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代如果由蜀漢統一會不會避免五胡亂華的發生?

2020-12-18 安徽的家常事

五胡亂華慘劇的發生和三國時期由哪方勢力一統天下,他們兩者之間並沒有關聯。三國一統和五胡亂華完全是兩個完全獨立的歷史事件。沒有存在因果關係。要正視一個問題,五胡亂華的根本原因是因為晉朝的內亂所導致的晉朝國力衰弱,正因為晉朝的國力衰弱,北方胡族才有機會入侵中原。晉朝的事又如何與三國時期扯上關係呢?總不能說是因為曹魏的無能讓司馬氏篡權了,這才導致後來的五胡亂華事件的爆發吧。這也太過於強詞奪理了。真要有一個背鍋的對象的話,那麼五胡亂華的背鍋者也只能是晉朝,是司馬氏。和其他人沒有一毛錢關係。而且提問者所提的問題也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

我們且不論三國一統和五胡亂華有沒有關係。就單說蜀漢一統三國這個問題。要知道三國時期蜀漢是三方陣營中實力最弱的一方。蜀漢想要一統三國那不是痴人說夢嘛。歷史上蜀漢和東吳加起來也就剛剛和曹魏勢力相當。而蜀漢和東吳兩方勢力當中,東吳的實力又明顯要強於蜀漢。從地盤,人口基數,國家經濟,人才儲備等等方面來看,蜀漢都是最弱小的一方。蜀漢一統三國?拿什麼一統?連川蜀之地都出不去,何談一統天下?現在有很多人都認知上存在一個誤區。他們認為三國時期曹操遷移胡人進入中原之地是引狼入室。但事實上曹操遷移人口到中原之地,實際上就是擴充人口基數。

而被曹操遷移到中原的胡人,事實上他們也被漢文化漢人所同化了。而且後來晉朝時期的五胡亂華的爆發,和當初曹操遷居到中原的胡人也沒有半點關係。因此五胡亂華和曹魏扯不上什麼關係。再說了,曹魏被司馬氏篡權也並非曹魏願意看到的。很多人把晉朝所做的一切錯事都歸罪於曹魏被司馬氏篡權的原因所導致的。這是不合理的。完全就是欲加之罪,而且司馬氏篡魏的時候,曹魏也沒有一統天下。五胡亂華指的是在西晉時期塞外眾多遊牧民族趁西晉八王之亂,國力衰弱之際,陸續建立數個非漢族政權,形成與南方漢人政權對峙的時期。五胡亂華的罪魁禍首就是晉朝的開創者司馬炎。

因為司馬炎選擇了一個白痴繼承人,因此導致了賈南風乾政。賈南風乾政又導致了司馬宗室不服,從而引起了司馬宗室藩王爭權奪利。也因此爆發了八王之亂。司馬晉朝的十數個藩王互相爭權奪利,有些人為了獲取最終的勝利,因此引胡人入主中原,因為司馬宗室藩王的內鬥,導致晉朝國力衰弱,晉朝國力衰弱又讓北方胡族看到了機會。因此胡人趁晉朝衰弱時期,大舉南下。晉朝不敵之能敗走南方,這就是所謂的衣冠南渡。由此北方中原陷入了水深火熱當中。歷史上把這段時期認為是漢民族的一場災難。而罪人就是晉朝統治者。

相關焦點

  • 三國混亂了60年,異族為何不趁勢入侵?要等西晉建立才五胡亂華?
    說到五胡亂華和滿清執政,很多人心裡會產生一個疑問:為何三國時期沒有外族入侵?當時也是比較亂,外族勢力也存在不少,像烏桓國、羌戎部族等等。話說回來,西晉時期之所以會出現五胡亂華,主要是東漢遷都的問題。五胡亂華中的羌族和氐族都是生活在涼州地區的部族,而這個地方本身是漢武帝時期主要管轄的地方,隨著西漢滅亡,東漢的都城選擇了洛陽,這樣一來,對涼州地區的管轄肯定沒有之前那麼到位,時間長了之後,自然會容易讓這裡的勢力給發展起來,制約不到。
  • 五胡亂華的血淚與夢想
    北邊的歷史分成兩個階段,一是著名的五胡亂華的階段;一是北魏建立了穩定統治的大帝國之後的階段,後面這段被稱作北朝。中國人引以為傲的大唐盛世,正是在北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咱們先集中講講五胡亂華。過去,我們在對這段歷史的講述中,往往會強調,這是遊牧民族帶給漢民族的災難,說這是中原的陷落。但是,如果我們展開講講這個時期的歷史。
  • 是五胡亂華?還是「華亂五胡」?歷史證明: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五胡十六國是我國歷史上魏晉南北朝時代的一個精彩組成部分,也歷來被史學界稱為中國歷史上最亂的時代。那麼這段令人痛心的歷史究竟是怎麼造成的?仔細梳理歷史,我們不僅可以讀懂歷史的真相,更能很好地理解人生!關鍵字一:引狼入室人們都知道五胡亂華,五個北方少數民族擾亂了華夏文明,但是,造成五胡內遷,亂世根由的竟是東漢時期的一項政策。
  • 五胡為什麼能亂華?
    ,至少在三國以前不是。從先秦到漢代,再到三國,中原王朝大多時候都能夠壓制北方遊牧民族,到了西晉,這種勢頭戛然而止。西晉統一三國沒多久,便發生了五胡亂華。內附的匈奴、羯、氐、羌和鮮卑等先後叛晉,短短十幾年時間,就將晉廷徹底打敗。漢人完全不能抵禦胡人的進攻,或投降,或遠逃,再也沒有封狼居胥的勇武和氣魄。
  • 五胡亂華是漢人的至暗時刻但也不是胡人的高光時刻,融合的陣痛期
    所以,看著是五胡你方唱罷、我方登場,但實際上卻是胡人和漢人在一起唱戲,一起在探索胡漢融合的問題。從時代問題的解決方案、從主導時代的胡人種姓,可以把五胡十六國劃分為三個時代,分別是:民族壓迫的匈奴時代、民族融合的氐羌時代和堅定漢化的鮮卑時代。
  • 關羽北攻襄樊,孫權攻打荊州,若孫權北攻合肥,曹魏會不會滅亡?
    因為一旦打破了這種平衡,世界局勢就會發生巨大的變化,比如蜀漢如果滅亡,東吳政權就必須面對曹魏政權,所有的壓力都壓在東吳政權身上,孫權即使佔據整個荊州和益州的實力也不如曹魏佔據天下九州,而實力決定了未來的發展方向,在誰也吃不掉誰的情況下,誰的實力更強,誰是未來世界的統一者,很顯然,不是東吳政權。
  • 「五胡亂華」是內憂還是外患?不過是一次「消化不良」而已
    漢朝四百年,是上方大國,四方來朝,而漢朝也來者不拒,這是值得鼓勵的,但有些「消化不良」,吃壞了肚子,導致了300多年的「五胡亂華」。禮崩樂壞,有樣學樣,是五胡亂華的主因堡壘一般都是從內部攻破的,晉朝也是如此。漢末,經過三國亂世,終於一統為晉。但司馬炎死後,傳位給了一個傻兒子,不多久便發生了「八王之亂」。
  • 三國後面是哪個朝代,三國後面是誰一統天下
    280年,西晉滅孫吳而統一天下,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荒淫無度、縱情享樂,那些皇親貴戚、官僚大臣緊隨其後,縱情聲色,極盡奢華,這種風氣必然給國家帶來嚴重的後果。所以和平穩定的局面只維持了短短的十一年(280年滅吳統一結束東漢末期和三國時期總共96年的大亂到291年八王之亂開始了長達298年的五胡十六國及以後的南北朝紛爭)。晉惠帝繼位後朝廷漸亂,領有軍權的諸王紛紛爭權,史稱八王之亂。
  • 鄧艾偷渡陰平,如果劉禪不投降,蜀漢會不會滅亡?
    一方面我們替蜀漢感到可惜,另一方面也不得不為鄧艾的奇兵之計拍案叫絕。但其中有個問題,如果當時鄧艾兵臨成都,劉禪拒不投降,而是堅守的話,蜀漢會滅亡嗎?我其實非常贊同呂思勉先生的觀點,如果劉禪堅守成都,蜀漢不會迅速滅亡。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鄧艾是孤軍深入,沒有糧草補給,沒有後援。鄧艾偷渡陰平之所以千古流傳,是因為太過於出人意料。蜀軍之所以在陰平不設守軍,是因為根本沒有路可以走。
  • 五胡亂華
    今天來簡單聊一聊中國歷史上最黑暗,漢民族最接近滅族的一段歷史,西晉末年發生的北方遊牧民族大規模南下事件,史稱五胡亂華。
  • 西晉:一個註定短命的王朝,揭開了五胡亂華的慘痛開局!
    鹹寧六年(公元280年),晉朝又滅亡東吳,使得九州大地歷經漢末三國混戰後再度歸於一統。統一全國而春風得意的晉武帝司馬炎和那些被大肆封賞的功勳貴族們所想不到的是,西晉朝廷的統一不過是曇花一現,他們眼中的繁華盛世在接下來不到五十年的時間裡便煙消雲散。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西晉的統一不能長久的維持下去呢?
  • 三國相互徵伐60年,為什麼卻沒有外族入侵,到底是誰在鎮守邊疆
    三國時代正式結束,中國歷史正式進入了晉朝時代。280年,晉滅東吳,統一中國,三國時期徹底結束。而比較嚴重的一次大約是五胡亂華期間,那時候的西晉發生了八王之亂。這是由於王后賈南風專權造成的,參與內戰的不僅八個王,原本也就是皇族成員相互間的鬥爭,可是由於參加的總人數太多。造成 了規模性的動亂,塞外的遊牧民族覺得機會來到。因此借著西晉綜合國力衰微的那時候創建了很多個政權,這種政權跟南方地區的漢族人較量,差點兒要了漢族的命。
  • 五胡亂華,有人說怪劉秀,他是中華民族的歷史罪人,你怎麼看?
    光武帝在歷史上既有統一國家結束戰亂的功績,更有允許縱容匈奴等少數民族內遷漢國土,擠佔漢族百姓生存空間,造成後世五胡亂華歷史災難的滔天大罪!歷史教訓是後世千萬漢族百姓累累白骨書寫的 。把五胡亂華的鍋扔給劉秀。這個扯得有點遠了哈。且不說五胡亂華是差不多兩百年以後的事了,這個大鍋應該算到司馬家頭上吧,與劉秀何幹?不帶這樣博眼球的吧?有的人心理陰暗,總想把黑的說成白的,把白的說成黑的,從而突出自己獨特。歷史上只有一個開國皇帝不但沒殺過開國功臣,而且個個人盡所能,重用到老,這就是劉秀!
  • 五胡亂華時期到底有多黑暗?
    五胡亂華是指匈奴,鮮卑,羯,氐,羌等五族一起侵犯漢族,那時候的漢族因為統治者昏庸無道,致使上千萬漢族百姓成為了別人砧板魚肉,任人宰割。對於漢族來說,五胡亂華簡直就是一場浩劫,漢族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五胡亂華之前,中原百姓人口加起來大概在1500萬左右,五胡亂華之後,人口直接銳減,降為400萬左右,從這數字就差不多明白這些胡人有多麼可怕。
  • 五胡亂華有多可怕?歷史老師都不敢講的時代!
    而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發生在西晉末期,中國歷史上最為黑暗的一段日子。史稱"五胡亂華"。這一場人為 的災難,造成了無數個家庭的破碎,人不將人,可謂山河暗淡,日月無光。自司馬懿父子竊得曹魏的戰鬥成果,司馬炎建立了晉朝開始,這個短命的朝代共存在了00年,後因皇后賈南風乾政弄權所引發了著名的"八王之亂"八王之亂歷時達十六年,期間時有戰亂,後期朝廷已無法掌握全國,受戰亂影響地區亦愈來愈大。
  • 三國曹操劉備先後死去,年富力強的孫權為什麼沒能統一天下?
    在整個三國時代,吳國的實力都是排第二。關羽北伐時,東吳與蜀漢翻臉,襲取荊州,殺了關羽。沒多久曹操死了。劉備為了奪回荊州東徵,雙方爆發了夷陵之戰。劉備戰敗沒多久也死了。這時候的蜀漢與東吳內耗,蜀漢實力大減,東吳也好不到哪去,這時候東吳與蜀漢加起來都幹不過曹魏。三國之間的國力懸殊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當然實力弱不代表滅不了實力強的,統治者能力很強的話,也是可以以弱勝強,扭轉局面的。曹操對袁紹就做到了這一點。
  • 假設劉備沒死,還統一三國當了皇帝,會第一時間殺誰?
    劉備統一三國會第一時間殺誰?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假設。我認為假如劉備統一三國,他首先要殺的人應該是曾經的漢獻帝劉協。以往的歷史告訴我們,一旦天下太平後那些可能影響新統治者地位的人,很有可能被殺。而一直活到了公元234年的劉協,會讓統一三國的劉備進退兩難。除了劉協,諸葛亮家族,以及手握兵權的武將們都有可能成為被殺的對象。危險的漢獻帝劉協。劉備一生都是以忠厚長者示人,他也打著復興漢室的旗號在苦苦掙扎。假如劉備真的統一了三國,那麼這個統一的王朝是誰來做天子?如果按照劉備一直以來打著的旗號,這個天子肯定是劉協來做。
  • 混亂的漢末和三國為何都沒事,統一的晉朝卻被五胡吊打?
    在東漢和三國曹魏時期,在北部邊防地區,設置有度遼將軍和烏桓校尉,對於維護東漢北部邊疆的安定產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維護東漢北部(包括東北、西北)
  • 三國之中,蜀漢對於大漢正統的堅持,有何現實意義?
    正是依靠還蜀漢這個稱謂和漢室後裔身份在國內發展起到了一種良好的促進作用。在國家內部治理中施行勤政治理,積蓄廣大的力量,在西南的叛亂中,以安撫手段為主,避免國家內部過多的戰爭消耗國家實力,也給曹魏東吳兩國生事的機會。在蜀漢的西部由於馬超與羌人部落之間的良好關係,在馬超歸蜀後, 加強蜀漢和隴右羌人的友鄰關係。這些事實表明與漢室正統的身份密不可分,絲絲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