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三月三」是廣西壯族重要的傳統節日,壯族文化藝術源遠流長,「三月三」活動是廣西民族文化的一項重要內容。而歌圩一直是「三月三」民俗活動中的一個重頭戲,它不僅是一個民間文藝的自然載體和寶庫,還是一個求知愛智和社會教育的大學堂、自由婚戀的傳統領地和民族文化交流的大舞臺。辣麼,隆安更望湖歌圩的由來是怎樣的呢,都有「神馬」故事呢?
往下看看↓↓↓
更望湖歌圩地點在南圩多林村、四聯村、邦寧村,布泉龍禮村、屏山文化村五村交界處。在雨水季節,那裡的山間田地被上遊來水全部淹沒,方圓幾十裡一片汪洋,連平時秀麗挺拔的一座座小山、綠草如茵的土坡、蜿蜒清澈的小河都統統淹沒在更望湖中。每年9月至來年5月更望湖水已經退到河道裡,浩瀚的湖面不復存在,顯現在人們眼前的是平展的河灘開闊的草場。春天來到的時候,小河兩岸的蘆葦節節攀高,山間各種色彩斑斕的野花競相開放,河灘上小草密密匝匝織起一片片地毯,藍天、白雲、牛羊、鷯哥、牧人……那自然的美真是無法描述。
春天的更望湖是天然的牧場 何宏生 攝
更望湖歌圩歷史已經十分悠久,目前還無法追溯到她的源頭。爺爺的爺爺就傳下來說那裡年年對山歌。最熱鬧的日子是每年農曆三月初四,來自隆安縣、萬承縣、養利縣(兩縣今屬大新)、左州、都結等地各村屯的上千群眾都到這裡趕歌圩。集中對歌的那片草坪歷史以來就叫做「歌央」。「歌央」離龍禮村多助屯村口不遠,河兩岸的草地和蘆葦叢、河邊的小山、山間的樹林都很適合青年人對歌。那裡曾留下成百上千對歌男女的身影,布泉河裡流淌著的是悠揚的山歌!
更望湖秋景 王佑 攝
北宋周去非在《嶺外代答》卷十《飛駝》載:壯人 「上巳日 ( 農曆三月三 ) ,男女聚會,各為行列,以五色結為球,歌而拋之,謂之飛駝。男女目成,則女受駝而男婚定。」這段史料的描述和更望湖歌圩男女對歌的情狀完全一樣。
明代的鄺露在《赤雅》中寫道:「峒女於春秋時,布花果笙簫於山中,以五絲作同心結,及百紐鴛鴦囊帶之。以其少好者,結為天姬隊。天姬者,峒官之女也。餘則三五採芳拾翠於山椒水湄,歌唱為樂。男子相與蹋歌赴之,相得則唱和終日,解衣結襟帶相遺以去。春歌正月初一、三月初三,秋歌八月十五。其三月之歌曰浪花歌。」
明末清初屈大均的《廣東新語》記載:「東西兩粵皆尚歌,而西粵土司中尤盛。」當時廣西西部有許多地方屬土司制度,這裡說的就包含了原來西粵的萬承土司,也就是現在的布泉鄉一帶。李調元是清代的理論家、詩人,他在《南越筆記》中寫有:「粵俗好歌,凡有吉慶,必唱歌以為歡樂。」
學者在歌圩現場調查 王佑 攝
這些史料都說明,廣西隆安山歌和更望湖歌圩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民眾基礎,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是珍貴的壯族文化財富和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2013年「更望湖壯族歌圩」被列入南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更望湖和那裡的「歌央」歌圩因為原生態的山水地理環境和淳樸古老的山歌而聲名遠播,譽滿天下。
更望湖是布泉河的最後歸宿地。這裡地理位置比較特殊,按清代的行政區域劃分,河東是屬於南寧府隆安縣管轄,河西則是萬承土州,屬太平府管轄。河流兩邊的民風民俗和語言有很大的差異,但兩邊群眾經常來往交流,互相交朋友、結親家。歷史上也曾有過地界糾紛、個人恩怨等,卻沒有出現大的群體矛盾。解放後兩地分屬隆安縣和大新縣,民眾交往同樣十分密切。1959年7月,大新縣的屏山公社、龍咘公社兩個公社劃歸隆安縣管轄,這樣更望湖完全屬於隆安縣境,它成為在南圩、屏山、布泉(原來的龍咘公社)三個鄉鎮交界處的湖泊。
夏天,更望湖是名副其實的湖 陸衡 攝
離更望湖最近的村子有7個,東邊的新旺屯、舊旺屯、更丹屯、北邊的多林村等都屬南圩鎮;西邊的吞灘屯屬屏山鄉,丈知屯、多助屯屬布泉鄉。東邊和北邊的四個村屯語言和西邊的不同,但雙方都可以操對方語言,交流起來十分順暢。語言上的便利使東邊北邊這四個村屯的群眾會聽會唱西部壯話山歌,但是在日常交流中為了尊重對方,都各自用自己的本土語言,極少模仿對方語言。不論對歌地點在東部村屯還是在西部村屯,山歌則必定用西部壯話。這裡對歌的男子從來都不會和本屯的女子對唱,當然女子也不會和本屯的男子對歌。
東邊北邊這四個村屯群眾是學習西部山歌的主力。解放前,這些村子裡的青年幾乎人人會唱山歌,因為山歌是結交朋友、對外交流的重要手段。離開更望湖稍遠的村屯,聽懂山歌和學唱山歌的人數就很稀少了。自古以來這裡附近的多林、舊旺、新旺、更丹、多助、丈知、龍禮農、龍禮養、文倫、隴毫、洞愛等村屯是山歌手水平最高、人數最為集中的地方。更望湖邊村子的農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湖邊的大山深處,他們在河裡打魚,在河灘上種植農作物、放牧、狩獵、唱歌,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這些世居民族與布泉河、更望湖相互依存共榮共生。
更望湖一般在夏天匯聚上遊來水,成為水漫山腰、碧波萬頃的大湖泊;秋冬時節,湖水通過千百個地下消水洞流走後,河灘就可以種植農作物和放牧;春天則是春玉米種植的時候,也是冬麥收穫的季節,村民們在三月初三拜山祭掃後就會集中到歌央唱歌或聽歌了。村民們都會提前安排好自家的農活,趕在三月初四前做完手上的工,以便安心地整天在歌圩那裡唱歌、聽歌、與老朋友相聚。其實,在之前的一段時間,新歌手會不時向老歌手請教一些山歌技巧和注意事項,識字的歌手會找來歌本對著背記一些常用唱詞,有的則打聽別村人唱山歌的能力水平等等。
歌圩中的對歌者
更望湖歌圩青年男女所吟唱的山歌屬廣西西部壯話山歌,每句大多為五字或七字,每四句為一節。曲調婉轉悠揚但變化不大,易唱易記。
歌手們在對歌 陸忠勇 攝
更望湖山歌按結構來分主要有三個部分,即引歌、對歌、別歌。
引歌在先唱的那方開始,一般都比較長,因為對方不會一下子就答應對歌,立刻對歌那就太輕佻了,也就不會受到別人的尊重。引歌的內容多為詢問、打探、示好。如「三月百花開㗑㗑,蜜蜂採花四處來;小蟲找花為生計,翁貝為何來歌央?」「妹等阿哥快下山,轉了一彎又一彎,阿妹盼哥開開口,同唱山歌心頭歡」。經過幾番詢問和示好,對方就會聽出提問者的種種意思,願意對歌的就接著提問的話題開始對唱了。對歌就是雙方你來我往地對唱,對歌中大多會用上各種形象生動的詞語,或溫柔、或試探、或挑逗、或撫慰、或諷刺。比如女方不想渡河見面就會回答男方:「河上風吹響嗶嗶,誰敢划船對岸去,你掉下河會遊泳,我滾下去餵金魚。」男方則表現出誠意極力相勸:「金魚不吃妹身體,只顧埋頭拱河泥,哥駕竹排去接儂,順風過河到我地。」對歌中歷來的重點都是情歌,唱歌時間長的有5、6個鐘頭甚至更長。別歌就是結束時的山歌,如果一方提出離別,另一方不同意的話還會有許多回合的交鋒。例如:女方唱道:「太陽下山急匆匆,哥哥快回你家中,欄中雞鴨要料理,歌圩唱歌空對空」。男方不捨得離去就回唱:「妹妹你莫趕我回,織布哪能少紡錘;太陽下山有月亮,月亮星光天更美。」更望湖歌圩常常會有許多對歌手直唱到天黑還不願離去。總之,更望湖山歌活力十足,精彩紛呈。
歌圩中的對歌表演 何宏生 攝
歌者投入觀者盡興 何宏生 攝
聽歌也是一種享受 陸有作 攝
更望湖山歌除了在歌央的集中對唱,更大量的是平時的對唱。如果有男客人進村來,這裡的女歌手就先唱起山歌讚美:「山高山低山隔山,白鶴高飛過河灘;白鶴高飛來此地,矮房變高路變寬。」如果幾個回合的引歌沒有效果,女方就用激將法要對方回答了:「比家層門幾層隘,為何過界來飲茶,為何過界來喝酒,難道比心有憂愁?」(比:壯語,哥)這時男方還不唱歌應答就再用歌追逼:「田裡小青蛙,夜裡唱呱呱,七尺男子漢,為何變啞巴?」雙方一旦形成對唱,這就不輕易停下來了。男方常常會表現出真誠愛慕的態度唱出令女方動情的歌詞:「山頂石多春有花,哥窮無人來當家,盼望何日有仙女,幫洗衣服幫種瓜」。女方有的會說出自己的身份和處境,委婉表達相見恨晚的情感:「妹能成人在十幾,二幾成人不平常;二幾成人實少數,除非青天來幫忙」。「木棉花開朵連朵,清明時節滿地落;妹在十幾不見哥,二幾見哥春已過」……「風吹蕭蕭過山頂,日日夜夜不歇停;走路就怕野草拌,只盼阿哥幫踩平」;「妹想變成針和線,隨哥衣袖走天邊;妹想變成鳥和鷹,飛到哥家門口停」。經過幾個鐘頭的對歌,雙方將要離別了,對歌結束時的別歌,常常會唱得催人淚下:「離別難再見,人別心思念;日久若相會,盼妹心不變」。「水鴨愛大塘,人浪在遠方;遠方難相聚,日夜思念長」。「哥你遠在天邊邊,哪知塘中有荷蓮;蓮藕還有水能靠,妹無依靠誰來憐?」
隔河對唱 何宏生 攝
隆安縣更望湖壯族歌圩活動由來年代久遠,除「文化大革命」期間外一直連續不斷,當地群眾都自發組織起來,在每一年農曆三月初四到「歌央」對歌。那天,周圍村落的青年男女都前往歌圩看熱鬧,會唱山歌的中老年男女不減當年的熱情,成雙成對現場為大家對歌。在多助屯裡同時還舉行籃球比賽、拔河比賽、文藝演出。一些商家也利用這個機會在「歌央」為大家提供各種食品用品。
尤其是最近幾年,更望湖的交通狀況有了較大的改觀,遊人越來越多了。隆安縣文化部門大力支持由當地群眾主導的歌圩活動,組織外地文藝團體在三月初四那天到更望湖歌央去比賽交流,宣傳部、電視臺派人到現場採訪和錄像,電業公司派員帶上小電機發電供電,交警派員現場指揮交通,工商局和食品藥品監督局也到現場為商業活動提供必要服務,來自本地的大量遊客、攝影愛好者都在那天相約更望湖,親身感受古老而浪漫的壯族歌圩,感受原生態的山歌和美麗的自然風光。這樣,古老的歌圩又漸漸恢復了生機,一些年輕人也有了聽歌和問歌的興趣,文化民俗和歷史學者也在盡力地去研究和記錄這裡的山歌,追尋這裡山歌的歷史,推動壯族原生態文化的傳承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