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接受給農民貼上自私自利的標籤!請問他們的思想意識是先天就有的嗎?任何事情都有因果關係,看問題不要主觀意識太多才是。自私是人的本性包括我你他,不是自己的東西是不會珍惜的,公車與私車公則與私則大家好好的對照一下,真話不說就好了但不耍說假話喔。
集中力量辦大事,這得看這個「力量」是錢、物資、生產力還是其它什麼。要是單一的拿種田講,我生在、長在農村,經歷體驗過大集體生產,出工不出力是每個勞動力的普遍現象,因為幹多幹少一個樣,收成再好也只能分同等口糧,誰還多願意出力?如果你拿今天一樣「多勞多得」,誰願意當懶漢?所以這個問題的就事論事,不可用集體主義、政治思維等論長短,種田,就是單幹好。
現在很多地方人均耕地不足一畝,一個3、5千人的村委會耕地不到5千畝,搞農業如果實現機械化的話十來二十個人就搞定,能容納多少人就業,如果人力耕作有利潤來發工錢嗎。如果搞工業和其他深加工業得有資金、技術和銷路等,你以為容易嗎。近幾年來,國家在精準扶貧上不是搞了很多實業扶貧嗎,去調查一下成功的機率有多大。
生產隊上工時,有岀十分力,有岀八九分力的,也有六七分力的,支書夫人、隊長老婆和貧協主任媳婦大都幹岀半子力的輕快活。可分田到戶後,家家戶戶都出十分力,才有了分田一年後再不愁挨餓的現象。親身經歷,不喜勿噴。
勞動模範,勞動英雄,吃苦耐勞的人永遠是值得尊敬和敬仰的,可畢竟是少部分人。大多數人都是自私自利的,集體勞動中的農民口是心非,嘴上說一套,實際做一套,投機取巧,偷奸耍滑的人多了去了,分田到戶後他們才變了個人,那怕半夜去自家地幹活他也願意,這就是農民的自私。
人民公社時期,我們都集體勞動,那時侯農村和現在的農村生產條件是天地之別,幹話都是靠人力,沒有機器,當時我們大隊八個小隊收小麥全靠人力,全大隊只有兩臺脫粒機,你們想一想沒有集體生產怎麼幹。
第一、修紅旗渠的人中勞動熱情肯定有差異的; 第二、工廠和農村生產形勢不同,產品不同,不能相提並論; 第三、單幹不是農耕封建主義特有——現在發達的農業大國哪個不是單幹?
實際上,一刀切的強行「單幹」是自給自足的小農意識之後產生的小資產階級思想作祟所致。為什麼呢?因為當今經濟運行模式無論是公有制還是私有制都不是「單幹」形式。
所謂集體養懶漢完全是盜聽途說,或者說是昧著良心說話。那個年代是不養懶漢的年代,而是人人爭先進的年代。我們生長在那個年代,最有說服力,農村忙時夏收秋種,閒時集體組織起來開山造田,修路築壩,深翻土地、改良土壤……所謂懶漢就是分開單幹後農閒時,農村的打牌、賭博才興起,造就了某些懶漢。人,無論何時都要憑良心說話啊!
關鍵是管理決策和發展的科學化,過去農業社時代的指導農業的科技是片面的「蔬株密植和化肥的限制性使用″至使產量上不去,沒有大膽進行稀大窩的試驗,使耕作管理固化而嚴重缺乏創新思維,從而阻止了農作物耕管的科學發展。另外,幹多幹少一個樣、幹好幹孬一個樣,亦是總產上不去的重要原因之一,再者是平洋地區或土塊田塊機械化程度不高或根本沒有機械耕種,所以效益極其低下,加之農村缺乏農產品加工技術,即農產品缺乏現代加工技術而難以提高大農業收入。
說一千道一萬,幹部是關鍵,當時的農村幹部很多是沒文化沒農業知識的大老粗,這樣的人怎麼知道農業科技及其重要性呢?那麼現在縣鎮村社幹部又有多少人懂得農業知識和農村科學化及現代農業知識呢?如果指揮員都是外行,仗怎麼打得好呢?這些都是阻止農業集體發展的重要原因。
土地在集體時代統一規劃,輪休種植。單幹後四十多年,再沒深翻停休過。化肥連年使用,土質已嚴重板結固化。分田單幹,大機械化受到限制,集體力量無法發揮。那時偷懶使奸的都是個別人,絕大多數人還是積極向上的。社會氛圍總體是良性的。別有用心者除外。比如地富反壞右及其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