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一個佛教新地景—大溪正覺祖師堂

2021-02-14 佛法正義

 

作者:楊美桂、張火慶、陳昭利

提要:在平實居士1及正覺同修會的努力下,桃園大溪正覺祖師堂於2007年4月15日落成,正覺祖師堂以弘揚釋迦牟尼佛三乘菩提正法,實證第八識如來藏為宗旨,同於大唐時期玄奘大師所確立融攝中國文化的如來藏妙義佛法;有別於今時臺灣四大名山及其他佛教道場以「意識心一念不生的離念靈知」為真心的教義,儼然成了復興佛陀正法的代表,每年都有大陸學人前來朝聖而成為臺灣佛教新地景。正覺同修會精神導師平實居士在此接引無數修行者悟道明心,使大溪正覺祖師堂成為全球唯一的大乘佛法選佛聖殿。本文分別介紹大溪正覺祖師堂的精神導師、成立經過、弘揚的教義、設計與功能、修行的法門、地景的價值,探討此一臺灣佛教新地景的殊勝意義。

關鍵字:大溪正覺祖師堂,平實居士,平實導師、蕭平實導師、正覺講堂

第一節 臺灣一個佛教新地景—大溪正覺祖師堂

    「文化地景(culturallandscape)」之為特定名詞是在20世紀前葉,由美國Berkeley學派的人文地理學者CarlSauer教授所提倡2。自從1992年的世界遺產公約(WorldHeritageConvention)正式認定「文化地景」是文化資產的一類,並列為保護對象之後,近年來在臺灣逐漸成為都市規劃、建築、景觀建築及人文地理學等空間學的研究主題3。依據我國2010 年修訂的<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文化景觀的種類包括了「宗教景觀」、歷史名園……4。此外,「文化地景」一詞也被廣泛運用於生活之中,它所指稱的是:人們如何運用生活空間來建立身分認同,連接社會關係,取得某種共同意志所追求的文化意義。

    臺灣解嚴(1987年7月14日)之後,傳統佛教蓬勃發展,匯聚了各種佛教資源而形成俗稱的四大名山:南部(星雲法師)佛光山、中部(惟覺法師)中臺禪寺、北部(聖嚴法師)法鼓山、東部(證嚴法師)慈濟功德會,在各自發展又互相競爭的硬體建設與信仰活動上,廣攬徒眾、營銷國際,塑造了許多本土特色的佛教景點,一時之間,佛教表相上頗為興盛與熱鬧。

    相形之下,2007年4月落成的大溪正覺祖師堂5,其名氣及信眾似乎不如四大名山。然而,正覺同修會長期堅定地護持正法,宣揚玄奘菩薩所傳承確立「第八識」如來藏為唯一真心的勝妙法義,有別於四大名山以「意識」為真心的教說6 ,回歸釋迦牟尼佛所親證、宣說的三乘菩提正法,可說是末法時期的一股清流。因此,本文以「臺灣一個佛教新地景」為講題,說明「大溪正覺祖師堂」在桃園地區所標示、彰顯的佛教意義。

第二節 平實居士—大溪正覺祖師堂的精神導師

    大溪正覺祖師堂的興建,是來自於正覺同修會的護持,而正覺同修會的精神導師是平實居士,弟子們尊稱為蕭平實導師、平實導師。以下,略說其生平及求法過程

    ㄧ、平實居士,本名蕭絜仁

    於甲申(1944)年出生於臺灣中部小鎮農家。世代務農,祖父以耕讀持家,父、祖皆為三寶弟子。13歲喪母,初識無常。少時即好打坐及方外之術,亦習金石、拳術、古文、針灸等。自小厭惡迷信,每斥神造世人之說,不信神能造人。……兵役期滿後辭父離鄉,於臺北市覓職﹔五年後成立事務所,執行業務﹔雖遊於世務,而樂於暗助弱小。……歷練世間法18年後,於1985年皈依三寶,鼎力護法,勤修福德。7

    平實居士早年求法期間,歸依於聖嚴法師座下,有感於其所說法,與釋迦牟尼佛所傳實相法義迥異8 ,故閉門自修,成就「無相念佛」的基本功夫,開始小規模的開講佛法,並繼續參禪進修:

     1988年,平實導師應邀在某居士家中佛堂開始講說基本佛法,先講五蘊、十八界法之緣起性空、四聖諦、十二因緣等阿含基本佛法,以《阿含經》中所說佛法為說法的主要內容。1989年初,平實導師轉進而改修體究念佛──參禪。從此開始常常住於見山不是山的境界中。十月初隨聖嚴法師前往天竺,作為期15天的朝禮聖地之旅,而中斷說法度眾之事。返國後,鑑於長時處於參禪狀態之「見山非山」境界中,不便繼續說法而暫停講課﹔並立即結束事務所業務,……中止了原來在某道場的許多義工事務,於家中開始閉關,摒絕一切外緣,專心苦參19天後,在第19天下午,終於驪龍頷下得珠──明心並且眼見佛性──發明智慧﹔因為無人可以印證故,嗣即深入經藏,以三乘法義印證無訛﹔不久又經佛之召見,說明此世、往世因緣,給與印證9。

     正如佛經傳記中所敘述的大德高僧,平實居士在學佛過程也有一段摸索、參究,而終於明心見性的經歷。

第三節 正覺同修會—大溪正覺祖師堂的催生者

    茲據依<正覺同修會的創辦緣起>10簡述如下:

    本會早期之建立團體名稱,純粹只為流通書籍之需要,乃因當時宣揚念佛法門之故,並因本會學人都以念佛法門而入禪門、終得證悟,乃於1995年名之為「念佛三昧印經會」,以印書流通為主,並未思及成立永久性之共修團體,亦未思及建立道場,故平實導師唯以客座講席之心態,隨應度眾因緣而每周各在他人所有之三處場所中宣講佛法。當時的心態是:只要有人能明證真心,並且能眼見佛性,而有能力可以弘法延續時,便欲退隱家中進修禪定三昧;
若有般若境界更高的行者出現時,則隨時準備下座求教進修。

    但眾同修不願結束共修聞法,以及欲求書籍流通的永續性,乃有「佛教內明共修會」名稱之施設,以印書流通及會內同修之共修指導為主,…….復因平實導師同時另於三處宣講佛法,六年不輟,同修漸漸眾多,但平實導師並未注意保養色身,導致聲帶、氣管嚴重受損﹔同修們為令勝妙法門之弘揚不致中斷,並為平實導師色身著想,遂在未先告知的狀況下,積極另覓共修道場,然後強烈請求平實導師應允另行成立「佛教正覺同修會」,將四處學員集中於正覺同修會中合併共修,……1997年7月6日,佛教正覺同修會會員大會召開,並申請登記為「社團法人佛教正覺同修會」﹔設立之初,承租臺北市士林區中山北路6段小巷中的公寓40坪地下室作為講堂。後因學員日增,乃於2000年遷至大同區承德路現址的第一講堂。

    正覺同修會成立之後,為了指導學員從基礎佛法到具備明心開悟的條件,開設了「禪淨班」,以二年半的時間薰習佛法基礎知見、鍛練參禪功夫並啟發菩薩種性,結業之後,隨即升入進階班,修學更深的法義,循序漸進、次第修學,若因緣成熟,則可報名「精進禪三」,希冀於平實居士的指導下悟道明心。證悟者可以轉入增上班繼續進修成佛之道。

    由於正覺同修會各地的講堂,主要供作開班授課、講經法會的用途;而每半年兩梯次的禪三活動,皆須向外借用場地,殊為不便;且經過多年發展,已於臺北、新竹、臺中、臺南、高雄、美國洛杉磯等地設有共修處 11,開講初、中、高級的佛法課程,歷年結業的學員累計有數千人之多,為了讓更多學員有更適當的參究環境,因此催生了桃園大溪正覺祖師堂。


第四節 克勤圓悟—正覺祖師堂的命名由來
    祖師堂本是禪門用語12,大溪正覺祖師禪堂的正殿供奉本師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及彌勒菩薩之聖像,正前方靠近禪堂大門處供奉韋陀菩薩;然而,與一般佛寺不同的是,面對佛龕的右側供奉東山禪祖師克勤圜悟大師之聖像,這就是「祖師堂」的名稱由來。據〈正覺祖師堂安座大典〉記載:

  禪堂是迥異一般佛龕的高廣明亮法座,供奉著本師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及彌勒菩薩之聖像;正前方靠近禪堂大門處供奉著韋陀菩薩,冥護著正法之弘揚及選佛場內之佛弟子四眾;面對佛龕的右側則供奉著東山禪祖師爺克勤圜悟大師之聖像,這也就是禪三道場之所以稱為「正覺祖師堂」的緣由之一。平實導師常常憶念著克勤大師往世教導的恩德,所以依記憶所及而彫刻了克勤祖師聖像,供奉在禪三道場中,讓想要親證正法的四眾禪子們因此可以親炙克勤祖師,於禪三時也可以祈請祂的幫助。13

     圜悟克勤生於北宋仁宗嘉祐8年(1063),圓寂於南宋高宗紹興5年(1135),四川彭縣人,俗姓駱,名克勤,字無著,是北宋臨濟楊岐派的禪師。幼年時智慧過人,能日記千言。因遊妙寂寺,讀佛經,有所感悟而出家。及長,從文照、敏行兩位法師研習經典。後至成都玉泉承皓、黃龍祖心東林常聰處參學問道。最後在楊岐派白雲守端的法嗣五祖法演禪師會下大悟,得傳心印,成為北宋臨濟楊岐派的禪師。圜悟克勤得法後,先後在曹溪六祖寺和成都昭覺寺開堂出世。與五祖門下的佛鑑慧勤和佛眼清遠,並稱為「三佛」。其後,深得高宗、徽宗尊崇,曾召克勤入宮問法,讚賞其修為,賜號「圜悟」。建炎二年(1128)奉詔往江西雲居山真如院住持,翌年因老邁而隱退,歸隱故鄉成都昭覺寺。紹興5年(1135)8月,於昭覺寺圓寂,享年73歲。火化後,有舍利子無數存世。諡號真覺禪師。圜悟克勤以華嚴玄旨和禪宗心要,圓融說法,聞名於朝野內外。被後世譽為禪門第一書的《碧巖錄》十卷即出自其手。

    平實居士於禪堂特別安立克勤圜悟大師之聖像,是因為夙昔於其座下明心見性,為感念師恩,並表彰法脈傳承之意涵,故此禪三道場即稱為「祖師堂」。在其著作中,多處提及此事,《宗通與說通》云:

  然胎昧不障修道,若遇法緣,便能自行悟入,往世所修所證般若智慧,又復現行,繼續修證,轉更超勝前世。如餘往昔出家於印度,雖得明心,未能見性;復於九百餘年前,於先師克勤大師座下破參,又見佛性;14

    由於有這樣的實修體驗,因此,將克勤圜悟大師之聖像置於正殿,並於2007年4月15日安座大典後,於當天下午的會員大會開示:

  克勤大師對我之恩,甚深難報,即使今世為弘揚正法的所有作為,以及現在的造像供奉,都不足以表達我對其景仰感恩之意。至今只要一思及此,我的頭髮仍舊會因感動而豎起,雖然不知克勤大師目前發願投生到何處護法弘法?但為報佛菩薩與祖師恩德,同修會就需要有更多的證悟者,來擴大同修會正法的威德力。千年以前克勤祖師就囑咐要有更多證悟者,正法才有力量。15

     綜上所述,可知大溪正覺祖師堂的名稱由來,所謂「正覺」乃因其根據如來經教聖言量及個人實證之現量,弘闡釋尊三轉法輪的如來藏妙法;「祖師」則是傳續北宋克勤禪師之禪門心法,並以培養更多宗門悟道者為報答師恩;因此,正覺祖師堂又名「禪三道場」。

第五節 第八識如來藏—大溪正覺祖師堂弘揚的法義

     有別於其他佛教地景之以迎合世俗法為標榜(慈善、醫療、環保、靜坐、學術、觀光……)16 ,大溪正覺祖師堂的設計與功能,是為了傳承法脈弘揚如來藏正法的目的,也就是作為正覺同修會定期舉辦「精進禪三」的專屬道場。正覺同修會各地學員通過資格考核,來到正覺祖師堂經歷四天三夜的參究與錘鍊,就為了在主三和尚的觀機逗教之下,親證本心如來藏。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所唯的心是如來藏真心,所唯的識則是八識心王,三界的一切境界,全依第八識如來藏而有、而變現,即以第八識為一切萬法的根本,合起來就是八識論的如來藏正法。平實居士依世尊之教,以佛菩提道的修學,須先實證大乘般若的見道,亦即禪門的破參明心—親自找到第八識如來藏,打破無始無明,發起般若慧,悟後起修,一步步邁向成佛之道。這就是大溪正覺祖師堂作為禪三道場,也就是選佛場的功能。平實居士在著作中屢次提及其全力弘揚世尊所開示,而禪宗與唯識所證所修的如來藏妙法,如云:

  自從筆者小眾弘法後創立正覺同修會,自始至終都以八識論正法弘揚三乘菩提,至今已歷22年,仍以第八識的真如、佛性弘揚,永不改易如是第八識正法。17如來藏思想乃三乘佛法及世間一切法之根本,舍如來藏之根本,則一神教之一切法及世間諸法,乃至三乘佛法之莖幹枝葉花果,皆無所附麗,全盤瓦解,則佛法變成佛學。18

    由於平實居士依「聖教所言,成佛之道以親證阿賴耶識心體(如來藏)為因」19,而正覺同修會立足於都會中,以方便接引學人;又為了方便指導學員參禪悟道,而有了禪三專門道場大溪正覺祖師堂的成立。
第六節 選佛場—大溪正覺祖師堂的設計

祖師堂的設計極為樸素簡單,它的外觀是一棟三層樓的長方體建築,淺灰色的抿石子外牆,正中央牆面刻有「正覺祖師堂」五個大字。前庭一片廣場,供禪三時經行20使用。祖師堂內一樓規劃有知客櫃檯、齋堂、辦公室、閱覽室、會議室、護三男寮;二樓兩邊是常住菩薩四眾寮房、禪三學員四眾寮房,護三女寮亦設在二樓;三樓為禪堂(選佛場)、主三小參室、監香小參室。21 祖師堂的設計是為了指導禪修學員明心,力求簡樸,沒有華麗的雕梁畫棟。

    如前文所述:禪堂供奉本師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及彌勒菩薩之聖像;禪堂大門處供奉著韋陀菩薩。平實居士云:

    佛真法身常住,圓滿湛然;既非形像,何須凡夫而為安座?然為廣度有情、請佛住世,故集清眾,共為聖像啟建安座,隨喜慶贊;如一切佛安住兜率陀天,亦如佛在摩耶夫人胎藏,願佛慈悲,住此亦然。弟子等為發菩提心,懇祈佛恆住,受此香、花、燈、果、藥、飲食、乳、酪、酥、香油等供養,恭請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大慈彌勒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護法韋陀尊天菩薩,安住此蓮華寶座,常住此道場,常教化弟子等諸種解脫三昧法門,常開示弟子等修學大菩提果,常加持弟子等行於菩薩道。22

        供奉釋迦牟尼佛是因為「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祂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人天教主;集法身、化身、報身於一尊,是佛法的開創者,為眾生而住世。觀世音菩薩乃是大悲(悲者,拔苦)之救護者,「千處祈求千處現,苦海常作度人舟」,現世救護一切佛子。至於彌勒菩薩則是大慈(慈者,與樂)之法施者,未來成佛廣利佛子。平實居士云:

          在幾千萬年後,我們不只要參加彌勒菩薩成佛時的龍華三會說法,在彌勒尊佛隨後宣講大乘法時更要參與其中。龍華三會是初轉法輪,為聲聞人而說,為令證阿羅漢果,我們一起參加,是為了莊嚴道場;而在第二轉法輪、第三轉法輪時,需要很多人來輔佐及護法,這就要倚重諸位,而非外面的那些我見未斷的人之所能為。所以諸位要一世又一世的精進,到彌勒菩薩下生人間成佛時,才能輔佐彌勒尊佛度化眾生;這是大乘種性的佛弟子才能做得到,而不只是為了參加龍華三會。因為外面那些人是會趕著參加的,屆時會有很多的佛弟子需要大家幫忙接引,這就要靠諸位了!諸位可不要小看自己,每一個人都很重要,都要準備為彌勒菩薩所用,為能協助此賢劫千佛中的第五佛彌勒尊佛說法而準備,所以諸位不要妄自菲薄。我們這些釋迦世尊的遺法弟子,將來都要再繼續協助彌勒菩薩。大家能在這一世有這麼好的因緣下相聚,希望都能夠在道業上迅速增長、突飛猛進,將來能夠為彌勒尊佛所用……23

    由上可知,正覺同修會供奉彌勒菩薩的深意是期勉弟子們發願在彌勒菩薩下生人間成佛之時,也能乘願再來,輔佐彌勒尊佛度化有緣眾生並護衛大乘正法。

    祖師堂供奉的聖像,是祈願諸菩薩能常住道場,教化學子等諸種解脫三昧,開示學子修學大菩提果,加持學子行菩薩道:「禪三法會中選佛參禪的學子必須行經此道,當一念相應證得實相時,才有機會在此寶地被平實導師勘驗印證而入七住乃至十住菩薩位,轉入內門廣修六度萬行,因此而成佛可期!」因此,祖師堂是以選佛場的思維而設計,專供禪三使用,期望在諸佛菩薩的護念加持下,引導禪三學人破參明心,發起般若慧,以大誓願而協助平實居士共同摧邪顯正、救護眾生,紹繼佛種、復興佛法。

第七節 邁向正覺—大溪正覺祖師堂的功能

     祖師堂的設計功用是在引導學人破參明心,因此,學人們必須先在正覺講堂經過兩年半禪淨班的薰習,或之後在進階班繼續修學,具備了足夠的定力、福德、慧力等條件,才能於報名禪三時被平實居士錄取,前往正覺祖師堂,經歷四天三夜的參究鍛鍊,並接受平實居士的指導、勘驗,破參明心之後,可轉入增上班,聽聞悟後起修的增上慧學。這不僅是實證的佛教,修學的次第亦有嚴格的規範,與一般佛教道場不同。尤其是讓學子從外門進入內門修學佛法的關鍵--精進禪三,更是當今全球佛教道場所絕無僅有的:

    精進禪三,系『以克勤圓悟大師及大慧宗杲之禪風,施設機鋒與小參、公案密意之開示,幫助會員剋期取證,親證不生不滅之真實心——人人本有之如來藏』。每年舉辦兩期,共四梯次;平實導師主持。僅限本會會員參加禪淨班共修期滿,報名審核通過者,方可參加。並選會中定力慧力福德三條件皆已具足之已明心會員,給以指引,令得眼見自己無形無相之佛性遍布山河大地,真實而無障礙,得以肉眼現觀身心世界悉皆如幻,具足成就如幻觀,圓滿十住菩薩之證境。24

   所謂「禪淨班」:以「無相念佛及無相拜佛方式修習動中定力,實證一心不亂功夫。並傳授真正的參禪看話頭功夫、解脫道正理、第一義諦佛法以及參禪知見。」25 平實居士云:

   禪與淨土其實密不可分。欲得成佛,非僅持念佛名可辦,必賴禪定悟明心性。見道之後,速得晉入修道之位,佛果可期。然欲見道,需賴參禪或止觀法門之理觀,此則非定力莫辨,尤其是動中的工夫。而念佛人慾持名念佛至一心不亂,亦需工夫。若能以持名念佛及禮佛為方便,欲入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法門,並非難事;則往生極樂淨土便有把握。亦可參究念佛:所謂「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非無可能。若以念佛圓通法門之初步工夫轉而參禪,則無門之門自然現前,欲得悟明心性,亦有希望。即知禪與淨土,密不可分。26 這也是「禪淨班」名稱的由來。平實居士教導的行門著重在培養動中定力,不同於一般道場以打坐數息為主,在《無相念佛》書中說明「無相念佛」的法門: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法門源自「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証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五之「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此經乃是修定學禪者必讀經典,簡稱「楞嚴經」。經中二十五位菩薩各述自己的修行方法,其後由文殊師利菩薩評論,認為對於此世界眾生而言,觀世音菩薩之耳根圓通法門最為殊勝。27

         之所以倡導這個法門,原因有二:一,此法最適合忙碌的現代人 。28二,由自己實證的經驗。29

  若離色身、身施設、語言、文句及意思表示,便是無相。而此念佛圓通法門,所謂「憶佛念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之境界,沒有色身、語言、文句、符號、色身施設等,亦無法示現予他人知悉。30

    換言之,「當我們憶念一佛或一菩薩時,心中沒有名號聲音形像,憶一佛、想一佛,而無他念,便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31 。由「無相念佛」進而「無相憶念拜佛」,藉此方法增長定力:

  無相憶念拜佛:行者於拜佛前,先選定一尊佛或菩薩做為禮拜之對象。一般人多選擇本師釋迦牟尼世尊、阿彌陀佛、藥師佛、觀世音菩薩……選擇一尊后,永不改變,直到將來無相念佛修成時,仍是同一尊。……禮拜之時僅以「憶佛之心念」來拜佛。……拜時清晰地了知自己當時在拜那一尊佛菩薩。不但口中不稱唸聖號,心中也不可以有聖號。沒有語言相、文字相、亦沒有佛菩薩的形像,乃至代表佛菩薩之任何符號都不可有。32

    有了「無相憶念拜佛」的功夫,則可進而修習「看話頭」、「參話頭」、「參公案」、「思惟觀」的功夫,「看話頭」是承繼克勤圓悟大師及大慧宗杲之禪風:。

  禪宗所謂看話頭即是話之前頭,不是指一句話。念之前頭,也就是話之前頭。譬如說「念佛是誰?」是一句話,這句話在心裡出現,或口說出來已成為過去了,便是話尾。所以話頭是此句話在心裡沒有唸出來之前,叫作話頭33

   把心安住於話(念)的前頭,不出現語言、文字、聲音、形像、符號,久之,可以「參話頭」: 參話頭與看話頭之間的差別,在於參話頭有一個疑情在,一面看「念佛是誰」的話頭,但心裡懷疑思索,究竟念佛的是誰,心裡雖無「念佛是誰」這四個字的形像或聲音,但是我們一直安住於「念佛是誰?」這個意思裡面,這樣子叫作參話頭。……參話頭是要有定力,而不必透過語言文字,就能夠有思惟之作用在,我們稱之為思惟觀—直觀。34

   透過無相憶念拜佛提升定力,培養思惟觀的能力,具備參禪功夫,另方面具備解深第一義的正知見,並培植福德,發起菩薩種性,便可報名禪三,錄取者前往大溪正覺祖師堂,接受平實居士的引導,因緣成熟,或可破參明心,進入見道位。

第八節 弘揚佛教文化—大溪正覺祖師堂在臺灣的地景價值
     除了前述作為「精進禪三選佛場」的宗教功能之外,大溪正覺祖師堂另有一層文化的意義,其地景價值如下

    一、增進宗教文化的觀光價值:大溪正覺祖師堂兼作正覺同修會出家眾掛單常住之處所,也於一定的時間開放給一般民眾禮佛、參訪,成了桃園及臺灣的佛教新地景35 ,使參訪者能同浴佛恩,並提升了桃園的文化觀光之層級。

    二、推廣慈悲濟眾的社會公益活動:大溪正覺祖師堂是與佛教正覺同修會、正覺教育基金會同步運作,2015年獲得「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卓越獎」:

  慈悲觀是佛教教義的心也是佛教慈善理念中最為重要的內容。最常見的比如說「佛家人以慈悲為懷」、「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普度眾生」等等,這些思想在傳統社會當中產生重大的影響,發揮了積極的教育和教化作用,促進了社會的安定和諧。事實上進入現代以來佛教對中國慈善公益事業貢獻突出。佛教正覺同修會和佛教正覺教育基金會長期以來不僅弘揚優秀佛教傳統文化,更是依靠著這股正能量帶動了中國社會責任的實踐活動向前推行。臺北市佛教正覺同修會自1997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慈善事業。2006年正覺教育基金會成立。兩會所有收入均為會員及學員及認同者基於佛教慈悲為懷,善護眾生關懷與淨化社會風氣的宗旨自動自發的捐助。在兩會的共同努力下,具中國傳統特色佛教文化的社會公益實踐日漸成熟。36

    佛教正覺同修會和正覺教育基金會善護眾生,實踐公益的活動,也反饋桃園大溪,主要的公益活動:

    (一)設立獎助學金:以2014年為例,正覺教育基金會設立「財團法人正覺教育基金會清寒品行優良學生獎助學金」在仁和國中頒發清寒學子獎助學金,共有134名弱勢學童受惠,國小學童可領2千5百元,國中生可領3千5百元。鎮長黃睿松感謝基金會長期照顧大溪學子。獎助學金總經費達40萬元,希望讓品行優良但家境清寒的學子可以受惠。未來將持續頒發獎助學金,拋磚引玉,發揮良善的力量。

    (二)關懷弱勢族群:2014年赴「桃園長長教養院」,捐贈善款,嘉惠身心障礙同胞。

    (三)捐贈圖書,提升閱讀風氣:以2008年為例,捐贈圖書一批,嘉惠大溪鎮民與學子。

    (四)設立講堂:為使桃園人也能共沐佛恩,認識正法,特於桃園介壽路286號10樓成立桃園講堂,以接引當地佛子,修學正法。

    三、續佛血脈,弘揚文化:致力於傳續、弘揚玄奘法師於唐宋盛世所開展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讓社會大眾認識本有的自性清淨心,而不畏生死,勤修正法,不被邪知見所誤導,達到導正社會善良風俗的目的。正覺同修會與正覺教育基金會從不對外勸募,而以來自於會眾學員及認同者自願捐助之法務基金為基礎,開辦多項宗教、文化、教育、公益之事業,除平實居士每周二固定開演大乘經典之佛法講座,以及開辦各級共修課程外,每年更投入高額法務基金,出版各類書籍、文宣、製作電視弘法節目、辦理教育研習等等活動,利益大眾、廣攝學人。並於臺灣各地設立獎助學金、關懷弱勢族群,捐贈圖書、普及文化教育層面,辦理社區裡民文教推廣、急難救助等活動,進而推展遍及海峽兩岸並將擴及全球 。

    正覺同修會在平實居士的帶領和指導下,讓許多學佛人扭轉了六識論者的誤解,實證如來藏而確定八識論的正義,成為當今全球唯一弘傳第八識如來藏妙義的正法道場,也使如來藏妙義逐漸成為當代佛門的顯學。大溪正覺祖師堂也成為全球唯一真參實悟的選佛場,也是桃園及臺灣佛教最具殊勝意義的新地景。

第九節 結論

    從1988年平實居士開始弘法,歷經了「念佛三昧印經會」、「佛教內明共修會」,到1997年7月6日佛教正覺同修會的成立,至今已過了20幾年,平實居士承繼玄奘菩薩法脈,以本師釋迦牟尼佛在三乘經典中所開示不生不滅法---第八識如來藏為佛法的核心,遠紹北宋東山禪祖師爺克勤圜悟大師,主張禪淨兼修,根據「首楞嚴經」卷五「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指導學子,由「無相念佛」進而「看話頭」、「參話頭」的基本功夫,並長時薰習三乘菩提正知見,以及修除性障,培植福德,於因緣成熟之際,參加「精進禪三」而悟道明心。依著佛菩提道、解脫道二道並行,循菩薩五十二位階次第修學,腳踏實地於成佛之道邁進,這些正法修行的內容,有別於當代佛教界流行的表相佛法,而為舉世僅有、獨步天下。

    正覺同修會設立了「禪淨班」、「進階班」引導學子有次第的修學佛法,並為了提供一個設備完善的「禪三」道場而在桃園大溪建立了正覺祖師堂,秉承釋尊之正教、傳續禪門之心法,鍛鍊具足菩薩種性之大心學人、造就佛門龍象,堪稱是全球唯一的正法選佛場。

    大溪正覺祖師堂的存在,見證了三乘菩提的法脈傳承,目前400多位破參明心的弟子追隨平實居士(會內尊為「導師」),共同荷擔如來家業,未來必有更多學子將在此參禪悟道,成為新生的金毛獅子,勇猛無畏的護持如來正法,復興正統佛教。

    除了法義的辨正與弘揚,正覺同修會也展現了菩薩道慈悲濟眾的心行,並積極付之實踐,從桃園大溪到臺灣全島,從臺灣到大陸,參與並推廣各種社會公益活動,讓正法的修行落實於人間有情的關懷。

    正覺祖師堂坐落於桃園大溪,以弘揚第八識如來藏法為核心,標示著正統實證佛法的復興,有別於一般的表相佛教,堪稱是臺灣佛教的新地景,未來更將成為全球佛教的文化指標。

 

 

1平實居士,正覺同修會學員尊稱為「平實導師」。為了區別,正文使用平實「居士」的通稱,引文保留平實「導師」的專稱。

2〈文化地景概念初探〉見SPACES OF
HOPE - 新莊烏託邦論壇,http://spaces-hope.blogspot.tw/2009/04/blog-post_535.html,2009年4月4日星期六

3李光中著《文化地景與社區發展》,《科學發展》439期,2009 年7 月,頁39

42010年修訂的<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本法第三條第三款所定文化景觀,包括神話傳說之場所、歷史文化路徑、宗教景觀、歷史名園、歷史事件場所、農林漁牧景觀、工業地景、交通地景、水利設施、軍事設施及其他人類與自然互動而形成之景觀。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70004

5大溪祖師堂地址:大溪鎮美華裡信義路650巷坑底5之6號。電話03-3886110

6以目前臺灣佛教而言,由北至南,依序有法鼓山、中臺山、佛光山、慈濟,四大山頭鼎立,吸取了泰半的佛教資源和信眾;但觀其所弘之佛法,普皆教人「認取一念不生之靈知心為真心」,教人認取「放下煩惱、放下執著、息滅諸緣」之覺知心作為真心,亦有教人常保「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處處作主」之覺知心為真心者;--張正圓,《護法與毀法》自序,臺北:正智,頁3

7<很平實的平實導師>http://www.enlighten.org.tw/master/1

8平實導師認為釋迦牟尼佛在三乘經典中所說的不生不滅法第八識如來藏才是佛法教義的核心,任何以有生有滅的第六識意識心做為修行的目標,或是誤認意識心本身就是真心如來藏,乃至假藉佛法名相而實修外道法等,都背離世尊的原始經教。而平實導師認為聖嚴法師以第六意識心作為修行目標,背離佛法教義的根本。

9同注8

10佛教正覺同修會官網http://www.enlighten.org.tw/mission/1

11迄今又陸續增設桃園、香港、嘉義等地之講堂。

12又稱為影堂、祖堂,以安置宗祖、開山、列祖遺像之建築物。禪苑中特稱安置達摩像之所。

13<正覺祖師堂安座大典>,《正覺電子報》第45期,臺北:佛教正覺同修會,2007.11.26,頁68

14平實導師著《宗通與說通》,正智出版社,2000年,頁248-249

15<正覺祖師堂安座大典>,《正覺電子報》第46期,臺北:佛教正覺同修會,臺北市佛教正覺同修會,2008.1.29,頁65

16靜下心來細細觀察,所謂的臺灣四大名山……所開示於眾生的所謂之佛法者,不外乎世俗做人為善之法、放下煩惱之法、學術研究之法、慈濟救助眾生之法,蓋寺廟、蓋學校、蓋醫院之世俗善法,談不上佛法之修行。若有所謂較高層次之佛法弘傳者,則皆是打坐修定之法,皆是以定為禪,皆是以清清楚楚處處作主之心作為證得真如之法。--張正圓,《護法與毀法》臺北:正智,頁368

17平實導師著《第七意識與第八意識?:穿越時空「超意識」》,臺北:正智,2012,頁

18平實導師著《真實如來藏》,臺北:正智,2000,頁1

19平實導師著《宗通與說通》,臺北:正智,2000,頁1

20經行不只是單純的步行運動,更是一種心靈的禪修實踐。

21大溪祖師堂的外觀及內部是筆者親自走訪,及根據〈正覺祖師堂安座大典〉一文寫成,收錄於《正覺電子報》第45~46期

22同注13,〈正覺祖師堂安座大典〉,頁74

23同注15,頁67

24正覺同修會局版書及結緣書之後頁附錄--佛教正覺同修會弘法行事表(2009/01/19)

25同前注24

26蕭平實著《無相念佛: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法門之理論與入門》,佛教正覺同修會,1993,頁1

27同注26,頁6

28同注26,頁6

29同注26,蕭平實自述:「末學以禪為宗,初期摸索多年不能得入。蓋因執行業務極為繁忙,心識散亂。雖然每日抽空打坐,至多亦不過一小時。稍有所得,亦只是靜中的工夫;才下蒲團,紛然失念,是故,連個禪邊亦摸不著,遑論參禪。直至民國七十七年末,修得此無相念佛法門之後,才算找到禪門所謂的「無門之門」。自七十八年五月起,開始參禪,憑藉此念佛圓通之工夫,鍥而不捨,睡不知眠,食不知味,達十八個月之後,才能進入禪門。」頁7

30同注26,頁28

31同注26,頁35

32同注26,頁53

33蕭平實著《禪—悟前與悟後》上冊,臺北:正智,2008,頁29

34同注26,頁31

35本會桃園大溪禪三道場(正覺祖師堂)已安座啟用,每年四月及十月各舉辦二梯次精進禪三共修,併兼作本會出家眾掛單常住之處所。除另行公告之日期以外,於單月每周日9:00~17:00開放會內、外人士參訪,當日提供午齋結緣。其他開放日期為春節初一到初七及浴佛節期間。每年四月及十月的第二周,為本會例行禪三共修期間,謝絕參訪。歡迎十方學人於前述開放日期蒞臨本會禪三道場參訪,建議您自行安排大溪、鶯歌一日遊,邀請親朋好友順道來此禮佛,與本會正法結緣。亦歡迎教內之共修團體或道場,申請其餘時間作團體參訪,務請事先提出諮商申請,以便安排常住菩薩接引導覽,亦免妨礙常住菩薩之作息及共修。--正覺電子報41 期〈正覺祖師堂參訪途徑〉。

又,大溪祖師堂雖開放參訪,然並不接待密宗修行者,其開放條件公告:若是修持藏密的所謂出家眾,沒有持守顯教的清淨戒或已修過雙身法,或尚未捨棄藏密三昧耶戒,未於佛前公開懺悔者,切勿前來參訪或提出申請。本會為大乘清淨道場,對修持外道法的藏密假名出家眾恕不接待。真藏傳佛教覺囊派僧眾不在此限。

36詳見2015年1月12日20:34:38,來源: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gate/big5/cul.china.com.cn/guoxue/2015-01/12/content_7593855.htm

37資料來源:http://www.tbc.net.tw/p43-news-detail.php?area_code=02&news_type=01&nsn=45323

38參見正覺教育基金會網址:http://foundation.enlighten.org.tw


相關焦點

  • 正覺:佛教促進社會慈善資源的整合
    正覺於高雄巨蛋舉辦萬人佛法講座正覺同修會理事長廖宙(右)和正覺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張公僕(左)代表正覺向有困難的老人送來慰問金 佛教慈善是世界三大慈善思想之一,其特徵是普世主義的慈悲觀念。慈悲觀是佛教教義的核心,也是佛教慈善理念中最為重要的內容。
  • 香港大公報刊登佛教正覺同修會的緣起與發展
    正覺同修會成立的背景,是佛教在中國發展到現在,因為宗派林立,彼此似乎已經互相的攻擊,互相的對立,卻忘了大家所修習的法門都是由同一位釋迦牟尼佛,在同一個時間傳授給同一批弟子,這主要就是因為知見的錯誤,使得現在的學佛人,他沒有辦法去實證當年佛陀所說的真如、如來藏,所以大家就只好互相地認為自己的法門是絕對正確的,卻沒有想到佛陀早就已經把那個目標定在那一邊;在現在的佛教當中,甚至連聲聞的初果、
  •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走進臺灣佛教正覺同修會
    【編者按】佛教正覺同修會是由 蕭平實導師所領導的大乘菩薩僧團及共修團體,自1997年開始正式弘傳玄奘大師所宏揚的中國文化特色佛法,即是以如來藏為佛法精髓,講求實証的正統佛法。  佛教正覺同修會是由 蕭平實導師所領導的大乘菩薩僧團及共修團體,自1997年開始正式弘傳玄奘大師所宏揚的中國文化特色佛法,即是以如來藏為佛法精髓,講求實証的正統佛法。但蕭平實導師早在正覺同修會成立之前的1990年末,便已開始弘揚中國佛教的如來藏妙法了。
  • 正覺介紹
    認識正覺    佛教正覺同修會(True Enlightenment Practitioners Association)是由蕭平實導師所領導的大乘菩薩僧團及共修團體    目前佛教正覺同修會已在臺北、桃園、新竹、臺中、嘉義、臺南、高雄、香港、美國洛杉磯等地設有共修處,開設禪淨班、進階班、增上班,開講初、中、高級的佛法課程,先後結業的學員已逾數萬人,實證菩提者已逾四百人。
  • 邁向正覺
    臺灣近年來佛教興盛,以及科技視訊的發達,使得個人解脫的小乘色彩,慢慢地褪色。越來越多的人,希望明了佛法的真諦,也了解到世間仍有證悟第一義諦的真實法門;如此回歸了義佛法、如來藏妙法的追求,漸漸走向大乘菩薩修行的佛菩提道。這殊勝緣起,都要從一位風塵僕僕,發願生生世世度眾的菩薩說起。
  • 老臺灣的復古氣息,大溪老街
    桃園縣大溪鎮因為地處在北橫公路的起點,鄰近著石門水庫,成為一處交通樞紐;再加上大溪慈湖的兩蔣公園文化區與充滿歐陸風情的大溪老街,因而受到了人們的強烈關注,每年都吸引了很多的遊客來這裡遊玩。其實大溪老街並不僅有一條街,而是由好幾條街構成。
  • 全球唯一弘揚如來藏正法的團體--正覺同修會
    經過近20年的努力,正覺同修會以真實而不可撼動的如來藏正法,宣示 如來所說涅盤真義及成佛之道的修行次第與方法,普遍提升了當代佛子的佛法正確知見,免於學人受瞎眼大師乃至附佛外道的誑惑與誤導。在臺灣全面商業化的佛教環境中,各大山頭競以常見外道意識境界作為證悟內容,正覺同修會獨矗一幟,明舉玄奘大師的第八識如來藏妙義作為證悟目標,由於各大山頭都無法實證,便私下共同抵制,然皆不敢公開聲張;而正覺同修會的正法力量,依舊繼續利樂民眾,無有任一大師敢具文或著書論辯之,顯示傳統中國佛教文化實證的本質是不可被推翻的,也是究竟而且了義的.如此清淨實修的菩薩僧團,具體展現了中國大乘佛法行者清淨的身
  • 歷史上的覺曩派為真正藏傳佛教,西藏密教根源於印度密教及西藏苯教,本質與佛教不同
    面對達.賴.喇.嘛基金會的說法,正覺教育基金會、佛教正覺同修會(以下合稱「正覺教團」)非常樂意藉此機會向全球各界澄清,以正視聽。一、 正覺教團從未接受中國資助,所有資金來自認同者的主動捐助:該報告陳述了達.賴.喇.嘛基金會的說法,指稱佛教正覺同修會收受中國資金捐助。而其真實用意,可能是有意藉此陳述來模糊喇嘛教與正統佛教之間法義辨正的焦點。
  • 臺灣之景:帶你暢遊桃園,韭菜花海周邊不能錯過的六個景點!
    限定一個月的花海美景你拍了嗎?韭菜花盛開的時間相當短暫,而綻放之時桃園大溪彷彿下了一場大雪,純白花海吸引全臺少女化身花仙子共襄盛舉,只是賞花期限即將結束,趕緊把握今年最美的純白之美。除了能一賞這限定一個月的絕美花海,小芝芝美食遊樂小天地也在旅遊社團中分享韭菜花周邊不能錯過的六個景點,絕對跟你想像的桃園不一樣!▲九月限定的大溪韭菜花田。
  • 當前佛教的危機與轉機
    長期被高壓統治而宗教雜亂的臺灣,經過長期的開發,終於盼到了一個經濟起飛、教育普及、信仰公開、言論自由的時代,各大佛教山頭乘勢崛起,吸引了大量信眾;但因用心於世俗法之競爭而無暇顧及修行,亦無力通達經義,同墮於名聞利養之造作;或依附於藏傳佛教之欺誑,一襲「袈裟」覆蓋之下的內涵,卻是對正法的無知與情慾的熾盛。
  • 白雲守端禪師在舒州倡導整頓天下禪寺祖師堂
    禪宗寺院何時興建祖師堂,由於年代久遠,資料散失,現在已很難考證。不過六祖慧能於唐先天二年(713)在廣東韶州曹溪寶林寺圓寂,其弟子建「肉身殿」,不久又建「六祖殿」,此殿可看作是禪宗祖師堂之設的開始。其後,禪宗分派競成,各據地建寺,聚眾傳法,由於全國沒有統一的規制,因而使各禪寺祖師堂內供像不一,大部分禪寺祖師堂往往以其開山之祖為主尊設立祖師像。
  • 425臺灣之行——見聞與心得----正先
    回想起此次臺灣之行,感慨極多,難以盡訴。無論在高雄巨蛋體育館,還是在高雄共修處、桃園大溪正覺祖師堂(正覺寺)乃至臺北正覺講堂,平實導師與眾親教師的睿智與慈悲都展現得淋漓盡致,此外還有無數默默辛苦工作的義工菩薩們。每當那一幕幕感人的場景又浮現眼前時,依然淚眼朦朧、心緒激蕩!
  • 人間奇蹟,臺灣佛教——您真的想不到!
    「人間佛教」,融入臺灣生活血脈人間佛教的普及,是臺灣佛教的特色。太虛大師人間佛教的理念,提出近百年,在大陸並未得到徹底體現,但在臺灣卻大放異彩,得以實現。臺灣社會生活與佛教理念水乳交融,莫分彼此。當臺灣民眾描述「有人去世」時,大多使用「往生」這個佛教術語,佛教徒稱呼伴侶常用「同修」一詞。
  • 臺灣特產:寶島有鳳梨酥,大溪有豆乾,高雄有蚵仔煎,而屏東有他
    臺灣特產:寶島有鳳梨酥,大溪有豆乾,高雄有蚵仔煎,而屏東有他都知道臺灣的滷肉飯吧,臺灣滷肉飯可以說是出了名的,反正我是蠻喜歡吃的,雖然我也不知道我吃的是不是正宗的臺灣滷肉飯。臺灣的夜市也很有名,很多從臺灣來的明星,都曾經對臺灣夜市讚不絕口。今天咱就說說臺灣各市的特產吧。
  • 香海正覺蓮社吉祥傳燈法會暨覺念計劃大會在香港舉行
    香港觀宗寺方丈、香海正覺蓮社社長宏明法師藉致辭介紹「覺光法師慈善基金」是由覺公上人生前發起成立,是正式通過政府註冊的一個非牟利慈善機構。成立目的是為了「弘揚佛法,饒益有情」。覺公上人圓寂之後,為了更有針對性地向社會上急需幫助的社群和個別人士提供有效的援助,大家倡議在「覺光法師慈善基金」之下發起「覺念計劃」,並於2015年2月23日正式啟動。
  • 【今日頭條】香海正覺蓮社70周年社慶正行覺念嘉年華會典禮舉行
    大會主席香海正覺蓮社社長宏明大和尚首先致歡迎詞:為慶祝香海正覺蓮社創社七十周年,我們今天在此舉行「正行覺念嘉年華會」,荷蒙蔣副局長、許副局長、沉部長及各位貴賓蒞臨主禮,各友好機構和團體協力參與,各界朋友踴躍出席,本人謹代表香海正覺蓮社董事會全體同人向諸位致以熱烈的歡迎和表示衷心的感謝。香海正覺蓮社是政府註冊非牟利佛教慈善團體,是香港前佛教領袖覺光長老於一九四五年所創辦。
  • 現場報導︱原始佛教中道僧團2018年結夏安居
    從此以後,佛教分裂難合,佛法真偽難辨,傳誦分歧,聖教日衰。2018年,隨佛禪師已還原「七事修多羅」的真義及經誦,正法歷經2280年的隱沒,聖道之門得已重開。自此,佛教界可以正確地傳揚 釋迦佛陀的聖教,利樂人間。1.
  • 正覺精舍—8月26日正式開業
    如是因,如是果,凡塵三千界,眾生六十億,名伽願建共修的平臺——【正覺精舍】,你我有緣共參因果,共修善心,笑著面對,不去埋怨,揣著真心行走在歲月裡,此行紅塵亦修禪,【正覺精舍】廣結緣。   二、正覺精舍以文化認同為基礎,以佛教信仰為支撐,將傳統修心養性的方法融為一爐,將禪法溶於生活,大眾共同參與,共同學習方便法門。   三、慈善救助,勸人向善,傳遞慈悲,發揮慈善服務社會的功能。正覺精舍深植於都市人群之中,既是信眾之家,也是信眾參與組織者、服務者,廣大信眾通過正精禪舍,直接參與社會服務活動,讓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得到社會的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