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井陘太行崇山峻岭中,有一條橫穿太行的古道,是進出太行、溝通冀晉的交通要道——井陘古驛道,或稱秦皇古驛道。
井陘秦皇古驛道橫穿太行,是進出太行、溝通冀晉的交通要道,歷史悠久,現存井陘古驛道比羅馬古道還要早100多年。古驛道沿途歷史文化深厚,散布者眾多歷史文化遺蹟,記錄和見證了歷史的久遠和演變;反映古道歷史滄桑,展示古道時代變遷和今日風貌。
井陘古道不少地段轍痕歷歷,沿途仍存有不少相關的遞鋪大車店、樓、閣和碑褐、古樹木。這些遺蹟,傳達出了重要的文化信息,是研究古代交通郵驛史的重要物證。
現存的井陘秦皇古驛道是中國三大古道之一。這三大古道分別是:茶馬古道、絲綢之路和秦皇古道,秦皇古驛道的歷史最悠久。
上安如今分成上安東、上安西兩個行政村,兩村以碑為界。上安東村比較大,如今有500多戶,古驛道穿村而過。
上安村古樹較多,共有10來棵,古樹以國槐為主,樹齡二至三百年到千年不等。
大街上空無一人,踏著古道感受著它曾經的繁華,誰能想像的它曾經車水馬龍,如今這一切都成了過眼煙雲。
殘破的門樓。
徐氏祠堂
徐氏祠堂的院落很大。
在古巷中有一保存比較完好的貞潔牌坊。
貞節牌坊是特指為了表彰封建女性對自己的丈夫堅貞不渝,一生恪守貞節而建立的牌坊。牌坊這種東西已經完全成為歷史。成為文物部門保護的對象。
位於上安西的全名「旌表邑庠增廣生員王壁之妻劉氏坊」的貞節石牌坊。上安村共有兩個石牌坊,另一座石牌坊是上安東正「恩賜韓敬之妻許氏坊」。兩座石牌坊都立於清雍正年間。兩個石牌坊中的這個牌坊保存的較好。
這座石牌坊用青石砌建。高約6米,兩則石柱,石柱前後以石鼓形抱柱石加鐵箍條固定。石柱上為橫梁,上陰刻行龍及雲紋圖案,梁下石匾額,中題「節孝流芳」四字。左側題「雍正十年給銀30兩,大清雍正十一年四月建」,右側題「直錄總督李衛、直錄學院吳應芬題奉」。匾額下橫坊上題刻「旌表邑庠增廣生員王壁之妻劉氏坊」。牌坊上置石四塊,石塊為十字仿鬥拱。背面正中石板上題「聖旨」二字,頂為石雕仿懸山屋頂。石雕花脊,兩端鴟吻,花脊下屋簷雕出瓦壠、滴水、簷椽。
當看到象徵「貞節」的建築貞潔牌坊時,會不會想起古時女子那段悽豔的歲月。
每一處牌坊,都有一段悽美的故事,向世人訴說著一個鮮活的女子數十載的青春與生命歷程的終結故事。
沒有人知道在那貞節牌坊下面埋葬了多少女子的青春年華,古代人能夠擁有一座貞節牌坊是件無上榮耀的事情,這是現代人今天無法體會得…
上安東村中的」恩賜韓敬之妻許氏坊「,也是青石砌建。其高低大小及規格式樣與上安西的牌坊基本相當,只是文字有些差別。字跡也不如上安西的牌坊清晰,現能辯認的是:梁下石匾額上題有「旌表節孝」四字,左側題「雍正十一年口口口口建」,右側題「由學陳縣口府文口口題奉」。下方橫坊上題刻「恩賜韓敬之妻許氏坊」。據民國縣誌載:韓敬妻許氏,年廿五夫故。矢志不嫁,孝敬翁姑,並撫子善述人縣學。雍正十年,年七十卒。次年立坊。
井陘秦皇古驛道上安村段共有5個閣。
上安的西閣是個三通閣,共開有東、西、北三個方向的出口,秦皇古道上的眾多古閣的確都是兩通閣,僅有上安西閣這一個三通閣。
上安村的東閣,因閣的二樓是一碧霞祠,又名「碧霞閣」。東閣西側有古樹一株。碧霞閣是上安五閣中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個閣,閣東側出口的石匾上書有「西通秦晉」四個大字。
據說上安村共有5個古閣,而且都在井陘古驛道上,一個村有5個閣都是驛道閣絕無僅有。
本文版權屬於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平臺轉載只為傳播鄉土文化,無商業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