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康利斜著身子投出最後的三分時,籃球場另一邊的米切爾高舉著雙手要球。當籃球滑筐而出時,米切爾仿佛瞬間被抽空了體能,癱倒在球場上。
78-80,一場分數極低的比賽,掘金以2分險勝搶七,進入下一輪。但人們更關注的,是米切爾和穆雷之間的最終對決。
本場比賽,米切爾22投9中,其中三分球8中2,另外罰球2罰2中,得到22分9籃板1助攻1蓋帽。穆雷則是21投7中,其中三分球6中1,另外罰球2中2,得到17分2籃板4助攻1搶斷。
手感不佳,命中率低效,相比此前兩場50+的分數,本場比賽的穆雷和米切爾,表現都不盡如人意。尤其是穆雷在米切爾的防守下,下半場13投3中,而米切爾則在關鍵的最後一攻中被對手斷球。
搶七大戰中,雙方都各自有極其巨大的失誤,但雙方確實打出了史詩級的一輪系列賽。
7場戰罷,兩人合砍475分,超越約翰-哈弗利切克以及傑裡-韋斯特(463分),成為單輪系列賽總得分最高的一組對手。
同時,米切爾和穆雷也成為NBA歷史上首對同一輪系列賽多次得分50+的對手。
第七戰,米切爾和穆雷先後打破和追平了庫裡保持的單系列賽三分命中總數(32個),米切爾更是以系列賽254分,超越詹姆斯成為NBA歷史上首輪系列賽得分最多的球員。
每當米切爾和穆雷的名字和喬丹、艾弗森、詹姆斯等人並列在一起時,都會給人以強烈的失真感——他們真的配嗎?
其實有這樣的想法很好理解,畢竟米切爾今年才以替補的身份進入全明星大賽,而另一邊穆雷的榮譽清單中,除了16-17賽季最佳新秀陣容第2陣外,只有一個全明星新秀挑戰賽MVP這樣的半娛樂獎項。
簡單概括就是——他們甚至不是聯盟巨星,卻打出了史詩級別的表現。
因此不少人會說:這輪系列賽沒強度不像季後賽、米切爾和穆雷沒遇到強硬的防守、內線大個子都撲不出去等等。
但這樣的說法真的是否公正呢?或許不然。
首先,季後賽的舞臺是一場7局4勝制的較量,雙方的變陣和臨場指揮都至關重要。7場比賽中,雙方主教練都在不停變換防守思路,單防、延誤、夾擊等手段都用盡了,但是兩人都各自貢獻了4場以上的30+得分表演。
這些如果只怪沒有好的防守球員限制未免有失公允,畢竟NBA季後賽歷史上有那麼多攻強守弱的球隊,但也並非每個對手都能刷出史詩級的得分數據。
其次,米切爾和穆雷本輪系列賽分別投進了33個和32個三分,打破和追平了庫裡保持的單輪系列賽32個的三分命中數紀錄。
大多數情況下,他們的投籃是不講道理式借一步掩護的直接跳投,或是手感火熱下的不合理出手。比如第六場比賽,穆雷在最後時刻領先的一次快攻中,既沒有選擇和隊友3打1,也沒有選擇消耗時間,而是直接幹拔三分。緊接著米切爾回來,同樣是一個不講理的弧頂三分。
當兩個球員手感火燙到如此地步,防守球員想要做太多努力,其實也是徒勞。這種情況一般來說,要麼提前夾擊迫使出球,讓隊友擊敗我,要麼就讓你單打獨鬥一個人贏我全隊。
但偏偏掘金有全聯盟最會傳球的中鋒,而爵士隊除了擁有下順威脅最大的內線外,還有康利和英格爾斯這樣的老江湖。
於是,雙方教練大部分時間都選擇第二種方式,但偏偏米切爾和穆雷,真就把火熱的手感延續到了整個系列賽。
看完這一輪比賽,很多人想起了01年東部半決賽,艾弗森和卡特的飆分大戰,那輪系列賽雙方戰至7場,艾弗森場均33.7分,卡特場均30.4分。而米切爾和穆雷的對決,從數據來看更勝一籌,米切爾場均36.3分,穆雷場均31.6分。
如果你質疑米切爾和穆雷最後一場的表現有些拉胯,那麼做個簡單的對比。當年那輪系列賽中,縱使絕代雙驕的艾弗森和卡特,表現也並不穩定。
第三場比賽,艾弗森全場22投7中,砍下23分,第六場則是24中5拿到20分;而另一邊的卡特,第四場比賽是27投8中,砍下25分;第五場則是11中6拿16分。
所謂的飆分大戰,更多的是雙方此起彼伏的狀態,但米切爾和穆雷的雙50+,卻更像是雙星閃耀。
畢竟從效率來說,穆雷本輪系列賽三項命中率分別為55%、53.3%和92%,米切爾三項命中率則是52.9%、51.6%和94.8%,兩人紛紛踏進了「190俱樂部」大關。
這裡並非想說米切爾和穆雷要強過艾弗森與卡特,但是當兩支關注程度並不是那麼高的球隊,打出進攻效率爆表的表現時,並不應該直接質疑或是否定。畢竟即便是三分球的時代,想要保質保量的完成,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艾弗森大戰卡特時,艾弗森26歲,進入聯盟第5年;卡特24歲,進入聯盟第3年,青年才俊。但他們的對決之所以能廣為流傳,絕不只是這一輪季後賽發揮出色,而是在日後的比賽中邁過各個敵人積累的聲譽。
而米切爾和穆雷如今把各項歷史紀錄甩在身後時,兩人也才都23歲,他們的職業生涯也才剛剛起步,想要真正被認可,也還有崇山峻岭等待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