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是利物浦在步入最新封鎖措施前的最後一個夜晚,大多數街道都是空無一人,而發生在市中心的狂歡,打破了這一平靜。
1
英國深夜大狂歡,毫無社交距離可言
隨著昨晚10點宵禁的鐘聲敲響,大批民眾湧上街頭,最終在利物浦市中心街頭開啟了「露天派對」。
利物浦夜店門前是這樣的,因為人太多了,需要排隊進入。
利物浦的酒吧裡面是這樣的,人挨著人完全無社交距離可言。
如果你以為這是因為疫情好轉,人們才肆無忌憚,那就大錯特錯了。
因為就在昨天,英國死亡人數急劇增加,單日新增死亡破百——激增至143例,創4個月以來新高,新增確診17234例。
據多家英媒和衛生部門統計來看,目前英國疫情最為嚴峻的地方就是利物浦。
那利物浦當地人,又是怎麼看待疫情的呢?
現場拍攝的視頻畫面顯示,那天利物浦市中心的人群非常密集,人與人肩並肩佔滿了整條街道,每個人都表現得異常興奮,表情中帶著享受。他們高聲呼喊著口號,手舞足蹈,堪稱室外大型蹦迪現場。
值得注意的是,現場幾乎無一人戴口罩,所有人都將社交距離拋之腦後。
更有參與狂歡派對的民眾,無故襲擊現場的警車。
近百人將一輛開往現場的警車層層包圍,試圖阻攔警車前進,期間還不斷有民眾向警車投擲啤酒、飲料瓶。
2
英媒體:他們不在乎人們的死活
對於這樣一次危險且可能致命的深夜大狂歡。各大英媒紛紛抨擊:
天空新聞臺:「他們不在乎人們的死活——ICU醫生批判昨晚利物浦市中心的狂歡」。
每日郵報:「『殘殺』利物浦前的最後一晚:利物浦實施級別為『非常高』的警戒級別封鎖、酒吧關閉前夜,大量人群聚集在街邊,無視社交距離規則,襲擊警車......」
太陽報:「重症監護病房的容量已達90%,新限制措施實施前,利物浦的街道上擠滿了狂歡者」。
可以說,那天的利物浦有人盡情狂歡,有人卻「心在滴血」......
一位當地醫院的醫生在介紹目前醫院的現狀時稱,醫院正在超負荷運轉,病患只能在走廊過道坐在手推車上等待床位,急診科室已經人滿為患,已經到了社交距離根本無法實現的地步,「我擔心我們正走向一場災難」。
3
這樣做就能群體免疫?
值得注意的是,在當天的英國深夜大狂歡時,有人在社交媒體Snapchat上發了一段狂歡現場的視頻,並配文:「群體免疫,我們來了!」
這也引發了媒體和專家對新冠抗體和群體免疫力的嚴肅討論。
因為就在10月12日,荷蘭研究人員就報告稱,荷蘭一名89歲女性二次感染新冠病毒後死亡。這是各國報告的首例二次感染死亡病例。
10月12日報導截圖:
荷蘭研究人員報告了首例二次感染死亡病例
這名89歲高齡的女性患有華氏巨球蛋白血症,這是一種罕見的血液淋巴惡性腫瘤,一直接受化療。她首次感染新冠病毒時,出現發燒、嚴重咳嗽等症狀,住院5天後治癒出院。
但在大約兩個月後,她再次感染新冠病毒,出現發燒、咳嗽症狀,呼吸急促、血氧飽和度下降。這名患者二次感染後的血清抗體檢測結果為陰性。第8天,患者病情惡化。兩周後死亡。
4
聖保羅大學:7成二次感染者出現更嚴重症狀
《紐約時報》稱,自從8月底中國香港報導了首例二次感染病例以來,全球已報告20多例二次感染病例。這些病例中,不少都是無症狀感染者,並且幾乎都已經康復。他們出現病情加重的現象,正在對人們敲響警鐘。
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12日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稱,美國內華達州一名25歲男子已被確認為美國首位二次感染新冠的患者,並且第二次感染的嚴重程度遠超首次。
而早在今年9月,巴西聖保羅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就表示,7成的患者第二次感染出現更嚴重的症狀。
研究人員表示,從臨床醫學角度分析,所有患者都有新冠肺炎常見病徵:肌肉酸痛,頭痛,神智不清和X光肺片花,7成的患者第二次感染出現的症狀比第一次感染的還要重。二次感染病情更重,以及短短兩到四個月內就可以再次感染,出乎預料。
據《今日印度》報導,印度醫學研究委員會近日表示,印度已報告至少3例新冠病毒再感染病例。ICMR的負責人表示,孟買的兩人和艾哈邁達巴德的一人在治癒幾天後再次感染了這種病毒。專家認為新冠抗體的存在期是短暫的。
5
為何患者會二次感染新冠病毒?
對此,《紐約時報》分析二次感染可能存在很多原因。比如,首次感染可能過於溫和,以至於無法產生免疫反應。此外,也有可能是因為患者的免疫系統受到其他健康狀況的影響。還有一種可能是,病人接觸了更大載量的病毒,在免疫系統做出反應前就已經播下了病毒的「種子」。
鳳凰衛視記者嚴明就表示:
歐洲許多國家不顧第二波疫情的迅猛發展,以及確診人數的不斷激增,仍然拒絕採取堅決果斷的封城禁足等行之有效的隔離措施,學校照開,飯館照營業,公共運輸照行駛,放任民眾,尤其是青少年之間的交叉感染,還美其名曰「要與病毒長期共存。」實際上就是在實行一種變相的自然群體感染策略。
而這種策略實際上含有極大的危險和巨大的隱患。首先是根據國際權威醫學機構的研究數據:至少66%以上的民眾感染之後產生抗體和免疫力,才能開始遏制病毒的廣泛傳播,而要達到基本消滅病毒的真正意義上的群體免疫,則需要93%以上的民眾擁有免疫力。
而目前歐洲各國的平均感染人數僅為10%左右。就連官方公開提倡群體免疫的瑞典,目前通過感染獲得免疫力的民眾比例也只有20%左右。
據權威的國際醫學機構研究顯示:
如果面對這次新冠病毒疫情採取自然放任的群體免疫政策,全世界需要至少40億人感染,多達數千萬人死亡。這顯然是我們人類所根本無法承受的代價。
本周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也公開質疑說:
在公共衛生史上,從未將群體免疫作為應對疫情的策略,這在科學和道德上都有問題。
譚德塞還警告說:
讓病毒不受限制地傳播就意味著不必要的感染、痛苦和死亡。而放任一個還不完全了解的危險病毒自由傳播也是不道德的。
對於全球疫情,你怎麼看?
歡迎討論和留言~
來源:鳳凰衛視資訊臺、鳳凰歐洲、新華社等
編輯:林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