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尖上的「英雄人生」——來自我國海上專業救助打撈隊伍的紀實...

2021-01-09 網易新聞

新華網北京8月25日電(記者林紅梅、樊曦、高敬、高亢)洪水滔滔,群眾被困。孕婦待產,傷者待救。8月16日至17日,兩架直升機飛臨遼寧省撫順市清原縣上空,救助人員從天而降,將106名群眾從洪水的圍困中解救出來。其中,有6名重傷者、3名待產孕婦和1名剛滿月的嬰兒。

駕駛這兩架飛機的機長分別是潘偉和許凡。這只是我國海上專業救助隊伍——交通運輸部救助打撈局從事的一起普通救助。這支隊伍奮戰在驚濤駭浪中,出入在滾滾濃煙裡,10年裡從險境中拯救了3.4萬多人的生命,在當代和平時期,奏響了一曲不畏艱險、勇於擔當的「英雄人生」交響曲。

在他們眼中,生命,高於一切。

英雄人生

許凡穿著重45斤的飛行服,汗珠順著臉往下滾。酷暑的折磨,與撫順上空積雲密布的危險相比,不值一提。在類似的充滿危險的救助中,這位今年剛33歲的機長,已經救了300多人。

曾經有美國同行看到這麼年輕的救助機長,一臉驚訝,難以置信他就是一次從大風浪中救起25人的機長。美國人充滿尊敬地衝他豎起大拇指說:「了不起!」

許凡所在的交通運輸部救助打撈局北海第一救助飛行隊是一個英雄的群體,全隊158個人中,有83人獲得了國家的各種榮譽。許凡深感自己的人生遇到了好機遇:「救人是一種充滿激情的人生,我有條件享受激情。與同齡人相比,我很幸運,我沒有把青春消耗在沒有意義的事情上。」

原飛行隊隊長、現任交通運輸部救撈局總工程師潘偉,是許凡心目中的榜樣,他駕駛救助直升機已救助了500多人。潘偉獲得了國際海事組織頒發的「海上特別勇敢獎」,這個獎只發給世界上有特殊勇敢行為的人。丹東救助就是一次「生死考驗」的救助:

2010年8月10日,丹東暴發洪災。潘偉駕駛飛機貼著山谷鑽進山裡,順著河飛,找到被洪水圍困的一幢小房子,將房頂上的4個人,救到安全的堤壩上。駕機返回時,山溝被低雲封死,雷電交加,大雨傾盆。潘偉兩手緊握駕駛杆和油門杆,朝著雷達顯示的不帶雷電的積雲鑽進去,直升機劇烈顛簸,終於鑽出了積雲,脫離了險境,降落在丹東機場。

令普通人驚嘆的驚險救撈大片,對分布在1.8萬公里海岸線上的中國救撈人來說,是他們常年進行的本職工作。救助飛行員是空中「雄鷹」,救助船長則是浪裡「蛟龍」。

北海救助局救助船長曹德廣是「海上特別勇敢獎」的獲得者,他和船員們在驚濤駭浪中對「利舟8號」輪的救助,充滿艱險:

2010年12月5日,「北海救111」輪頂著8級大風趕到出事海域,曹德廣看到「利舟8號」輪的四個艙蓋全部被風浪打掉,海水灌進了艙裡,船正在下沉,6名船員站在船舷上求救。他駕駛船舶與風浪搏鬥了2個多小時,抓住兩個風浪較小的間隙,救助船靠上難船的同時,把救助船上的吊籠放到難船上,難船船員剛進入吊籠,馬上起吊,救助船後退,所有的動作在一瞬間完成,6個人全部被救下來。50多歲的難船船長抓住曹德廣的手,眼淚譁譁地流:「我以為不可能獲救了。我也是幹船長的,這麼大的風浪,飛機出不來,船靠上來救人是不可能的。沒想到你做到了。」

在救助「衝得上去,救得下來」的同時,我國打撈系統也「潛得下去,撈得上來」。2007年3月,世界最大挖泥船「奮威輪」在天津港外主航道側沉海裡,打撈人員經過25晝夜的奮戰,打撈出這顆礙航「炸彈」。像這樣的沉船,打撈系統打撈起近百艘。

使命回歸

煙臺海域曾是救撈人的「痛心」之地:

1999年11月24日,客滾船「大舜」輪在海面上掙扎了6個多小時後沉沒,282人死亡。慘劇至今仍留在救撈人的心中:有100多人從船艙裡跑了出來,死在離岸邊不遠的海水裡,多是被凍死的。

現場打撈組組長、時任交通部救撈局副局長孫富民的心天天處於煎熬中,他們是國家專業的救助打撈主力軍啊!

1951年8月24日,為打撈江海沉船,經國務院批准,「中國人民打撈公司」在上海成立,新中國救撈隊伍從此誕生。這支隊伍在周總理的直接關懷下成長起來,幾十年來,救撈的經費都由國家給予。1982年,在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下,交通部要求救撈走「以經營養救助」的路子,救撈系統使出了渾身解數,只能勉強餬口,養不了救助,救撈進入了20多年的發展滯後期。

2003年6月28日,我國救撈體制改革正式實施。分別組建了北海、東海、南海三大救助局;原救助打撈局分別更名為煙臺、上海、廣州三大打撈局;上海海上救助飛行隊也同時掛牌,我國立體救助體系從零啟動。

國家把承擔人命救助職責的三大救助局和飛行隊全部由財政出資養了起來,明確他們的任務只有一個:「救人。」時任交通部黨組要求「建立一支人員精幹、裝備精良、技術精湛,在關鍵時刻能起關鍵作用的專業救助隊伍。」

為了打造出一支不畏艱險的「鐵軍」,交通部救撈局發出動員令:以軍事化管理為抓手,實施準軍事化訓練,目標濃縮為兩個字:「救人」。「以經營養救助」的方針,從此畫上了句號。

北海救助局應急反應隊救助員王海傑第一次潛水訓練時,心裡充滿了恐懼,趴在海裡10多分鐘不敢動。在隊長手把手的帶動下,王海傑迅速成長起來。他曾經下潛到翻扣的漁船裡,闖過道道難關,救出4名漁民:

2011年10月9日,「遼丹漁26628號」漁船突然被一艘貨輪撞沉,翻扣在大海裡。王海傑潛水下去,摸到船艙門口,發現漁網、菜板等堵住了艙門。他先把漁網纏在一起,避免漁網漂浮纏住自己,再把生活用具清理後,發現一塊2米見方的水泥板橫在門口,怎麼都搬不動。他側身從水泥板側縫裡爬了進去,終於把水泥板頂開,用木板固定起來。來到樓梯口,王海傑一陣驚喜,他看到4個被困在船艙裡的人還活著!他給第一個人戴上頭盔,那人緊緊抱著他,被他帶出了水面。連續救出3個人後,他已經在水下工作了2個半小時,頭暈噁心,體力不支。領導說:「你沒勁了,換個人吧。」如果換人,需要重新熟悉通道,而難船正在上浮,隨時有可能再翻過來,那時在船艙裡的人必死無疑。他咬牙堅持著再進船艙,和第4個人剛回到救助船上,難船就翻了過來。好險啊!

2013年,國際海事組織將2012年度「海上特別勇敢獎」頒發給了王海傑。

不逐「利益」,回歸使命,埋頭救人,十年磨成一劍。今天的救撈兵強馬壯:

在裝備上:國家財政出錢造船買飛機,救撈系統擁有專業救助船艇76艘、專業打撈船舶123艘,自有救助直升機12架。

在空中救助上:擁有四支飛行隊,在渤海灣、長江口、臺灣海峽、瓊州海峽、西沙等重點海域,救助飛機可隨時起飛。設立了70個飛行起降點,初步建成了我國沿海陸島空中救援網絡。

中國救撈具有空中立體救助、水面快速救助、水下潛水打撈「三位一體」的綜合功能,在10年裡崛起為一支在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海上應急尖兵。

1973年10月9日,希臘籍貨輪「波羅的海克列夫」號在臺灣海峽遭強颱風襲擊遇險,向中國求救。中國卻沒有能力救助,難船在風浪中掙扎了24個多小時後沉沒,14名船員失蹤。

今日的中國救撈在國際救助中大放異彩。10年來,共救助外籍遇險者5343人,救助外籍船舶348艘。其中,2006年5月救助越南漁民,是我國最大的一次海上國際救援行動。南海救助局船長彭建波指揮「南海救111」輪頂著颱風航行200多海裡,搜索70多小時,共救助遇險越南漁民330人。

傳播大愛

南海救助局第一任局長尹幹洪永遠忘不了有一年夏季,一個在颱風中獲救的水手長:他緊緊地抱著一根木頭,在海水裡泡了48個小時,全身的皮膚已經泡爛,摸到哪就會掉下一塊皮肉來。人處於昏迷狀態,嘴裡還念叨著:「我兒子還小,我不能死。」

水手長的妻子領著兩個兒子專程來看望救命恩人,兩個孩子跪在船長面前:「叔叔,沒有你們,我們就沒有父親,沒有家了,讓我們多跪會兒吧。」

拉著兩個不到10歲的孩子的手,尹幹洪落淚了。從那以後,尹幹洪經常對救助船員們說:「救助時,千萬不要輕易放棄。如果放棄,是對頑強生命的不負責任。」

許凡、王海傑等一大批80後年輕人,就在自己從事的救助職業的洗禮中,逐漸從骨子裡喜歡上這一「挺爺們兒」的職業。

曾經有公司開出高薪「挖」北海救助局救助船長曹德廣,他拒絕了。他說:「錢多了,房子大了,一個人能住幾平方米?普通人沒有經歷過我們經歷的事,我們看多了生死。伸把手,一個人就活了,不伸手,就死了。多救一個人,就是多救一個家庭。」

大愛,通過救撈人的一起起救助,正在向社會傳播。

2010年12月的一天,長興島海域有艘漁船出現故障。北海救助局船長史本東駕駛救助船,救下一名約40歲的男子。男子流著淚說:「我不想活了。」政委與他拉起家常,慢慢搞清了原由。這個男子的妻子卷光了他所有的錢,跟著別的男人跑了。男子打算把漁船賣掉,有了錢,買工具去殺了他們。史本東對他說:「我們冒著生命危險,費這麼大勁救了你,你不好好活著,對得起我們麼?」男子沉默了一夜,終於說:「我不去報復了。」一場可能發生的滅門血案,消失於無形中。

有的人被救後,加入了救助人的行業。

2005年12月4日,「振樂57」輪在長江口海域遇險,半夜時分,突然下沉。東海救助局救助船長滕建新指揮「東海救131」輪強行靠上去。難船上的船員鄒陳浩趁著救助船靠近難船的一瞬間,朝著救助船的甲板跳了下去。鄒陳浩獲救後,要求當救助船員,他激動地對滕建新說:「你們給了我生命,我要儘可能地去救助像我這樣需要救助的人。」2006年年底,鄒陳浩走進了東海救助局的大門,擔任了救助船機艙裡的輪機工。

在傳播大愛的同時,「吃皇糧」的救助隊伍,把黨和政府「一心為民」的理念,播撒進群眾心裡。

砣磯島上有位孕婦難產,潘偉駕駛飛機把她從孤島救到蓬萊,孕婦在醫院裡生下一名女嬰,父母給孩子取名叫「張知恩」。張知恩今年已四歲,有一雙明亮的大眼睛,媽媽總對她講要「知共產黨的恩」。

一些群眾自願投身到海上救助事業中。山東省長島縣南隍城村是個四面環海的小島,在救助基地的指導下,2010年11月,島上的志願救助隊掛牌成立。漁民宋雲昌、肖本強、劉世仁等加入了志願隊。

志願救助隊隊長宋雲昌參加過40多起救助,最驚險的一次發生在2012年9月27日夜裡。島上村民趙培明吃火鍋時,火鍋爆炸,全身重度燒傷。海面正刮著8級大風,飛機無法出動,客輪全部停航。宋雲昌和5名志願者駕駛300馬力的志願者救助船,在黑夜裡開出了碼頭。船長鄒家友駕船順著風走,憑藉著對環境的熟悉,繞開水深流大的海域,3個小時後,終於把傷員送到了旅順港。

幸福來自真情

許凡至今提起救生員王浩受傷的事,仍眼眶溼潤。

2011年1月17日,一艘漁船在距大連90海裡的地方作業時,漁民姜峰的手臂被漁船起網機攪斷。潘偉、許凡和王浩登上直升機,疾飛營救。王浩順著絞車鋼索下到漁船甲板上,為傷員套好救生套。就在起吊的一瞬間,鋼索打彎擺動,被狂風吹著,向一名漁民的脖子上繞去!王浩手疾眼快,伸出左手,抓住鋼索。漁船瞬間又被風浪扯到底谷,猛然下沉,鋼索在王浩手上突然打了個結,將王浩的左手手指死死纏住。進入機艙後,許凡在駕駛艙裡問他:「你有事麼?」王浩滿不在乎地回答:「沒事兒。」潘偉和許凡放下心來,專心駕駛飛機飛回基地。

下了飛機,許凡才發現,王浩疼得全身哆嗦,冷汗直冒。經醫生診斷,王浩左手食指第一指關節粉碎性骨折,無名指骨折,小指神經血管壞死。

「王浩說 沒事 ,是怕分散我們的注意力,他忍受著劇痛替我們著想。這是一種怎樣的兄弟情義和毅力!在我的眼裡,他才是英雄。」許凡說。

人間真情之花,在救助同事們之間綻放。他們有一個鐵的紀律和默契:「每次出動救助,必須一個都不能少地平安回來!」

有年冬季,一艘漁船上有2名漁民遇險,潘偉全神貫注地駕駛飛機,懸停在漁船上空。救生員孔偉抓住救生繩,下到漁船上。突然,絞車手衝潘偉叫起來:「快切斷鋼索!鋼索纏在漁船桅杆上了!」潘偉腦子「嗡」得一聲,如果不切斷鋼索,漁船將把飛機拽進大海,機毀人亡!如果切斷鋼索,孔偉將被巨大的鋼索拖拽力量甩進大海中,必死無疑!

「不能切!」潘偉衝絞車手大喊道:「聽我的指令!放鋼索!你指揮我,讓我駕駛飛機沿著漁船逆時針飛,一邊飛,你一邊收鋼索,將鋼索從漁船上解下來。」

飛機在機場落地後,機組成員們緊緊地把孔偉圍抱在中間。

救助人的真情付出,滋潤著身邊的親人,令家人體會到了什麼是幸福。

船長曹德廣與妻子孔令霞結婚11年,有個9歲的女孩,他們至今恩愛如初。孔令霞提到丈夫,就是一通埋怨:

「女兒上幼兒園,上小學,報英語、美術、舞蹈班,都是靠我一個人接送;最不適應的是逢年過節,他在海上值班,都不在家;2011年春節,我帶著女兒去老家給公公拜年,看到74歲的公公吃飯吃得很少。我想帶公公到煙臺的醫院檢查身體,公公說: 我沒事,我等我兒回來。 一直到4月30日,他的船才回到煙臺。我們馬上把老人帶到醫院檢查。手拿CT片的結果,我們腦子蒙了,肝癌晚期!」

孔令霞擦著眼淚,旁邊坐著的曹德廣也紅著眼睛。找這樣的丈夫過日子多苦啊,孔令霞的回答正相反,她覺得「甜更多」,因為丈夫「負責專一,一心為家」:

結婚時,丈夫在妻子娘家附近買了一套70多平方米的住房,方便妻子和娘家人互相照應。

丈夫在醫院裡衣不解帶,日夜守在病床前,伺候老父親到去世。

丈夫掙的錢一分不差地全部給了她,自己從來不花錢,連件新衣服都不讓買。

「和這樣的男人過日子,我心裡踏實。」孔令霞說。

(原標題:浪尖上的「英雄人生」——來自我國海上專業救助打撈隊伍的紀實)

相關焦點

  • 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與普羅旺斯船東2008-1有限公司(Provence...
    上海海事局、上海海上搜救中心自當日1200時起,先後協調、組織包括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以下簡稱上海打撈局)在內的多家單位啟動應急行動;於24日1310時根據「邊搶險、邊清汙、邊移泊、邊觀察」方案,組織「達飛佛羅裡達」輪在六艘專業救助船、專業清汙船的伴航下起錨,沿途救助船和清汙船保持即時清汙,該輪於4月4日安全抵達舟山的船廠。
  • 美潛艇失蹤75年,在我國東海被發現,美國:禁止任何人打撈
    美國在二戰期間就派了大量的潛艇用於作戰,並且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美國海軍也因此而得名,但當時的潛艇完全是為了戰爭需求,所以在設計上相對粗糙,這也就導致安全性能沒有保障,有許多潛艇都在海上被擊沉。美國作為一個人道主義的國家,這些戰損潛艇都會想辦法打撈,但是有一艘美國潛艇失蹤75年後,才在我國東海海底被找到,美國在確認消息後卻要求禁止任何人打撈,這是為什麼呢?
  • 全國人大代表金鋒:我曾冒險登上起火的「桑吉」輪,希望隊伍裡有...
    今年我準備再次提交與海上應急搶險相關的建議,進一步增強海上應急搶險技術研發能力和隊伍建設。」全國人大代表、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救撈工程船隊副隊長金鋒說。 之所以提出這些建議,與金鋒30多年的海上搶險經驗有關。去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其中提到「提高海運、民航的全球連接度,建設世界一流的國際航運中心,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
  • 江蘇如東(水下打撈)專業施工【東海潛水作業隊】
    專業水下工程、打撈汽車、兇器、物證、錄像、救援打撈、閘門、氣囊封堵、水下切割,打撈鑽頭、沉船打撈、潛水打撈清障,潛水管道鋪設,潛水錄像、水下服務,服務範圍包括水庫、大壩檢測與修復,船塢潛水檢查,沉井下沉、水下管道疏通、模袋混凝土、繩鋸切割、切割橋梁等。
  • 秦皇島市海上搜救中心舉行2020年防抗寒潮大風綜合救助演練
    秦皇島市海上搜救中心舉行2020年防抗寒潮大風綜合救助演練 2020-11-16 11: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運輸40噸黃金的「阿波丸號」,我國打撈3年後,只發現368具屍骨
    據說,在阿波丸號上面還運輸了40噸黃金,而這艘船上的文物都是日本搶奪世界各國的寶藏。在海中打撈沉船是非常困難的,在海上,正常安全的行駛已經很好了,要是去打撈沉船,風險無疑是巨大的。當時中國提出要打撈沉船的想法時,許多的外國人都在等著看中國的笑話。
  • 【喜報】南海第一救助飛行隊飛行管理部榮獲廣東省「青年文明號」
    2012年5月3日,南海第一救助飛行隊組織全體黨團青年職工赴南海救助局桂山島交流學習飛行管理部隸屬於南海救助局南海第一救助飛行隊,是我國南海海域唯一一支海上專業空中搜救尖兵隊伍,肩負海上人命、財產和環境救助重任
  • 《緊急救援》杭州路演:彭于晏攜主創致敬「海上守護神」
    中國救撈(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救助打撈局的簡稱)是中國唯一一支國家專業救助打撈力量,自1951年8月24日中國救撈系統成立以來,救撈人始終以拯救生命為己任,共救助遇險人員8萬名以上,遇險船舶5000多艘,稱得上當之無愧的「海上守護神」。
  • 這群凡人英雄的電影破2億!《緊急救援》帶你認識他們!
    《緊急救援》從油井救人,懸崖河谷,到客機海上迫降,油輪爆炸,事件從小到大,這裡面的一幕幕,是電影,也是真實。這只是我國海上救援隊所遇之事的一部分罷了。我國的救撈系統於1951年8月24日成立。從1954年至2020年11月,共執行應急救助搶險打撈任務20700起,共救助遇險人員81607名(外籍人員12455名),救助遇險船舶5375艘(外籍船舶945艘),打撈沉船1825艘(外籍船舶99艘)。這麼多次的救援任務,在電影拍攝前,交通運輸部救助飛行隊只有300餘人,截止今天,也只有不足600人。
  • 海上撈人有多難?油輪爆燃,鋼板都燒彎了,也得上
    ▲我國的海上救援能力日益完善1989年,根據《1979年國際海上搜尋救助公約》要求,國務院、中央軍委在交通部建立「中國海上搜救中心」,負責全國海上搜救工作的組織協調,日常工作由交通部海事局承擔,國務院有關部門和軍隊提供配合。
  • 硬核激燃與溫情並存,《緊急救援》將帶你感受有血有肉的平民英雄
    救撈人,是中國交通運輸部救助打撈局的成員簡稱,作為中國唯一一支國家專業救助打撈力量,他們一直奉行著「把生的希望送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的救援精神。自成立以來,救助的遇險人員多達8萬多人,救助過5千多艘遇險船隻,而打撈的沉船也有接近2千艘。
  • 老外打撈中國古沉船,砸了65萬件文物,獲利數億元,專家無能為力
    我國的面積有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千米,而內海和邊海的水域面積約為四百多萬平方千米,我國不僅疆域遼闊,民族也非常的多。從兩千多年前的先秦時期開始,華夏民族就在這片中華大地上繁衍生息,時至今日,我國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文明史。
  • 打撈「阿波丸」,能解開「太平洋戰爭的秘密」嗎?
    1976年8月,交通部和海軍司令部共同召開「海上救助工作聯席會議」。在這次會議上,交通部和海軍參加會議的領導同志共同議論了打撈「阿波丸」問題,大家一致認為,無論從政治上、經濟上以及其他方面來看,打撈「阿波丸」都有很大意義。
  • 《緊急救援》:英雄KO第一個對手,是來自對死神的恐懼
    有這麼一群人,他們專攻海上作業:搶救失火的鑽井平臺,攔截失控的油罐車頭,打撈墜海的斷裂客機,破解種種海上危機,為那些海洋遇險的人帶來生的希望。林超賢新片《緊急救援》把鏡頭對準奮鬥在第一線的海上救援人員——神秘而又陌生的中國海上救援隊,影片從頭徹尾真實再現了他們一次次驚心動魄的救援行動。《緊急救援》一開場就是海上鑽井平臺失火,隨時可能爆炸,巍峨鐵架搖搖欲墜,平臺上還有兩名工人命懸一線。
  • 我國海域發現一價值50億的日本沉船,美國想共同打撈,中國:沒門
    可以說每一片海域都有可能存在價值連城的珍寶,不過能夠打撈出來的沉船卻是寥寥無幾。今天要說的這艘我國福建發現的價值50億的日本寶船,則是與二戰有關,美國曾想共同打撈,我國:沒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