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唐詩」、「宋詞」、「元曲」,說明詩的巔峰在唐朝、詞的巔峰在宋朝、曲的巔峰在元朝,所以才在前面冠以朝代名。今天我們不說詞和曲,單單只說唐詩。唐朝,從618年到907年這289年間,湧現出了無數的名詩名家,他們共寫下五萬餘首的唐詩。
有對於大多數中國人而言,對於唐詩的印象最初都來自於小時候所背誦的《唐詩三百首》,這本著作的作者精心挑選並收錄了唐詩311首,使之成為了很多中國人兒時的啟蒙讀物。談到唐代的代表詩人,我們往往會想到有「詩仙」之稱的李白。
李白,出生於公元701年,青年時代的李白,正是唐朝最為強盛的時期,他不甘心居於權貴腳下,辭官後遊遍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寫下了無數歌頌大唐的詩作,由於行文飄逸,故有「詩仙」之稱。儘管唐朝詩文大興,可還是逃脫不了男權社會的現實,那些詩人幾乎都是男性,被後人所相傳的詩作作者就更不用說了。
其實,不僅僅是唐朝,在整個封建時代,以古典詩來看,也只有李清照這麼一位才女稱得上大詩人。難道是女子在詩作方面造詣比不過男性嗎?當然不是!李清照的出現就足以證明了,在文學方面女性是不輸給男性的。之所以如此,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因為封建時代人們受教育比例較低,就更不用說男權社會下的女子,她們當中的大部分人連接受教育的機會都沒有;二是女子的才能無法得到發揮,在一些顯貴家族裡面,女子還是有很大機會得到教育的,成為一個才女也不是沒有可能,可封建社會的人們堅信「女子無才便是德」,就算你再有才,寫出再好的詩作,也難以有機會登上檯面,並被後人口口相傳下來。
儘管如此,在唐朝還是有一位女子,他的詩卻被後人所傳下來了,此人就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則天。她於公元624年出生於我國山西省文水縣,由於有著前朝的皇室血統,被納入宮中,後被唐高宗李治看上,一躍成為了大唐的國母。高宗死後,武則天獨掌大權,並於公元690年登基,立國號為周,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武周政權。
一個弱女子,在那個時代能夠走到這一步,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武則天不僅僅在政治方面出色,在文學方面依然有著很高的造詣,相傳她以一首情詩,就讓李治對其念念不忘,最終拜倒在了她的石榴裙下。關於武則天的詩作,最為出名的還要數狂詩《臘日宣詔幸上苑》了,裡面的內容是這樣的,「明朝遊上苑,火速報春知。
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大致意思是說,自己馬上就要去上苑遊玩,管理春天的神仙應該提前知道這件事情,立刻讓上苑的花開放,不要等著到了往年才予以開放。表面上看,武則天是在寫自己遊玩的事,實際上是暗示唐朝的這些舊臣,千萬不要想著忤逆自己,否則後果自負。
不得不說,這首詩霸氣無比,雖然武則天沒有將自己的真正意圖明示,可對於那些飽讀詩書的大臣們而言,在那種政治環境之下,讀完這首詩恐怕得驚出一聲冷汗。不僅如此,相傳武則天寫完這首詩後,還專門派人去上苑讀給了那些花兒聽,結果第二天上苑裡面的花就全部開放了。
這樣的詩作,不愧被為稱為大唐第一狂詩,如果是大詩人李白寫出這樣詩,恐怕早就引來殺身之禍了,可對於大唐的最高統治者武則天來說,是沒有任何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