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和「娶」二字的區別在哪?為什麼通常說都是「男娶女嫁」而不是「女娶男嫁」?這個命題很有意思,實際上包含豐富的古漢語知識。還得從這兩個字的淵源說起。
一、「嫁」和「娶」二字的區別
其實現在人人都懂,「嫁」和「娶」是相對字,女孩子結婚叫「嫁」,男人結婚叫「娶」。查閱《現代漢語字典》,「嫁」的含義之一:「女子結婚。」「娶」的基本含義:「把女子接過來成親。如娶親、娶妻」。
這兩個字體現了中國古人根深蒂固的家族觀念。嫁是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而甚至繁衍,重新進入另一個家庭生活的含義。「娶」就是從男子從女方家引入的人口增加,以便於繁殖。那麼問題來了,同樣是結婚,為什麼男方和女方的說法不同呢?請往下看——
二、女方為什麼叫「嫁」?
1、「嫁」這個字是從「家」字來的。
在古代漢語中,「家」作為動詞時,可以表示「娶妻、成家、結婚」的意思,例如屈原的《楚辭·離騷》中就有這樣的用法:
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
翻譯成白話文就是: 趁著少康還未結婚成家,有虞氏的二姚尚待字閨中。
2、「家」表示「結婚、成家」之意,更多時候用於女方。
《說文解字》、《康熙字典》中都有這種說法。如《說文解字》:
嫁,女適人也。一曰家也,故婦人謂嫁曰歸。
從這個解釋我們可以知道,「嫁」古代也用「家」,因此女孩子出嫁又叫「歸」。《詩經》中就有著名的描寫女孩子出嫁的《之子于歸》篇。
《說文解字注》中引用《白虎通》則說得更加明確:
白虎通曰。嫁者、家也。婦人外成以出適人為家。按自家而出謂之嫁。至夫之家曰歸。喪服經謂嫁於大夫曰嫁。適士庶人曰適。此析言之也。渾言之皆可曰適。皆可曰嫁。從女。家聲。
這個註解說得清楚:女性成年結婚叫做「家」,到了丈夫家叫做「歸」。
3、「嫁」字,是在「家」的基礎上發展的專用字。
因為「家」的含義較多,應用較廣,後來加了一個女字旁,成「嫁」字,專用於表示「女子出嫁」。而且,古代女子與士大夫結婚才叫「嫁」,與老百姓結婚叫做「適」,但是現在通通都叫做「嫁」了。
三、男方為什麼叫「娶」?
1、「娶」這個字原來是「取」。
「取」,會意字。從又,從耳。甲骨文字形。左邊是耳朵,右邊是手(又),合起來表示用手割耳朵。古代作戰,以割取敵人屍體首級或左耳以計數獻功。後來「取」字引申為「捕獲、取得、迎取」等義。
2、因「迎取」之意,也用於表示成年男子迎接妻子「歸家」。因此,古代「取」通「娶」,可以表示「娶妻」之意(見《漢語字典》)。
《詩·齊風·南山》用的是「取」字:
取妻如之何?
《水滸傳》中武大郎見到弟弟武松,告訴自己結婚後的煩惱,也用的是「取」字:
我近來取得一個老小,清河縣人(即潘金蓮)。不怯氣都來相欺負,沒人做主,我如今在那裡安不得身,只得搬來這裡賃房居住…...
3、因為「取」字的含義較多,應用範圍較廣,後來發展了專用字,即「娶」。
《漢典》:「娶」會意兼形聲,從女,從取,取亦聲。本義:男子結婚,把女子接過來成親。
所以《說文解字》註解:娶,取婦也。
三、問題總結
通過以上分析,明白了「嫁」和「娶」二字的區別,也懂得了為什麼通常說都是「男娶女嫁」而不是「女娶男嫁」,實際上這是遵從了古漢語的文化淵源。不過從「嫁」和「娶」兩個字上,也能看出中國舊時男尊女卑的社會現象。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