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學中有個大家很熟悉的概念,那就是從眾。
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歷,網上購物的時候,通常會選擇銷量高的商品;或者在路口時有人闖紅燈,於是你也跟著闖紅燈;又或者在安靜的圖書館,會不由自主的安靜下來。心理學上將這種採納其他群體成員的行為和意見的傾向稱為從眾。那麼你為什麼會從眾?是否存在著讓你忽略社會制約,獨立行事的情景?對此社會心理學家提出了兩種導致從眾的因素:
一是信息性影響過程——希望自己的主張或者行為準確無誤。
二是規範性影響過程——希望被別人喜歡,接受,支持。
接下來描述下有關這兩種影響的經典實驗。
第一種信息性影響:又稱謝裡夫的自主效應。實驗是這樣子的:參與者需要判斷一個光點的運動量,該光點出現在一個全黑的背景上,沒有任何參照點,它實際是靜止的,但是看起來像運動。這是知覺的錯覺。又稱為自主運動效應。最開始的時候,單個人判斷差異很大。接著,這些參與者被召集在一起,小組中還有陌生人,讓他們大聲說出自己的判斷。於是出現了一個現象,漸漸的大家的估計就趨向一致了。他們開始描述自己的判斷時,光點朝同一方向移動,甚至移動量也一樣了。
更有趣的是,當結束群體觀看之後,每個人單獨回到同樣的暗室,他們依然繼續遵從集體形成的群體規範,也就是說他們所看到的光點運動方向與集體討論時一致。隨後的研究發現,這次形成的群體規範一年後進行同樣的測驗中仍然存在。甚至在做重複研究的過程中,研究者不斷把試驗小組中老成員換成新成員。幾次下來當組內全是新成員的時候,之前的群體規範依然和之前如出一轍。你是否能明白這個試驗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
其實換個現實中的例子你就很清楚了。比如在課堂上,剛開始每個人獨自面對同一道問題時會產生很多不同的解法,但是當課堂上老師讓學生討論後。逐漸的,集體的聲音佔據上風,於是給出唯一解。下課後到往後的考試中,只要碰到同樣的問題你就會利用課堂上給出的方法去解題。這就是群體規範的特點,一旦形成就傾向於永久存在下去。又或者當你與一群人在高雅的餐廳裡共進晚餐。進去後你發現桌子上擺了一大堆的餐具。當你坐下後,第一道菜擺了上來,可是你從來沒吃過這樣的菜。你怎麼知道該使用哪個餐具?於是一般情況下,你會不動聲色地觀察其他人,然後模仿他人做出合適的選擇。你看看這不是還是一個道理嗎。光點的運動方向是信息,解題的方法是信息,知道如何使用餐具也是信息。而知道這些信息可以讓你的主張或者行為在集體環境下顯得無比正確,然後你就可以被群體接納從而得到稱讚。
第二個試驗是驗證規範性影響的。又稱為阿施效應,阿施是早期最重要的社會心理學家之一。他做了一個試驗:先是引導男性大學生,告訴他們只是在做簡單的視覺知覺研究。然後給他們看三根長短不一的線條,要求指出其中哪條線與標準線一樣長。(線條長短足夠明顯,而其中有一條和標準線一樣長,其餘兩條明顯短了一小節)當實驗開始時,參與者與另外6到8名學生呈半圓形坐好,且參與者坐在最後一位。但其實真正參與實驗的人只有參與者一人,其餘的都是研究者的同夥(他們按照研究者給的劇本行事,也就是說他們是演員!!)。
因為事先對參與者說過是知覺實驗需要不斷實驗。所以頭三次大家都是做出正確的選擇。但從第四次開始時,演員們就開始把標準線與兩條顯然不同的線條等長了,於是除參與者外的其他人都做了一樣的反應。輪到最後的參與者時,他不得不思考是否要與周圍其他人保持一致的意見,還是要堅持自己親眼所見保持獨立看法。所以當面對多數人與自己有不同意見時,參與者會明顯地感到不適?然後他會怎麼選擇呢?
最後研究數據顯示:大約四分之一的參與者保持了完全的獨立性沒有從眾。然而有50%到80%的參與者至少有一次選擇服從大多數人的錯誤的估計。30%的參與者半數的判斷都是隨大流,選擇那明顯錯誤的答案。阿施說那些多數時候都屈從於大多數人的參與者「體驗到一種強烈的衝動,不要不同與大多數人」屈從者低估了社會壓力的影響,有的人甚至說他們真的認為那些線條一樣長,儘管實際上線條之間的差異顯著。
儘管你可能從未經歷過阿施的實驗,但是仔細想想生活中還是有許多從眾的現象。例如,你可能穿一件你並不喜歡但是別人說很時尚很好看的衣服。又或者在信息發達的今天,由於輿論,你會毫不猶豫的加入對某個明星某件事情的討伐中,即使你對事情或人一點也不了解。比如有段時間,幾乎全網都在噴一個叫蔡徐坤的藝人。然後你看到了,於是在往後的日子中你就會時不時地拿這個梗到處宣揚。可是你真的了解蔡徐坤這個人嗎?難道僅僅憑一個視頻,或者網上對其的描述,你就敢斷言其為人的好壞嘛?還是僅僅是人云亦云。成為了一個沒有獨立思想的盲從者。
人們通常認為自己的行為不會受到規範的影響。於是後來就有人做了項研究,用來考察規範性信息對人們節能減排的影響。研究者給出了五種信息:
一是說最近對你小區住戶的調查中,發現有77%的用戶,今年夏天用風扇而非空調納涼。(規範信息)
二是說研究發現,今年用風扇而非空調納涼,你每月可以省58美元。
三是說研究發現,今年用風扇而非空調納涼,每個月可以減少排放120 公斤溫室氣體。
四是說研究發現,今年用風扇而非空調納涼,每個月的用電量可以減少29%。
五是說夏天來了,是節能的好季節。今年夏天怎麼做才能節能?請使用電風扇而非空調。
首先研究者先拿以上的信息,挨家挨戶的詢問:「門把上懸掛以上的信息,對你節能有多大作用?」居民可以在1(一點也不)到4(非常激勵)。統計結果顯示,人們認為規範性信息的激勵作用最小。而後開始隨機在小區裡,給居民的門把掛一種信息的提示牌,然後對比掛牌子前後的電錶耗電量。結果顯示是掛規範信息的居民,耗電量最低。總結實驗,你就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儘管參與者認為他們鄰居的行為(規範性信息)對他們的影響最小,結果卻表明實際上規範性描述對參與者的節能行為有最強的影響」
最後針對從眾做個總結。從眾的原因是規範性影響和信息性影響。前者讓別人喜歡自己,後者希望自己的主張是對的。人一生都在做所謂對的選擇,讓別人喜歡自己。列如,高考後你選了熱門專業,放棄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哲學系,因為周圍人覺得賺不了錢;大學時,你開始和舍友徹夜開黑,放棄獨處時間,因為家裡人說要和同學搞好關係;畢業了,你成了最近比較火電商行業從業者,放棄了繼續學習,因為網絡上的的喧鬧聲告訴你,錢才是最值得追求的。
當你回過頭一看,你會發現你的每個選擇都是環境內的群體規範迫使你做出大多數人覺得正確的選擇。為了得到周圍人喜歡,你把自己變得和他們一樣,沒有差異。這樣你就安全了,也不必承受他人異樣的目光。但是你能甘心自己努力學習工作,得到別人的喜愛,對環境妥協,做了一切正確的選擇,到頭來卻只能成為大多數普通人之一嗎?
所以不要從眾,不要別人認為對的,不要妄圖得到所有人喜歡。靜下心來,做一個獨立思考者。你會發現真正優秀的人,他的行為模式完全都是反人類反自然反直覺的。所以想要不從眾,更優秀,你需要有被人討厭被人否定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