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年齡33歲!他們是託舉「嫦娥」的青春力量--上觀

2020-12-23 上觀


■解放軍報記者 楊 悅 安普忠

特約記者 張 未 通訊員 宋星光


2020年12月17日凌晨,夜色沉凝。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指控大廳,明亮如晝。穿著藍色防靜電大褂的科研人員,緊張地忙碌在電腦「叢林」中。


千裡之外,朔風凜冽的內蒙古四子王旗航天著陸場,身著橘紅色工作服的搜救隊員嚴陣以待,等候迎接「嫦娥」回家。


嫦娥五號任務北京總調度劉建剛穩坐指控大廳。3天後即將迎來31歲生日的他,對著面前的麥克風喊出最後一道關鍵口令。


指控大廳裡,隨處可見洋溢著自信的青春面孔。數百個關鍵測控崗位上的負責人,大多為「80後」和「90後」,平均年齡僅33歲。


時光倒回10年前,嫦娥二號順利抵達環月軌道直播現場,看著許多年輕人歡欣雀躍的身影,時年57歲的總設計師吳偉仁潸然淚下。在他們身後,時年82歲的嫦娥一號總設計師孫家棟院士,靜靜注視著這一切。


82歲、57歲,再到今天的33歲。這是一種傳承,也是一種躍升。


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艙成功著陸,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工作人員歡慶勝利。供圖:「我們的太空」創新實踐中心


翻開塵封的歷史,20世紀50年代末,寒風瑟瑟的酒泉基地,鬢髮已斑的基地領導翹首以待。當前來援助的蘇聯火箭專家走下飛機時,這些曾馳騁疆場、戰功赫赫的將軍們不禁吃了一驚:「這麼年輕?」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


時間,洗禮著一代代航天人,悄然將皚皚華發偷換成青春容顏。


偉大的時代選擇了年輕的一代,偉大的事業造就了年輕的一代。


一代代中國航天人用無可比擬的青春力量,在託舉「嫦娥」的漫漫長路上,寫下嶄新的中國探月故事。


那時的他們不知道,自己的未來會與一份遙遠而偉大的事業纏繞在一起


時隔多年,一張舊報紙重新走進人們的視線。


泛著灰白的新聞紙上,油墨印製的方塊字佔據著小小的角落。那年的《解放軍報》上,刊登著一篇報導,介紹了中國擬定的「繞、落、回」探月三步走計劃——


「我國從今年起將正式啟動探月工程,計劃於2007年前發射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也就是繞月衛星。爭取2010年發射月球探測器登陸月球,2020年實現月面巡視勘察與取樣返回。」


網友們在手機屏幕上閱讀著這篇「舊聞」,忍不住讚嘆「中國精準完成了計劃中的每一步」。


那一年,是2004年。


那一年,嫦娥工程首任總指揮欒恩傑院士64歲,嫦娥工程首任總設計師孫家棟院士75歲,首任月球應用科學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69歲。


那一年,坐落於海南的文昌航天發射場還是一片荒蕪;長徵二號丙火箭載著納星一號躍入天穹;嫦娥一號繞月探測工程進入開局之年。


那一年,如今文昌航天發射場上嫦娥五號任務中最年輕的指揮員周承鈺,還是一位未滿10歲的小女孩;如今運載「嫦娥」升空的長徵五號火箭發射支持系統型號主管孫振蓮,才剛剛踏進北京理工大學的校園……


作為今日嫦娥五號任務中堅力量的「80後」「90後」航天人,那時還坐在天南海北的不同課堂裡。他們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將會與一份遙遠而偉大的事業纏繞在一起。


11月24日,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伴著火箭尾焰灼穿夜幕,長徵五號搭載著嫦娥五號順利躍入長空。在航天人那深淺不一的藍色身影間,周承鈺青春的面龐引起了網友的注意。


許多人忍不住化身「檸檬精」:「看看別人的24歲,我『酸』了!」


這位1996年出生的貴州土家族女孩,是嫦娥五號探月任務連接器系統的指揮員。不過24歲的年紀,她已經坐進了肅穆的指控大廳,作為發射場上不可或缺的一環,護送嫦娥五號探測器登空攬月。


在龐大的航天工程系統中,周承鈺無疑是年輕的。但大家早已對這種年輕見慣不驚。


11月30日凌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


「各號注意,我是北京。」26歲的高健緊緊盯著電子屏幕上的數據反饋。


「探測器組合體分離正常。」他的聲音順著無線電波傳遞到測控系統各個點位。話音落地,這名進入調度崗位不過兩年的年輕人,才覺察到自己滿手是汗,後背也有些溼溼的。


調度崗位是雙人雙崗。此前大多數時間裡,高健都是作為備份和副手,輔助主調度。


今天,是高健第一次在重大航天任務中獨立完成一道「大口令」。適度的亢奮對他來說,很有必要:「為了這一句正常,必須要清楚背後所有『不正常』的狀態。」


看似平靜地坐在座位上,他們的大腦要時刻保持高速運轉。作為整個飛控系統的「發動機」,調度員必須清楚「什麼時候該幹什麼事,為什麼此時此刻要做這件事」。


每一句口令背後,都是龐雜繁瑣的資料數據,是夜以繼日的推敲籌劃。做這份工作,全力以赴更要全心以赴,盡心盡力才能盡善盡美。


幾尺見方的工作檯,方方正正的電腦屏幕,線路錯落的通信設備……這就是「高健們」的「戰場」;他們喊出的一句句口令就是重如泰山的命令;操作的要求,就是零失誤。


另一側調度崗位上,總調度劉建剛宛如一根定海神針。1989年出生的他今年剛做了父親;1980年出生的嫦娥五號發射任務01號指揮員胡旭東,已經是文昌發射場指控大廳裡的「大齡人士」;長徵五號火箭總控系統指揮徐文曉不過26歲……


在嫦娥五號背後的各系統團隊中,無數年輕的航天人早已接過了中國航天事業的接力棒,將中國航天的未來扛在肩上。


2004年,「嫦娥工程」啟動當晚,首任總指揮欒恩傑落筆寫下這樣一首詩:「地球耕耘六萬載,嫦娥思鄉五千年。殘壁遺訓催思奮,虛度花甲無滋味。」


我們仍感念,16年前兩鬢斑白卻要託舉「嫦娥」飛向月宮的航天前輩們;我們更自豪,今時今日,中國航天人才已成為最具年輕活力的「宇航之鷹」。


這是一個「不浪漫」的航天人,對航天事業最浪漫的回應

航天這一詞彙,往往與壯美瑰麗的想像相連。


就像一位中國航天人所說:「不斷加速的太空飛行器逐漸擺脫地球引力,邁入無比廣闊又陌生未知的太空去探索。太空飛行器好像風箏,不管飛出多遠,絲線還牢牢掌握在我們手上。」


在漫漫星辰大海間穿梭,求解宇宙謎底——聽上去如此神秘奧妙。選擇進入航天領域前,高健也是這樣想的:「從一個星球探索下一個星球,是多麼浪漫的事情。」


然而實際上,仰望星空的同時更需要腳踏實地。日復一日與航天人相伴的,通常是無窮無盡的數字代碼和方案圖紙。

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首次從月面起飛,首次在38萬千米以外的月球軌道上進行無人交會對接,首次帶著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嫦娥五號探測器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一個又一個紀錄。


這些紀錄的背後,是充滿浪漫精神的想像力,也是無數航天人為之孜孜不倦付出的辛勤汗水。


從總體設計、軌道控制到上行控制,每一個環節都精益求精。「嫦娥五號任務確實是近年來最複雜、最困難的任務之一!」擔任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嫦娥五號任務總體設計職責的潤冬由衷感慨。


總體設計,猶如居中協調的神經中樞,承擔著溝通內外各系統協同工作的責任。每一處微小的調整變化,都意味著一系列的設計要推翻重來。


坐在指控大廳裡,潤冬和同事們守在座位上接收信息、分析資料、反覆接打著來自四面八方的電話,向各系統通知或詢問太空飛行器的最新狀態。


從近月制動到交會對接的那7天,飛控中心各崗位要執行一連串關鍵控制。這個星期,是大家公認的「魔鬼周」。


埋首在數據海洋裡,兼顧方案調整計算,每一輪24小時值班,接打幾十通電話……潤冬每天只休息幾個小時,便又一頭扎回指控大廳。


軌道室全員在位,工作人員緊盯著電腦屏幕上的數據反饋,全身心地沉浸在數字與代碼的流轉切換中,不停計算著控制參數。擔任著軌道控制工作的副主管設計師曹鵬飛一秒都不敢放鬆心神:「軌道是最基本的,要是路走偏了,後續的一系列操作都會受到影響。」


從探測器發射到落地,23天時間裡,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深空探測飛行控制室共發出近萬條控制指令。雖然已經工作3年,嫦娥五號上行主管設計師李曉宇在最後點擊發送指令按鍵時,手指仍會微微發顫。


「這是控制的最後一環,如果我們出錯,就沒有挽回的餘地了。」李曉宇的話語中透出幾分豪氣,「我們團隊從2017年組建,到現在完成嫦娥五號任務,沒有發錯過一條指令。」


12月6日,進行嫦娥五號任務交會對接當天凌晨,一切操作完畢,曹鵬飛仍緊張地注視著電子屏幕上反饋的曲線。


近了,更近了……入軌正常!軌道團隊的同事們興奮得拍紅了手掌。


一切順利,沒有發生任何預想中的故障。上行控制崗位的操作手扔掉了手中最後一疊故障預案卡。


航天人最愛聽到的兩個字就是「正常」。一串串數據依照著既定的軌跡注入到遙遠的探測器上,將地面上科研人員的意願傳達給太空中的「嫦娥」——請帶著月亮的禮物,平安重返人間。


指控大廳正前方的大屏幕上,嫦娥五號探測器沿著標定的曲線平穩行進。


燈火通明的大廳裡,除了大屏幕的月球地圖上標定了「紫微」「太微」「天市」等幾個頗具古韻的撞擊坑名字,再找不到哪一處蘊含著奔月綺夢的美感。


正如33歲的航天人孫振蓮所說,航天是一個沒有「逗趣」,也無法迎合世俗潮流的工作。這裡只有一群「沒有浪漫天賦」的理工科研人員,守在純粹理性的數據之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月球上的重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而那裡又是一個特別平靜的地方。人類在月球上留下的痕跡,可以在那片荒蕪寂靜之地留存一萬年。」曹鵬飛說,「想像一下吧,一萬年後的人們,仍然能從月球上感受到今天的『中國力量』。」


這,或許就是一個「不浪漫」的航天人,對航天事業最浪漫的回應。


為了偉大夢想,致敬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


回顧自己工作,嫦娥五號遙控軟體設計師劉辛認真地說:「其實,我就是個程式設計師。


說著,劉辛不自覺摸了摸長發的發尾,微微笑著調侃自己:「雖然還沒像其他男同事一樣髮際線告急。」


劉辛沒覺得自己所做的事有多特殊,不過就是每天泡在機房敲鍵盤、寫代碼、找「bug」,反覆更新、反覆測試。


「就是普通程式設計師的生活,特別枯燥。」機房沒有窗戶,劉辛常常從早上8點多坐進去,一坐就不知白天黑夜。


去年夏天機房沒裝空調的時候,他們擺了幾臺電風扇。熱得坐不住,大家就全都站在電腦前寫代碼。


時不時碰上靈感枯竭,劉辛就去跑步機上跑步,出一身汗,放空一下大腦,靈感也許就冒出來了。


有時候大學同學聊天,說起劉辛正在忙的「長徵」「嫦娥」「天舟」「天問」,都覺得特別「高大上」。


「不過都是普通的崗位、普通的人。」劉辛對此置之一笑。


在劉辛身邊,有這樣一位年屆五旬的航天人——高級工程師張祖麗。她守著最後一崗,堅持要等到嫦娥五號探月任務圓滿成功才肯放心退休。


30歲的劉辛有些嚮往:「我挺想像她一樣,一直堅守在這個崗位上。」


這份外人看起來頗有些神秘的工作,其實平淡而枯燥,隨著發射任務的增多日益繁忙。劉辛已經習慣了這份忙碌,以及忙碌後收穫的成就與自豪。


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順利返回地球。負責月面遙操作的副主管設計師何錫明和團隊成員終於鬆了一口氣。


指控大廳的屏幕已經「飄紅」。何錫明和同事們滿面笑容地站在「任務圓滿成功」幾個火紅碩大的字前合影留念。


此時此刻,不論是冰封雪裹的四子王旗著陸場,還是夜色闌珊的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或是坐落在大江南北的航天測控站,中國航天人正分立於不同的地理坐標上,共同分享這一瞬間的喜悅。


數不清的困苦與煎熬,最後都定格為屏幕上一張張滿足的笑臉。


對年輕的航天人而言,這段為嫦娥五號而日夜奮戰的歲月,也許最珍貴的記憶就是平淡,他們不需要太多波瀾。


合影慶祝過後,何錫明和其他許許多多航天人就要從託舉「嫦娥」的歡慶中抽身,無縫切換到下一項任務中去。


到月球南極採樣返回、探測火星、建設空間站……為了把中國人的目光和足跡帶到更遙遠璀璨的深空,中國航天人馬不停蹄。


伴著「繞、落、回」三步走計劃圓滿成功,中國航天將再次開啟新的徵程,踏著青春的節拍,以嶄新的「中國速度」繼續前行。

#發射場上最年輕的女指揮#

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1996年出生的周承鈺擔任火箭連接器系統指揮員,是發射場上最年輕的女指揮。由於素質過硬,她被同事們稱為「大姐」。大家說,「大姐」不大,但「大姐」很強!

#笑著笑著就哭了的小姐姐#

還記得長五遙三火箭發射成功時那個「笑著笑著就哭了」的航天人嗎?她叫孫振蓮。她說,壓力喚醒了潛藏在每個航天人心中的使命感和民族凝聚力。

#曾經的年輕人哪裡去了#

嫦娥五號任務期間,不少年輕的航天人「火了」!有人問,那些曾經的年輕人又到哪裡去了?原來,他們都在陪著這些更年輕的一代人奮鬥呀!他們是曾經的「後浪」,今天的「前浪」。

#口罩上印著特殊「代碼」的小姐姐#

她叫張心言,來自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是嫦娥五號任務上行控制崗位上的一名操作人員。電視直播畫面中,她臉上印有「live laugh love」字樣的口罩,引發網友關注。這是一串什麼特殊「代碼」?原來,這是媽媽為她精心定製的「專屬口罩」。戴著家人的愛與囑託,在執行任務的每個階段,她都覺得很安心。

相關焦點

  • 平均年齡33歲!他們是託舉「嫦娥」的青春力量
    中國探月·情懷與擔當託舉「嫦娥」的青春力量2020年12月17日凌晨,夜色沉凝。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指控大廳,明亮如晝。穿著藍色防靜電大褂的科研人員,緊張地忙碌在電腦「叢林」中。
  • 平均年齡33歲!他們是託舉「嫦娥」的青春力量-新聞中心-北方網
    千裡之外,朔風凜冽的內蒙古四子王旗航天著陸場,身著橘紅色工作服的搜救隊員嚴陣以待,等候迎接「嫦娥」回家。嫦娥五號任務北京總調度劉建剛穩坐指控大廳。3天後即將迎來31歲生日的他,對著面前的麥克風喊出最後一道關鍵口令。指控大廳裡,隨處可見洋溢著自信的青春面孔。數百個關鍵測控崗位上的負責人,大多為「80後」和「90後」,平均年齡僅33歲。
  • 解放軍報探月特刊|託舉"嫦娥"的青春力量 平均年齡33歲
    中國探月·情懷與擔當託舉「嫦娥」的青春力量■解放軍報記者 楊 悅 安普忠 特約記者 張 未 通訊員千裡之外,朔風凜冽的內蒙古四子王旗航天著陸場,身著橘紅色工作服的搜救隊員嚴陣以待,等候迎接「嫦娥」回家。嫦娥五號任務北京總調度劉建剛穩坐指控大廳。3天後即將迎來31歲生日的他,對著面前的麥克風喊出最後一道關鍵口令。指控大廳裡,隨處可見洋溢著自信的青春面孔。數百個關鍵測控崗位上的負責人,大多為「80後」和「90後」,平均年齡僅33歲。
  • 託舉「嫦娥」的青春力量!嫦五關鍵測控崗位負責人平均33歲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指控大廳裡,隨處可見洋溢著自信的青春面孔。數百個關鍵測控崗位上的負責人,大多為「80後」和「90後」,平均年齡僅33歲。我們仍感念,16年前兩鬢斑白卻要託舉「嫦娥」飛向月宮的航天前輩們;我們更自豪,今時今日,中國航天人才已成為最具年輕活力的「宇航之鷹」。
  • 平均年齡33歲!「不浪漫」的人,最浪漫的回應……
    中國探月·情懷與擔當託舉「嫦娥」的青春力量2020年12月17日凌晨,夜色沉凝。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指控大廳,明亮如晝。穿著藍色防靜電大褂的科研人員,緊張地忙碌在電腦「叢林」中。指控大廳裡,隨處可見洋溢著自信的青春面孔。數百個關鍵測控崗位上的負責人,大多為「80後」和「90後」,平均年齡僅33歲。時光倒回10年前,嫦娥二號順利抵達環月軌道直播現場,看著許多年輕人歡欣雀躍的身影,時年57歲的總設計師吳偉仁潸然淚下。
  • 青年強,則國強,嫦娥五號團隊關鍵崗位平均年齡33歲
    嫦娥五號順利回家,中國航天事業取得裡程碑式的進步,世界各國科學機構紛紛表示祝賀。每當鏡頭轉到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指控大廳時,我們總能看到一張張洋溢著自信的青春面孔。據介紹,嫦娥五號發射團隊數百個關鍵測控崗位上的負責人,大多為「80後」和「90後」,平均年齡僅33歲。中國的兩彈一星,曾經是老一輩科學家,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艱苦奮鬥發展起來的,他們深藏功與名,奮鬥了一生,讓中國有了立國之本。
  • 成功託舉「嫦娥五號」飛天的江蘇力量
    原標題:成功託舉「嫦娥五號」飛天的江蘇力量   11月24日,嫦娥五號在文昌發射場成功發射。23天後,返回器成功回收。
  • 即墨:青年創業協會成立,平均年齡33歲
    12月3日,青島市「青春之島創業之城」青創先鋒行動在即墨啟動,即墨區青年創業協會同時成立。  據了解,青島市「青春之島創業之城」青創先鋒行動旨在整合更多資源、凝聚更多青年,全面服務青島市青年創新、創意、創造、創業,積極助力「青春之島」「創業之城」建設。
  • 大連隊難稱「青春風暴」,實德最後一冠平均年齡24歲
    在本賽季中超聯賽第一階段的比賽中,大連人隊為在首發陣容中的平均年齡上來看,以27.92歲成為最中超球隊中最年輕的球隊,而上海申花則以30.38歲成為最年長的球隊。在我的印象中,不超過25歲的團隊,也可以稱得上青春風暴。當年的大連實德在2005年奪得最後一冠時,平均年齡為24.3歲,這個年齡才配得上叫「青春風暴」。
  • 巴薩一線隊球員平均年齡25.33歲,為十年來最小
    直播吧11月16日訊 據巴薩俱樂部官網報導,球隊本賽季的平均年齡為25.33歲, 是近十年來最年輕的一支巴薩。在24名一線隊球員中,25歲以下的球員多達12名。羅納德-科曼率領的這支巴薩不只著眼於當下,同時也放眼未來。
  • 英超球隊平均年齡排行,曼聯切爾西或將掀起青春風暴!
    近日,英國媒體就統計了英超各大球隊的平均年齡排名,其中曼聯的平均年齡是25.2歲,是英超所有球隊中最年輕的。英超二十支球隊中,最年輕的就是曼聯了,索爾斯克亞上任之後,開始推行球隊的年輕化,他從預備隊提拔了不少年輕球員,而目前曼聯的平均年齡是25.2歲。
  • 中超首發平均年齡:大連人青春風暴沒刮起來,申花拿未來賭今天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季禹北京時間8月7日消息,近日有媒體統計了第二輪各球隊首發平均年齡。全隊30.1歲)泰達(首發29.3歲 全隊29.2歲)中超16支隊伍中,大連人憑藉27.2歲的平均年齡成為該輪最年輕球隊,申花的平均年齡為30.5歲,為中超最高。
  • 平均年齡27.92歲!大連青春風暴名副其實 華夏第3恆大第4
    ,貝尼特斯打造的青春風暴名副其實。包括黃海、重慶和申花3隊在內,首發平均年齡則超過30歲。大連人主帥貝尼特斯,在俱樂部高層的支持下,本賽季繼續重用年輕球員,包括童磊、吳偉和林良銘3名新入隊的U23小將都獲得了大量的出場機會。統計顯示,大連人本賽季的平均首發年齡只有27.92歲,第11輪和申花一役,平均首發年齡最高,但也僅僅是29.01歲。
  • 嫦娥五號登月挖土,是什麼樣的人完成這次壯舉的?
    最近發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嫦娥五號探月,這件事的意義就不多說了,總之就是讓國人非常激動。 不過在激動過後,可能更多的人還是想要了解一下,是什麼樣的人完成這次壯舉的?這些人是哪所大學培養出來的,或者現在他們在哪所大學任職?
  • 平均身高182cm,平均年齡22歲,33個英俊的男孩兒們脫下了上衣
    平均身高182cm,平均年齡22歲,當33個英俊的男孩兒們脫下了上衣,還有女生,什麼事兒?最近芒果臺新上的節目:赤裸的少年。。哦不,是《運動吧,少年》火熱上線。
  • 隊內最大的不到26歲,全隊平均年齡不到21歲,男籃青春風暴要來了?
    與此前相比,這次集訓時間有兩個鮮明特點:第一時間短,只有20天;第二絕大多數都是年輕球員,平均年齡只有20.7歲。在24人大名單中年齡最小的是4位出生於2003年,年僅17歲的小將,而即便是年齡最大的吳冠希,也僅僅還不到26歲。
  • 平均年齡僅21歲 新疆男籃颳起青春風暴
    如果說CBA聯賽中有一支球隊的平均年齡僅有21歲,你是不是會大吃一驚?作為今年CBA聯賽休賽期轉會市場的風雲球隊,新疆隊最近出現了許多流言,他們不僅沒有像往常那樣招兵買馬,反而是接二連三送走了多名隊內老將。
  • 平均年齡不到23歲!新疆男籃換種玩法,新賽季掀起青春風暴?
    以往每年到了休賽期,新疆男籃總會成為主角,揮舞著鈔票釣大魚,不差錢的他們被球迷稱為「土豪疆」。今年CBA休賽期格外熱鬧,軍備競賽愈演愈烈,但新疆男籃卻十分低調。其實,新疆男籃仍然具備爭冠實力,他們之所以沒有像以往那樣砸重金引援,因為自身的後備力量很充實,年輕球員能頂得上來。
  • 平均年齡25歲,巴薩青春風暴!「娃娃兵」爭歐冠,這兩個17歲未來可期
    巴薩颳起青春風暴 經歷了一個夏天的時間,那支老態龍鐘的巴薩如今變得活力十足,儘管新賽季的開局難言完美,但今天對陣費倫茨瓦羅斯,巴薩還是用一場青春風暴拿下了歐冠開門紅
  • 平均年齡不到21歲!男籃掀起「青春風暴」加速換血
    王欣瑞16歲,馮洺臻、餘嘉豪和曾凡博17歲,米艾力、李祿瞳和吳勇豪18歲,年齡最大的吳冠希還差一個月才26歲……「青春風暴」成了最新一期國家男籃集訓隊的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