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深圳站。
南都訊 記者朱倩 在11月21日舉辦的第三屆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深圳站,來自教育主管部門、名校校長、家庭教育指導師、留學移民專家等多行業多領域大咖,分享了教育經驗、解讀教育政策、探索教育未來發展,以獨特的視角共話教育新未來。
針對網上熱議清北畢業生雲集深圳基礎教育,南山區政協副主席、區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劉根平在題為《辦適合孩子發展的創新教育——展示學校教育模式更多的可能性》的主旨演講匯中提到,教師有沒有教育熱情、有沒有對教育的愛才是根本。
教育的核心是「課程」
第三屆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深圳站共設3個嘉賓演講論壇,主論壇以「教育點燃孩子未來」為主題,分論壇主題分別為「K12教育升學規劃」和「培養未來精英」。南山區政協副主席、區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劉根平在題為《辦適合孩子發展的創新教育——展示學校教育模式更多的可能性》的主旨演講匯中,分享了對創新和創新教育的理解,以及南山區近年來探索創新教育的經驗和做法。
「疫情考驗人類之後,我發現兩種能力是最重要的,一種是適應能力,另一種是創新能力。」他說,2020年出生的孩子,到2060年是40歲。如果2060年人類的壽命將達到100歲以上,40歲對於一個100歲或120歲的人類來講,屬於剛剛走向社會處於工作的階段。在未來人工智慧時代,如今的教育模式又該如何為2060年進行準備,需要每一位教育者的深入思考。
劉根平認為,教育的核心是「課程」,沒有好的課程就沒有好的教育。南山區積極進行課程改革,提出「質疑探究,獨立學習、合作分享、教師引領」16字原則。他說,創新的本質是質疑和探究,「如果不敢質疑,沒有批判思維,不可能有創新。所以我們把質疑探究放在了第一條原則,課堂上鼓勵質疑探究,鼓勵學生質疑老師、質疑書本。」
同時,強調獨立學習。「學生一定要有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我們在學生學習方法和生涯規劃等各個方面明確告訴他們,學習是你的事,你必須自主地獨立地去學習。」此外還要學會合作和分享,這是現代創新的最大特徵。在這一過程中,永葆熱情的教師必不可少。針對網上熱議清北學生雲集到基礎教育,劉根平的看法是,教師有沒有教育熱情、有沒有對教育的愛才是根本。
打造國際優質教育資源聚集的高地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教育示範區,深圳如何先試先行?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潘希武在《現代性與全球性視野中的教育國際化》為主題的演講中,分享了未來深圳教育發展趨勢。
在高等教育領域,支持深圳高校或企業與港澳高校共建聯合實驗室,聯合開展學位認證、研究生培養,構建一個學分互認、課程互修、文憑互授的合作機制。在職業教育方面,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特色職業教育園區、教職培訓基地。
同時,對於備受各界關注的基礎教育領域,保障符合條件的港澳子弟在深入學,支持港澳教職在深考取教師資格並任教,推動中小學、幼兒園與港澳締結姊妹學校。
打造國際優質教育資源聚集的高地,是未來深圳教育的重要任務。支持世界知名的高校、研究機構、企業在深圳舉辦學校、學院或專業,匯集資源。積極推動國際教育組織落戶深圳,支持在深舉辦各類高水平的國際學術會議和高端教育論壇。在擴大國際教育合作交流方面,實施「一帶一路」教育行動計劃,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一批海外的教師培訓基地,實施留學深圳計劃;建設面向全球的一流的國際留學中心,增強深圳教育對於各國人才的吸引力。
在深圳打造一批高端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多元融合學校,開發適合國際學生學習的漢語課程和深圳城市讀本。支持舉辦國際化特色學校,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創建優質、特色、高端的國際教育特色學校和課程。特別是人工智慧時代,創新學習方式,積極探索個性化、多樣化課程。
潘希武特別指出,努力推進深圳教育品牌「走出去」行動。支持深圳在重點企業派駐員工集中的國家和地區,開設海外中國國際學校,實施「校企抱團出海」計劃,組建深圳國際職業教育集團,在海外地區布局設立若干職業教育培訓中心,建立職業教育資源全球配置網絡體系。
【來源:南方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