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外出現了一種新奇的網站——它提供臨終規劃的一站式服務,幫助人們應對親人去世後的複雜後續工作,甚至可以提前為自己的身後事做好準備。
Lantern就是這樣一個幫助用戶規劃身後事的網站。從理性地制定遺囑、記錄財務信息,到自主選擇葬禮形式,再到充滿溫情地記錄自己的生命軌跡、寫下想對世界說的話,Lantern相信,人們只有坦然地面對死亡,才能更好地活著。這種價值取向深度契合了年輕一代面對死亡的態度,網站自推出以來便受到年輕人的歡迎。
你能為身後事做些什麼?
提及Lantern的創建初衷,網站創始人Liz Eddy講述了一段自己的經歷。
一個周六的早上,27歲的Eddy接到了療養院打來的電話,通知她祖母去世了。她匆匆趕到,兩名警察和一名護士接待了她,並問她下一步打算做什麼。
面對詢問,Eddy有些手足無措:「可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我的第一反應竟然是打開Google搜索『有人去世時你應該做什麼』。」
「身後事指南」其實很有必要
Eddy對這一刻並非沒有心理準備,祖母在去世之前已經做了一些安排,包括寫下遺囑、提前制定醫療護理指示,以及告訴Eddy重要文件和物品放在哪裡。
但很快Eddy發現了不少疏漏之處——她不知道怎樣關閉某些帳戶、怎樣停止自動補充藥品、怎樣找回帳號密碼。她非常希望能有一個平臺指導她應該怎麼做,將她從不知所措的慌亂情緒中解救出來。
「當時,我滿心希望能有一個像Lantern這樣的網站。」她說道。
面對著失去親人的悲傷和各種後續工作的困擾,Eddy和她最好的朋友Alyssa Ruderman開始探討「面對死亡,我們能夠做點什麼」這樣一個問題。
去年秋天,兩人用89萬美元的前種子輪資金推出了Lantern,這個網站主打幫助用戶提前規劃身後事,包括免費提供待辦事項清單、幫忙處理葬禮後的一系列工作,以及引導用戶在去世前整理自己的遺願等事宜。
Lantern創始人Eddy
千禧一代的生死觀
目前Lantern已經有了數千名用戶,讓Eddy頗感驚訝的是,其中40%的用戶年齡在35歲及以下,屬於千禧一代。這一代人的成長時期和網際網路高速發展的時期同步,因此也被稱作「數字原住民」。
Lantern對千禧一代的吸引力反映了諸多趨勢。他們既會幫助年齡漸長的父母提前安排好身後之事,也會給自己制定類似的規劃。這些年輕人早已習慣通過數字工具優化和安排生活中的一切,在他們眼中,Lantern提供的死亡計劃像任何其它網際網路服務一樣,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總的來說,千禧一代對死亡並不那麼忌諱,他們生活在一個生死觀急劇變化、「臨終關懷」概念興起的時代。但千禧一代也生活在一個危機四伏的世界裡,在美國,大規模槍擊事件、氣候變化和新型冠狀病毒的陰影始終揮之不去,他們必須認真思考生與死的意義。
Twitter用戶探討Lantern的意義
談論死亡未必是一件荒誕的事情
在一場財務規劃研討會之後,25歲的紐約姑娘Viana McFarland開始思考自己去世後如何處置財產。在Reddit和Google上搜索一番之後,她找到了Lantern。
她表示:「有些細節我之前根本沒考慮到。」
比如葬禮的細節,McFarland了解到,她可以選擇穿上「蘑菇壽衣」,讓自己的身體被蘑菇孢子和其他微生物快速分解。她也了解到如何捐獻器官,如何把錢捐給美國計劃生育聯盟等非營利機構。最重要的是,McFarland不想讓她所愛的人經歷抉擇的壓力、困惑和衝突,因此她覺得在Lantern上花時間做規劃非常有意義。
「我認為,接觸更多數字資源的年輕人,會比長輩們更早、更多樣化地獲取關於如何應對死亡的信息。」McFarland說。
圖源:Priscilla Du Preez /Unsplash
布蘭迪斯大學研究死亡的人類學副教授Anita Hannig認為,不僅是千禧一代,已經有更多人越來越希望在面對死亡時也能表現出獨特的自我。
Lantern就像一個富有同情心的朋友,會意地握住你的手,讓你以一種足夠溫情的方式去思考死亡究竟是什麼。它不僅不消極,而且提供了許多實用信息——比如怎樣寫一份遺囑。用戶可以比較不同的葬禮形式,學習如何選擇人壽保險,或是探索在網際網路上的多樣化紀念方式。
Hannig說:「很多人仍然覺得,過度談論死亡是一件很怪異恐怖的事情。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Lantern這樣的網站讓死亡這件事變得更容易管理,這樣你就可以更多地關注臨終和死亡本身。」
Lantern的價值取向和商業模式
價值取向:理性與溫情結合
Lantern是一個非常理性的網站——網站提供了三十多篇文章,針對關於死亡的常見問題提出了觀點和建議,它的待辦事項清單提供了身後事的詳細管理指南,包括制定葬禮財務計劃、如何安全存儲財務信息以便親人能夠訪問,以及如何寫下一份遺囑等 。
Lantern網站截圖
但在冷冰冰的規劃之外,Lantern也充滿了溫情。這份待辦事項清單也鼓勵用戶反思他們會給世界留下什麼,詢問他們曾經做過的三個最好的決定,他們會給年輕時的自己什麼建議,以及他們希望後代了解關於自己的什麼信息。
童年就失去父親的Eddy對此感受頗深,她表示:「設計這些問題是因為我們意識到,人們通常不會向親人提出這些問題,但當親人去世後我們卻非常渴望答案。」
收集、記錄這些理性和感性的信息是很重要的,但Lantern也必須保證信息安全。因此,Lantern採用了加密技術,並且暫時不收集它認為沒有能力保存的信息,比如密碼、遺囑和社會安全號碼。
商業模式:連接用戶與產品
Lantern的商業模式是把經創始人親自審核過關的相關產品和服務推薦給用戶,當用戶使用時,Lantern就可以賺取中介費。比如,Lantern會推薦用戶通過Legal Zoom規劃不動產,使用1Password幫助去世的親人註銷線上帳戶等等。
Eddy和Ruderman還嘗試與人壽保險公司和醫院等機構合作,因為這些機構很需要Lantern提供的信息。她們也試圖向各個公司的人力資源部門推廣,希望能夠將Lantern的死亡規劃作為一項福利,贈送給像McFarland那樣想做臨終規劃的員工。
雖然未來Lantern可能會面向用戶提供高級訂閱服務,但Eddy和Ruderman表示,基本操作指南和待辦事項清單的部分將永遠免費開放。
Eddy說:「我們認為,人們不應該因為沒有付錢而無法獲得這些信息。」
Lantern之所以能採取這種立場,是因為它也是一家公益公司,這意味著它在給投資者帶來回報的同時,也承擔著價值導向的使命。
點亮臨終規劃的指路燈
Nancy Lublin是Crisis Text Line的創始人兼執行長,她跟Lantern的兩位創始人早有過工作上的交集。
她在一封電子郵件中指出,Lantern將打開一個「巨大的、未開發的市場」,尤其是對千禧一代很有吸引力。
Lublin認為,千禧一代習慣通過數字工具來尋找一切:租房、談戀愛、找工作……他們自然也更容易接受用數字工具幫助自己管理死亡。
但Eddy和Ruderman的野心不止於此——她們的目標是讓Lantern成為所有人哀悼親人或者做臨終規劃時的首選。
Ruderman表示:「Lantern的願景永遠是成為人們規劃生前和死後生活的指路燈,那也是我們的終極目標。」
而Eddy的想法更簡單:她希望人們不再像她那樣,在祖母去世後只能無助地打開Google搜索「有人去世時你應該做什麼」。Lantern的存在,讓我們在面對生死大事時,能多一點準備、多一份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