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寶寶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小編認為,姓名是標誌社會結構中的一種血緣關係和區別個人的標誌符號。姓名是姓與名兩部分的組合。姓一般是繼承的,並為家族成員所共有,一般與名或字連用。五千多年前,中國便開始採用世襲姓氏。
姓氏是姓與氏的合稱,用以標誌家族系統。在我國先秦時代,姓與氏有嚴格區別,男稱氏,女稱姓;氏別貴賤,姓主婚姻。賤者有名無氏,同姓百世不婚。姓源於母系社會,是為了實行氏族外婚的需要。氏源於父系社會,是隨私有制的出現而產生的。秦漢以後,姓氏混一,不再區別。
在我國歷史上出現過的5000多個姓氏中,約有2000多個來自兄弟民族。當今常見的慕容、令狐、鄂、樸、羅、龔等漢姓就來源於少數民族。
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的起源、發展、遷徙和相互融合吸收,以至於消失的情況是相當複雜的,因而,與之相伴隨的姓氏也很少有一脈相承,延續至今的。許多當代少數民族的姓氏,與古代民族幾乎找不出什麼關係。「現代少數民族的溯源很少有超過唐代的。」「大量唐以前的民族走完了自己的歷程,唐以後的民族在邊遠地區與漢族接觸較少而新發展起來」,因而他們的姓氏,有的受到漢族的影響,有的卻仍保持著鮮明的民族特色。關于姓氏的起源,國內外學者多認為圖騰是最早的源泉,即最初的姓氏來源于氏族、胞族、部落、民族或家族的圖騰名稱。這並不是說所有的姓都源於圖騰。
「圖騰」一名,最早出現在18世紀末的文獻中。英國商人丁●朗格在《印第安旅行記》一書中,為了記述印第安人相信人與動物存在血緣親屬關係的信仰,而首先使用了這一詞。印第安人中用此詞語的群體,賦予該詞的意義是「他的親族」。我國學術界對於圖騰主義(包括圖騰崇拜、圖騰制度等)的介紹和研究,始於本世紀初。嚴復在1903年翻譯英人甄克思的《杜會通詮》一書時,把「totem」譯為「圖騰」,三十年代以後,我國學術界有關圖騰的論著漸多,有的強調宗教起源於圖騰主義,有的涉及到姓氏源於圖騰,有的則認為圖騰崇拜是生殖崇拜。1我國讀者-般把「圖騰」理解為「親屬的標記」或「親族」與「標記」。
法國學者杜爾幹說:圖騰群體自信出自圖騰,圖騰既做徽幟,亦做他們共有的姓。若圖騰為狼者,各員皆信他們曾有過狼祖,他們亦各有狼性。於是他們就自稱為「狼"。
中國古代學者也認識到姓與圖騰有關,《說文》云:「姓,人所生也。」《白虎通●姓名篇》日:「姓,生也,人所察天氣所以生者也。」《論衡●詰術篇》謂:「古者,因生以賜姓,因其所生賜之姓也。」
可見漢代的人已認為「姓」 來源於生人之物「圖騰」。
圖騰起源於舊石器時代中期,屬母系氏族社會的早期階段。人們一般以動物、植物、無生物或自然現象為圖騰。這種情況,在古今中外的許多民族中都得到大量的佐證。
英國人羅伯特●哈特最早發現中國姓氏與圖騰有關,他在1860年由廣州寄給摩爾根的一封信中說:中國人稱民眾為百姓,意指「一百個家族的姓。」現在,在這個國度約有400 個姓常見的,因為閆福卿等著的《中國姓氏彙編》中收有中國姓氏5730個引者注其中有些姓與動物、果實、金屬、自然事物等有關,如馬羊、牛、魚、禽、鳳、李、花、葉、米、林、江、丘、水、雲、金、皮、毛等等。在中國許多地方遇到很大的村莊,全村只有一個姓。正如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夫與妻不屬同一部落一樣,中國人的夫與妻也總是屬於不同的家族,即不同姓。在我國少數民族中,以圖騰名稱為姓或由圖騰名稱演變為姓的例子非常多,最典型的可能是彝族。彝族過去的圖騰,至少在五六十種以上,有獐子、綿羊、崖羊、水牛、綠斑鳩、黑斑鳩、白雞、蛤蟆、黑甲蟲、象牙、茭瓜、細芽菜、香茗草、芭蕉菜、豬槽、飯籮、谷、竹、馬、雞、鳳凰、河川、樹木、水鴨、蜂、鳥、虎、獐、黑、梨、鼠、猴、布、黃牛、白、水、蛇、龍、地、山、酒壺等等。羌,傈傈、白、阿昌、滿、赫哲、土家、珞巴、哈尼、瑤,苗、侗、布依、鄂溫克、鄂倫春等少數民族中都能舉出不少例子。
我國少數民族姓名制度大致有以下類型:
1.基本上保持本民族的人名稱謂。這種類型的有大部分藏族和蒙古族,全部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
2.有姓有名,姓名連用的。有回、俄羅斯、白、羌、毛南、京、壯、滿、朝鮮、布依、瑤、東鄉、仫佬、仡佬、赫哲、黎、達斡爾、侗、土家、阿昌、畲、撒拉、土、保安、裕固、普米、水、鄂倫春、鄂溫克、納西、錫伯等,大約有40多個民族,其中包括15個有姓連名制的民族。這些民族使用的姓,有的是本民族傳承的姓;有的是吸收(或叫「借用」)來的漢姓;有的是由民族圖騰名稱等音譯而來;有的是由民族姓的音譯或意譯而來的;有的來自古代氏族或家族名稱;有的由歷代王朝賜予;有的來自與漢族男性通婚中。情況是多種多樣的。
3.無姓有名。包括傣、傈僳、裕固、藏(大部分)、門巴、布朗、拉祜、高山、部分苗和部分獨龍等族,大約有10多個民族。需要說明的是,藏族中的貴族是有姓氏的,過去只是佔人口絕大多數的普通百姓沒有姓。貴族的姓氏最初源于氏族部落的稱謂,後來有許多貴族以封地和房名為姓承襲。解放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藏族廣大群眾與外界的交往越來越多,各地的經濟往來及社會活動日益頻繁,名字的相重帶來許多不便,本應屬個人專有的稱謂卻經常出現相同「撞車」,因而,除出現了一部分漢名(多數是知識分子與國家公職人員,在民族名字外,另起的漢名)外,有些藏族同胞把自己的名字作為姓來給子女命名。如強巴夫婦,給自己的男孩取名為強巴旺堆,給女兒取名為強巴曲珍,「強巴」就有了「姓」的意義。這當然只是一種萌芽狀態的文化現象,估計會形成一種趨向。
4.連名制。我國採用這種人名結構的少數民族約有20多個使用姓的連名制民族多數是南方民族,如彝、哈尼、傈僳、納西、拉祜、白等族;不用姓的連名制民族,主要是北方的信仰伊斯蘭教的兄弟民族。
小編認為少數民族姓名文化是個大課題,上述文字僅僅是粗線條的勾畫,要更詳盡地了解,必須更深入地學習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