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芹、王均波
在武漢抗擊新冠肺炎戰「疫」一線,有一群特別的女性。生活中,她們是妻子、女兒、母親;工作中,她們是患者口中的「白衣天使」。不同的是,一身戎裝在身,賦予她們特殊使命。
一頭短髮清爽利落、迷彩裝扮透著幹練氣質,44歲的武睿敏是武漢火神山醫院感染八科一病區的一名護士。2016年自主擇業後,她返聘留在原單位繼續從事護理工作。接到軍隊抽組醫療隊支援湖北的命令後,武睿敏第一時間申請報名。
資料圖:火神山醫院感染二科一病區隔離病房一名醫護人員為患者送去中藥湯劑。中新社記者 張暢 攝
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武睿敏說,雖然身份有了變化,但只要穿過軍裝,就永遠是一個兵,這種使命感和初心不會改變。
17年前,剛工作不久的武睿敏是在小湯山抗擊「非典」的護理部助理員;17年後,她成為火神山一眾「90後」小護士的主心骨,病區裡的「大管家」。
感染八科一病區,60張床位分布在U型走廊兩側,這裡是武睿敏的「戰場」。
查房、護理病人、申領醫療物資……從一清早開始,武睿敏的身影就在病區裡來回穿梭。剛走出一間病房,迎面一位女患者看見防護衣上的名字,笑著衝她打招呼:「護士長來啦!」武睿敏走上前去,詢問對方晚上睡得如何、身體恢復情況。
同在一個病區的李文靜,是一名有著20年軍齡的住院醫師。2月1日,46歲的她隨隊出徵武漢,彼時,援藏兩年的丈夫剛回家不到一周。「我說我得去一線,他說去吧,家裡放心。」
李文靜告訴記者,第一次穿著三級防護服進「紅區」時,自己確實比較緊張,可是一看到患者就顧不上害怕了。
資料圖:火神山醫院感染二科一病區醫護人員穿好防護服準備進入隔離病房。中新社記者 張暢 攝
臨床上很多醫學術語,晦澀難懂,李文靜就一邊拉家常,一邊給患者解釋他們的病情。一次,她所負責的一名病人,經過治療身體逐漸好轉,卻總擔心自己病情惡化。李文靜拿出CT片耐心向他講解,並介紹治療方案,逐漸打消了他的顧慮。
「讓病人安心,對我們信任,積極地配合治療早日康復出院,這就是我最大的心願。」李文靜說,肩負軍人和醫生雙重使命,來到抗「疫」一線,自己義不容辭。
火神山醫院護理部副主任宋彩萍是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的首批隊員。作為一名有著30多年護理經驗的老兵,宋彩萍曾在非洲抗擊伊波拉病毒。她深知烈性傳染病對醫務工作者的威脅,追在身後反覆提醒隊員做好安全防護,成了宋彩萍來到武漢後最操心的事。
從靜脈穿刺到標本採集,從人工氣道的護理到餵飯服藥,宋彩萍手把手教隊員在保護好自己的同時,更好地護理患者。「等到戰『疫』勝利,我會把每名隊員都平安帶回去」,宋彩萍說。
很少在人前顯露脆弱的武睿敏,來到武漢後,掉過一次眼淚。那天是農曆正月十五,晚上回到酒店駐地,捧著工作人員送來的熱騰騰元宵,連日忙碌的她第一次「想家了」;自稱「鋼鐵俠」的李文靜談及家中老人時一度哽咽;打過無數次「硬仗」的宋彩萍,在聽到患者暖心問候時,也會忍不住紅了眼眶。
曾有人說,「戰爭讓女人走開」,然而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面前,無數個「她」挺身而出,用自己的堅韌與勇氣,築起一道道捍衛生命的防線。(張芹、王均波)
[ 責編:孫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