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天府新區門球協會會長楊衛平
楊衛平(左1)和隊員們正在準備打門球。
楊衛平正在倡導「全民健身」。
每天早上8點,一群手拿球桿的老人都會準時出現在成都天府新區華陽街道府河路一段的門球場上。其中,今年74歲的楊衛平也是一名門球「發燒友」,他同時也是天府新區門球協會的會長,在迷上門球的20餘年間,他堅持倡導居民朋友參與類似門球這樣的體育運動,帶領大家共同健身,為華陽街道營造濃厚的全民健身氛圍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要說楊衛平對門球的熱愛,還要追溯到20年前。那時候他臨近退休,擔心自己閒下來沒有事情做,便下定決心培養一項興趣愛好。「打麻將對健康沒什麼好處,其他的體育運動又相對激烈,再加上我們單位剛好有一個門球運動場,機緣巧合下我就接觸到了門球。」楊衛平回憶道。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楊衛平表示,自己雖已退休,但「餘熱」卻永不會褪去,經常邀約單位的同事以及身邊的朋友共同組局打門球。
雖然門球這項運動,楊衛平在退休前後才首次接觸,但楊衛平年輕時就十分熱愛體育運動。「以前我是桌球愛好者,隨著年齡越來越大,體力不支,打桌球的時候顯得力不從心,所以重新選擇了其他運動項目。」由於楊衛平本身就有運動天賦,加上當時興趣很大,每天泡在門球場內8小時以上。不到半年時間,就通過請教別人和自己領悟,打門球的技藝有了長足進步。然而,當記者問到他時,他卻謙遜地表示:「我的門球技術只能屬於中下等,就是圖個老有所樂。」
據了解,門球起源於法國,傳入中國的時間較晚,直到前幾年才在成都市興起,因此,門球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還比較陌生。據楊衛平介紹,門球是在平地或草坪上,用木槌擊打球使其穿過鐵門的一種室外球類遊戲,又稱槌球。可說是與「高爾夫球」和「撞球」都有相似點,但其規則更加簡單,打起來不用耗費過多體力,輕鬆有趣,受到了許多老年人的喜愛。
10月16日,記者一來到華陽街道府河路一段的門球場外,就看見裡面的隊員們正在認真練習門球。隊員們多為退休老人,然而每個人都精神矍鑠、容光煥發。原來,這裡是翻新之後的門球場館,作為天府新區門球協會會長的楊衛平,每天早晨8點就會準時出現在這裡,帶領隊員們練球。「風雨無阻,周末無休。」短短8個字,表明了這群老人對門球的熱愛。
2014年10月25日,打了十多年門球的楊衛平被選舉為天府新區門球協會的會長。天府新區一直對門球這項運動予以重視,每年天府新區舉辦的全民健身運動會有十餘個體育項目,每年都包含了門球這項運動。據介紹,天府新區門球協會目前約有250名會員,其中包括華陽街道門球協會的130人、正興街道門球協會的100人以及萬安街道門球協會的20人。今年60歲的汪阿姨是萬安街道的居民,為了來這個場館打門球,她每天都要趕到華陽來,「有時坐他們的車來,有時自己6點多鐘就開始騎共享單車過來了。」
提起門球場館翻新一事,楊衛平滿是感激之情。他向記者提到了「三靠」「三謝」:「一靠政府,二靠企業與協會,三靠自己,當然『三謝』亦是如此。正因為藉助了新區的政府力量,才能夠這麼順利地修好球場;而企業則給予了一定的資金支持,比如中糧集團和宏力集團的贊助就讓球場增加了一間休息室,休息室內有吊頂、桌椅、電視,可以讓打球的老年人們更好地勞逸結合。至於靠自己,就是我們十分珍惜這片球場。球場修好之後所有的維護工作都由我們自發、自願地完成,包括每次打完球之後的球場清潔,都會安排人進行。」楊衛平說道。
楊衛平為什麼會20年如一日地堅持打門球呢?對此,他表示,「全民運動」一直都是他與協會隊員們的共同追求,加上明年大運會將在成都舉行,希望通過自己的引導,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營造全民健身的氛圍,並通過自身運動的效果與影響,讓更多的退休老人從家裡走出來、從麻將桌上走下來參加門球這項運動,這樣既有利於老年人的家庭和諧,又有利於社會的穩定。
據楊衛平介紹,天府新區門球協會現有的250名隊員,基本上是退休人員,年齡從40餘歲到90餘歲不等。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門球協會有一名隊員年滿百歲。協會的人為了給老爺子慶生,由楊衛平牽頭,專門為老爺子舉辦了一場門球聯賽,「本來說今年有一場活動想邀請老爺子來演講,但我們從他家人那裡得知,老爺子已經去世了。」楊衛平遺憾地說道。
除了每年天府新區舉辦的官方賽事外,楊衛平也經常帶頭組織一些比賽。比如,今年的「迎元旦」「三八節」「勞動節」「建軍節」都舉辦了門球聯賽。加上每個季度天府新區都要舉行全區的賽事,以及參與各個兄弟單位的邀請賽,平均每個月都會有1至2場的比賽,因此,大家退休後的健身生活特別充實。
談及以後的打算,楊衛平表示,希望自己能繼續發揮能量,引導全民健身運動,好好地利用現有的這個運動場館,讓門球場成為「府河邊上的一顆明珠」。
華西社區傳媒記者胡慧媛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