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郭 星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3月16日上午,遼寧省圖書館舉辦了「我們的國歌」講座,國家一級指揮、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原團長於海,講述了我國國歌在歷史長河中的演變,國歌誕生背後的故事及自己指揮國歌奏唱的經歷。講座結束時,於海揮舞起雙臂,報告廳內的400多名讀者全體起立,高聲唱響國歌。在雄渾有力的國歌聲中,每一個人都感受到了心靈的震撼。
國歌是一個國家的聲音標誌、文化的結晶和歷史的見證,也是國民愛國主義精神的載體。著名指揮家於海參與並見證了我國近50年來許多重大活動,被稱為指揮奏唱國歌最多的人。別樣的人生經歷,讓他對國歌有著獨特的認識,懷有深厚的感情。
「國歌僅有84個字,37個節拍,奏唱只要46秒,用中國音調、中國漢字傳承了民族精神。」於海說,中國古代「五音」宮商角徵羽類似簡譜中的1、2、3、5、6,而國歌中除了一個7之外,都是中國音調。國歌前奏是嘹亮的軍號,為何不改用其他樂器?這是曲作者聶耳手稿中的明確要求。從歌詞深意上看,國歌蘊含了團結精神、不屈不撓的精神、不甘受壓迫的精神、居安思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精神。因此,用心唱好國歌,不僅能從中傳承民族精神,也能堅定文化自信,汲取強大的精神力量。
於海分享了他對國歌的理解:起來!起來!起來!一個音比一個音高,如有人手推後背,催促每個國民拿起武器保家衛國。「冒著敵人的炮火」似機關槍掃射的聲音,前進!前進!前進!進!結尾處鏗鏘有力,雖然音樂聲停止了,腦海中前進的動力、精神、步伐仍在繼續。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誕生於1935年。日本侵華戰爭期間,東北義勇軍為了抗擊日本侵略者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戰爭之慘烈震撼了田漢、聶耳等藝術家。《義勇軍進行曲》激發了全民族同仇敵愾,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士氣,有無數青年志士唱著這首歌奔赴疆場,英勇殺敵。
2008年,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的於海開始提出為國歌立法的建議。直到2017年「國歌法」公布之前,他每年都要提出同樣的建議,有人說他是祥林嫂。「正是因為我的工作,才讓我感受到為國歌立法的必要。」於海說。
於海認為,演奏國歌必須忠實地按照國歌賦予的精神,莊嚴地、儀式感地去演奏,不能像演奏其他音樂作品那樣賦予個人的理解和感情色彩,更不能用來娛樂。對我們每個人來說,愛國要從唱好國歌開始,傳承民族精神要從唱好國歌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