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的經營邏輯中,開店只要有好的位置,基本就成功一半了,因為位置的好壞直接決定人流量和業績。
但在今天一切都變了,人們消費不再局限於下線實體,在網上、社群、社交空間都可以購物消費。
那麼在這種趨勢下,實體店不能再靠位置優勢取勝,而是要認清趨勢,轉變經營思路,提前為未來做好布局。
1、時代大變局
2、新個體賺錢模式
3、打通線上線下
一
想要做好傳統實體店的轉型,必須要認清實體店的發展起源、以及淘汰的原因。在改革開放初期,最早實體經濟,大多都是從地攤演變過來的。
當時在街邊擺個攤賣紐扣、服裝,就可以供不應求。因為在物資匱乏時期的賣方市場,貨是最稀缺的,實體是最有價值的銷售場景。
到了90年代,隨著需求量的增加,個體戶小店已經無法滿足市場需求,所以當時就出現了各種的連鎖,KA賣場。
但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和產能過剩的到來,不論是個體還是連鎖企業,都開始面臨大淘汰。
在這種商業浪潮的變局下,有資本後盾的連鎖企業,可以通過線上線下融合,打造新零售模式,實現成功轉型。
但傳統的個體來說該如何生存呢?在電商衝擊和疫情影響下,個體戶或許只有一條路可走:轉變成為新個體。
二
對於傳統個體戶來說,我們都知道是開實體店的個體工商戶。那麼什麼是新個體,如何轉型成為新個體呢?
在傳統的經營模式中,想要做生意必須要在線下開店,才能獲取客流量和銷量。但今天變了,客戶的購買入口和消費渠道變了,所以我們不需要在線下開店,一樣可以賺錢。
可以把店開到社群裡,開到自己家裡,只要有工作的場景都可以生存和發展。因為網際網路下半場,不需要開店,一樣可以通過社群、社交、以及線上的場景去獲客和盈利。
傳統個體和新個體,不但是經營形態上的區別,本質上也有很大不同。從本質上來看,傳統個體是先囤貨,再囤人。就是需要承擔巨大的風險,是靠下線獲客,賣貨賺差價的邏輯。
相反新個體模式,不需要做任何投資,只需要有個工作室,有客戶群,有同城客戶圈子,就可以賺錢。
新個體是先囤人,再囤貨,是一切圍繞在人的需求,去提供解決方案。就是把客戶變成粉絲,不但要滿足消費者的物質需求,而且要滿足消費者精神需求。
三
傳統個體轉型新個體的基本形態和邏輯我們了解了,但具體該怎麼落地呢?可以借鑑這3個方法。
第一:客戶粉絲化
首先對於服裝類的實體店來說,當房租成本不但上漲,而且客流量減少的情況下,我們關掉實體店一樣可以賺錢。
就是可以把我們的老客戶,導入個人號和社群,變成粉絲。這樣可以通過私域流量,為粉絲提供附加值,服裝搭配解決方案,優化活動,紅包,新品活動等。
就是可以通過群與粉絲實時連接,為粉絲提供服裝搭配的解決方案,這樣可以提升社群的價值。
同時也可以在社群裡推送優惠活動,紅包等福利,讓粉絲產生黏性,強關係及建立信任。
只要與粉絲建立了強關係和信任,那麼群就可以作為一個營銷場景和交易場景,實現持續的變現機會。
那麼如果我們沒有老客戶,如何打造私域流量池呢?
一可以通過同城地推的方式,把潛在粉絲加入個人號(掃碼加個人號,領取福利)。二是直接到人流量比較大的社區去做地推,把潛在客戶直接吸引到社群裡。
第二:經營場景社交化
當我們通過老客戶運營和地推獲取了同城的需求客戶,並建立關係以後,那麼就可以通過社群和個人號作為銷售場景。
那麼擁有一個社群就相當於開了一家店,擁有一個、個人號就相當於開了一家私域網店。
同理如果我們擁有10個群、10個個人號,就相當於不需要花一分錢的租金,開了20個線上的虛擬連鎖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