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用賽會制的2020年中超聯賽第一階段比賽僅剩2輪,每場比賽的結果都會讓爭冠組與保級組的排名產生變化。因此,裁判的每次判罰都會被放到聚光燈下。一如既往的每逢關鍵時刻,本土裁判從不會讓球迷失望,各種爭議判罰自賽季伊始就從未斷過。而中國足協近兩年重金投入的VAR系統,不僅沒能幫助到主裁,反而還讓視頻裁判一起陷入爭議。
「業務水平低「是本土裁判長期以來被球迷、媒體冠以的標籤,坦白來說這個標籤短時間內很難拿掉。畢竟相較於那些被重金聘請來執法的海外裁判,雙方對規則的理解、場上形勢的掌控等業務問題上,恐怕要隔著一個地球到火星的距離了——差距全方位。
但如果僅僅是能力欠佳,當出現爭議判罰時恐怕也不會帶來軒然大波。在遭遇不公判罰時,一定程度上我們更願意總結成「黑哨」、「有內幕」、「帶著任務來」等主觀故意行為。畢竟中國足球曾經經歷過假球、黑哨,這些負面影響在一定時間裡不會被抹去,所以當出現爭議判罰的時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裁判主觀故意判錯的,對別人做「有罪推論」從某種程度上講是人性的展現。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微博每次爆出社會事件的時候,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會把嫌疑人抨擊的體無完膚,縱然你是第一次關注這條消息。這樣做的目的無非就是滿足自己的心裡預期,即便實際情況可能不是這樣。但誰又關心呢?
在 「有罪推論「的加持下,被視為讓球場更公平的」VAR「系統在中超賽場自然也會變成」作惡「的工具,裁判沒有判罰點球,VAR裁判糾正主裁從而改變比賽結果、原本一張黃牌判罰在VR裁判的提醒下直接變成紅牌,讓本來勢均力敵的場面瞬間打破平衡……等等,太多這種情況出現在中超賽場,作為其中一方的擁躉很難不抨擊裁判,即便是一次在正常不過的判罰,也會貼上存在」貓膩「的標籤。畢竟球迷非聖賢,在看球這個問題上、尤其是對於自己支持的隊伍感性一定大於理性。
但面對足協重金聘請的外籍裁判出現爭議判罰時,第一印象的「有罪推論「仿佛失效了,大多數球迷更願意相信這僅僅是一次純粹的誤判。這絕對不是什麼崇洋媚外,這同樣是人性的另外一面——對於名氣、影響力、專業性的認可。縱觀足協所聘請的外籍裁判,不是邀請英超等五大聯賽中的職業裁判、就是亞洲金哨、最不濟也是在日、韓等國的優秀裁判代表,無不符合上面的認可三要素。
這就是人性的多面和善變,當遇到認可或相信的人和物的時候,即便很壞我們同樣會找很多理由讓自己接受;相反之,我們則會找各種理由說服自己不接受。而歸究其本質,則是人在面對任何事物的時候,第一主觀印象都會給人或事貼上一個標籤,無論你是否了解、是否有過接觸,大多時候我們都會先按照給對方設定的這個標籤去判斷。
試想一下,如果現在中超的本土裁判經常被邀請執法世界盃、五大聯賽,是國際足聯特聘講師,執法中超時再出現爭議判罰,作為球迷的我們是否心態會不一樣?當本土裁判水平的提高,爭議或者也就會消失。足球亦生活、足球亦人性。
歡迎參與留言和分享,關注《深度話體育》。
若轉載本文請聯絡取得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將承擔可能的法律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