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經濟正快速復甦。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黎旭陽 攝
廣州多舉措助力中小微企業融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楊耀燁 攝
廣經觀察
餐桌上的瘦肉與金融有何相干?位於增城中新鎮的一農企是全國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之一,上半年獲得專項再貸款後,其生豬養殖場規模從原來的3萬頭增加到6萬頭。
這是金融貸款支持實體經濟的一個縮影。今年受疫情衝擊的行業和企業較多,在廣州一系列金融政策助推下,貸款成為很多企業的「生命補給」。也因為金融「活水」的灌溉,實體經濟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恢復,復甦勁頭更足,市場信心增強……
當前,金融業已成為廣州市第四大產業,在支持「六穩」「六保」、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護航廣州經濟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麗莉、林曉麗
活水澆灌:信用貸成企業新增貸款主體
「在公司資金周轉面臨巨大壓力時,我收到廣州市人才辦關於『廣聚英才貸』產品的簡訊,心裡非常激動,馬上聯繫了銀行。意想不到的是,建行僅用一周就完成了從收集資料到放款的過程,為公司發展『雪中送炭』。」 作為廣州高層次人才,李先生坦言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後,因物流受阻,他的企業在原材料採購和國外出口收匯中受到影響。面對不斷積壓的訂單,公司經營周轉壓力日益增加,急需資金支持。因為「廣聚英才貸」,企業獲得1950萬元貸款,穩住了正常經營,把握住生產機遇,擴大了市場。
有人才的活力湧流才有蓬勃的城市競爭力。截至目前,該融資服務項目貸款投放金額已超億元。當前,銀行貸款是企業融資的重要方式,金融機構的信貸投放關係著企業的發展信心。貸款方式的變化也折射出金融業的發展。數據顯示,廣州金融機構對企業的信用貸款餘額在2015年末為5800多億元,截至今年10月末已增加至1.2萬億元,5年期間翻了一番。今年前10個月,信用貸款佔全市企業貸款增加額的比重達到56%,同期抵押質押貸款佔比不到1/4,保證貸款佔比為1/5,信用貸款構成了企業新增貸款的主體。
在信貸融資的支持下,前期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如批發零售、交通運輸、文化娛樂等融資情況均有明顯改善,尤其是這些行業的中長期貸款增速較快。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一方面反映了金融機構對信用風險的分析能力、研判能力、把控能力都比過去顯著提升。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廣州企業現金流狀況比過去更加健康,財務管理比過去更加規範,所以金融機構願意根據企業信用來發放貸款。
這些與民生息息相關的企業拿到資金、重獲發展信心,為老百姓逐漸恢復「買買買」的美好生活創造了條件。
險資入粵:
超萬億元險資 助力基建和生產
在2019年險資入粵突破萬億元之後,2020年初,險資支持大灣區建設顯現良好開端。越秀集團與中國人保正式籤約設立人保越秀粵港澳大灣區產業投資基金(一期)就是其中一個鮮明的案例。雙方合作發起設立的產業基金總規模達百億元人民幣,該一期基金(規模30億元)落地後,雙方還將共同發起設立主要投向於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人民幣母基金和美元母基金。人保資產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充分發揮保險資金與實體產業相結合的優勢以及人保資產在股權投資方面的專業能力,為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集群的技術升級、產品迭代、基礎設施建設做出貢獻。
實際上,粵港澳大灣區是險資最為關注的區域,投資金額保持著較快的增長,而保險資金、科技保險等更是為廣東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創新提供了有力支撐。廣東銀保監局黨委書記、局長裴光在近日舉行的「2020廣東保險高質量發展論壇」上透露,截至10月末,保險資金在省內累計投資突破萬億元;科技保險為超過3萬家次企業的研發、生產、銷售、售後等全經營流程提供了約1萬億元的風險保障。
通過觀察不難發現,保險資金髮揮長期資金優勢,積極投資能源、水利、地鐵、港口、高速公路等重要基礎設施建設,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三舊改造、商業新區、健康養老等重點項目, 通過股權投資方式支持重點企業發展。
在這背後,險資看中的正是廣東良好的經濟基礎以及營商環境,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前景有信心。其中,在保險業中排名前列的中國人壽過去三年在廣州市投融資總額就達到1536億元。
廣東銀保監局表示,將進一步推動「險資入粵」,重點從平臺搭建、監測引導等方面發力,運用好保險資金長期性、穩定性、安全性的優勢,積極服務廣東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創新不止:推多種特色金融解融資難問題
符合條件的中小微企業和「三農」主題擔保融資,擔保費率只有1%~1.5%,政府部門還將對企業進行補貼,可以實現0擔保費。這是增城在金融領域的一項創新,成立南粵國投、出臺融資擔保政策,積極發揮擔保槓桿作用撬動信貸資金投向全區優質中小微企業,為符合增城區產業發展政策,發展勢頭良好,但缺乏抵押物的科技成長型中小微企業和「三農」主體切實緩解融資難問題。今年以來營業額達4000萬元的廣州同宇塑料製品有限公司負責人李金坪坦言:「擔保融資對我們中小微企業來說很有吸引力,主要是融資成本比銀行貸款利息實惠。不過需要符合條件才有可能獲得融資。」
像這樣的企業還不少,在他們看來,後疫情時期,希望可以抓住降低融資成本的機會更換生產設備,提高生產力的同時,降低人力成本。李金坪說:「先進的生產設備大約200萬元,更換後可減少15名工人,大大降低生產成本。」
創新不止於此,此前人民銀行總行正式批准首批銀行複製推廣FT自由貿易帳戶體系,適用於境外、南沙及橫琴自由貿易試驗區內註冊的主體。廣州持續發力,推動自貿區帳戶FT帳戶業務的發展,截至第三季度南沙自貿區片區內的企業,已累計開立FT帳戶1140戶,辦理企業FT向下跨境結算近900億元。
廣州的金融業創新早已揚帆起航,不僅是全國第一批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試點城市之一,還是全國一線城市中唯一的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廣州市試驗區獲批3年多以來,廣州市推進綠色金融改革創新各項工作成效顯著,尤其是金融服務綠色產業和經濟可持續方面取得明顯進展。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廣州地區銀行機構綠色貸款餘額超3500億元,全市累計發行各類綠色債券超過690億元,總量居各試驗區第一;廣州碳交所碳配額現貨交易量累計成交突破1.59億噸,排名全國第一。
數說金融「活水」
●前三季度,廣州市實現金融業增加值1716億元,同比增長8.9%,佔GDP比重9.8%。
●廣州金融業稅收374.4億元,同比增長9.4%,佔總稅收比重為9.5%。
●廣州市本外幣存款餘額6.56萬億元,貸款餘額5.30萬億元,貸款增速居北上廣深津五大城市第一位;保費收入1187.5億元,規模居全國城市第三位;境內外上市公司共197家,今年新增17家。
●截至8月,廣州市已發行新增政府債券485億元,其中,一般債券15億元,專項債券470億元。債券資金主要投入白雲機場擴建、粵港澳大灣區汙水聯合防治等重點項目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