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都說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第一次取得全民族勝利的大戰役,那麼究竟是哪些人在鼓譟戰爭的喧囂,又是哪些人義無反顧的站了出來,走上了炮聲隆隆的城牆,又英勇無懼的替我們迎接槍林彈雨的洗禮。
不知道是什麼時候讓日本軍方覺得中國軟弱可欺,是清政府的"閉關鎖國"還是軍閥混戰的亂世煙雲?又是什麼時候開始讓他們覺得中國人軟弱可欺的呢?是老子"無為而治"的學說嗎?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以和為貴"的思想?
又或者是妙筆生輝的書法藝術?甚至是錦繡江山的富春山居圖?日本又是哪裡來的自信企圖滅亡中國,是"明治維新"後的迅猛發展?還是"遣唐使"從大唐學到的禮儀教化?
一寸山河一寸血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這一場戰爭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很多人說是"七七事變",1937年7月7日,日軍在盧溝橋頭挑釁,炮轟宛平城,29軍奮起反抗,馮玉祥麾下名將佟麟閣在北平城頭戰死,盧溝橋作為從古至今進軍北京的咽喉所在,任何人都知道它的重要性,張自忠將軍更是親自駐守天津城防。
而日軍方面也是派出了大將東條英機和土肥圓賢二坐鎮,這是這場曠日持久戰的起點嗎?不,當然不是,日本軍為什麼駐守盧溝橋邊,因此上"七七事變"只能稱之為中國軍奮起反抗的起點。
歷史再往前推演,1931年9月18日,駐守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故意製造紛爭摩擦,爆破南滿鐵路,日本關東軍佔領了瀋陽,長春,齊齊哈爾,哈爾濱,侵佔數個省會,臭名昭著的土肥原賢二,扳垣徵四郎,石原莞爾在這片黑土地"一戰成名",而有許許多多的民眾在東北親赴後繼的投入抗日鬥爭中,這應該就是開始了吧?
不,當然不是。1928年6月4日,時任中華民國實際元首,張作霖乘南滿鐵路在皇姑屯被炸,隨後傷重不治身亡,這應該是日本侵華的起始了吧?
很遺憾當然不是,早在1592年,豐臣秀吉就提出了以中國為功績目標的"大陸政策",無論是中日甲午戰爭還是八國聯軍侵華,都是亡我之心在作祟。
國破山河在
這場戰爭路上出名的戰役太多太多,要說可以作為轉折的一場,莫不過要說是淞滬會戰。淞滬會戰可以說是與日軍擺開擂臺,拉出兵馬,面對面的第一場大會戰。
從清朝後期開始,東部以及東南沿海一直是經濟中心地帶,特別是國民黨政權定都南京,使得千年古都金陵城再次繁花似錦,日本人自盧溝橋事變之後,鼓吹三個月滅亡中國,一路高歌猛進,兵峰直指南京,而蔣介石在亡國滅種的前夕,急忙在上海北側布置防禦,企圖將日本大軍逼向西擴張,以達到一石二鳥的效果。
淞滬會戰中日對峙的三個月,可以說破滅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幻想,而且也為當時位於沿海的民族工商業內遷提供了轉機,同時也向國際社會和日本帝國主義展示了中華民族抗日的決心與毅力,在上海的每一條街道,每一處民房都可以作為反抗者們的陣地與脊梁。
淞滬會戰雖然失利,但這基本上可以算當時國家第一次大規模抵抗。而在同一時期的歐洲,工業革命的先進腳步早已傳遍整個大陸,但是僅僅數十天乃至數天的日子裡,德軍就能滅亡一個國家,而在中國卻不是。
日軍一路從東北打到京津冀,再一路高歌猛進來到華北,甚至南京的大門口,似乎都沒有遇到過什麼強有力的抵抗,似乎在這片廣袤的國土上就不存在什麼軍隊與武裝,有的只是長驅直入的囂張和倉惶逃竄的流亡,直到這一仗,似乎是真正觸碰到了老蔣最切膚的痛點。
在之後的戰役中,除南京保衛戰失利,導致大量軍民被屠殺外,更多的人見識到了日軍的血腥和殘忍,紛紛加入反抗的隊伍,而在武漢保衛戰,長沙保衛戰,南昌會戰,棗宜會戰,徐州會戰等等大規模的會戰。
無論勝負中國軍民都是有計劃有步驟的投入反抗中,這種有底氣有毅力有組織的反抗,更是彰顯了中國人一旦開始團結一心,抗爭的力量勢如破竹。
結語
一直到1945年日本天皇正式宣布投降,才迎來了和平,從明朝時期的戚繼光抗倭到日本侵佔臺灣,再到抗日戰爭時期湧現的一批批愛國軍民,其實已經沒有人說得清究竟經歷了多少年的頑強抵抗,這條路已經走得太久太久。
期間無論是各個階層,各個派系甚至敵對的政治陣營都能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感召下放下顧慮,團結一心,中國的老百姓是全世界最好的一批人,在當時他們在落後的中國,最大的願望僅僅只是吃飽飯。
你來搶我的棗樹沒關係,大不了我不吃棗了,你來搶我的桑樹也沒關係,大不了我不養蠶了,直到有一天你用刀抵著我的喉嚨,要搶我的小米,那不行,我要活著,我要生存,你不能搶我的糧食,否則我就和你拼命,就是這樣,一步一步逼得人奮起反抗。
無論對面的人拿的是洋槍洋炮,還是飛機軍艦,這一代的中國人是沒有退路的,甚至可以說他們是被逼著反抗,從古至今中國人即使是在自身國力最強大的漢唐,也從來沒有抱著對外擴張的野心,從一開始東北軍的"不抵擋",到後期三百萬川軍出川抗日,"母親送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
可以說每個中國人骨子裡都是無比的渴望著安貧樂道的生活,但卻被人"逼"著走向戰場,可以說他們並不慷慨,也沒有人慷慨的想去拋頭顱,灑熱血,只是他們沒有辦法。
身後的川渝大地,有他們的父母妻子,姐妹幼兒,只能共赴國難,將侵略抵擋在家門以外。也可以說他們並不高尚,只是為了自己的家園不得不罵罵咧咧的走向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