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陘往事 秦皇古驛道上安拾遺

2021-02-07 騰訊網

在井陘太行崇山峻岭中,有一條橫穿太行的古道,是進出太行、溝通冀晉的交通要道——井陘古驛道,或稱秦皇古驛道。

井陘秦皇古驛道橫穿太行,是進出太行、溝通冀晉的交通要道,歷史悠久,現存井陘古驛道比羅馬古道還要早100多年。古驛道沿途歷史文化深厚,散布者眾多歷史文化遺蹟,記錄和見證了歷史的久遠和演變;反映古道歷史滄桑,展示古道時代變遷和今日風貌。

井陘古道不少地段轍痕歷歷,沿途仍存有不少相關的遞鋪大車店、樓、閣和碑褐、古樹木。這些遺蹟,傳達出了重要的文化信息,是研究古代交通郵驛史的重要物證。

現存的井陘秦皇古驛道是中國三大古道之一。這三大古道分別是:茶馬古道、絲綢之路和秦皇古道,秦皇古驛道的歷史最悠久。

上安如今分成上安東、上安西兩個行政村,兩村以碑為界。上安東村比較大,如今有500多戶,古驛道穿村而過。

上安村古樹較多,共有10來棵,古樹以國槐為主,樹齡二至三百年到千年不等。

大街上空無一人,踏著古道感受著它曾經的繁華,誰能想像的它曾經車水馬龍,如今這一切都成了過眼煙雲。

殘破的門樓。

徐氏祠堂

徐氏祠堂的院落很大。

在古巷中有一保存比較完好的貞潔牌坊。

貞節牌坊是特指為了表彰封建女性對自己的丈夫堅貞不渝,一生恪守貞節而建立的牌坊。牌坊這種東西已經完全成為歷史。成為文物部門保護的對象。

位於上安西的全名「旌表邑庠增廣生員王壁之妻劉氏坊」的貞節石牌坊。上安村共有兩個石牌坊,另一座石牌坊是上安東正「恩賜韓敬之妻許氏坊」。兩座石牌坊都立於清雍正年間。兩個石牌坊中的這個牌坊保存的較好。

這座石牌坊用青石砌建。高約6米,兩則石柱,石柱前後以石鼓形抱柱石加鐵箍條固定。石柱上為橫梁,上陰刻行龍及雲紋圖案,梁下石匾額,中題「節孝流芳」四字。左側題「雍正十年給銀30兩,大清雍正十一年四月建」,右側題「直錄總督李衛、直錄學院吳應芬題奉」。匾額下橫坊上題刻「旌表邑庠增廣生員王壁之妻劉氏坊」。牌坊上置石四塊,石塊為十字仿鬥拱。背面正中石板上題「聖旨」二字,頂為石雕仿懸山屋頂。石雕花脊,兩端鴟吻,花脊下屋簷雕出瓦壠、滴水、簷椽。

當看到象徵「貞節」的建築貞潔牌坊時,會不會想起古時女子那段悽豔的歲月。

每一處牌坊,都有一段悽美的故事,向世人訴說著一個鮮活的女子數十載的青春與生命歷程的終結故事。

沒有人知道在那貞節牌坊下面埋葬了多少女子的青春年華,古代人能夠擁有一座貞節牌坊是件無上榮耀的事情,這是現代人今天無法體會得…

上安東村中的」恩賜韓敬之妻許氏坊「,也是青石砌建。其高低大小及規格式樣與上安西的牌坊基本相當,只是文字有些差別。字跡也不如上安西的牌坊清晰,現能辯認的是:梁下石匾額上題有「旌表節孝」四字,左側題「雍正十一年口口口口建」,右側題「由學陳縣口府文口口題奉」。下方橫坊上題刻「恩賜韓敬之妻許氏坊」。據民國縣誌載:韓敬妻許氏,年廿五夫故。矢志不嫁,孝敬翁姑,並撫子善述人縣學。雍正十年,年七十卒。次年立坊。

井陘秦皇古驛道上安村段共有5個閣。

上安的西閣是個三通閣,共開有東、西、北三個方向的出口,秦皇古道上的眾多古閣的確都是兩通閣,僅有上安西閣這一個三通閣。

上安村的東閣,因閣的二樓是一碧霞祠,又名「碧霞閣」。東閣西側有古樹一株。碧霞閣是上安五閣中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個閣,閣東側出口的石匾上書有「西通秦晉」四個大字。

據說上安村共有5個古閣,而且都在井陘古驛道上,一個村有5個閣都是驛道閣絕無僅有。

本文版權屬於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平臺轉載只為傳播鄉土文化,無商業用途!

相關焦點

  • 井陘(xíng)秦皇古道,「背水一戰」著名戰役的發生地
    井陘(xíng)秦皇古道,「背水一戰」著名戰役的發生地[2020年10月5日(周一)石家莊市井陘縣上安鎮]圖文/玉文葉子雙行記井陘(xíng,山脈中斷的地方),山名,太行山的支脈,有要隘,名井陘口,又稱白皮關, 秦漢時為軍事要地,素有「太行八陘第五陘,天下九塞第六塞」之稱。
  • 迢迢車轍寫青史:遊井陘秦皇古驛道,感受沒有圍牆的歷史博物館
    參觀井陘的秦皇古驛道,遇到個下雨天。幾十個人同行,帶雨具的人卻很少。大家在寫著「白皮關」的城樓下合了影,就在導遊的帶領下,沿著深深的車轍,在溼滑的山路上逶迤前行,行進了一段路程,我們透過密密的雨絲,看到了兩條深深的石上車轍掩映在綠樹掩映的峽谷中,這就是當年秦始皇下令修築的古驛道了。這是一段保存完好的古驛道,它千載沉沉地躺在河北省井陘縣東天門景區。東天門位於井陘縣城東,是古代由東而來進入井陘的關隘。
  • 韓信在井陘「背水一戰」,卻是侵略者,其雕像只能在秦皇古道罰站
    去過井陘秦皇古道的人都知道,這是戰國末年西漢之處的一個古戰場,著名的「背水一戰」就發生在這裡。這一戰,韓信用幾萬疲憊之師對抗趙國以逸待勞的20萬雄兵,不僅殺死趙將陳餘還活捉趙王,堪稱經典戰役。有著這樣一段著名歷史,按說這裡應該大頌韓信,可是在現存的古驛道上,只在白石嶺道路邊上立有一尊韓信石像,披甲站立。而戰敗的趙將陳餘,卻有祠堂供奉祭奠,還有衣冠冢墓葬。因為井陘屬趙地,在井陘人心裡,韓信就是侵略者,是滅戰國的罪魁禍首,侵略者再優秀也不能歷史地位。
  • 井陘板橋村,竟有這麼多的傳說故事
    井陘縣天長鎮板橋村,地處太行山東麓,綿河近旁,東距舊縣城宋古城5公裡,近鄰雪花山,西接娘子關、固關,石太高速、307國道馳驅南北,秦皇古驛道縱橫東西
  • 杜甫是拾遺,拾遺到底是個什麼官?
    今天的故事將從他開始,一探唐代的「拾遺」。一、「拾遺」的設置其實拾遺這個官職出現的挺晚,它最早出現在人們視野中的時候,不是唐初,也不是太宗時代,而是在武則天時代。武后垂拱元年(公元685年)設立了拾遺一職。它的性質就是諫官。拾遺的意思也很簡單,取「言國家有遺事,拾而論之」。就是說朝廷但凡有遺漏之事,作為拾遺要事無巨細,並且重新啟奏,直到解決為止。
  • 當年提起井陘北張村的王木匠,那是遠近聞名
    秦皇古道拾遺(三十五)一飛了談 霍彥清中天市北張村還有一位工匠,祖上從衡水遷來。他家為人熱情厚道。男人大度助人為樂,女人樂善好施明理。就是王忠秀、王二假,王仁秀一族。王忠秀的父幸叫王逢春。從他往上是多少代祖傳的好木匠。因他們家做的是,車輪,水磨輪,耠子、種軾、耬、耙、犁杖、滾蓋等。這些都是硬三分鉚準,一個楔也沒有。
  • 井陘長生口八路軍兩次伏擊戰
    10月14日,日軍佔領井陘縣城天長後,川岸文三郎第二十師團和山岡重厚第109師團除沿正太路繼續向娘子關進攻外,還分兵一部沿古驛道,經板橋、長生口、核桃園向山西的舊關進發,企圖迂迴至娘子關背後,夾擊堅守娘子關的國民黨曾萬鍾部隊。在國軍節節退守、大半個華北淪入日本侵略者鐵蹄下的關鍵時刻,偏於西北一隅的中國工農紅軍改變為八路軍,挺進到抗日的最前線。
  • 井陘北橫口歷來重視教育,自籌資金建成高標準小學和幼兒園
    秦皇古道拾遺(五十二)一飛了談 特別是中小學分開管理,對學校工作的競爭開展十分有利,某種意義上對教育教學開展是一個促進和激勵。
  • 想不出名都難:井陘又上中央電視臺,還連播數天...
    想不出名都難:井陘又上中央電視臺,還連播數天...地連九塞,勢控燕秦的井陘,素有「太行八陘之第五陘,天下九塞之第六塞」之稱,乃冀晉通衢,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數千年來,陘山大地上發生了許多影響中國歷史發展進程的事件。作為井陘人,你知道嗎?
  • 往事拾遺:五華山記事(上)
    昆明城的來龍是長蟲山,即蛇山,也是昆明的主山,源於五六百裡外的會澤縣西北,來龍可謂遠矣,這正是風水學說上的上好龍脈。蛇山龍氣走動,行徊曲折,伸縮起伏,從東北方向蜿蜒而來。行至昆明境內龍氣益旺,到鐵峰庵處便停頓起嶂,更含蓄旺氣。於是九起九伏,向西繞南,至圓通山開玉屏(即現在的衲霞屏),徐吐五華秀氣(五華山)。五華分五支而下,結於文廟地場。
  • 井陘方言
    時令類普通話 井陘方言伏天 伏裡天去年 年生,北部又稱年時、頭年、頭年來、上年等前年 大前年(指去年的去年)大前年 前前年(指去年的前年)前年的前年 大前前年明年 來年,又稱為過年。撈飯 將米煮成半熟撈出再上鍋蒸成的飯。另註:吃的時候要用醬油、香油拌上,很好吃。白面 麵粉青醬 醬油腥油 動物脂肪油素油 香油以外的植物油玉茭面 玉米面農業用語類井陘方言詞 釋義擺糞 將糞成堆分散到田間。南部稱撒糞。
  • 成渝古驛道 就是一條千年商貿大道
    上世紀30年代,本鎮女作家羅淑家便是聚興灶的主人,她在作品中這樣寫道:「把竹筒從幾十丈深的井底往地面上拽,筒一出口,大半截伸進棚頂傾,鹽水由引筒留到山下鹽灶去了……」石橋所產鹽品質優良,志書上說:「鹽甲他方,佳者有『水晶』『白蠟』之號,其味甘鹹,無滷毒。故蜀以簡陽為重。」
  • 國慶假期:河北井陘一村槍聲炮火響起,打紅了一大片
    2020年8月以來,特別是在國慶假日期間眾多的省內外遊客被河北井陘呂家村《夢回呂家》的「戰場硝煙和炮火槍聲」所吸引。《夢回呂家》用獨特的實景村戲形式結合石家莊井陘南障城鎮呂家村天然獨特的街道,古居,歷史民風民俗等,講述了呂氏家族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與盪氣迴腸的英雄往事。《夢回呂家》講述民國年間,該村呂天順剛正不阿,私自娶妻,在婚禮上被土匪惡霸綁走,後與土匪較量險些送命,投身革命後獻出寶貴生命並救下村裡百姓這段英雄無悔的人生傳奇故事。
  • 高恆與井陘煤礦的百年皇冠水塔
    百年皇冠,煤礦標誌性建築皇冠水塔,是井陘煤礦著名的標誌性建築。位於井陘礦務局機關院內,因造型呈皇冠狀得名。塔頂底沿由16塊上大下小的石鼓組成,呈力士狀將其託起,形成16孔小拱券,拱券上方為水塔可容水50立方米。該塔設計精巧,結構奇特,是井陘煤礦近代歷史上的外國建築。1903年11月開鑿老井,次年6月出煤,至1980年10月關閉,使用了77年。廢木變寶,化腐朽為神奇2013年3月,高恆開車路過某村,看到雜亂不堪塵土飛揚,路人粉粉躲避饒行,原來是村民拆除老房子。
  • 國慶黃金周井陘十大活動齊上陣!假期安排有了
    權輝要求,要加緊補短板,針對我縣旅遊當前存在的突出問題,儘快採取措施加以解決;要宣傳造勢,新舊媒體一齊上、多種形式一齊上,通過高密度、廣範圍的宣傳造勢,把井陘的民俗文化旅遊節大張旗鼓的推介出去、宣傳出去;要抓好工作落實,各文旅公司要在活動策劃上要突出特色和新意,有關鄉鎮要千方百計解決文旅公司在活動籌辦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公安交警部門一定要提前制定預案為遊客創造一個順暢的交通環境。
  • 世界冠軍南粵古驛道上傳播體育文化
    收錄於話題日前舉行的2020年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清遠陽山站迎來了兩位體育明星——中國跳水隊「冠軍教練」胡恩勇、跳水世界冠軍餘卓成他們不但為賽事助力,還作為「電影放映親善大使」,在陽山七拱鎮通儒中學舉辦的南粵古驛道光影扶貧活動中,與孩子們一起觀看電影、對話互動,鼓勵青少年養成體育鍛鍊的好習慣。這是該項賽事再次跑進清遠陽山,與歷史悠久、文化教育氛圍濃厚的學發公祠重逢。「這已經不是我第一次參加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每次來我都能感受到新的變化,賽事讓更多人了解陽山,了解這裡的歷史文化。」餘卓成說。
  • 僑批銀信搬上街頭 古驛道活化出新彩
    據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該廳等部門在僑批、銀信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保護與活化中開展了豐富的創新實踐;未來,還將利用革命文物、南粵古驛道、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等推動廣東歷史文化創新性保護、創造性轉化,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
  • 井陘名家許力揚老師與他的新書《井陘古今名人》來啦!
    打我電話:82378888 井陘縣有著「千年古縣」的美譽,人稱「太行八陘之第五陘,天下九塞之第六塞」,乃冀通衢要衝,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是華北西部軍事、經濟、文化重鎮,馳名中外的韓信背水之戰,著名的百團大戰,井陘都是主戰場。自然在井陘這篇充滿傳奇色彩的土地上也少不了同樣充滿著傳奇色彩的風雲人物。
  • 《最美的路》——百人唱響「南粵古驛道」
    、廣東省地圖院、廣東省規劃師建築師工程師志願者協會、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協會、廣州市嶺南建築研究中心13個廳局的一線工作人員、三師志願者、媒體記者等傾情獻唱,用歌聲獻上自己最美好的祝願。國外錄製演奏視頻畫面11月22日,在2020年南粵古驛道「Hello 5G杯」定向大賽總決賽(汕頭·南澳島站)閉幕式上首次對外公開播放《最美的路》MV成片,獻禮南粵古驛道活化及定向大賽成功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