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土家族」類
全面徵集反映除龍山縣之外的
中國土家族民族風情、社會生活、
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內容的攝影作品。
2.「龍山」類
徵集反映湖南省龍山縣行政區域內
風光人文、民族風情、非物質文化遺產
和社會發展成就等內容的攝影作品。
本次大展即將於5月31日截稿
快來看看活動君整理的土家族拍攝要點
做最後的衝刺吧~
1簡 介土家族,一個古老而新興的民族。「古老」是因為「土家人」是古代「賨人」的後裔,「新興」是因為直到1956年才通過民族識別確定為單一民族。土家族主要居住在湘、鄂、黔、渝毗連的雲貴高原東端餘脈的大婁山、武陵山及大巴山方圓10萬餘平方公裡區域。
2民族起源土家族歷史久遠,武陵山區發現有多處新石器遺址。土家族,在宋代以前,被統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 ;宋以後,被稱為「土丁」、「土人」、「土民」或「土蠻」等 。改土歸流後,隨著漢族增加,「土」、「客」、「苗」三族並立,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漢語稱「土家」),稱漢人為「客家」,稱毗鄰的苗族為「苗家」。土家族大姓主要有向、彭、田、覃、譚、冉等。
3民族分布土家族主要居住在湘、鄂、渝、黔比鄰地區,西抵貴州梵淨山和烏江,東接彝陵和江漢,北接巫山長江,南控蘭澧芷沅,方圓約10萬平方公裡。人口約為840萬,其中湖南約為260萬人,湖北210萬人,重慶140萬人,貴州143萬人;散居地區前十位有:浙江23萬人,廣東21萬人,福建9萬人,四川6萬人,江蘇4萬人,上海3萬人,北京2萬人,新疆1.7萬人,廣西1萬人,河北0.8萬人。
4宗教信仰原始宗教
土家族處於原始宗教崇拜階段。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圖騰崇拜等多種形式。崇拜祖先有八部大神、土王、向王等;在各地建有廟、祠堂,進行定期祭祀。認為萬物皆有神,過去有巫師驅鬼。有的地方也信道教。
梯瑪信仰
在畢茲卡的聚集區中,至今保留著「崇拜祖先、崇拜自然」的原始宗教信仰和崇鳳崇龍的習俗,以及這種原始宗教孑遺的傳人「梯瑪」。梯瑪是土家語音譯,即敬神的人。
土家族梯瑪歌是土家族長篇史詩,其格局宏大、篇幅浩繁,長達數萬行。集詩、歌、樂、舞為一體,表現開天闢地、人類繁衍、土家族民族歷史、人文風情、生產生活及飲食起居等廣泛的歷史內容和社會生活內容。2008年6月,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彭繼龍被認定為該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土家梯瑪 曾祥輝攝
5歌舞文化土家族文化燦若星河。傳統舞蹈有「擺手舞」、「八寶銅鈴舞」及歌舞「毛古斯」。樂器有「咚咚喹」、「打溜子」、木葉等。土家織錦,被列為中國四大名錦之一。
儺堂戲
「儺堂戲」是土家族的一種祭祖活動。它融巫術、原始宗教和戲劇為一體,成為一種佩戴面具演出的宗教祭祀戲劇,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經過不斷充實、擴展和完善,形成了以儺儀、儺戲、儺舞、儺技為主要形式的儺文化。
儺語 鄧國強攝
擺手舞
擺手舞是土家族祭祀祈禱的一種活動。 土家人在擺手活動中,追憶祖先創業的艱辛,緬懷祖先的功績,展示土家先民的生活場景,整個活動都有著濃厚的祖先崇拜痕跡。按活動規模分為「大擺手」、「小擺手」兩種;按舞蹈形式分為「單擺」、「雙擺」、「迴旋擺」等;其期或正月、三月、五月不等。「大擺手堂」稱「八部廟」,以祭「八部大神」為主,表演人類起源、民族遷徙、抵禦外患和農事活動等,與集市貿易、文藝體育活動一起,在「擺手堂」前舉行。「小擺手堂」稱土王祠,「小擺手」以祭祀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漢和各地土王為主,表演部分農事活動。「小擺手」多在本氏族祠堂舉行。
土家族擺手舞是最具土家族民族特色、反映土家族古老風俗的民間舞蹈,集歌、舞、樂、劇於一體,表現開天闢地、人類繁衍、民族遷徙、狩獵捕魚、桑蠶績織、刀耕火種、古代戰事、神話傳說、飲食起居及日常生活等廣泛而豐富的社會生活內容,2006年5月,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張明光被認定為該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2011年11月,龍山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土家族擺手舞之鄉」。
土家族擺手舞 曾祥輝攝
毛古斯舞
毛古斯,有稱毛獵舞的,屬土家族流傳至今的古老的表演藝術之一。主要在擺手舞中作穿插性表演,在一定場合也單獨表演。毛古斯以近似戲曲寫意、虛擬、假定等藝術手法,表演土家祖先漁獵、農耕、生活等內容,既有舞蹈的雛形,又具有戲劇的表演性,兩者雜糅交織,形成渾然一體的祭祀性舞蹈。
土家族毛古斯舞是一種具有人物、對白、簡單的故事情節和一定的表演程式的原始舞蹈,被專家們譽為「中國原始戲劇活化石」、「中國舞蹈的最遠源頭」。2006年5月,公布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彭南京被認定為該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遠古的回聲——土家族毛古斯 曾祥輝攝
土家銅鈴舞
土家銅鈴舞是流傳在土家族「梯瑪跳神」活動中的一種祭祀性舞蹈。形式有獨舞、雙人舞、三人舞、群舞及伴唱性的舞蹈,其主要舞具是銅鈴與司刀,銅鈴既是舞具,又是主要樂器,它與牛角、司刀配合有制,組成獨特的舞蹈旋律。其舞蹈語彙極為豐富,主要動作有踩十字、踩罡步、踩八卦、坐馬、奔馬、旋轉及舞司刀、舞銅鈴等,均以寫意性動作為主,富有濃重的浪漫色彩和飄逸感。在踩罡步鬥時,有嚴格的規程,它是以八卦為方位,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為定向,以陰陽為氣韻的舞步圖式結構,這與《抱樸子·內篇》所載的「禹步」頗有相似之處,是原始宗教文化世代傳襲之遺存。
銅鈴舞 薛勇攝
歌曲
土家族愛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擺手歌、勞動歌、盤歌等。在調式上﹐徵﹑羽調式較多﹐宮調式較少﹐部分民歌有調式交替現象﹔曲式結構上以二樂句﹑四樂句﹑五樂句的樂段結構較多﹔在一些偏僻山寨﹐有一個樂句不斷反覆的樂句式結構。在各種民歌中﹐多段(聯曲)體結構比較普遍﹔旋律多為級進﹐與語言緊密結合﹐富於吟誦性。《龍船調》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就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評為世界25首優秀民歌之一。
土家族哭嫁歌 王興祥攝
6飲食習慣土家人主要從事農業,辛勤勞動、性格開朗、粗茶淡飯、生活很有規律;一般居住在深山,空氣清新,吃的食物大多是自己生產,無汙染。土家族飲食文化也是燦若星河。「住山靠山,靠山吃山。」這是土家族生活經驗之談,也是土家人不成文的長壽秘訣。
典型食品
土家族人最愛吃三下鍋兒、臘肉、粑粑(餈粑、包穀粑粑、油粑粑、麥巴等)、豆腐(油豆腐、黴豆腐、釀豆腐、菜豆腐、包穀豆腐、米豆腐)、合渣、起渣、油茶、 油茶湯、鹽茶湯、合渣、起渣、各種乾菜、酸菜、白辣椒、炒米子、八月瓜等食品,此外還有:合菜,土家族逢年過節最常吃的菜,時常同包穀燒酒一起上桌;團饊,土家族風味小吃,用糯米飯加工後炸制而成,常用來泡水當茶為客人洗塵;綠豆面(綠豆磨麵製成的麵條)、米粉(用大米等原料製成,湘西米粉特別香純)。
年關時節餈粑香 全明陽攝
團散上的圖案 陳永紅攝
節慶食俗
土家族民間十分注重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年最為隆重。屆時家家戶戶都要殺年豬。豬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間過年、過節必不可少的大菜。每年農曆二月二日稱為社日,屆時要吃社飯。端陽節吃粽子。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間最受歡迎的食品之一。重陽節打粑粑,女兒「坐月」送粑粑,修房上梁拋粑粑。節日裡饋贈親友,一般也都是互送粑粑。臘肉是土家族的上等大菜。冬至一過,將大塊的豬肉用鹽、花椒、五香粉醃製好,吊掛在火炕上,下燒柏樹枝,煙燻而成。一般說請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陰米或湯圓、荷包蛋等。湖南湘西的土家族待客喜用蓋碗肉,即以一片特大的肥膘肉蓋住碗口,下面裝有精肉和排骨。為表示對客人尊敬和真誠,待客的肉要切成大片,酒要用大碗來裝。無論婚喪嫁娶、修房造屋等紅白喜事都要置辦酒席,一般習慣於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二碗菜。土家族置辦酒席分水席(只有一碗水煮肉,其餘均為素菜,多系正期前或過後辦的席桌)、參席(有海味)、酥扣席(有一碗米麵或油炸面而成的酥肉)和五品四襯(4個盤子、5個碗,均為葷菜)。入席時座位分輩分老少,上菜先後有序。土家族的飲酒,特別是在節日或待客時,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見的是用糯米、高梁釀製的甜酒和咂酒,度數不高,味道純正。
土家千人年豬宴 周學森攝
祭祀食俗
土家族過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節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進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豬頭、團饊、粑粑、雞鴨和五穀種等。有的在每餐飯前,先用筷子夾少量的菜插在飯上敬默一會兒,表示請已故先人先吃,然後自己才開始食用,農曆六月六日為祭土王,每個村寨都要設擺手堂,將豬頭、果品等祭品放擺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雞鴨設筵宴客。此外,土家族還敬灶神、土地神、五穀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時祭魯班,祭品除酒肉外,還要一隻大公雞。
7建築特色土家族愛群居,愛住吊腳木樓。房屋多為木結構,小青瓦,花格窗,司簷懸空,木欄扶手,走馬轉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 院前有籬笆,院後有竹林,青石板鋪路,刨木板裝壁,松明照亮,一家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寧靜生活。
吊腳樓下 孟涵攝
一般為橫排四扇三間,三柱六騎或五柱六騎,中間為堂屋,供歷代祖先神龕,是家族祭祀的核心。根據地形,樓分半截吊、半邊吊、雙手推車兩翼吊、吊鑰匙頭、曲尺吊、臨水吊、跨峽過洞吊,富足人家雕梁畫棟,簷角高翹,石級盤繞,大有空中樓閣詩情畫意之意境。
湘西吊腳樓 曾祥輝攝
民族服飾
如今的土家族服飾,女裝為短衣大袖,左襖開襟,滾鑲2~3層花邊,鑲邊筒褲或裙;男裝為對襟短衫。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纏青絲頭帕。婦女著左襟大褂,滾兩三道花邊,衣袖比較寬大,下著鑲邊筒褲或八幅羅裙,喜歡佩戴各種金、銀、玉質飾物。但土家族服飾一般以樸素見長,不如苗族的銀飾這麼豐富,一般佔不了太顯眼的部分。
駐足 彭信攝
由於受現代經濟文化的影響,傳統的土家族服飾已經不多見,很多地區在苗族服飾和土家族傳統服飾的基礎上設計出具有苗族土家族風格的服飾。使一般人很難分清土家族服飾和苗族服飾的區別。
盛裝 李貴雲攝
圍 獵
上山圍獵,所獲獵物按「見者有份」的原則進行分配。分配時,先清點在場人數,然後按人數將獸肉砍成若干塊,穿上棕繩,裝入背簍,加以遮蓋,棕繩頭外露。一人端上背簍,轉上數圈,在場的人各捉一棕繩,提出獸肉,無論好壞,都無意見。田邊、地角、道旁的水果,成熟以後,路人亦可隨意摘食。這些,都保留著原始分配的痕跡。
圍獵 王慧攝
9重大節日土家族節日民俗較多。從節日內容看,有祭祀節日、紀念節日、慶賀節日、社交娛樂及生產性節日五類。其宗教信仰有對自然崇拜和信仰,如土地、巖石、山、河、水等皆為崇拜對象。動植物崇拜:牛、羊、狗等,圖騰崇拜,如鷹、白虎圖騰,特別是以白虎為祖先神,各地都有白虎廟,立有白虎神位,經常祭祀。還有對祖先、鬼神等崇拜。
土家族舍巴日
土家族舍巴日是湖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它涵蓋了土家族《梯瑪歌》、《擺手舞》、《擺手歌》、《八寶銅鈴舞》、《毛古斯》、《打溜子》、《咚咚喹》及土家族民間吹打樂、民間歌謠、民間遊藝、民間體育等諸多文化現象,是土家族民間文化的綜合傳承載體。2012年9月10日,第三屆中國民族節慶峰會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延吉閉幕,會議評選出「最具特色民族節慶」10個。湘西自治州的土家族「舍巴節」在報名參評的200多個民族節慶活動中位居榜首,成為「中國最具特色民族節慶」之一,此為湘西州第一個「國字號」節慶文化品牌。2018年5月,湘西州龍山縣被湖南省文化廳授予「湖南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土家族舍巴日之鄉」稱號。2019年2月龍山縣洗車河鎮被國家文化旅遊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土家族舍巴日之鄉。
龍山舍巴日 韓遠謀攝
牛王節
每年的四月十八日,湖北恩施部分土家族地區有稱牛王節。這天各地都要舉辦牛王節歌會,搭起歌臺,將牛頭像懸掛在歌臺中央,以歌頌牛的功德。牛王節十分熱鬧,各家各戶提前 一天將牛梳洗乾淨,餵精飼料,角上系一朵大紅花,一早牽著去趕歌會,同時,也藉此機會展示自家餵的牛健壯。傳說多少年前,牛是天上的神牛中,看到人間日子苦,終日勞作,仍吃不飽,就悄悄盜了仙谷給人間,這事讓守穀神發現了,告到玉帝那裡,玉帝一氣之下將神牛打下凡間,讓它跟人一道吃苦受罪。從那以後,牛就陪伴人們耕田了。人們不忘神牛盜仙谷之恩,就將「仙谷」改為「盜谷」,日後又將「盜谷」改為「稻穀」。神牛盜仙谷的時間是農曆四月十八日。將這天定為「牛王節」,以各種形式予以慶祝,這便是牛王節的來歷。
土家年
土家年是土家族傳統節日。土家人過大年時間比漢族提前一天,小月為臘月二十八,大月為二十九。為什麼要提前,有幾種傳說:為了抗倭寇打仗而提前。在明嘉靖年間,其先民應詔赴東南沿海抗倭。於十二月二十九大犒將士,除夕倭寇不備,遂大捷,後人沿之,遂成家風。過土家年節要作糯米粑,殺豬祭祖、煮酒。除夕之夜還要「守年」、「搶年」,即吃過團圓飯後,手執吹火筒在房前屋後轉一圈,名曰「出徵」,有的手持獵槍上山走一趟曰「模營」,以紀念先人。
調年會
湖南保靖部分地區的土家族有稱「調年」的,它要先漢族的春節一天 。相傳在明朝嘉靖年間,土家族先民應詔赴東南沿海抗倭,在臘月二十九那天提前過了年,慰犒將士。將士們吃了豐盛的酒席,養精蓄銳,到除夕那天狠狠打擊了倭寇,取得了勝利。以後,為了紀念土家先人,土家人提前過年,並相沿成俗。土家族的調年是流傳湖南保靖一帶的民俗節慶活動,一年中最為隆重,他們要在調年期間舉行豐富的喜慶活動。調年活動持續幾天,甚至十幾天。
嫁毛蟲節
四月初八日過「嫁毛蟲」節,又稱「敬婆婆神」。屆時,家家用紅紙兩條,分別寫著:「佛生四月八,毛蟲今日嫁,嫁出深山外,永世不歸家」等字句,交叉成一「*」字,貼在堂屋左側中柱上面,以為此舉可以驅除蟲害,四季平安。六月六日為「曬龍袍」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皆與漢族地區相近似。但對重陽節,黔東北土家族較為重視,須打糯米粑粑,推豆腐,祭「家虎」,有「重陽不打粑,老虎要咬媽;重陽不推豆腐,老虎要咬屁股」之說。
五月節
農曆五月初五,有些地方俗稱五月節,民間的風俗是做粽子,掛香包,掛菖蒲艾蒿,燒艾條,到江邊 祭祀鬼神;公眾性的活動則是一年一度的龍船競渡。五月節實際就是中國傳統的端午節,亦稱「龍舟節」、「端陽節」。端午之「端」字為「月之初」;五月、五日自唐以來稱「午月」、「午日」,故五月五日被稱為「端午」;既然是兩個「午」,故又被稱作「重午」;再者,由於古人把午時稱作「陽辰」,所以又稱「端陽」。
六月六
絕大部分土家族都將六月六稱之為「曬龍袍」,與漢族稱謂基本相同,但節日傳說截然不同。關於六月六來源的傳說很多,其中最廣泛的說法是:這一天是湖南茅崗土司王覃篨(亦作覃垢)蒙難之日。相傳,覃篨為反抗封建王朝的民族壓迫,在這天慘遭殺害。在刑場上,覃篨怒目圓睜,當劊子手凌遲剝皮時,忽然從他身上飛出九條金龍,霎時天昏地暗,日月無光。朱元璋嚇得從金殿龍椅上暈倒在地,連忙爬起來禱告蒼天。同時下令將人曬乾,紮成覃篨像,讓他每年坐七天帝位。土家族人將覃篨血染的戰袍搶回來洗淨曬乾,立廟祭祀,謂之「曬龍袍」。從民間傳說看,六月六是土家族的一個重要的紀念性節日。
10龍山拍點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裡耶
龍山縣裡耶古城景區歷史悠久,山水秀美,觀賞遊憩價值高,有全國唯一的秦代古城遺址、秦簡博物館,特別是2002年裡耶古城遺址中出土了37000餘枚秦簡,被譽為「21世紀最為重大的考古發現」,其歷史科考價值可與西安兵馬俑相媲美,享有「北有西安兵馬俑,南有裡耶秦簡牘」。裡耶鎮先後獲得了「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全國文明村鎮」「全國宜居小鎮」等國字號。
裡耶古街 易汗文攝
土家族第一寨—惹巴拉
惹巴拉景區位於龍山縣苗兒灘鎮,是國家鄉村旅遊扶貧重點村,至今仍保存著原始古樸的土家族古民居、風格獨特的土家轉角樓以及古老的擺手舞、毛古斯、咚咚喹等民族文化,是武陵山區原生態土家文化保存最完整、最活躍的唯一地域,被民俗學家譽為「土家族原生態文化的天然博物館」、「中國土家第一寨」。先後獲得「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土家織錦之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土家織錦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旅遊名村」稱號、「田野科研實驗基地「及」全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等稱號。
惹巴拉土家族涼亭橋 易汗文攝
佛教勝地—太平山
太平山建於東晉隆安二年,佛光遠播、歷史悠久,集奇、險、俊、秀於一體,果利河環繞山體,因其自然山水旖旎 、鍾靈毓秀、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而馳名四方。太平山是湘西乃至湘鄂川黔邊區有名的寶山福地,向世人展示其獨領風騷的永恆魅力。
太平山神韻 田良東攝
巖溶地質百科全書—烏龍山國家地質公園
烏龍山大峽谷長15千米,最窄處僅50米,系典型的經侵蝕、溶蝕作用形成的「V」型谷。其兩岸峰巒疊翠、花木爭豔,中有溪流淙淙,魚蝦嬉水,山水相映,景色宜人,素有「十裡長廊一畫屏」之美譽,著名畫家黃永玉遊後欣然提筆贊曰:「龍山二千二百洞,洞洞奇瑰不可知」。
烏龍山大峽谷之問天台 曾祥輝攝
警世大鐘 全明陽攝
空中草原—八面山
八面山上地勢開闊平坦,牧草豐茂,馬、牛、羊成群,被贊為「中國南方草場的一顆明珠」,又有「空中草原」之美譽。奇峰、溶洞、陰河、絕壁、天坑、天塹、天橋、石林、雲山、霧海、瀑布、高山湖泊等星羅棋布,極具特色,險峻秀美,鬼斧神工,特別是大巖門、小巖門、燕子洞、自生橋、背子巖等景點,令人驚嘆。
八面山燕子洞 曾祥輝攝
夕照八面山 賈高雁攝
土家族母親河—酉水
酉水,古稱酉溪,是武陵五溪之一,發源於湖北省宣恩縣,匯入沅江,全長600公裡,是土家族的母親河。酉水河環繞縣境流程123公裡,時而穿行峽谷,時而環繞大山,沿河兩岸風景秀麗,人傑地靈,尤其懸棺給酉水增添了神秘色彩。優美的自然風光孕育了獨特的民族文化,在這裡,可以觸摸歷史的痕跡,聆聽遠古的天籟之音。
鳥瞰酉水 宋現彬攝
洗車河是酉水在龍山境內最大的支流,其主源出於茅坪鄉的水沙坪,另一支源出自西湖鄉的貓兒洞。
美麗洗車河 蘇明剛攝
土家族織錦技藝
土家織錦,土家語稱「西蘭卡普」,它是採取通經斷緯的手法,在古老的斜織機上用手工反面挑織而成,用料或絲經棉緯,或經緯皆絲,產品多用於被面、服飾、鞋帽、圍巾、壁掛、飾品、沙發墊、挎包等日常生活用品及旅遊用品。2006年5月,土家族織錦技藝被公布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劉代娥被認定為該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龍山縣被國家輕工業聯合會、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土家織錦之鄉」稱號。
土家織錦技藝 李貴雲攝
咚咚喹
咚咚喹是土家族的一種極其古老的簧管氣鳴樂器。取材方便,製作簡單,以徑約1釐米的細竹尾為管體,長約10—14釐米,上端留節,於節下削簧鑿孔,形成三孔一筒音即成。其發音清脆、明快,具有打音、顫音兼備的特點,普遍流行的傳統曲牌有「咚咚喹」、「巴列咚」、「呆嘟哩」、「乃喲乃」、「拉帕克」等20多種。有詞有曲,可吹可唱,吹唱結合,2008年6月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世紀60年代就進京演出,1987年9月龍山土家咚咚喹到波蘭演出,博得了中外音樂界專家們的一致好評。2008年6月,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嚴三秀被認定為該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阿媽教我咚咚喹 蘇明剛攝
土家族打溜子
「打溜子」是流傳在湘西北的一種古老的土家族民間打擊樂,以龍山縣流布最廣,曲牌最為豐富。有以四人為伍的,分別操有頭鈸、二鈸、馬鑼、大鑼四件青銅樂器,亦有五人結隊的,另加進一管嗩吶形成土家吹打樂,俗稱「五子傢伙」。四件樂器的相互配合,節奏緊密,起落有韻,延滯有節,如此四部組成一律,獨成一家。土家溜子曲牌大體由頭子、溜子兩大部分組成。頭子部分千變萬化,是其主要描寫部份,也是曲牌的主體所在。現流傳在龍山縣的坡腳、靛房、他砂、農車一帶就有120多套。2006年5月12日由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田隆信被認定為該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打溜子 唐磊攝
華東、華北、東北地區遊客乘飛機、火車或汽車到張家界—永順(桑植)—龍山
華南地區遊客乘火車或汽車經懷化到鳳凰—吉首—花垣—裡耶
西南地區遊客乘飛機、火車或汽車到恩施—來鳳—龍山
華東、華北、東北地區遊客赴長沙—常德—張家界—永順(桑植)—龍山縣城—烏龍山大峽谷—裡耶、八面山—洗車河—洛塔—太平山—茨巖塘—比溪紅石林—返龍山縣城
華南地區遊客赴長沙—常德—吉首—花垣—裡耶、八面山—烏龍山大峽谷—太平山—茨巖塘—比溪紅石林—返回龍山縣城
華中、西北地區遊客赴恩施—來鳳—龍山縣城—洛塔—洗車河—裡耶、八面山—烏龍山大峽谷—太平山—返回龍山縣城
A線:龍山縣城—烏龍山大峽谷—八面山—裡耶古城(宿)—惹巴拉—洗車河—洛塔石林
B線:龍山縣城—茨巖塘—洗車河—惹巴拉(宿)—裡耶—八面山—烏龍山大峽谷
C線:裡耶古城—烏龍山大峽谷(宿)—洛塔石林—洗車河—惹巴拉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投稿專區
部分圖片來源:「龍山杯」首屆中國土家族全國攝影大展投稿作品(僅限用於本次大展有關的宣傳報導,不意味著作品終評入選、階段性入選或擬入選。)
資料來源:龍山縣文聯
編輯:活動君
聯繫電話:010-65251661
聯繫郵箱:wuping@chinaphotopress.com
1.保持圖文完整
2.完整標註版權及本公號ID、二維碼
3.未按此規定轉載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