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媽媽群裡大家討論孩子上早教的問題,疫情逐漸退散,家有1歲寶寶的媽媽們也開始考慮要不要帶娃上早教。過來人葡萄媽媽說:「給大家講講我的慘痛經歷,花錢上早教,大家要慎重啊!」
葡萄媽在葡萄一歲時,路過商場中的某早教中心,被環境吸引,帶著葡萄進去轉轉。授課顧問一頓安利:「你看,孩子都一歲了,還不怎麼說話,需要用科學方法進行開發,我們這裡採用的是英國皇家多元智能概念.......」本來就為葡萄語言發展擔憂的葡萄媽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樣掏錢買了24節課,總共花費兩萬多。
但接下來發展卻出乎她的意料,對於到教室中上課葡萄是拒絕的。每次一進教室,葡萄就開始哭鬧,幾分鐘之後媽媽只能帶著葡萄離開教室。
顧問安慰道:「沒事兒,時間一長孩子就適應了。」
然而葡萄並沒有適應,隨著年齡的增長她的反抗也越來越強烈了。最後葡萄媽媽只好投降,想辦法轉賣課程。
她總結道:「這一年早教,完整上的課就三節,有這錢幹點啥不好。」
到底應不應給孩子報早教班?
雖然葡萄的早教經歷,只是很極端的個別現象,但是也折射出了很大一部分爸爸媽媽在選擇早教機構時的盲目狀態。在糾結要不要給娃報早教時,這四種心態最常見。
身邊的孩子都在上,我家娃也得上。真的不知道怎麼陪孩子玩,報個早教班。孩子還開口說話、孩子還不會走,報個早教班。上早教班孩子會變得更聰明。早教班小朋友多,有人和孩子玩。
無論是什麼理由,我們都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點:上早教班的主角是寶寶啊!鏘寶1歲到2歲的階段,我也給他報了一個早教機構的課。當時因為要寫攻略,就帶著他全市去試聽,選了一個名不見經傳但他喜歡的機構,很幸運他堅持上完了所有的課。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高普尼克在《孩子如何學習》中指出,對於3歲之前的孩子,最好的智力開發,就是讓他們自由玩耍。
而早教中心,無非是為孩子提供了更豐富的刺激和體驗,但這種刺激和體驗並非無可替代。因此報或不報,要取決於家庭的條件和孩子自身的狀況,我認為至少要符合下面這幾點,孩子和你的早教經歷才不會像葡萄媽一樣慘痛。
孩子不是敏感的寶寶,接受陌生環境比較容易。家庭經濟條件允許,兩萬一年即便可能上不了幾節也不會心疼。家長時間允許,將陪孩子上早教課視作休閒活動,而不是任務。心態好:上早教就是陪寶寶玩,學習如何科學陪寶寶玩。
這樣上早教事半功倍
自從開始做育兒帳號,很多朋友都來問我:早教該不該上。我發現很多人都認為,早教就是帶著寶寶去早教中心上課。但這樣的認知可能有點偏差。早教指的是寶寶0-3歲的早期教育,吃飯是早教、陪寶寶看繪本講故事是早教、帶他們出去散步遛彎也是早教,而在早教中心上課,只是早教的一種形式。
這種一周三次,一次45分鐘的形式,如果用得好,真的能幫你在前三年帶出聰明的寶寶,在這裡分享三點經驗。
第一點:和老師充分溝通
早教中心聘用的老師,就算不是兒童心理學科班出身,在培訓時也會學習不少育兒知識,更何況她見過那麼多小朋友,還和那麼多孩子的爸爸媽媽溝通過。如果育兒中有什麼問題,當然可以直接向老師諮詢。或者讓老師來客觀地評價自己孩子的狀況。
在課上學到什麼好玩的遊戲,聽到寶寶喜歡的歌,也可以要求老師共享資源,推薦玩具。這種隱藏的福利,很多爸媽沒發現,上完課抱著孩子匆匆就離開了。
第二點:建立寶爸寶媽聯盟
閨蜜雨辰帶女兒悅悅上早教的原因,是讓孩子認識更多的朋友,但是一歲半的孩子根本沒有社交需求。反而是雨辰自己找到了組織。帶娃上早教課,對於全職媽媽來講,是結交新朋友的好機會。
大家的孩子都基本同齡,有著眾多的共同話題,在情緒崩潰時,能提供心理上的支持。看過我們之前文章的媽媽都知道:媽媽的好心情,對於寶寶的情商發展具有多麼重要的意義。
第三點:讓寶爸陪著上課
雖然我們一直在倡導,讓孩子爸爸參與到育兒中來,但是很多爸爸都對我說,孩子一歲兩歲,他們根本不知道該如何陪娃玩。讓爸爸陪著上早教課,既能給24小時帶娃的媽媽一個喘息的機會,又能讓爸爸學習陪寶寶遊戲的方法。下次他再說不會陪娃,媽媽可以讓他「學以致用。」
Cici有話說:
孩子0-3歲的階段,是大腦發展的重要階段,在這段時期爸爸媽媽帶來的安全感、外部豐富的刺激對於孩子來說同樣重要。如果想把幫助孩子發展的任務交給早教中心,結果很有可能會讓你失望。但如果把早教課當做育兒的指導,收穫一定會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