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做AI的人:技術,信仰和耐力

2020-12-23 中華網科技

跟百度的人聊天,他說現在看低百度成了時尚,凡是有公司的市值超過百度或者是幾個百度,都被拿出來說一說。當初BAT一統江湖,現在能踩B一頭,就是在過氣老輩面前撒泡尿,你不行了吧,就這種感覺。

我就跟他說,網際網路創業如衝浪,百度如今是在追第二浪AI,那些還在第一個浪頭上風光的小年輕,對二次創業的前輩應當心存敬畏。誰沒年輕過呢,可你老過嗎?百度也有必要把自己的方法論說清楚,外面可以不正眼看你,但不能不正眼看方法論。

這個百度的哥們很認可,他就正經八百的開始說他所理解的百度方法論。這裡面第一個提到的是負責智能語音的VP景鯤。

百度內部一個IM系統叫如流,景鯤在如流的籤名一直是五個字,"創造性張力"。景鯤的認識是,當你一頭在地上,一頭在天上,身體就有點像這兩點之間拉了一根皮筋,它繃著會形成一種張力,這張力讓你不舒服,會讓你做出想不到的事情,而恰恰是改變命運的事情。

之所以有這個效果,是因為張力連接天和地,天把力量傳導給地,你要頂天就必須接地氣,同時地也把力量傳導給天,你腳踏實地之後就必須要往上衝。頂天和立地,兩個方向的力量就一直讓你上下折騰,但又處於平衡,不會飄,也不會陷下去。

我忽然想起之前去臺灣花蓮,很多百姓人家大門上都貼同一幅對聯,"曲直向前,福慧雙全。"我當時就特別有觸動。其實頂天就是要向前,目標堅定,而接地氣就是要曲曲折折,要妥協。就像黃河長江,拐了無數彎,有時候從南到北有時候從北到南,這個過程中承接了更多支流的匯入,跟更大範圍土地的命運連在一起,但從西向東的大方向不變,最終入海,福慧雙全。

這個朋友就興奮了,他覺得百度的整體的方法論就是"攀登珠峰,沿路下蛋。"攀登珠峰就是要頂天,向前,百度就是要做AI晶片和作業系統,做AI應用的皇冠無人駕駛,有做集大成者的勇氣和決心。而沿路下蛋就是要接地氣,要曲曲折折,廣納支流,打磨技術,和光同塵。不怕慢,不用急,不管別人眼色。

我就說這個方法論抽象比較難理解,能不能舉例子。他舉了幾個,最先還是景鯤的例子。

1.

景鯤做智能語音,最開始是想一步吃成胖子,打造一個很強的語音助手,這就是取代觸屏手機的新一代交互方式和計算平臺,把這個未來的、天上的事做好。但折騰幾番,有點像Siri剛出來大家都很好奇,但它滿足不了各種實際的要求,只是瞎聊天而已,然後大家就失望。

頂天不成,就只能接地氣,景鯤團隊就開始想把它放到什麼地方合適,於是很自然的放到了百度APP上,比如直接說話就搜索。但用的人不多,因為用戶還是喜歡在搜索框輸入。這時候就明白了,就算所有人都在想法上認可,未來就是會有一個陪伴左右的機器人,無論是虛擬的還是實體的,它都在跟你對話,滿足各種需求。但當前的實際是,到不了那裡,不知道中間一條路怎麼走,那怎麼辦?

然後得到一個結論,所謂接地氣,不是隨便找一片地落下就行,那樣會水土不服,而是尋找適合它成長的土壤,而如果找不到,還得自己去養一塊土壤。既然認識到手機不是適合語音服務的土壤,那就從手機裡蹦出來。當時如果不蹦出來,這個業務就死了。

這裡打個岔,科技史上有一件類似的事。07年iPhone出來,觸屏體驗大家都覺得好,然後微軟就想把觸摸的體驗放到筆記本上,然後當時新版Windows的UI,都是一個一個大的塊,特別適合手指點。可後來發現,用戶雖然喜歡觸摸,但在筆記本上他不點了,載體不對。雖然用戶一開始也會點,但發現這個屏幕是燙的,有灰塵,而且也沒覺得這個交互跟已經熟悉的鍵盤相比更便利。

所以,同樣是一個正確的技術,但放到不同的土壤裡就沒用,橘生淮南則為枳,刻舟求劍。

對於景鯤團隊而言,意識到語音不太適合手機,主因是當手指已經在手機上的時候,讓它點起來可能比說話更快一點。如果人的手指沒有在這個設備上,語音還有機會。所以問題成了,如果不在手機上,什麼設備適合語音?答案是跟用戶有距離的一種設備,伸手抓不住,得走過去才能抓住的設備。這種時候,用戶不會被過去培養的習慣綁架,當手抓不住,他就會說話。

正好那個時候,智能音箱蓬勃而起,當你腦袋裡想清楚需要一個東西的時候,忽然看到現實裡有一個跟它長一樣的,天雷接上了地火。當景鯤團隊決定跳出手機、入手音箱,一下子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本來最初的打算,是做智能語音平臺,讓那些硬體商用百度的技術,各自去造自己品牌的智能音箱,然後去控制電視、空調等等。但天貓打亂了這個計劃,天貓要做音箱,要大補貼,而且天貓本身就是強渠道,於是那些硬體商就不做了,因為對抗不過天貓。

這又是一個關頭,百度要不要自己下場去做硬體?一旦百度下場,其他的硬體商會怎麼看你?自己下場,有沒有信心能贏?兩個主要的對手,天貓有渠道,小米就是造硬體出生的。

最後決定必須要下場。因為既然想最終做成智能語音平臺,沒人用你的技術,除了自己做沒有其他辦法,相當於為了接天,立地都不夠了,還得入土三分。更重要的是,如果沒有硬體在自己手裡,數據收集不上來,語音技術的打磨就會被天貓和小米反超。而技術本來是百度的強項,是可以用來打天貓的渠道和小米的硬體能力的。

後來的結果,小度音箱目前的市場佔有率是中國最高的,世界第二。現在用戶平均使用時間,一天三個小時,某些視頻應用的黏性相比手機上,次日留存高10個百分點,騰訊視頻、優酷、QQ音樂都接進來了。在移動網際網路已經相對飽和的時候,智能音箱打開了一個全新的場景,相當於1492年發現了美洲大陸。

剛剛景鯤團隊發布了一款智能耳機,相當於把那個智能音箱做成了一個微型的,直接掛在耳朵上,24小時不離開,更接近於不離不棄的私人助手。它有一個新功能,就是《流浪地球》裡吳京跟俄羅斯太空人對話,一個說中文,一個說俄語,智能同步翻譯,無障礙,語言的巴別塔解決了。

當然這一套基於百度大腦的AI能力也是開放的,軟體系統和晶片都開放,輸出給其他品牌的耳機和音箱,歡迎大家八仙過海來競爭。因為做硬體不是目的,讓語音助手無處不在才是。入土不是目的,目的是要頂天。

2.

上面這個例子其實足夠解釋"接天入地"的方法論了。但百度的朋友又舉了三個例子,他說這不是一個部門,而是整個百度的方法論。AI是數字科技的皇冠,太難,除了"引天入地",可能很難有其他的方法論。

第二個例子是李震宇帶隊的無人駕駛。他們的口頭禪是"攀登珠峰,沿路下蛋。"所謂攀登珠峰,就是L4級的也就是駕駛員被基本取代的無人駕駛。都說這個是AI應用的皇冠,但不是每個人都理解為什麼。

早年在百度內部論證到底做不做無人車,有人提了個問題:"為什麼植物沒有大腦,而動物有大腦?"這是個很基礎的需要穿透力的問題。我當時想了兩分鐘,然後承認想不出來。

那個百度的朋友說:顧名思義,動物會動,植物不會動。因為一旦動起來,就要持續跟環境交互不斷變化的信息,並且隨時處理這些信息,做出反應。這就要求生長出中央信息處理器:大腦。

在人類IT史上,電腦還是"植物",因為它不能動。手機屬於過渡物種,它不能主動的動,但會隨著人體被動的動。於是它能夠感應自己的角度、位置、速度,記錄距離。但即使如此,手機已經是目前最聰明的工具,人類寸步不離的伴侶。而接下來人類所創造的第一個"動物"就是無人車。本質上,無人車就是機器人,不是那種在生產線上做組裝或者咖啡廳裡做咖啡的不斷重複的"機械人",而是真的可以在戰場上一邊躲子彈一邊射擊的正經八百的機器人。

所以無人車就是AI應用的珠峰,那百度就是一定要做的。不是那種家家都能做的在封閉小區裡時速20公裡的"無人車",而是在高速路上敞開跑的正兒八經的無人車。

但無人駕駛要燒進去太多錢和時間,所謂"沿路下蛋"就是一要掙錢,二要靠落地來打磨技術。這裡有一大部分來自政府,為了搞新基建,政府會專門劃撥一片開放的城市修建智能的基礎設施,其中自動駕駛是最核心的應用,百度能拿到這個單子。現在在長沙、滄州的某些區域,用百度地圖就可以叫到無人計程車。

無人車的最終商業化,無非就是整體的成本,包括車、車輛運營、運維的成本要低於今天的計程車,就是要把這條路打通。現在百度的無人駕駛是在最前面的,已經在全球27個城市落地,累計10萬人次的乘坐而沒有出安全問題。

李震宇估計還要三五年無人駕駛的毛利才能轉正,李彥宏就說,我們已經投了五六年,不行再投七八年。因為AI各條線都需要長期大量的投入,利潤和市值這幾年一直平躺,外面人看數字覺得百度早已經"休克"了,但李彥宏在內部說,飛機越重,起飛前的滑行就越長。

投入當然是來自老業務搜索,這裡面也有接天連地,老搜索是地,無人駕駛是天,而這片天很大。李彥宏上周在央視預測,靠無人駕駛和智能交通,5年內一線城市將不再需要限購和限行,10年內不再擁堵,可以為GDP貢獻2.4到4.8%的增長。

3.

第三個例子是EVP沈抖,他的角色是守住大本營,也就是百度移動生態,而百度的本質是一個"讓信息自由流動的烏託邦",這是沈抖的珠峰,而搜索只是PC時代遺傳下來的一個體現。

沈抖跟著李彥宏打的第一仗是信息流。搜索是人找信息,信息流是信息找人,方向不同,但都是"讓信息自由流動"。百度花了兩年在信息流上跟今日頭條分庭抗禮,靠的也是AI賦能。信息流所需要的"語義理解"和"用戶建模"兩大能力早已在武器庫裡整裝待命,百度信息流從0開始到推出只用了25天。這屬於AI能力的沿路下蛋。

這之後沈抖就被委以守大本營的責任。他要解決的是,把手機APP上的信息孤島,重新變成"信息自由流動的烏託邦",而這隻有華山一條路,人家不給你,你自己去建。

沈抖最先建的是百家號,圈進來內容創作者在這裡寫東西,結果2018年輿論討伐百度,說你的搜索結果大部分是百家號內容,說你已經不再開放,而沈抖說"我問心無愧"。輿論只看到百家號,卻看不到之前的信息孤島,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百家號的創作班底,大部分是之前百度PC時代培養的貼吧、知道、百度聯盟草根網站等等的創作者。他們由百度生態而起家,成為其護城河,一直跟著走,不斷變化形式,沿路下蛋。

百家號提供內容,而小程序提供服務。

沈抖曾經說如果騰訊把小程序開放,百度就不做。可騰訊不開放,百度就做了,並且做成了開放。通過小程序,把搜索需求引入相應的服務商,買書的進噹噹小程序,旅遊的進攜程小程序。如果還沒有相應的服務商的,比如想看病的、打官司的,百度需要自己建立一套服務體系,比如百度健康,把醫院和醫生接給搜索者,把需求完成閉環。

目前百度小程序月活5億。如此,"服務孤島"也被打破了,交易就地滿足。而且,小程序是掛在百度APP裡,百度可以監督和負責,不像以往PC時代,一個連結點出去,對方即使證照齊全,也有出問題的,百度負責不了。

沈抖說,現在面臨的是360行,所有的搜索需求都對應著一個行業,百度都有責任去把相應的服務在APP裡完成,或者對接,或者自建。為做成信息流動的烏託邦這個事,在PC時代只需要做薄薄的信息撮合的一層,而在手機裡還需要入土三分,扎進去垂直的行業,需要在看不到盡頭的沿路下蛋。

4.

最後一個例子,AI作業系統"飛槳"。晶片和作業系統,這兩樣是數字科技裡最難的事情,是終極的珠峰。

做作業系統,是負責百度AI平臺體系的吳甜及團隊在2018年提出來的,當時這個激進的想法,在內部遇到大量質疑。還從來沒有中國公司做成過作業系統,AI什麼時候能掙到真金白銀也是個大問號。

不過吳甜的老闆,CTO王海峰大力支持。2018年中,那時孟晚舟還沒有過境加拿大,美國還沒有封鎖華為,鴻蒙也還沒有被迫曝光。不過那時候王海峰預判:中國人一定要做自己的作業系統,越晚做,就越沒人做,要在做當中去吸引人,去培養人。

然後王海峰啟下承上,得到李彥宏"一錘定音"的支持,在那次兩個小時的會上,李彥宏一直在提問,有一個問題是:飛槳能否超過同類平臺?回答是:深度學習是漫漫長徵,才剛剛開始。會後李彥宏就說:你們要的人我都給。

不管今天百度市值是400億還是4000億、40億,不管看低百度是不是一個時尚,都掩蓋不了這個勇氣和決心,有就是有,也無關成敗。

不過吳甜之所以在2018年中有意識提出攀登珠峰,卻是因為在過去三年的實際經歷,2015年百度內部提出的是"AI生萬物",就是把AI能力拿到外部去,找不同的場景去落地,比如機場安檢。在這個痛苦的過程中吳甜被觸動了,也就是在AI沿路下蛋的過程中,才逐漸有了攀登珠峰的想法。

比如在機場,用AI+攝像頭去檢測人臉、鑑別身份。不過現場環境讓效果大打折扣,比如夜晚光線暗、隔著毛玻璃,攝像頭採集不到精準的數據。再比如為景區做的用於驗票和獲得信息的Pad,在景區露天的閘機上,日曬雨淋之後毛病不斷。

吳甜給王海峰說,落地所牽扯到的具體環境裡的問題,過於繁雜奇葩,根本想像不到,預判不了,也是百度一家企業解決不了的。於是必須依靠那些已經在具體場景裡的人,對各自行業熟悉的夥伴,由他們來定義問題,百度配合它們,一起給解決方案。

比如有一家智能的植物工廠,想讓AI幫著鑑別蟲害,然後就找到百度,如此種種,由此開啟了百度AI對外開放和構建生態的序幕,這就是"自下而上"。

開放之後,大量場景和大量需求湧現。主要問題就是,這些場景是很分散的,百度現成的AI能力跟他們的具體需求之間有溝坎,比如植物工廠要鑑別蟲害,而且蟲害有多種,但百度不知道什麼是蟲害。

王海峰團隊在2018年就開放了一個AI平臺,EasyDL,這讓夥伴們可以"定製"自己的問題。比如植物工廠,輸入幾百張蟲害的圖片,人工把圖片裡的蟲害標註出來,然後AI幾十分鐘就可以自己學會識別蟲害了,這種傻瓜化的定製一下子讓很多行業都可以立刻上手。

你不用懂AI,不用懂編程,你可以是個農民或者藝術家,但可以用AI。這件事情太大了,單靠百度一家不可能讓所有行業的所有人都能傻瓜化上手,這就指出一個大的方向,你必須要有一大群的熟悉各行各業的開發者,利用百度的AI能力去解決各行各業的問題。所謂"生萬物",要有足夠厚實的土壤層,裡面有無數的微生物和蚯蚓、螞蟻,只有這樣,"AI生萬物"才能最終落地。

把這條路推演到極致,就是王海峰團隊在2018年中提出來的"激進"大事:AI作業系統。

今天,百度已對外開放270多項AI能力,外圍230萬開發者,他們在用AI幫助城市、能源、工業、金融、客服、辦公、媒體等千行萬業智能起來,王海峰說,百度智能雲就像少林寺的藏經閣,任由這些開發者研究、調用。百度號稱已經培養了100萬的AI開發者,而目標是5年內到500萬。

這個故事就跟景鯤和李震宇的不太一樣,前面兩個是先有一個攀登珠峰的目標,然後在接地氣和妥協,而王海峰團隊是反過來,在一路落地、下蛋的過程中才明白了,必須攀登珠峰,沒有這個目標,沿路下蛋是不可能的。換成我喜歡的話來說,就是必須要向前,只有向前,曲曲折折、南南北北才有了意義。

當然,必須說,整體還是有個大前提,王海峰說李彥宏是一個真正"信AI"的人,李彥宏說沒有任何一種堅持會被辜負,我那個朋友說,百度確有一群因為"信AI"而堅持的人。(轉載微信公眾號:盧泓言)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責任編輯:kj005

文章投訴熱線:156 0057 2229 投訴郵箱:29132 36@qq.com

相關焦點

  • 雲服務競爭是場馬拉松,AI能力為百度智能雲提供超強耐力
    實際上,不管雲市場熱點如何變化,雲服務作為一場馬拉松式的競賽,其底層邏輯是不變的,那就是「技術依舊是第一生產力」。在AI時代加速來臨,各垂直行業發力數位化轉型,產業智能化升級迫在眉睫的當下,更是如此。在這樣的背景下,對於百度智能雲這種「技術信仰」已然刻進了血液和基因的廠商而言,正是到了可以發揮其特長和優勢的時候。
  • 百度賈磊暢談AI語音技術的現在、過去和未來
    每個人都拼死守住自己前方的戰場,把自己的後背託付給一起創業的夥伴和兄弟。一個人敗了,其實也是大家都敗了,再說誰的責任已經毫無意義。創業會讓人更加認識到團隊協作的價值和團隊的作用。除了對創業夥伴之間的關係理解外,創業帶給賈磊最大的衝擊是對資本的敬畏。之前一直在大公司打工做技術,從來沒有意識到資本對於技術發展的可持續是如此的重要。
  • 意外的AI測試 百度顏值評分,二哈成美女
    前段時間在公眾號裡接了百度的ai顏值,今天無聊發了個二哈上去,呵竟然識別為美女,評分還不低呢 我還以為是我api接錯了,深夜debug,結果發現這就是百度給的結果,不敢相信自己,試了試他們自家小程序,狗還是那條狗,評分依舊
  • 百度持續押注AI,能否複製微軟奇蹟?
    當下百度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再次選準賽道。2017年1月李彥宏請來「矽谷最有權勢的職業經理人」陸奇, 他進入百度後協助李彥宏,一起為百度梳理了「夯實移動基礎、決戰AI時代」的戰略基礎,並且大刀闊斧地砍掉了和戰略規劃不匹配的業務。其中移動生態是現在,AI則面向更長遠的未來。「百度結合自身優勢和對行業的前瞻判斷,選擇了移動生態和人工智慧兩條大的賽道。」
  • 百度祝恆書:百度智能招聘技術和應用實踐
    百度祝恆書帶來報告《百度智能招聘技術和應用實踐》。百度智能招聘技術和應用實踐首先,祝恆書博士向大家介紹了百度人才智庫團隊TIC,該團隊是專注於人才管理計算方向的AI和數據科學團隊,它通過人工智慧大數據的方法幫助企業實現人才管理模式的轉型,能夠幫助企業人才管理從經驗導向向大數據智能化導向變革。
  • AI賽道何以崛起?這是一場關於百度的戰略故事
    生態、組織和文化:百度AI何來曾經向死而生,在寂寥獨行的技術研發之路上一路走過,百度向來靠的是兼容並蓄的工程師文化、從未動搖的技術信仰,以及充滿自信、面向未來和長期主義的商業價值洞察。關於技術信仰,從創業之初起至今,百度展現出的技術基因有目共睹:正是依靠其「世界前三搜尋引擎專家」和驚豔業界的超鏈分析專利獲得者的身份,李彥宏拿到了第一筆投資,成為百度制霸中文搜尋引擎20年的起點,也讓「騰訊的產品、阿里的運營、百度的技術」成為了網際網路圈耳熟能詳的一句總結。而從PC網際網路到移動網際網路的過渡發展期,曾是百度看似失落的十年。
  • AI技術加成輸入法,百度輸入法是怎麼做成功的?
    隨著科技水平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科技加入到產品平臺中,讓平臺型產品的價值水平不斷提升,這也使得AI被更廣泛地應用到產品平臺中去,百度輸入法就是很好的例子。輸入法講究的是提升用戶的輸入速度和準確度,哪個平臺能讓用戶有更好的體驗,用戶就會偏向誰,這也是智能化產品帶來的市場效應。
  • 百度冠禮之年:超級AI養成記
    2010年之前,百度的技術基因主要圍繞「搜索框」做文章,此後它向多個陣地突圍,最後聚焦於人工智慧。但即使環境未變,做技術供應商對他而言也是權宜之計。他對信息平權有堅定信仰,早期就把願景定義為「讓大家更便捷獲取信息」,認為信息面前人人平等,信息不對稱是最大不公平。李提出要做獨立搜索服務網站,遭到創業夥伴的反對。2001年8月,李彥宏去深圳分公司出差,因病住院,關於做獨立搜尋引擎之爭也到了圖窮匕見時刻。
  • 百度輸入法AI賦能,助聊更進一步,更懂用戶心理
    而百度依託於自身強大的AI技術平臺體系(AIG)、百度大腦和百度智能雲的加持,率先運用AI技術為輸入法賦能,從而讓百度輸入法有了更多AI科技的影子。其實百度輸入法一直以來非常注重內容生態的搭載和布局,從凌空手寫、AR表情,到YAN皮膚、流光鍵盤皮膚,再到離線中英自由說等功能完善,百度輸入法已經經過8年的更新迭代,其中更是以AI為主推出了不少實用的功能,比如大家熟悉的AI剪貼板、AI鬥圖、AI智能輸入等,深受廣大用戶的喜愛。
  • 百度推出AI入門必修課系列 7日打卡拿下強化學習
    然而掌握了技術流的玩家成功藉助AI實現「反虐」,開闢了N種分分鐘通關路徑。這裡用到的正是強化學習技術——機器具備自動糾偏學習進步的能力!那麼強化學習到底能為我們做點什麼呢?科科老師作為百度飛槳強化學習PARL團隊核心成員,所在團隊曾兩度奪得NeurIPS強化學習賽事世界冠軍以及百度最高獎,她在課程中介紹了一系列強化學習「大有可為」的應用領域,同時也指出了此項技術應用的門檻,但是如果企業能夠掌握強化學習這項特技,勢必帶來「護城河」般的核心競爭力。
  • 百度和高德的AI地圖對壘
    近些年,AI技術已經與手機地圖呈現深度融合的趨勢,除了基本的路線導航功能之外,智慧型手機地圖還利用AI技術和大數據為用戶提供豐富的生活服務內容,用戶不僅可以在手機地圖上查找酒店、景點,還能夠通過手機地圖打車。
  • 不妨看看離開百度後的47個大牛的去向
    戴帥湘創辦的驀然認知是一家以認知計算、自然語言理解技術為核心的人工智慧公司,提供信號處理+語音+ 語義+雲端服務自動對接的一站式智能交互解決方案,主要發力的領域有智能車載、智能家居和智能客服。獵戶星空則不僅做語音,同時還做計算機視覺,主打機器人和音箱。助理來有些不一樣,沒有做硬體而是主打私人助理軟體,為用戶提供訂票、娛樂、打車、外賣等生活服務。
  • AI 如何成為百度翻譯 DAU 高速增長的引擎?
    作為國內較早布局機器翻譯產品線的百度,又是如何做的呢?首先,從模型和數據兩個方面入手,解決小語種語料少、模型精度低的難題。模型方面,提出了基於多任務學習的翻譯模型、多智能體聯合學習模型等,使得多個語言可以共享模型表示。
  • 央視與百度聯合呈現百度世界2020大會:建立自主AI生態圈刻不容緩
    2016年AlphaGo戰勝李世石後,各行各業才關注AI,百度做出一個決定:AI開放開源,正是在當年的百度世界大會上,百度發布了深度學習平臺和百度大腦開放平臺,將百度AI能力開放,如今百度大腦、飛槳、百度智能雲與Apollo等平臺均已開放或開源。開放是百度做AI的基本原則,底層原因有三:1、對於百度來說,開放是AI技術「溢出效應」的必然結果。
  • 還以為百度只是搜尋引擎?AI技術已經滲透,輸入法是最好體現
    早在2017年的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上,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在上臺演講時就曾表示,百度已經不是一家簡單的搜尋引擎公司或者網際網路公司,而是一家AI人工智慧公司,搜尋引擎只是百度旗下的一項主營業務。其實雖然現在我們最常使用的中文搜尋引擎還是百度,但現在的百度搜尋引擎已經加入了AI人工智慧技術,在搜索過程和結果呈現方面更具人性化,如果在搜尋引擎的體驗方面對AI技術感知不強,那麼百度旗下另一項重要的業務也能對AI技術進行前端體現,這項業務的相關產品就是百度輸入法。
  • 拿下1.12 億美元 A 輪融資,Pony.ai 的無人駕駛車隊將落地廣州
    有了這筆大額資金的注入,Pony.ai 將有更多彈藥投入到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之上。Pony.ai 方面透露,2018 年第一季度,他們將在廣州投放無人駕駛車隊,並且進行運營測試。同時,有了這筆錢的加持,Pony.ai 將繼續在美國和中國發展合作夥伴,探索無人駕駛商業化落地,廣招人才。
  • 葉檀財經:科技戰主場在AI 百度人工智慧軟硬兼施應對「卡脖子」
    來源:時刻頭條導語:2020年百度世界大會上,李彥宏強調,晶片、作業系統這樣過去被"卡脖子"的技術,都是需要長期堅持的。"它們的商業價值不可能在短短幾年之內就體現出來,需要我們的科技人員有雄心、有耐心、耐得住寂寞,而且有信仰。"
  • 百度的AI時空爭奪戰
    01一、重新定義AI商業時空我們縱觀每年百度世界大會都能看到中國AI領域的新進展,這次的百度世界大會其實也並不例外,在百度世界大會上我們看到了很多讓人心動的人工智慧成果,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有三大場景:場景一:真正可以應用的無人駕駛。Apollo以成熟的無人駕駛與5G平行駕駛,實現了全新的技術跨越。
  • 「雲+AI」沉錨,百度智能雲鎖定百度AI產業智能化航道
    1、一級跳:前瞻布局,領先行業正如李彥宏所說,2016年百度第一次提出「下一幕,人工智慧」的時候,儘管已經超前行業、大膽前瞻,但那時尚不能想像人工智慧對於國家、產業、社會的影響如此之快、之大。彼時的雲計算,多數都還聚焦於如何為更多人提供基礎的計算能力上,把硬體搬上雲就是雲計算的主要任務;彼時的AI,苗頭初現,與雲計算的融合還遠未提上日程。
  • 百度強敵環伺,李彥宏蓄力AI全面反擊
    文丨《中國企業家》記者 李原編輯丨李薇頭圖攝影丨鄧攀2020年初,在一次部門總監會上,李彥宏做了一次主題為《苦難與輝煌》的演講,他將百度當下的道路比喻為「新長徵」。除此之外,百度大腦「軟硬一體AI大生產平臺」也在世界大會上宣布進行了核心技術升級,進入了6.0模式;百度知識圖譜已擁有5500億事實,包括醫療、法律、金融、科技等專業知識;「智能時代的作業系統」飛槳深度學習平臺全面升級API體系,讓開發者可以更便捷地開發、更高效地部署模型。李彥宏表示:「在PC、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最基礎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並不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