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千年前,漢軍和羅馬士兵的唯一一次交鋒

2021-02-18 歷史劇場

公元前53年,羅馬人克拉蘇率領羅馬第一軍團進攻中亞的帕提亞王國,也就是在我們史書中出現的安息國。不過這次進攻受到了帕提亞王國人民的殊死抵抗,羅馬人這次失敗了。當面對重重包圍的時候,克拉蘇也是拼命的抵抗,並讓自己的士兵們各自想辦法逃生去吧!

這場戰爭之後,羅馬人就不敢再惹帕提亞王國了,後來兩個國家講和,這個時候,羅馬方面就提出讓帕提亞王國將戰爭中的俘虜還給羅馬,而帕提亞王國也同意了。但是在歸還俘虜的時候,令人困惑的一幕出現了,因為被俘的羅馬士兵只有幾百人,可是羅馬方面得到的消息是,當時第一軍團很多人沒有戰死,而帕提亞王國也表示,我們確實就抓了這麼多人。一時之間,兩個國家無比的困惑。

這個謎團,後來在我們的史書中找到了答案,這要從西漢軍隊徵討北匈奴說起。公元前57年,曾經不可一世的匈奴出現了分裂,一下子冒出了五個單于,其中實力最弱的呼韓邪單于投奔了漢朝。而另一個不願意歸順漢朝的郅支單于,怕呼韓邪和漢朝聯合起來揍他,就帶著部族遷到了西邊。

在這裡郅支單于受到了康居國的幫助,並在康居國的幫助之下,開始強大起來,並又開始幹起了欺凌小國家的勾當,還修建了郅支城,以防備漢朝的進攻。郅支單于的實力威脅到了漢朝在西域的統治,於是漢朝就派軍隊前去教訓郅支單于,攻打郅支城。在攻城的時候,漢朝將士們發現了一支奇怪的守城士兵,他們都手持一人多高的盾牌,將隊伍保護的密不透風,喊著統一的口號向前推進。

在打仗的時候,如果距離遠了,這些士兵就投擲長矛,近了就用短劍肉搏。雖然在當時的漢朝軍隊看來,這種戰術很奇特,也明白這不是匈奴人的技術,但是也沒有多管,佔據優勢的漢朝重裝騎兵就將這些奇特的士兵給包圍了,從四面進攻,擊潰了這支奇特的士兵,並俘虜了100多人。知道戰爭結束後,漢朝將士們才知道這些奇特士兵來自西方一個遙遠陌生的國家。

這支奇特的軍隊,就是當初從羅馬攻打帕提亞王國神奇消失查不到數的羅馬士兵,他們從重重包圍之中衝了出來,為了躲避帕提亞王國的封鎖,他們一路向東,來到了中亞盆地,為在這裡的康居、大月氏等小國家當僱傭兵為生。而漢朝也沒有為難這些羅馬士兵,而是在河西地區找了塊地方,安置這些羅馬士兵,並叫這個地方叫做驪靬縣(今甘肅省永昌縣),這些羅馬士兵就在這裡生存下來並繁衍後代。

【免責聲明】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羅馬軍隊與漢軍唯一一次交手,結果如何?
    流傳千年的奏摺中有句名言:「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一直以來,這句話都被視為漢朝國力強盛的最真實寫照。在漢朝強大的同時,遙遠的歐洲還有一個強大的國家--羅馬帝國。羅馬帝國最強盛的時期正好與中國的秦漢時期重合。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羅馬和秦漢分處歐亞大陸兩端,彼此略有了解。那麼,兩國軍隊有過交手嗎?
  • 漢朝軍隊VS羅馬軍團,誰更勝一籌?漢軍強還是羅馬軍團強?
    漢軍即是漢王朝的軍隊,漢軍初期的作戰方式主要以弓弩、車兵、步兵、騎兵為主的混合兵團。到了漢武帝時期,為適應對匈奴作戰的需要,逐漸轉變為大規模騎兵兵團作戰。漢軍遠徵西域,北擊匈奴,徵服了東亞大陸的廣大地區。在當時的世界上,漢軍和羅馬軍團可以說是最強大的軍隊,猶如冷戰時期的美軍和蘇軍,但是由於羅馬帝國和漢帝國距離非常的遙遠,幾乎沒有直接的接觸,所以無法從實戰中判斷究竟誰更強大。
  • 東西對比:羅馬軍團和漢軍相比,誰的軍訓水平高?
    【遊牧民族的騎射戰術正是依靠圍獵來鍛鍊】嚴格的羅馬式訓練、演習在探討體系思維與選擇差異前,我們要先了解二者具體的訓練差距,先從羅馬來說,對於這個以武立國的帝國而言,訓練是軍隊的日常生活,在士兵長達20年以上的漫長服役期內①,除開各類出差和休假期外,所有在軍營的日子都需要不間斷的進行訓練,即便颳風下雨也不會阻礙他們,而很多軍隊,即便有這些任務,也不會荒廢了訓練
  • 思維決定選擇:漢與羅馬在訓練水平上的深刻差異
    不過羅馬人並不打算因噎廢食,為了保證演習的真實性,法律甚至明文規定訓練演習造成的傷亡一概不追究士兵責任⑥,也難怪約瑟夫會盛讚羅馬人的訓練和演習是不流血的戰爭。,大多數漢軍士兵年滿23歲後只需要連續服役兩年,而後他們便成為預備役回家繼續謀生,預備役期間,他們很少能得到訓練,部分郡縣會出臺政策,每年春秋各免15天徭役以進行射擊訓練⑩,但杯水車薪,這就意味著漢軍士兵所能保障的連續訓練時間不會超過兩年,其中還有不短的新兵期,而且同樣面臨執行勤務而幹擾訓練的情況,缺失了系統而持續的訓練,就很難維持軍事素養,本就不高的水平甚至還會退步,正如韋格蒂烏斯所指出的那樣「一個軍人即使已經服役多年
  • 漢使再不停手,漢軍就要衝到羅馬了!
    仰仗漢朝強大的國力和漢軍大殺四方的軍威。漢使逐漸成為漢朝對外最危險的人物。漢使出使周邊小國,不是敗家子挑事,就是搞政變。有不少漢使還擅長找個藉口給你滅國且本人還不怕死。當年蘇武老先生在匈奴被抓起來的時候,是這麼威脅匈奴單于的:「南越殺漢使者,屠為九郡。宛王殺漢使者,頭懸北闕。朝鮮殺漢使者,即時誅滅。獨匈奴未爾!」
  • 跨越半個亞洲的交手:大漢鐵騎對戰羅馬軍團
    2000多年前,東西方大陸上同時出現了兩個龐然大物,幾乎都是各自文明的頂峰。其中漢朝遠徵匈奴,放出了「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豪言。而羅馬的凱撒也曾西徵高盧,屠戮了百萬高盧士兵,對整個西方的歷史影響深遠。
  • 漢朝士兵的戰鬥力有多強?看看漢軍的武器和防具就知道了!
    但在這些傳奇將領成功的背後,屹立著大漢發達的軍工業和許許多多默默無聞的工匠,正是他們精湛的技藝,成就了英雄們的傳奇偉業。在漢朝時,鐵甲的製作就已經日益精湛,所用的材料是塊煉鐵,是春秋及戰國早中期鍛造武器、鎧甲的主要材料。
  • 羅馬士兵的標準配備
    徵召兵 公元前3世紀(羅馬共和國),早期的羅馬士兵是以徵召平民為主,需要自己佩戴裝具服義務兵役,這個時候的羅馬士兵裝備參差不齊,一部分士兵只有頭盔,另一部分士兵只有胸甲,甚至什麼防具都沒有的士兵,只佩戴一把短劍,徵召兵裝備相當簡陋。
  • 強盛千年到灰飛煙滅,浮沉與共的羅馬國勢與羅馬精神
    然而,能夠將昌盛持續千年的,似乎也只有古羅馬了。當然,有人並不認可古羅馬的千年國祚。高曉松老師就曾經說過,羅馬的千年國祚不過是國名翻譯問題導致的一個錯覺。我不太認可高曉松老師的這一觀點。至少從王政時代開始到帝國初期的這近一千年裡,古羅馬雖有政體改變和領導人更迭,但「元老院」和「市民大會」這兩個權力機構一直相對穩定地發揮著作用。我覺得,這足以說明這是個持續的國家政權。我很「迷戀」這個強盛了近千年的古國,自然也閱讀過不少有關它的文字。偶爾,我也會瞎想:這樣一個國家何以能夠強盛千年?
  • 盤點漢朝與同時期的羅馬,誰更強大?
    在小編看來漢朝戰勝的希望遠大於羅馬帝國戰勝漢朝的大,這是為什麼呢?當然是有原因的,下面小編就來說說原因。我國領土面積大,人口也多,所生產的武器,食物,還有礦產資源,遠大於羅馬。可見在哪這時代那個國家的糧食,武器,還有資源誰多就誰佔了上風。所以憑藉這一點中國漢朝遠勝羅馬。第二點:漢朝打敗匈奴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在漢武帝時期,漢朝可以說達到了鼎盛時期,侵犯的匈奴全被趕出了中國,讓匈奴不敢侵害漢朝。
  • 千年羅馬的45個憂傷瞬間
    琉克蕾西婭的遺體被送到了羅馬,放置在古羅馬廣場的演講臺上。面對這一慘狀,人們紛紛指責國王和他一家的蠻橫和傲慢。他們驅逐了國王,隨後羅馬進入了共和政體時代,迎來了執政官統治的時代。03.《十二銅表法》公元前449年,《十二銅表法》出臺。一年前,平民和貴族不停地鬥爭,平民要求法律條文化,於是他們派遣了三個人作為考察團去希臘希臘學習法律成文方面的經驗。
  • 漢匈戰爭史上漢軍最離奇的慘敗
    這也許是漢軍最離奇的一次慘敗了。那麼,這隊漢軍為何會選擇不戰而降呢?  公元前105年,匈奴汗國發生了件大事:老單于烏維去世,兒子詹師廬繼位,因為年少,號兒單于。兒單于性情兇暴,好殺伐,其身邊的親貴臣子多有不滿。而這一年冬天,天降大雪,匈奴人賴以生存的許多牲口都被凍死。
  • 一寸長一寸強,看看羅馬士兵是怎樣用短劍的?
    大家都知道羅馬人使用短劍大盾格鬥,並以此擊敗了許多敵人,那麼羅馬人到底是怎麼用短劍和大盾和敵人作戰的呢? 在高盧人的首次砍擊砍到長矛上,並使得他們的劍無法使用後,羅馬人便近身作戰,讓他們無法抬手砍擊——因為他們的劍失去了用處,這是他們唯一的作戰方式了——使得高盧人陷入了無助的境地。正相反,羅馬人使用劍時不是去砍擊,而是刺擊。」
  • 千年帝國存續支柱!羅馬軍團後繼,拜佔庭帝國步兵們的戰法
    有趣的是,儘管重步兵常常被認為不具備遠程打擊能力,但東羅馬帝國的重步兵們除了使用長槍和盾牌進行一對一訓練的同時,還要精通標槍和飛鏢的投擲,這種形似過去羅馬軍團步兵投擲標槍的訓練,保證了重步兵們面對衝鋒中的敵人的反制能力,那些沒有披掛可靠鎧甲的敵人,很可能在衝向帝國步兵陣線的過程中死在標槍之上。
  • 讓你指揮五千漢軍騎兵,你能擊敗五千羅馬方陣嗎?
    再看羅馬方陣的組成,這裡所說的羅馬方陣與希臘方陣是有區別的。他採用三隊列法,將士兵分為青年兵、壯年兵、成年兵三類。因為羅馬地處地中海沿岸,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人口基數決定了羅馬公民本身的數量不多。羅馬軍團中有很多的外籍僱傭兵,比如歐洲的蠻族軍團,西班牙軍團等,他們本身不是羅馬公民,而是加入軍隊賺取功勳,最後才有可能成為羅馬公民的。所以從後備數量來看,羅馬軍隊的後備兵源略顯不足。
  • 一寸長一寸強,看看羅馬士兵究竟是怎樣用短劍的?
    大家都知道羅馬人使用短劍大盾格鬥,並以此擊敗了許多敵人,那麼羅馬人到底是怎麼用短劍和大盾和敵人作戰的呢
  • 重裝步兵,中世紀的鋼鐵洪流,羅馬軍團的士兵養成
    羅馬軍團單兵裝備裝甲或者板條甲,羅馬士兵佩戴的鎧甲一般為裝甲或者板條甲,內部採用皮革作為內襯,可以有效地抵擋弓箭的射擊、劍或者長矛的直接擊刺。盾牌,羅馬士兵使用的盾牌分為很多種,最常見的橢圓形和矩形。早期的盾牌是呈「凸起矩形」,高度大約在1米左右,而羅馬士兵使用的盾牌有圓形、橢圓形、矩形等形狀。
  • 漢朝和羅馬誰更強大?
    羅馬「32處工場」的規模,只是小兒科。正是這個獨家優勢,造成了漢朝與羅馬之間,一樁截然不同的奇景:當歐洲中世紀的遺址裡,還有大量木農具與青銅武器出土時,漢朝的遺址上,卻常用大量鐵製農具兵器。甚至西漢長安武庫,更是清一色的鐵器裝備。羅馬「鐵器時代」?問過漢朝沒!二、三道壕西漢村落鐵犁鏵羅馬帝國另一個自豪的產業,當屬發達的農業。
  • 輕視騎兵,羅馬人一天被殺6萬,換項羽與羅馬交戰,能斬50萬首級
    羅馬軍陣的兩翼由騎兵保護,一邊是羅馬騎兵,一邊是同盟國騎兵。而漢尼拔卻一反常態,擺出了個古怪的陣型。他將最低素質的兩萬五千名的高盧新兵放於中軍,並輔以八千名久經沙場的西班牙重裝步兵,而一萬二千名驍勇善戰的非洲重裝兵則分列兩邊,在戰場上仿佛一個新月。同時,漢尼拔在兩翼分置騎兵,用非洲的努米比亞騎兵對應羅馬盟國騎兵,用高盧、西班牙騎兵對陣羅馬騎兵。
  • 卡萊戰役後羅馬第一兵團失蹤,傳言說後被陳湯俘虜,是真是假?
    蘇來那得到軍隊後,決定不聽從國王制定好的戰略,想要以少敵多直接與羅馬軍隊來個硬碰硬。當羅馬軍隊越過美索不達米亞沙漠時,他們的斥候匯報說發現了安息的大部隊,克拉蘇立刻令羅馬軍隊列陣,重步兵圍成了四方形的盾牆,弓兵和騎兵被保護在軍陣中心,列陣完畢的羅馬軍隊逐步向安息部隊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