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廈門6項科技成果獲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

2020-12-22 廈門網

1月10日上午,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舉行,

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

共評選出296個項目12名科技專家

其中,

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

和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慶存

分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習近平向獲得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原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黃旭華院士和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院士頒發獎章、證書。

廈門有6項科技成果

喜獲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

其中通用項目5項、專用項目1項

01

廈門大學田中群院士課題組牽頭完成的「電化學表面增強拉曼光譜學研究」項目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02

三安光電股份有限公司、廈門華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和廈門光莆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參與完成的「高光效長壽命半導體照明關鍵技術與產業化」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這也是福建省首個民營企業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項目;

03

廈門大學高亞輝教授參與完成的「近海赤潮災害應急處置關鍵技術與方法」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04

廈門艾德生物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參與完成的「基於外周血分子分型的肺癌個體化診療體系建立及臨床推廣應用」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05

廈門美圖之家科技有限公司參與完成的「編碼攝像關鍵技術及應用」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06

廈門市美亞柏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參與完成的專用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據統計,「十三五」期間,我市共有16項科技成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全市科技創新水平得到顯著提升,充分調動了廣大科技工作者勇於創新的積極性,在全社會營造了鼓勵創新創造的良好氛圍。

來一睹獲獎項目的風採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項目

《電化學表面增強拉曼光譜學研究》

表面增強拉曼光譜(SERS)是基於表面等離激元共振(SPR)效應且具超高表面檢測靈敏度的分子光譜。21 世紀前,學術界主流觀點認為僅有金、銀等少數金屬的粗糙表面和納米粒子體系具有SERS效應,因而該技術無法被廣泛應用,這導致SERS 研究一度陷入低潮。項目團隊迎難而上,系統發展非傳統SERS 和電化學拉曼光譜實驗和理論方法,顯著拓展SERS 方法普適性,推進其應用和產業化,取得了國際領先水平的創新成果:

1、從實驗和理論上系統證實過渡金屬體系存在SERS 效應。在具有重大(電)催化應用背景的一系列鉑族和鐵族等過渡金屬體系實現了SERS 效應,證明電磁場增強(特別是避雷針效應)為主要增強機理;發現了紫外光激發的SERS 效應;首次利用EC-SERS 深入研究與電催化過程密切關聯的氫等弱拉曼信號分子體系的吸附行為;發展以金為內核、鉑等過渡金屬為殼層的核殼納米粒子,實現了更具挑戰性的過渡金屬電極界面水結構的表徵。奠定了我國在國際EC-SERS 領域的長期領先優勢。

2、發明殼層隔絕納米粒子增強拉曼光譜(SHINERS)新技術。全面突破長期限制SERS 發展的材料和形貌普適性差的瓶頸,應用領域涉及電化學、催化、能源、材料、生命科學等。該技術被國際同行譽為「下一代先進譜學技術」,「開闢了光譜分析的新方向」。該「借力」策略和相關實驗技術可被進一步拓展至表面增強螢光和非線性光學等譜學技術。自主研發以SERS 為核心技術的可攜式拉曼光譜快檢系統,成功實現其在食品和公共安全等領域的實際應用,為2017年廈門金磚會晤等國家級重大事件的食品安全工作提供重要技術支撐。

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項目

《高光效長壽命半導體照明關鍵技術與產業化》

該項目歷時十餘年聯合技術創新,率先突破了全鏈條自主可控的半導體照明關鍵技術,實現LED晶片大規模產業化。項目開發的p 型氮化物摻雜、能帶調控、微納圖形化襯底及成核、新型緩衝層外延、界面光提取等多項外延晶片技術,率先在三安光電公司進行推廣與應用,獲得了全球領先的高光效LED 晶片,年產四英寸外延晶片1000 萬片,位列全球LED 晶片市場首位,推動我國半導體照明晶片由完全依賴進口發展到自主可控國產化。超低熱阻封裝與熱通道管理技術在鴻利智匯、國星光電、廈門華聯等封裝領域龍頭企業推廣應用,實現了年產高可靠LED 封裝器件1200 億隻的能力。以高光效高可靠LED 核心器件支撐了深圳洲明、河北立德、北京良業、廈門光莆等下遊企業在長壽命光源模組與高品質半導體照明產品領域的共性技術突破,年產室內LED光源4000 餘萬套,室外LED光源1000 餘萬套。項目成果在北京奧運會、十城萬盞示範工程、人民大會堂照明系統節能改造工程、APEC峰會、俄羅斯世界盃等重大工程實現示範應用,節能減排效果顯著,引領了全球半導體照明技術的發展。

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項目

《近海赤潮災害應急處置關鍵技術與方法》

該項目首創了改性粘土治理赤潮的技術與方法,解決了國際上赤潮治理長期存在二次汙染、效率低、用量大、不能大規模應用的技術難題,引領了國內外赤潮治理技術的創新與進步。相關成果在我國近海大規模應用,產生了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相關技術出口美國、智利等國家,被譽為中國製造的「赤潮滅火器」,研究團隊被國際同行譽為「國際赤潮治理的引領者」。

改性粘土治理赤潮技術在國內外大規模應用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基於外周血分子分型的肺癌個體化診療體系建立及臨床推廣應用》

項目組歷時十年,通過產學研醫系統創新,首創無創分子分型技術體系,解決了組織分型局限性大的國際難題;建立基於無創分型預測評估體系,將精細化管理推向實質化進程;制定無創分型行業標準,使靶向治療獲益人群增加一倍。廈門艾德生物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出首個無創分型產品,實現了組織及血液檢測全覆蓋,打破國際壟斷並出口至50多個國家及地區,近五年累計創收近5億元,累計納稅超3000萬元。該項目建立的無創肺癌分子分型惠及患者105 萬,有效避免了靶向藥物濫用,提高了臨床獲益,有力地推動我國肺癌無創精準診治的規範化進程。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編碼攝像關鍵技術及應用》

編碼攝像通過光照調製、光路編碼等手段對高維視覺場景信息進行耦合編碼感知,通過解碼計算與圖像信號處理獲取豐富的場景視覺信息表達,突破傳統光學成像模型和物理器件能力導致的景深、時空解析度等性能瓶頸和信息維度 缺失局限,屬於光學成像、計算機視覺與信號處理等多學科交叉領域,是工業檢測升級換代、網絡多媒體高質量服務等應用的核心共性技術,已成為數字攝像領域國際競爭高地。項目在國家 863 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支持下,圍繞編碼攝像的理 論方法、關鍵技術、裝備平臺等三個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向全體為國家奉獻的科學家們致敬!

相關焦點

  • 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出爐 廈門六項科技成果獲獎
    廈門網訊 (廈門日報 記者 吳君寧 通訊員 李根 唐燕婷)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昨日在北京召開,共評選出296個項目獎和12名科技專家獎。記者從市科技局獲悉,我市共有6項科技成果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通用項目5項、專用項目1項。  據統計,「十三五」期間,我市科技創新水平顯著提升,全市共有16項科技成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
  • 優秀:湖南大學6項成果獲2019年度湖南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2020年6月10日上午,湖南省科技創新獎勵大會在長沙召開,對2019年度湖南省科學技術獎進行表彰,我校6項成果獲2019年度湖南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我校共22項成果獲獎,其中,我校教授以第一完成人獲科學技術一等獎6項(其中自然科學獎1項、技術發明獎2項、科技進步獎3項)、二等獎4項(自然科學獎4項)、湖南省國際合作獎1項;我校作為參與單位獲湖南省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7項。
  • 南理工四項科技成果榮獲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
    您的位置:龍虎網 &gt新聞中心 > 南京新聞 > 南理工四項科技成果榮獲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
  • 長江大學6項成果獲2019年度湖北省科學技術獎,武漢校區3項
    本月,在湖北省委、省政府召開的全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長江大學有6項成果(第一單位)獲得表彰獎勵,其中武漢校區3項。會上,省委書記應勇為突出貢獻獎獲得者頒獎,省相關領導為獲得2019年省自然科學獎、科技發明獎、科學技術進步獎、成果推廣獎、企業創新獎獲獎代表頒發獎勵證書。
  • 2019年度福建科學技術獎揭曉,華僑大學11項科技成果獲獎
    華僑大學日前,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2019年度省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獎勵2019年度科技成果192項。中北大學共有11項成果獲省科學技術獎,作為第一完成單位7項,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2項;作為合作單位4項,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吳季懷教授主持的「染料敏化二氧化鈦納米晶太陽能電池的應用基礎研究」項目榮獲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 2019年度湖南省科學技術獎287項,長沙獲205項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6月10日訊(全媒體記者 徐運源 通訊員 任彬彬 文衛華)今日,湖南省科技創新獎勵大會在長沙召開,大會公布和表彰了2019年度湖南省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2019年度湖南省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獲獎項目287項,其中長沙獲得各類獎項205項,穩坐「頭把交椅」。
  • 廈門火炬高新區16項成果獲福建省科學技術獎
    (記者 林露虹 攝)臺海網12月17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導 我省科技界最高榮譽——2019年度福建省科學技術獎近日揭曉,廈門火炬高新區企業摘得包括福建省技術發明獎、福建省科學技術進步獎在內的16項優秀科技成果。
  • 厲害了!重慶交通大學科技成果獲201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
    相關新聞: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舉行 重慶12項科技成果獲獎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月10日16時40分訊(記者秦思思)今(10)日,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在京揭曉。重慶交通大學主持完成的公路橋梁檢測新技術研發與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據悉,鋼筋鏽蝕、拉吊索腐蝕斷裂、預應力失效等內在病害已成為威脅橋梁安全運營的「第一殺手」。
  • 南開大學19項成果獲2019年度天津市科學技術獎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張瑋光 記者 吳軍輝)4月23日,2019年度天津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暨2020年科技工作會議在天津禮堂召開。大會對2019年度天津市科學技術獎獲獎者進行表彰。南開大學2019年度共有19項科研成果獲獎,其中以第一完成單位獲獎8項,包括自然科學一等獎3項,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自然科學二等獎、三等獎和科技進步二等獎各1項。
  • 中國農業大學8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
    1月10日上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習近平、李克強、王滬寧、韓正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大會並為獲獎代表頒獎。我校共有8項科技成果獲得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1月1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 新華社記者 劉彬 攝  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296個項目和12名科技專家。
  • 北大多項成果榮獲「2019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大會現場2020年9月10日上午,2019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會議中心舉行。會上公布了2019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獎勵名單,其中,突出貢獻中關村獎2人,傑出青年中關村獎6人,國際合作中關村獎3人,自然科學獎一等獎5項、二等獎10項,技術發明獎一等獎6項、二等獎6項,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1項,一等獎33項、二等獎93項。
  • 東北大學取得歷史性突破:6項成果喜獲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
    1月10日,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東北大學牽頭和參與完成的6項成果榮獲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其中,牽頭完成的兩項成果分別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取得了建校以來的歷史性突破。
  • 福建農林大學17項成果喜獲福建省科學技術獎、福建省標準貢獻獎
    近日,省政府公布《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2019年度省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閩政文〔2020〕209 號)和省標準貢獻獎勵委員會公布《關於2020年福建省標準貢獻獎的通報》(閩標獎辦【2020】3號),福建農林大學17項成果獲獎,其中11項成果獲2019年度福建省科學技術獎,其中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含合作1項),三等獎5項(含合作1
  • 南昌航空大學5項科技成果榮獲2019年度江西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一等獎數量位居全省第一:我校五項科技成果榮獲2019年度江西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我校五項科技成果榮獲2019年度江西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省委書記劉奇、省長易煉紅與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獲得者合影留念9月2日,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省委書記劉奇、省長易煉紅等省領導以及在贛兩院院士出席大會並為2019年度江西省科學技術獎獲獎單位和個人頒獎。
  • 內蒙古農業大學多項成果榮獲2019年度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獎
    近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式公布2019年度自治區科學技術獎勵決定,內蒙古農業大學獲獎成果數再創新高。  2019年度自治區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科學技術特別貢獻獎授獎人2名、自然科學獎授獎成果17項、科學技術進步獎授獎成果104項、中青年科學技術創新獎授獎人9名。
  • 福州大學2019年度福建省科學技術獎獲獎取得歷史性突破
    近日,2019年度福建省科學技術獎名單正式公布,福州大學獲2019年度福建省科學技術獎29項,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省科學技術獎15項,其中一等獎7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4項;作為合作單位獲省科學技術獎14項,其中一等獎3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6項。
  • 陝西師範大學9項成果獲陝西省科學技術獎
    近日,陝西省人民政府發布了《陝西省人民政府關於2019年度陝西省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陝西師範大學共有9項成果獲獎,其中主持7項,參與2項。該校主持的獲獎成果中,「茂金屬精準催化體系的機理研究及應用」等6項成果獲得二等獎;「碭山酥梨黑皮病控制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獲得三等獎;另外2項該校參與的成果獲得一等獎和二等獎,分別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和西北工業大學主持。
  • 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舉行 大連理工4項成果獲獎
    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於1月10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大會並為獲獎代表頒獎。大連理工大學4項成果喜獲嘉獎。由郭東明院士領銜的「大連理工大學高性能精密製造創新團隊」,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創新團隊),成為本年度獲此獎項的唯一團隊;由宋永臣教授領銜完成的項目「海洋天然氣水合物分解演化理論與調控方法」,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由郭旭教授、程耿東院士領銜完成的項目「複雜約束下結構優化設計理論與方法研究」,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由康仁科教授領銜完成的項目「大尺寸矽片超精密磨削技術與裝備」,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 同濟大學牽頭完成的24項成果(人)獲上海市科學技術獎!
    5月19日,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2019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一共授獎308項(人)。以同濟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的24項成果(人)獲獎,其中,一等獎13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4項,青年科技傑出貢獻獎、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各1項。
  • 北京郵電大學四項科研成果榮獲2019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9月10日,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會議中心召開。市委書記蔡奇參觀獲獎成果展並為獲獎代表頒獎,向全體獲獎人員表示祝賀,向他們為首都科技事業發展作出的貢獻致以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謝。市委副書記、市長陳吉寧頒獎並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