越沒人做,要在做當中去吸引人,去培養人。
然後王海峰啟下承上,得到李彥宏"一錘定音"的支持,在那次兩個小時的會上,李彥宏一直在提問,有一個問題是:飛槳能否超過同類平臺?回答是:深度學習是漫漫長徵,才剛剛開始。會後李彥宏就說:你們要的人我都給。
不管今天百度市值是400億還是4000億、40億,不管看低百度是不是一個時尚,都掩蓋不了這個勇氣和決心,有就是有,也無關成敗。
不過吳甜之所以在2018年中有意識提出攀登珠峰,卻是因為在過去三年的實際經歷,2015年百度內部提出的是"AI生萬物",就是把AI能力拿到外部去,找不同的場景去落地,比如機場安檢。在這個痛苦的過程中吳甜被觸動了,也就是在AI沿路下蛋的過程中,才逐漸有了攀登珠峰的想法。
比如在機場,用AI+攝像頭去檢測人臉、鑑別身份。不過現場環境讓效果大打折扣,比如夜晚光線暗、隔著毛玻璃,攝像頭採集不到精準的數據。再比如為景區做的用於驗票和獲得信息的Pad,在景區露天的閘機上,日曬雨淋之後毛病不斷。
吳甜給王海峰說,落地所牽扯到的具體環境裡的問題,過於繁雜奇葩,根本想像不到,預判不了,也是百度一家企業解決不了的。於是必須依靠那些已經在具體場景裡的人,對各自行業熟悉的夥伴,由他們來定義問題,百度配合它們,一起給解決方案。
比如有一家智能的植物工廠,想讓AI幫著鑑別蟲害,然後就找到百度,如此種種,由此開啟了百度AI對外開放和構建生態的序幕,這就是"自下而上"。
開放之後,大量場景和大量需求湧現。主要問題就是,這些場景是很分散的,百度現成的AI能力跟他們的具體需求之間有溝坎,比如植物工廠要鑑別蟲害,而且蟲害有多種,但百度不知道什麼是蟲害。
王海峰團隊在2018年就開放了一個AI平臺,EasyDL,這讓夥伴們可以"定製"自己的問題。比如植物工廠,輸入幾百張蟲害的圖片,人工把圖片裡的蟲害標註出來,然後AI幾十分鐘就可以自己學會識別蟲害了,這種傻瓜化的定製一下子讓很多行業都可以立刻上手。
你不用懂AI,不用懂編程,你可以是個農民或者藝術家,但可以用AI。這件事情太大了,單靠百度一家不可能讓所有行業的所有人都能傻瓜化上手,這就指出一個大的方向,你必須要有一大群的熟悉各行各業的開發者,利用百度的AI能力去解決各行各業的問題。所謂"生萬物",要有足夠厚實的土壤層,裡面有無數的微生物和蚯蚓、螞蟻,只有這樣,"AI生萬物"才能最終落地。
把這條路推演到極致,就是王海峰團隊在2018年中提出來的"激進"大事:AI作業系統。
今天,百度已對外開放270多項AI能力,外圍230萬開發者,他們在用AI幫助城市、能源、工業、金融、客服、辦公、媒體等千行萬業智能起來,王海峰說,百度智能雲就像少林寺的藏經閣,任由這些開發者研究、調用。百度號稱已經培養了100萬的AI開發者,而目標是5年內到500萬。
這個故事就跟景鯤和李震宇的不太一樣,前面兩個是先有一個攀登珠峰的目標,然後在接地氣和妥協,而王海峰團隊是反過來,在一路落地、下蛋的過程中才明白了,必須攀登珠峰,沒有這個目標,沿路下蛋是不可能的。換成我喜歡的話來說,就是必須要向前,只有向前,曲曲折折、南南北北才有了意義。
當然,必須說,整體還是有個大前提,王海峰說李彥宏是一個真正"信AI"的人,李彥宏說沒有任何一種堅持會被辜負,我那個朋友說,百度確有一群因為"信AI"而堅持的人。(轉載微信公眾號:盧泓言)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責任編輯:kj005
文章投訴熱線:156 0057 2229 投訴郵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