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解讀18: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2020-12-14 益之道蔡小林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編總則,第二章自然人,第一節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第十八條第一款:「成年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第二款:「十六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其中第一款是拆分民法通則第十一條第一款而來,第二款是繼承民法通則第十一條第二款修改而來,只是將其中「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修改為「十六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 本條兩款規定均是對民法通則規定的承繼和發展,不是創新性規定。

民法典立法過程中,對於是否保留民法通則第十一條第二款存在重大爭議,梁慧星認為應繼續保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擬制制度。主要理由是,根據我國勞動法,十六周歲以上的自然人享有勞動權,這類人一旦就業,即取得獨立生活地位。王利民則主張,應徹底廢止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擬制制度。基本理由為,以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與一個人的智力狀況並無必然聯繫,這種規定在實踐中很難掌握,它尤其不利於保護交易第三人的利益。

民法典最終保留了民事行為能力的擬制制度。

一、本條第一款規範的目的與含義

本條第一款是對民法典第十七條規定「成年」概念的說明性規定,也是關於成年之法律效果的一般性規定。

本條的立法目的其實是為了對未成年人及具有意思能力缺陷的成年人提供必要保護,但是直接規定成年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其實對上述立法目的有所掩蓋,使大多數人不能輕易看到民事行為能力制度的本旨。當然,在民法通則制定之時,公權利偏重,需要以法律形式明確強調民事主體的「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即人們可以獨立自主地從事民事法律行為,並且這一權利受到法律保護,不受其他單位和個人的幹預和侵犯,確定民法權威具有積極意義。民法典堅持了這一傳統,而且保護民事權利、強化民法權威仍是當前的一個重要法治任務。

民事行為能力,是指有效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的能力,不會因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未得到法定代理人的同意而歸於無效。民事行為能力本質上是一種意思能力,即理智地形成意思的能力,主要包括理解、辨識法律行為的性質、內容、後果及其相關交易風險的認識力、理解力、分辨力。

民事行為能力之有無,取決於自然人的年齡、智力或精神狀態。成年人原則上具有民事行為能力,未成年人只有在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下才可以享有完全或部分民事行為能力。

民事行為能力類型化有兩級制與三級制之分。所謂二級制即區分為「有行為能力」和「無行為能力」;所謂三級制則分為「完全行為能力」、「限制行為能力」和「無行為能力」。

我國民法典採納了三級制民事行為能力制度。在民法典制定期間,有學者認為,應當廢除三級制民事行為能力制度,改為二級制民事行為能力制度,規定成年人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未成年人屬於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基本理由是,我國現行民事行為能力制度的立法目的,過分強調市場交易的安全和財產管理,而無視對於有精神、智力障礙的成年人和未成年人自己意思的尊重,與新世紀以來民法發展潮流不一致。但是民法典立法沒有採納這一意見。

二、本條第二款規定的目的與含義

本條第二款規定的是一種特殊的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制度:「擬製成年」制度,即符合一定條件的未成年人被視為成年,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設立此制度的根本目的是,緩和未成年人一律不享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極端規定,使那些實質上具有意思能力、完全能夠獨立實施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享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因此,它被稱為未成年人緩衝制度。

未成年人緩衝制度為大多數國家或地區的民事法律年採納。主要有以下幾種立法模式:(1)成年宣告制度,即規定年滿一定歲數的未成年人,得以監護法院的決定,宣告為成年。如德國民法典原第三條規定。(2)結婚享有行為能力制,即規定未成年人已結婚者,有行為能力。如我國臺灣地區民法典第十三條第三項有明確規定。(3)結婚成年制。即未成年人結婚後,視為因此而達成年。如日本民法典有明確規定。(4)解除親權制。主要是法國民法典所設,即使未成年人未婚,但在年齡達到十六周歲時,應父母或其中一人請求,如有正當理由,法官在聽取未成年人本人的意見後,宣布解除親權。(5)營業成年制。即被許可獨立從事營業的未成年人,在其營業範圍內與成年人具有同樣的民事行為能力。

我國民法典沒有採納上述立法形式。

本款規定「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構成要件包含兩部分內容,即年齡要素和生活能力要素。

年齡要素為十六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十六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離成年只有兩年,近乎成年。且考慮到《勞動法》第十五條規定十六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已可以與用人單位訂立勞動合同,成為合法的勞動者。

生活能力要素即「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也就是說未成年人必須具備以自己的勞動獲得獨立生活的能力,未成年人實質上已經具備獨立生活能力。這裡要注意的是必須符合兩個條件,一是有勞動收入;二是該勞動收入為其主要生活來源。勞動收入不能等同於「財產」或者「收入」。此條規定的著眼點並不是經濟狀況或財產狀況,而在於其因勞動而獲得獨立的社會地位。主要生活來源是對勞動收入的限制,即勞動收入能夠達到成為其主要生活來源的程度。

在實踐中該如何確定「主要生活來源」?《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2條規定,能夠以自己的勞動取得收入,並能夠維持當地群眾一般生活水平的,可以認定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三、其它

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人並不是所有民事活動均可無條件實施或無條件的限制。

(1)對一些重大、複雜行為,有些部門法律規定了較於一般行為能力需要行為人更高的判斷能力。如《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七條規定:「結婚年齡,男不得早於二十二周歲,女不得早於二十周歲。」《法官法》《檢察官法》均規定擔任法官、檢察官「年滿二十三周歲」的必要條件。

(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6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接受獎勵、贈與、報酬,他人不得以行為人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為由,主張以上行為無效。」對一些簡單的行為,相較於一般行為能力,此規定降低了行為人的判斷能力。

相關焦點

  • 《民法典》解讀59:法人民事權利能力與民事行為能力取得與消滅
    本條來源於民法通則第三十六條第二款「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從法人成立時產生,到法人終止時消滅。」賦予法人民事權利能力,是承認法人為一類獨立民事主體的邏輯必然。(4)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等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因在我國已經廣泛存在,且具有一定的穩定性,民法典直接承認這些主體具有權利能力。從以上可知,法人成立以登記為原則,法律規定不需登記為例外。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到法人終止時消滅。法人的終止相當於自然人的死亡。
  • 《民法典》解讀13: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
    民法典第二章共計43條,本章又分為四節,分別是第一節「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第二節「監護」,第三節「宣告失蹤和宣告死亡」,第四節「個體工商戶和農村承包經營戶」。這四節與民法通則的相同,刪除了民法通則的第五節「個人合夥」。
  • 民法專題——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與行為能力
    一、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民法典第13條規定:自然人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出生,是指胎兒脫離母體並生存的法律事實。民法典第18條規定:成年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十六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 《民法典》解讀24: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司法認定
    一、本條修改的內容及目的本條以民法通則第十九條為基礎修改和補充形成的,且改動較大。(《民法通則》第十九條規定:「精神病人的利害關係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精神病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 「民法典」《民法典》是如何規定民事行為能力的?
    什麼是民事行為能力,《民法典》是怎樣規定的?所謂民事行為能力,就是指民事主體以自己獨立的行為去取得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能力。自然人的行為能力分三種情況:完全行為能力、限制行為能力、無行為能力。關於這些《民法典》也作出了如下規定:第十八條規定:成年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十六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 民法典·條文解析(第20條)|對無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民法典有...
    民法典·條文解析(第19條)|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年齡下限標準是多少民法典·條文解析(第18條)|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包括哪些人民法典·條文解析(第17條)|關於成年人與未成年人的年齡標準,民法典是怎麼規定的
  • 《民法典》解讀21:成年人之無民事行為能力
    本條第一款是對民法通則第十三條第一款的修改和完善,其中把「精神病人」修改為「成年人」,把「代理民事活動」修改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第二款是新增規定。本條旨在規定成年人之無民事行為能力。由於成年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所以本條第一款之規定為一種例外規定。本條第二款則是八周歲以上限制行為能力未成年人之例外。通常而言,當自然人達到法律所規定的年齡,成年之後,即可成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實施民事行為,參與社會活動。
  • 民法總則解讀⑤︱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認定與恢復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和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恢復】被人民法院認定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經本人、利害關係人或者有關組織申請,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其智力、精神健康恢復的狀況,認定該成年人恢復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 涉網絡民事行為,《民法典》有哪些新規?
    面對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以及相伴而生的新問題,《民法典》可謂「網絡民事行為新規範」。它有哪些新規定?快來找答案。體系整合:實踐與生態任何一部法律的產生,都是基於鮮活的生產生活實踐,《民法典》亦不例外。綜上,「網絡民事行為新規範」雖然較為直接地指向《民法典》所涵蓋的網絡相關民事規範,但其內生於「實踐」與「生態」兩個方面,又外化於「行為」與「規範」兩種表現,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網絡行為規範實踐與網絡生態治理實踐的深度體系性整合。
  • 網絡熱點 | 涉網絡民事行為,《民法典》有哪些新規?
    面對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以及相伴而生的新問題,《民法典》可謂「網絡民事行為新規範」。它有哪些新規定?快來找答案。體系整合:實踐與生態任何一部法律的產生,都是基於鮮活的生產生活實踐,《民法典》亦不例外。綜上,「網絡民事行為新規範」雖然較為直接地指向《民法典》所涵蓋的網絡相關民事規範,但其內生於「實踐」與「生態」兩個方面,又外化於「行為」與「規範」兩種表現,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網絡行為規範實踐與網絡生態治理實踐的深度體系性整合。
  • 2020山東事業單位法律知識: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
    根據《民法典》第13條規定:「自然人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 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是指自然人依法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更看重自然人有無資格進行民事活動,可以看成自然人進入民法世界的一張門票。
  • 聊民法典8:未成年人遊戲充錢,是否能要回?關於民事行為能力
    第十八條 成年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十六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與第十三條相對照看。因酗酒、濫用麻醉用品或者精神藥品,對自己的行為暫時沒有辨認識別能力的成年人,不屬於民法所稱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因為民法典所說的「不能辨認自己行為」或者「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指的是一種處於持續狀態的情形,不是暫時性或短暫性的。
  • 【每日一「典」6】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每日一「典」6】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2020-12-17 18: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學習民法典講座之三: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
    (5)、民事權利能力的廣泛性。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包括了自然人生存和發展的廣泛的人身權、財產權的內容,因此,自然人可以自主決定自己的事務,自由從事各種民事行為,最充分地實現自己的利益。《民法典》第十八條 成年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 民法典一問一答|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年齡下調至8周歲
    接下來,我們將推出每周一典,小編邀您一起來學哦~每周一典第十九條八周歲以上的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 維權小課堂(二)|《民法典》之未成年人行為能力界限的問題
    今天,高陵區婦聯邀請陝西寬明律師事務所孟文婷律師,帶大家走進維權小課堂——《民法典》之未成年人行為能力界限的問題。《民法典》第十七條 十八周歲以上的自然人為成年人。第十八條 成年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十六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 民法典中關於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為適用規範
    02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為分類根據民法典一百五十四條規定,限制民事法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純獲利的民事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實施其他的民事法律行為經過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認後有效。同時根據民法典一百七十一條規定,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仍然實施代理行為,未經代理權人追認的,對代理權人不發生效力。相對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予以追認。被代理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
  • 《民法典》解讀第三期|「鹹豬手」,請住手
    00:00【編者按】《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這部法律通過對我國現行的民事法律制度規範進行系統整合、編訂纂修,形成了一部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符合我國國情和實際,體例科學、結構嚴謹
  • 《民法典》, 「典」亮美好生活 之人格權編
    5、對人格權侵權責任進行明確規定《民法典》第九百九十八條認定行為人承擔侵害除生命權、身體權和健康權外的人格權的民事責任,應當考慮行為人和受害人的職業、影響範圍、過錯程度,以及行為的目的6、明確人體捐獻規則《民法典》第一千零六條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有權依法自主決定無償捐獻其人體細胞、人體組織、人體器官、遺體。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強迫、欺騙、利誘其捐獻。
  • 《民法典》解讀62:法定代表人執行職務造成他人損害的民事責任
    一、本條的來源及其制定的目的本條是關於法定代表人職務行為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承擔。民法通則沒有法定代表人執行職務致人損害的直接規定,民法通則第四十三條規定「企業法人對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的經營活動,承擔民事責任」,其中包含有法定代表人執行職務致人損害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