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上午,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舉行,
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
共評選出296個項目和12名科技專家。
其中,
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
和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慶存
分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習近平向獲得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原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黃旭華院士和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院士頒發獎章、證書。
廈門有6項科技成果
喜獲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
其中通用項目5項、專用項目1項。
01
廈門大學田中群院士課題組牽頭完成的「電化學表面增強拉曼光譜學研究」項目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02
三安光電股份有限公司、廈門華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和廈門光莆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參與完成的「高光效長壽命半導體照明關鍵技術與產業化」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這也是福建省首個民營企業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項目;
03
廈門大學高亞輝教授參與完成的「近海赤潮災害應急處置關鍵技術與方法」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04
廈門艾德生物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參與完成的「基於外周血分子分型的肺癌個體化診療體系建立及臨床推廣應用」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05
廈門美圖之家科技有限公司參與完成的「編碼攝像關鍵技術及應用」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06
廈門市美亞柏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參與完成的專用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據統計,「十三五」期間,我市共有16項科技成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全市科技創新水平得到顯著提升,充分調動了廣大科技工作者勇於創新的積極性,在全社會營造了鼓勵創新創造的良好氛圍。
來一睹獲獎項目的風採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項目
《電化學表面增強拉曼光譜學研究》
表面增強拉曼光譜(SERS)是基於表面等離激元共振(SPR)效應且具超高表面檢測靈敏度的分子光譜。21 世紀前,學術界主流觀點認為僅有金、銀等少數金屬的粗糙表面和納米粒子體系具有SERS效應,因而該技術無法被廣泛應用,這導致SERS 研究一度陷入低潮。項目團隊迎難而上,系統發展非傳統SERS 和電化學拉曼光譜實驗和理論方法,顯著拓展SERS 方法普適性,推進其應用和產業化,取得了國際領先水平的創新成果:
1、從實驗和理論上系統證實過渡金屬體系存在SERS 效應。在具有重大(電)催化應用背景的一系列鉑族和鐵族等過渡金屬體系實現了SERS 效應,證明電磁場增強(特別是避雷針效應)為主要增強機理;發現了紫外光激發的SERS 效應;首次利用EC-SERS 深入研究與電催化過程密切關聯的氫等弱拉曼信號分子體系的吸附行為;發展以金為內核、鉑等過渡金屬為殼層的核殼納米粒子,實現了更具挑戰性的過渡金屬電極界面水結構的表徵。奠定了我國在國際EC-SERS 領域的長期領先優勢。
2、發明殼層隔絕納米粒子增強拉曼光譜(SHINERS)新技術。全面突破長期限制SERS 發展的材料和形貌普適性差的瓶頸,應用領域涉及電化學、催化、能源、材料、生命科學等。該技術被國際同行譽為「下一代先進譜學技術」,「開闢了光譜分析的新方向」。該「借力」策略和相關實驗技術可被進一步拓展至表面增強螢光和非線性光學等譜學技術。自主研發以SERS 為核心技術的可攜式拉曼光譜快檢系統,成功實現其在食品和公共安全等領域的實際應用,為2017年廈門金磚會晤等國家級重大事件的食品安全工作提供重要技術支撐。
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項目
《高光效長壽命半導體照明關鍵技術與產業化》
該項目歷時十餘年聯合技術創新,率先突破了全鏈條自主可控的半導體照明關鍵技術,實現LED晶片大規模產業化。項目開發的p 型氮化物摻雜、能帶調控、微納圖形化襯底及成核、新型緩衝層外延、界面光提取等多項外延晶片技術,率先在三安光電公司進行推廣與應用,獲得了全球領先的高光效LED 晶片,年產四英寸外延晶片1000 萬片,位列全球LED 晶片市場首位,推動我國半導體照明晶片由完全依賴進口發展到自主可控國產化。超低熱阻封裝與熱通道管理技術在鴻利智匯、國星光電、廈門華聯等封裝領域龍頭企業推廣應用,實現了年產高可靠LED 封裝器件1200 億隻的能力。以高光效高可靠LED 核心器件支撐了深圳洲明、河北立德、北京良業、廈門光莆等下遊企業在長壽命光源模組與高品質半導體照明產品領域的共性技術突破,年產室內LED光源4000 餘萬套,室外LED光源1000 餘萬套。項目成果在北京奧運會、十城萬盞示範工程、人民大會堂照明系統節能改造工程、APEC峰會、俄羅斯世界盃等重大工程實現示範應用,節能減排效果顯著,引領了全球半導體照明技術的發展。
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項目
《近海赤潮災害應急處置關鍵技術與方法》
該項目首創了改性粘土治理赤潮的技術與方法,解決了國際上赤潮治理長期存在二次汙染、效率低、用量大、不能大規模應用的技術難題,引領了國內外赤潮治理技術的創新與進步。相關成果在我國近海大規模應用,產生了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相關技術出口美國、智利等國家,被譽為中國製造的「赤潮滅火器」,研究團隊被國際同行譽為「國際赤潮治理的引領者」。
改性粘土治理赤潮技術在國內外大規模應用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基於外周血分子分型的肺癌個體化診療體系建立及臨床推廣應用》
項目組歷時十年,通過產學研醫系統創新,首創無創分子分型技術體系,解決了組織分型局限性大的國際難題;建立基於無創分型預測評估體系,將精細化管理推向實質化進程;制定無創分型行業標準,使靶向治療獲益人群增加一倍。廈門艾德生物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出首個無創分型產品,實現了組織及血液檢測全覆蓋,打破國際壟斷並出口至50多個國家及地區,近五年累計創收近5億元,累計納稅超3000萬元。該項目建立的無創肺癌分子分型惠及患者105 萬,有效避免了靶向藥物濫用,提高了臨床獲益,有力地推動我國肺癌無創精準診治的規範化進程。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編碼攝像關鍵技術及應用》
編碼攝像通過光照調製、光路編碼等手段對高維視覺場景信息進行耦合編碼感知,通過解碼計算與圖像信號處理獲取豐富的場景視覺信息表達,突破傳統光學成像模型和物理器件能力導致的景深、時空解析度等性能瓶頸和信息維度 缺失局限,屬於光學成像、計算機視覺與信號處理等多學科交叉領域,是工業檢測升級換代、網絡多媒體高質量服務等應用的核心共性技術,已成為數字攝像領域國際競爭高地。項目在國家 863 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支持下,圍繞編碼攝像的理 論方法、關鍵技術、裝備平臺等三個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向全體為國家奉獻的科學家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