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是廣東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
40年來,東莞乘著改革開放春風,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
實現了從一個傳統農業大縣
到一座「世界工廠」的發展奇跡。
東莞也是祖國大陸臺商投資
最為密集的地區之一,
有企業會員達3000多家的
全國最大的臺商協會,
東莞過去幾十年經濟騰飛的背後
處處可見臺商的影子。
外交部長王毅在任國臺辦主任期間曾經說過,東莞的發展離不開臺商,東莞是臺商最為聚集的地方之一,東莞臺商的發展在全國具有標杆作用,是大陸臺商發展的晴雨錶。
1988年初,47歲的臺灣商人連阿榮以探親為名經香港第一次進入大陸考察,幾乎跑遍了中國的大中城市。考慮到東莞離香港近,離臺灣近,產品等貨物出入境比較方便,最後他選在東莞樟木頭鎮投資創辦美華針織禮品公司。
比連阿榮晚了兩年,1990年臺灣的製鞋世家傳承人張漢文來到內地考察,尋求投資地點。次年3月,他決定在東城街道辦設立第一家大陸工廠,開通第一條生產線。
事實上,當時張漢文在臺灣已經擁有5條生產線,常年握著耐克、阿迪達斯這類大客戶的訂單。不過,在東莞設廠的嘗試極為成功,便宜的勞動力和優惠的政策使得利潤率一度高達40%,1994年,張漢文在臺灣的製鞋生產線已經悉數轉移至東莞。
在1990年前後,像連阿榮、張漢文一樣,許多臺商不堪島內日益上升的人力和原材料成本,加之東莞政府在土地方面給予的諸多優惠,紛紛來莞投資,從而形成一個獨特的經濟現象。
智能化的車間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以外銷市場為主的東莞製造業受到較大的衝擊,這其中就包括大量的臺企。
轉型升級,這是東莞製造業的發展戰略,也是臺企因時因勢調整、繼續發展壯大的必經之路。近年來,隨著東莞大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科技創新,臺企或通過技術創新提升產品附加值、或通過機器換人提高生產效率、或通過電商打開全新市場,走出一條東莞臺商轉型升級的成功之路。
專注精密構件的東莞勁勝精密組件股份有限公司,近年來依靠製造方式的創新,從一家加工貿易企業逐漸轉變成手機精密構件產品生產商。通過智能改造,勁勝精密東城廠區用工數從原來的204人減至目前的33人,產品開發週期也大大縮短。原來一條生產線只能生產一種產品,通過加裝智能識別等設備和軟體,目前單條線可同時製造9種產品。目前,勁勝精密已經成為智能製造的行業標杆,其在東莞東城廠區打造的「無人工廠」,是全國首批智能製造示範專案。
這些臺企成功轉型升級的背後,離不開東莞市政府的積極助推和強力引導。為推動臺企轉型升級,東莞市政府引進臺灣電電公會、中衛發展中心等多家臺灣產業服務機構,為臺企提供轉型升級診斷輔導服務。
目前,東莞臺商協會會員企業發展至3000多家,協會成員企業分佈電子電器、五金工模與電鍍、製鞋、電腦與通訊周邊等多種製造類行業,是東莞製造類行業發展的骨幹。然而這些企業中,涉足電子商務的僅有三成,不少臺企電商領域帶來的訂單佔比不到一成。
為了推動臺商藉助電商拓展內外銷市場,東莞市政府積極搭建電商公共服務體系。近年來,東莞創新「網際網路+工業」模式,率先啟用了全國統一版的「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服務平臺」,實現了跨境電商通關「全國第一票」 ;以虎門服裝、大朗毛織、厚街傢俱等重點電商產業園區為載體,以菜鳥網路、京東、1號店等電子商務供應鏈中心為重點,加速形成電商發展的全產業鏈和生態系統,鼓勵加工貿易企業利用「網際網路+」拓展新興市場,不斷擴大市場競爭力。
在東莞不少的臺企,都具備較強的研發設計生產能力,如今電商平臺為企業切入內地市場創造了無限商機。1994年,喬鴻鞋業從臺灣彰化縣搬遷到東莞厚街,在它長達20多年的代加工生涯裡,生產過包括Hello Kitty、New Balance等在內的眾多品牌的鞋子。然而人力成本的不斷上漲、外銷市場的持續疲軟,讓喬鴻鞋業萌生了做自創品牌和網路銷售的心思。2013年底,喬鴻鞋業投資數百萬元,開闢另外一條生產線,正式註冊了自主品牌「洛克熊」。2015年5月,喬鴻鞋業進入淘寶「中國質造·廣貨網上行」活動,在此次活動中,喬鴻鞋業3天賣出了1.7萬雙鞋。洛克熊品牌創始人郭俊宏表示:「幾年來,我沒有因為旁人的意見而放棄,因為我知道許多前輩沒接觸過淘寶,因此排斥、否定、想說服我放棄。現在,我不敢說成功,但在同事們的共同努力之下,已經向成功踏出一大步。」
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後,很多臺灣商人來到東莞設廠,他們在這片土地上奮鬥和生活,見證東莞經濟的騰飛與轉型。這些來東莞創業就業的「臺一代」 曾一度坐擁東莞商界的半壁江山,創造了臺商傳奇。
如今,他們的後輩——青年臺商,也逐步登上歷史舞臺,他們當中有選擇接過父輩接力棒的「臺二代」,也有隨父輩到此卻選擇重新打拼的「創二代」,更有孤身一人獨闖東莞誓要造出自己一片天的「拼一代」。
為了讓更多的臺灣青年享受到大陸發展的好處,近年來東莞市安排財政專項資金,用於支持臺灣青年人才來莞創新創業。目前,東莞擁有松山湖臺灣高科技園兩岸青年基地和901青創聯盟等兩岸青年就業創業示範點。其中,兩岸青年就業創業示範點松山湖臺灣高青創基地計畫用3年時間,引進不少於100名臺灣青年人才到東莞創新創業。
來自東莞市商務局的數據顯示,東莞臺資企業的結構在不斷優化,生產模式從貼牌生產向委託設計、自有品牌轉變。
素材來源:綜合科技日報、南方日報、莞播臺,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