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這些問題,在使用安卓手機中是不是經常碰到:
1,在說了一句「想要吃什麼、想要買」什麼的話之後,打開一些app,推送的就是剛說過的內容;
2,在某一個app搜索過某一東西,好像全世界都知道了一樣,其他的app知道,就連網頁也知道;
3,手機app在後臺自動運行,不斷地獲取一些不相干的權限;
4,不給其他權限不給使用手機。
諸如此類的問題或許還有其他很多,但這都涉及到我們的隱私問題。以前覺得現在手機怎麼這麼智能了,我想什麼它都知道,現在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嚴峻的問題,手機隱私洩露。
這段時間以來,有個問題一直困惑著我,手機中的某些app,在強制結束運行之後,一直不再打開,依然還會有推送通知,並且推送的通知都是實時熱點新聞貨動態;
在把軟體的所有權限全部關閉之後,依然還在讀取手機通訊錄,說誰是我通訊錄中的人,發布了動態快去關注。
這種行為令我非常的驚訝,想用「流氓」兩字來形容不為過,這些也都還是一些主流app,要是一些不主流的,那獲取權限豈還得了。
前段時間,央視臺就報導了某款軟體瘋狂地獲取權限訪問手機文件和圖片,10分鐘達到了驚人的2.5萬次,並且這些權限跟使用這款軟體沒有什麼關係,屬於亂獲取隱私。
通過對5000款app檢查,發現有3400多款app存在隱私安全隱患,檢查中發現,一款不需要聯網的單機遊戲,索要了照片、通話記錄、媒體內容、文件等權限,拒絕其中任何一項就不給使用;有的app甚至沒有提示索要任何權限,但是在後臺已經讀取了通訊錄,並擅自上傳第三方的伺服器。
據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研究院副所長介紹,每款應用申請的權限平均是25項,其中有30%的軟體獲取的權限跟本身是不相干的。
為何這些app總是想盡辦法想要獲取一些權限呢?
從之前金立手機出廠植入木馬病毒可以看出,2600萬部手機的後臺不斷被打開,不到一年時間就獲利2785萬元,這是一個黑色產業鏈,有著巨大的市場。
獲取到的一些信息,比如:通訊錄、個人喜好等隱私賣給第三方,實現精準營銷,獲取一定的非法利益。
還用就是給一些軟體「拉活」,很多app都會說有多少的活躍用戶,這其中的水分就不得而知了。
而被很多網際網路公司鼓吹的大數據,不就是完全監視了我們的隱私嗎?說數據推薦的有多精準,就說明對我們隱私監視得越厲害。
想方設法地獲取我們的位置,來分析活動範圍和活動習慣;
麥克風監聽我們的說話,來實現精準推銷;
再來個「一鍵召喚好友」鏈式啟動app,甚至連剪貼板也被監控。
於是只要一打開app,就知道我們想要做什麼了。
在相互喚醒和瘋狂訪問的情況下,手機的內存和電量怎麼能扛得住呢?
在這種情況下,各大手機廠商也在盡著自己最大的努力來避免一切,目前做得最好的應該要數小米的MIUI了,上半年發布的MIUI 12就在隱私保護方面發力,得到了很多用戶和權威機構的認可,而12月底發布的MIUI 12.5,在隱私保護繼續發力,「照明彈、攔截網、隱私面具」三大模塊功能,app的所有行為都能清晰地被看到,並阻止相應的行為。
可能很多人沒有注意到剪貼板,這可是重要隱私的集中地,我們平時複製號碼、密碼、商品等重要信息,獲取剪貼板並不會像其他權限一樣會跳出窗口提示,這是在不知不覺中就監控了這些信息,防不勝防,手機剪貼板已經成了隱私洩露的重災區!
手機隱私保護光靠小米一家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整個行業的共同努力,小米給出了方向和解決辦法,起到了帶頭作用,參與了百餘項行業標準建設,並且「照明彈」等功能將會列入手機入網標準,所有手機出廠都自帶行為記錄查詢功能。
經常玩手機的人,可能會用第三方app來阻止app的「流氓」行為,比如黑域、冰箱、綠色守護等,不過這對普通用戶來說有太大的學習難度,並且效果也不是特別地好。
單靠手機廠商和極個別app來解決只是一個防護,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源頭不解決這個問題就會持久下去,app不規範就不給上架,各大手機廠商的應用商店嚴格要求,同時相關的法律法規不斷地完善。
我們平時在使用手機的時候,也要提高隱私安全意識,對於那些亂獲取隱私權限的app堅決說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