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沙門天」指佛教中「四大天王」之一的多聞天王,在日本的中世紀,毗沙門天的形象是一員身著唐甲的武將,被日本人視為佛教之中的戰神,例如日本戰國時代的名將上杉謙信就曾以「毗沙門天的化身」自居。
不過,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上杉謙信之前,日本還有另外一個人被當時的武士們評價為「毗沙門天」的化身,此即應仁之亂中西軍的大將山名宗全。
山名宗全的出身山名氏是河內源氏的名門新田氏的分家。平安時代末期,新田義重之子義範受賜新田莊內的山名鄉,便以此地名為苗字開創了山名家。
山名義範在「治承·壽永內亂」期間起兵,從屬鎌倉殿源賴朝與平家作戰,立下了赫赫戰功。戰後,在源賴朝的推舉下山名義範補任了伊豆國的國司伊豆守,成為鎌倉幕府的御家人之一。
日本南北朝時代,由於山名義範的八世孫山名時氏的母親與足利尊氏的母親同樣出自上杉氏,山名時氏便沒有追隨本家新田氏,而是跟隨足利尊氏作戰。室町幕府建立以後,山名時氏相繼受封丹波國守護、若狹國守護等,為幕府立下了汗馬功勞。不過,因為室町幕府初期的政治環境混亂,山名時氏很快因為領地與幕府決裂,舉起反旗加入了南朝方。
貞治二年(1363年)九月,室町幕府的二代將軍足利義詮以授予山名時氏因幡、伯耆、丹波、丹後、美作五國守護為條件招安了山名氏,自此山名氏開始成為室町幕府內的一大重臣。當時的日本一共只有六十六個令制國,等到山名時氏去世後,僅山名氏就領有十餘國的守護頭銜,因此山名氏一族被時人稱為「六分一家眾」。
山名氏的強盛很快就引起了第三代幕府將軍足利義滿的不滿,恰好此時山名氏內部出現了家督之爭。在足利義滿的巧妙幹預下,日本爆發了「明德之亂」,有著「六分一家眾」之稱的山名氏四分五裂,山名氏清、山名滿幸等人更是因為舉起反旗而伏誅。在明德之亂結束後,站在幕府一方的山名時熙受封但馬國守護、山名氏幸受封伯耆國守護、山名氏冬被安堵因幡國守護,曾擁有數十國領地的山名氏被削減到只剩下三國,暫時退出了舞臺。
應永十一年(1404年)五月二十九日,山名時熙的第三子小次郎出生,十歲那年,小次郎在幕府將軍足利義持的主持下舉行了元服禮,將軍下賜了名字中的「持」字給他,取名為山名持豐。
山名持豐並非是山名時熙的嫡子,在他之上還有兩個哥哥。不過,長兄山名滿時很早就去世了,而次兄山名持熙雖然繼承了家督,但是卻與第六代幕府將軍足利義教不和,最終被罷黜了家督之位,改由山名持豐繼承家督。
嘉吉之亂山名時熙出任山名氏家督時期,因為山名氏在「應永之亂」(註:西國大名大內義弘掀起的叛亂)中立下功勞,所以一度將山名一族的領地重新恢復到七國。不過,真正讓山名氏重新稱霸西國的,還是幕府將軍足利義教遇害的「嘉吉之亂」。
山名持豐與哥哥山名持熙不同,處處逢迎將軍足利義教,因此在幕府內非常受到重視,作為可以出任侍所所司的「四職」(註:四職指山名、赤松、京極、一色四個可以出任侍所所司的家族)之一,山名持豐在永享十二年(1440年)接替赤松滿祐出任侍所所司,負責維護京都與幕府的治安。
永享十一年(1439年),關東管領足利持氏掀起叛亂,不過叛亂在次年就被關東執事上杉氏給平定了。關東管領是室町幕府在關東設置的職役,負責代替幕府管理關東,然而從第四代關東管領足利滿兼開始便僭越自稱「關東公方」,一直都是幕府的一大心病。足利義教除掉了幾代幕府將軍的心頭大患,一時間有些飄飄然,開始用雷霆手段進行削藩。
足利義教先是藉故沒收了另一個「四職」家家督赤松滿祐的弟弟赤松義雅的領地,隨後又命令武田信榮、細川持常無故殺害出陣中的若狹國守護一色義貫與伊勢國守護土岐持賴。嘉吉元年(1441年)正月,「三管領」(註:指金吾畠山家、京兆細川家、武衛斯波家三個可以出任幕府管領的家族)之一的畠山持國被足利義教流放,畠山家的家督被指認由持國的弟弟畠山持永繼承。六月,加賀國守護富樫教家被廢嫡,領地由弟弟富樫泰高繼承。
足利義教的雷霆削藩手段很快引起了反噬。六月二十四日,赤松滿祐邀請足利義教與幕府一眾大名前往自家赴宴,在宴席中暗殺了將軍足利義教,同時遇害的還有山名熙貴等幕府重臣。
赤松滿祐在暗殺將軍以後返回了領地播磨國舉兵,幕府一方則在處置完畢繼承人等事宜後方才發兵討伐赤松家。
七月十一日,幕府軍正式出陣,正面由細川持常為首的細川一族率領,共八萬三千八百餘人,山名持豐則率領山名氏一族共兩萬五千餘人從邊路進軍。由於細川一族同情赤松家的緣故,正面戰場的幕府軍並沒有積極地進攻播磨國,這給了赤松滿祐招募士兵、修築工事的時間。
與之相比,山名持豐發覺此次出陣是復興山名氏的大好機會,雖然身為邊路軍,山名軍卻強攻播磨國北部的但馬口,一路高歌猛進,一直殺到了赤松滿祐本陣所在的播磨國書寫山坂本。由於山名持豐的攻勢過猛,赤松滿祐沒有信心能夠與之一戰,便退入了木之山城籠城,結果山名軍絲毫不給赤松滿祐喘息的機會,在山名軍的強攻下,赤松滿祐於城內自盡而亡。
嘉吉之亂結束以後,因為山名持豐在此戰中立下了許多戰功,幕府將赤松家的領地美作國、備前國、播磨國全部賜給了山名家。山名持豐兼併了「四職」之一的赤松家領地後,山名一族的封地重新回到了十國,「六分一家眾」再度出現在了日本。
山名氏的繁榮山名氏一族從未忘記「明德之亂」對山名氏的打擊,因而儘管此時山名氏再度復興,山名持豐仍舊不敢懈怠,分別與大內氏、細川氏兩家超級大名締結了姻親關係。大內氏的領地在本州島西部與北九州,而細川氏的領地則在京畿與四國,控制著瀨戶內海,山名持豐為山名家找來了一東一西兩個強大的盟友。
此時已是八代將軍足利義政的時代了,足利義政的側近集團一直試圖讓將軍同意由赤松家的庶流繼承本家,復興這支名門家族。可是,赤松家的舊領如今已全部都在山名家的麾下,山名持豐又怎肯拱手相讓呢?
文安元年(1444年)十月,赤松滿政在播磨國掀起動亂,隨後被山名持豐給鎮壓,不僅如此,山名家還在播磨國大肆搜捕赤松家的家臣,想要將赤松家在此地的勢力給連根拔起。
寶德二年(1450年),四十七歲的山名持豐在南禪寺宣布隱居,將家督之位傳給嫡子山名教豐,隨後他又剃髮出家,法號宗峰,後又改為宗全。
在此期間,幕府「三管領」之一的畠山家出現了分裂,畠山家的家督畠山持國原本立弟弟畠山持富為繼承人,但是不久之後庶子畠山義就出生,便又想將兒子扶上家督之位。前文提過,畠山持國曾被六代將軍足利義教流放,當時許多家臣都背離了他,因而他重任家督後便疏遠了這些家臣。結果,弟弟畠山持富死後,其子畠山彌三郎在這些被畠山持國疏遠的家臣的擁戴下,開始與畠山持國、畠山義就父子爭奪家督之位。
「三管領」中的另一家細川家家督細川勝元支持畠山彌三郎,山名宗全作為細川勝元的嶽父,與女婿站在了同一邊,一同為畠山彌三郎出工出力。
山名宗全與細川勝元締結的「一揆」讓幕府將軍足利義政感到不安。足利義政原本是支持畠山持國父子的,但是在細川家與山名家站臺以後,不得不轉而承認畠山彌三郎繼承畠山家的家督。
細川家與山名家太過強大了,畠山家的家督之爭表面上是畠山持國父子與畠山彌三郎的對立,實際上則是站在雙方背後的幕府將軍與守護大名勢力在互相角逐。不過足利義政畢竟是幕府將軍,不久之後他下令讓畠山義就重返家督之位,同時還宣布要討伐曾支持過畠山彌三郎的山名宗全。
此時山名宗全事先安排的聯姻起到了重大的作用,雖然山名家被幕府指認為叛逆,但是以細川家為首的幕臣卻絲毫不動如山,山名家在西國依舊是穩如泰山。在細川勝元的工作下,長祿二年(1458年)足利義政不得不面對現實,赦免了山名宗全的罪行。
山名宗全與文正政變隨著父親畠山持國的去世,畠山義就在幕府中的地位下降,其堂兄弟畠山彌三郎在山名家與細川家的扶持下成為了家督繼承人。不過,畠山彌三郎沒多久就病逝了,畠山家的家督改由畠山彌三郎的弟弟畠山政長繼承。
在此期間,畠山義就前往畠山家的領地河內國舉兵叛亂,畢竟是畠山家嫡流出身,許多畠山家的家臣都聚集到了畠山義就的麾下,不斷侵略鄰國的親幕府勢力。為此,室町幕府不得不命令細川家、山名家為首的大名組成聯軍討伐畠山義就。
畠山義就是一個非常驍勇善戰的武士,儘管山名宗全沒有親自出陣,但是畠山義就在地方上的奮戰經過山名家家臣的轉述,傳到了山名宗全的耳中,山名宗全也不禁對這名年輕的武士肅然起敬。
或許在畠山義就的身上,山名宗全看到了那個曾被稱為「戰神毗沙門天化身」的年輕的自己也說不定。山名宗全沒有想到的是,自己很快就將與畠山義就的命運聯繫到一起了。
此時室町幕府內部也出現了繼承人之爭,幕府將軍足利義政將弟弟足利義視指認為繼承人,不久之後卻生下了嫡子足利義尚。山名宗全與足利義視的關係非常親近,從足利義視的元服禮開始山名宗全就一直追隨其左右,希望足利義視繼承將軍之後能夠不忘舊情,關照山名家。
可是,儘管細川、山名為首的幕臣以及足利義政都認為應該按照先前的約定立弟弟為繼承人,政所執事伊勢貞親卻想改立將軍的兒子為繼承人——伊勢貞親是足利義尚的乳父,足利義尚繼承將軍可以大大提高伊勢貞親的地位。
文正元年(1466年)九月,伊勢貞親向將軍足利義政進言,表示足利義視有不軌之舉,希望將軍能夠誅殺弟弟。足利義視聽說伊勢貞親的動向後前往細川勝元與山名宗全處請求庇護,二人立即召集了軍隊,直接擁戴足利義視為主公,與將軍足利義政對立。最終,足利義政不得不流放伊勢貞親,同弟弟以及細川家、山名家議和。
御靈合戰「文正政變」之後,細川勝元在幕府內一家獨大,既得利益者細川勝元想要維持此時的局面,山名宗全卻不這麼想。
這時候,「三管領」之一的最後一家武衛斯波家發生分裂,外姓入嗣的斯波義廉與庶流的斯波義敏互相爭奪家督之位。山名宗全支持女婿斯波義廉,而幕府將軍足利義政則支持斯波義敏。
將軍與山名家的矛盾非常巨大。
在這樣的情況下,山名宗全決定兵行險著——與「朝敵」畠山義就聯盟。
在山名宗全眼中,一旦扶持畠山義就、斯波義廉繼承家督,那麼三管領中的兩家都是自己的女婿(細川、斯波),剩下一家也是自己的小弟(畠山),山名家在幕府的權勢將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不過山名宗全的這招棋有著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女婿細川勝元支持的是畠山義就的敵人畠山政長。文正元年(1466年)十二月,在山名宗全的支持下,畠山義就率軍從河內國上洛,來到了京都北部的千本釋迦堂布陣。
次年正月二日,按照幕府慣例,足利義政原本應該前往時任「管領」的畠山政長家中赴宴,但是足利義政卻因為害怕山名宗全、畠山義就的軍勢而沒有前往,反而在五日前往山名宗全家中接受畠山義就的宴會邀請。正月六日,足利義政下令罷免畠山政長的管領職役,兩天之後,足利義政命令斯波義廉出任幕府管領,此舉無疑是表明自己將承認畠山義就與斯波義廉繼承兩家家督。
此時的細川勝元已經發覺老丈人的意圖,細川勝元決不允許山名宗全控制幕府,便召集了軍勢想前往將軍所在的花之御所兵諫。結果,細川勝元的動向被妻子報告給了山名宗全,山名宗全搶先一步控制了花之御所,還將天皇一族全都迎進御所中。
正月十七日夜裡,失勢的畠山政長燒毀了畠山家的宅邸,率領兩千人左右的軍勢前往上御靈神社布陣,次日畠山義就率軍朝著畠山政長的陣地進軍,「應仁·文明之亂」爆發。足利義政不想戰事擴大,他下令幕府的大名不可插手畠山家的家督之爭,讓畠山義就、畠山政長通過合戰勝負來決定誰繼承畠山家。
細川勝元很老實,他沒有派出軍勢支援畠山政長。
山名宗全很不老實,他派出斯波義廉麾下的大將朝倉孝景支援畠山義就。
雖然在援軍趕到以前畠山義就就擊敗了畠山政長,但是細川勝元、山名宗全截然不同的舉動讓時人對二人的評價產生分化,尤其是尊重幕府將軍命令的細川勝元,自幼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他被人嘲笑為是拋棄盟友的膽小鬼。
細川勝元有生以來第一次感到憤怒,被人背叛的憤怒。
應仁·文明之亂山名宗全完全沒有料到,自己的一系列操作將會開啟一個長達一百五十年的動亂時代。
「御靈合戰」以後,畠山政長不知所蹤,細川勝元也沒有異動,京都上下一片祥和的景象,山名宗全為了鞏固山名家的取勝成果,寫信請求外孫大內政弘率軍上洛參與幕政。
細川勝元不是傻子,他明白大內政弘的上洛意味著什麼,「三管四職」以外的大內家參政後,山名家將成為幕府中的最大家族。五月,在細川勝元的謀劃下,山名家位於各地的領國突然都遭到了攻擊。趁著山名宗全還沒反應過來,細川勝元搶先一步佔領了花之御所與內裡,控制住了將軍與天皇。
山名宗全看著京都裡四處冒出的細川軍,這才意識到幾個月以來女婿細川勝元一直都在暗中蓄力,厚積薄發。山名宗全對細川勝元的舉兵毫無防備,瞬間陷入了劣勢。
按照《應仁記》的記載,因為細川勝元的本陣在東邊,所以細川家為首的軍勢被稱為「東軍」,山名宗全的本陣在西邊,所以山名家為首的軍勢被稱為「西軍」。
東軍的大名有細川勝元、細川成之、細川成春、細川常有、細川持久、細川勝久、畠山政長、斯波義敏、京極持清、武田信賢、赤松政則、富樫政親等,共十六萬人。
西軍的大名有山名宗全、山名教之、山名政清、山名豐氏、山名是豐、斯波義廉、畠山義就、畠山義統、一色義直、土岐成賴、六角高賴、富樫幸千代等,共十一萬人。
東、西兩軍的大名幾乎全部都互相有著矛盾。例如東軍的京極持清與西軍的六角高賴,兩家從室町幕府成立以來就在爭奪「近江佐佐木氏」的嫡流之位,東軍的武田信賢是若狹國守護,而武田家的守護職役是暗殺一色義貫後受賜的,因此一色義貫之子一色義直加入了西軍,想從武田家手中奪回父祖時代的領地。
所以說,「應仁·文明之亂」其實是室町幕府長期以來積累的諸多矛盾的一次性集中爆發。
不過,此時的山名宗全並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因此西軍的兵力自然不可能像《應仁記》中記載的那樣達到十一萬人,山名軍的主力實際上直到六月末才從西國上洛,進入京都。好在山名宗全事先曾邀請大內政弘上洛,與細川家有著矛盾的大內軍、河野軍共三萬人此時已經在上洛的路上了,大內政弘的到來使得西軍挽回了劣勢。
含恨而終應仁·文明之亂持續了十一年之久,但是合戰卻大多數都集中於前兩年,中後期的戰事逐漸開始轉變成了對峙。文明三年(1471年),西軍中的猛將朝倉孝景被東軍調略,西軍失去了糧道的重要中介點越前國,在京都陷入了劣勢。
山名宗全從未料到應仁之亂會如此持久,其子山名是豐更是背叛父親加入了東軍,在山名家領內掀起叛亂。除此以外,嘉吉之亂後受封的赤松家舊領,此時也逐漸被赤松家的舊臣奪回。
面對處處起火的山名家領地,年過花甲的山名宗全開始絕望。文明四年(1472年)四月,京都謠傳西軍主將山名宗全被妖狐附體,次月,京都又傳出謠言說精神失常的山名宗全差點切腹自盡,但被家臣給阻止了。與此同時,細川勝元也因應仁之亂的罪過,剪掉了自己的髮髻隱居。
山名家與細川家都厭倦了戰爭,兩家本就沒有什麼血海深仇,細川家的繼承人細川政元更是山名宗全的外孫,完全沒有必要敵對。只是捲入了室町幕府大名們的內鬥之後,再想脫身已是不易。
文明五年(1473年)三月十八日,七十歲高齡的山名宗全含恨病逝,約兩個月後,細川勝元也突然暴斃而死。時人都認為這是上天對兩人掀起戰爭而降下的天罰。
山名宗全死後,家督之位由孫子山名政豐繼承,細川家家督之位則由細川政元繼承,兩家的家督都出現了更替,便開始摸索和談之道。終於,在山名宗全逝世的一年後,山名家正式歸降東軍。
然而此時的山名家早已是江河日下,不復當年了。被譽為一代戰神化身的山名宗全因為自己的貪慾,非但沒有將山名家推上高位,反而讓山名一族從此跌入深淵。
值得一提的是,山名家歸降東軍時,有個名叫「又四郎」的小孩正在東軍大名之一的京極家的宅邸裡做人質。又四郎見識到了應仁之亂中的動亂的京都,也目睹了西國霸主山名氏一族的狼狽歸降。
誰也沒有想到,這個小孩在未來將取代山名家成為日本西國的新任霸主,或者我們可以用他更廣為人知的名字來稱呼他——尼子經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