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戰時,張學良為何幫助蔣介石,而不幫助其他人

2020-12-27 多邊形的歷史

北伐戰爭勝利後,蔣介石建立的國民政府雖然名義上是領導全國。不過,在全國各地仍舊有很多割據勢力,到處都是軍閥割據。這些軍閥和蔣介石之間還有很大的矛盾,最終在1930年的時候矛盾徹底爆發。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聯合起來,和蔣介石集團爆發了戰爭。這場戰爭主要在中原地區進行,所以又稱為「中原大戰」。蔣介石贏得了這場戰爭的最終勝利,當然,這對虧了張學良。如果沒有張學良的幫助,蔣介石也不可能取得勝利。

中原大戰爆發之初的時候,交戰雙方都在籠絡實力強大的張學良。畢竟張學良掌握幾十萬的奉系軍隊,實力不容小覷。可以說張學良倒向誰,誰勝利的機會就會大大增加。當然,張學良也知道自己的作用,所以最初只是保持中立。說白了,等他們打到激烈的時候自己再參戰,才能獲得最大的好處。最後也就是由於張學良的入關,蔣介石才能勝利。不過很多人想不通,張學良為什麼要支援蔣介石?

蔣介石和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對抗的時候,說實話,蔣介石的實力要強大一些。按照正常的邏輯,在這種狀況下應該支持實力相對較弱的一方。因為如果弱的一方勝利的話,自己才能獲得更多利益,而且對自己的威脅也會比較小。反之,如果強大的一方勝利的話,會更加強大,對自己的威脅也就更大。很多人都覺得張學良應該幫助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這樣自己可以從他們手裡獲得更多的好處。表面上看起來是這樣,其實真實的狀況並不是這樣。

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和蔣介石對比,不僅是實力相對弱小這麼簡單。蔣介石和他們相比,有這些優勢。首先,蔣介石是國民政府的領導,至少在名義上是這樣。所以蔣介石答應的東西,至少是可以兌現的,畢竟他代表著國家。而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等人只是地方軍閥,他們答應的東西不能代表國家。其次是蔣介石如果勝利的話,答應給自己的東西就有保障,可以實現。不過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勝利的話卻未必。因為他們根本不是一個集團,到時候他們之間還是會有爭鬥。就無法保證張學良的利益,甚至連張學良都要再次捲入戰爭。

總的來說,不管從哪方面來看,都是支持蔣介石比較合適。而且張學良確實是在最關鍵的時候支持蔣介石的,所以獲得了眾多的利益。也正是這次戰爭,讓張學良的地位達到了頂峰,在全國僅次於蔣介石。可以說這次戰爭的最大贏家就是蔣介石。

相關焦點

  • 中原大戰,張學良到底多「厲害」?可以讓蔣介石都要給他面子
    而蔣介石親自出馬,去懇求張學良出兵幫助蔣介石,將之前給與張學良的條件,又講了一遍,隨後張學良便同意了蔣介石,並且向全國宣布東北軍要參與中原大戰了,會以南京政府的身份出戰。蔣介石可以在大難臨頭的選擇放在自己面子,成功讓張學良伸出了援助之後,雖然得到了幫助是需要代價的,而即便如此,蔣介石依舊選擇為大局而考慮。不得不說蔣介石也是一位非常智勇雙全的領導人。
  • 1930年的中原大戰,蔣介石集團為何能取勝?
    1930年5月初—11月4日,以蔣介石集團為一方,晉軍、西北軍、桂軍組成的反蔣聯盟為一方,雙方總計出動140萬大軍在河南、山東、安徽等省進行了一場大混戰,因為這次戰爭主要在中原地區進行,所以又稱為「中原大戰」。中原大戰最終以蔣介石集團的勝利宣告結束。那1930年的中原大戰,蔣介石集團為何能取勝?
  • 中原大戰東北軍入關,張學良親近反蔣聯盟,為何卻突然反戈一擊?
    中原大戰初期,由於中央軍在各處戰場均難以取得勝利,因此蔣介石開始準備以和談的方式結束戰場,該計劃被命名為「和平運動」。在蔣介石的計劃之中,和平運動的目標主要有兩人,其一是資歷較深的汪精衛,其二便是一直聲明中立的張學良。
  • 中原大戰濟南攻防戰,蔣介石岌岌可危,反蔣聯盟為何卻爭吵不休?
    民國初年,中原大戰雖然最終以蔣介石的勝利而告終,但是在中原大戰中期之前,或者說張學良率領東北軍入關參戰之前,蔣介石實際上一度處於岌岌可危的境地之中。其實早在中原大戰爆發僅僅數月之時,蔣介石就派人前往東北聯絡到張學良,以幫助東北解決經濟問題以及大量軍費為代價,說動張學良同意出兵相助。
  • 中原大戰魯西事變,石友三倒戈張學良,眾人為何卻歸咎於閻錫山?
    中原大戰時期,除了蔣介石、閻錫山、馮玉祥以及南方的張發奎和李宗仁之外,還要很多雜牌部隊參戰,其中實力最強的莫過於石友三所部。石友三原本是馮玉祥麾下大將,在西北軍中有「韓石二孫」之稱,後來跟隨結拜兄弟韓復榘臨陣倒戈投奔了蔣介石。
  • 中原大戰得利漁翁,閻錫山部全線潰敗,蔣介石為何卻嚴禁追擊?
    1930年8月,中原大戰進入白熱化階段,馮玉祥集結前線主力部隊發起「八月攻勢」,而蔣介石也開始籌備津浦線大反攻,已經相持多日的雙方再次劍拔弩張。
  • 中原大戰和平談判,蔣介石有意寬大處理,為何卻意外吞併西北軍?
    1930年10月6日,蔣介石麾下嫡系陳誠師攻佔鄭州,中原大戰基本塵埃落定,以閻錫山和馮玉祥為主導的反蔣聯盟也再無還手之力。其實在陳誠攻佔鄭州的前一日,閻錫山、馮玉祥以及組建了北平民國政府的汪精衛就一同致電張學良,表示願意罷手言和,希望張學良可以從中斡旋。
  • 民國初年隆中之對,助蔣介石獨攬大權,為何卻拉開中原大戰序幕?
    東漢末年,蜀漢開國皇帝劉備曾在南陽三顧茅廬請出臥龍諸葛孔明輔佐,諸葛亮所做隆中對幫助劉備一舉創立蜀漢帝業。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民國初年其實也有一場精彩程度絲毫不遜於隆中對的君臣之會,蔣介石因此一舉奪得民國政府軍政大權。
  • 中原大戰蔣介石之怒,西北軍裝備簡陋,中央軍為何卻屢戰屢敗?
    民國初年中原大戰時期,蔣介石憑藉坐擁江南膏腴之地以及江浙財團支持的優勢為其麾下嫡系中央軍裝備了大量先進武器,甚至首次在戰場上大規模使用空軍作戰。為了進一步增強麾下中央軍的戰鬥力,蔣介石甚至不惜重金聘請德國軍事顧問為其訓練全面列裝德式裝備的德械師,希望可以在前線作戰時一鳴驚人。
  • 蔣介石為何不殺張學良?只因張對蔣有三大如山之恩!
    張學良是一代風雲人物,一生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大毀大譽,近代史上堪為獨一無二。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趁蔣介石親臨西安督逼東北軍和第17路軍"剿共"時,在與楊虎城多次向蔣進諫無效後,於12日發動兵諫,扣留蔣介石,並以八項抗日救國主張通電全國。經中共中央派周恩來等參與談判,與蔣達成停止內戰、共同抗日的六項協議,這就是著名的西安事變。
  • 張學良送16字輓聯至蔣介石靈堂,公開兩人恩怨情仇!
    張蔣二人結下深厚的情誼1930年的民國時期,還是一個軍閥割據相互混戰的年代,蔣介石和張學良在那一年結下深厚的情誼。當時中原大戰蔣介石和馮閻聯軍正在打得難分難解,而處於中立觀望的張學良在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出兵擁蔣。
  • 中原大戰五指計劃,馮玉祥剛愎自用,晉軍眾將為何卻敢怒不敢言?
    中原大戰中期,蔣介石集結重兵準備在津浦線發起反攻,而負責津浦線戰局的晉軍則因為內部鬥爭而後繼無力,只好尋求馮玉祥西北軍的幫助。在張樾亭以及汪精衛等人勸說之下,原本因為後勤補給等問題對閻錫山頗有微詞的馮玉祥終於同意出兵相助,隨後馮玉祥制定了一份以徐州為目標的計劃。
  • 中原大戰後,蔣介石為何仍讓閻錫山掌管山西,和日本人有很大關係
    1930年5月至10月,蔣介石與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等在河南、山東、安徽等省發生的一場新軍閥混戰,這場戰爭主要在中原進行,被稱為中原大戰。之所以爆發這次戰爭之因為蔣介石和其他軍閥矛盾尖銳的結果。最後在張學良的支持下,蔣介石贏得了中原大戰。
  • 蔣介石掃平地方軍閥讓日本頭疼:1930年4月1日中原大戰爆發在即
    蔣介石掃平地方軍閥讓日本頭疼:1930年4月1日 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宣誓討蔣,中原大戰爆發在即。中原大戰是指1930年5月至11月,蔣中正代表的國民中央政府,同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等地方軍閥,在河南、山東、安徽等省的一場大混戰。
  • 張學良被囚禁半個世紀,蔣介石花了多少錢?一年一個團的費用
    而這時的張作霖正是飛黃騰達之時,所以張學良的出身也就比尋常百姓高出許多。 然而手裡的政權還沒有捂熱,歷史上著名的大戰「中原大戰」便打響了,為爭奪中央統治權,汪精衛聯合其他地方實力派向蔣介石的南京中央政府發起挑戰。
  • 蔣介石的葬禮上,張學良到場後留下16個字,轉身掉頭走人
    在那之前,蔣介石一直致力於進攻陝北,甚至讓張學良不抵抗去剿共,因此對日軍的瘋狂侵略採取了不抵抗政策,導致大量領土落入敵手,同胞淪為了亡國奴。而張學良對蔣介石又是一個什麼樣的態度。 張學良的出身高貴,且其人際關係錯綜複雜,使得蔣介石不敢對他動手 張學良從一出生便引來了全國的關注,因為他是大名鼎鼎的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的長子,正因為張作霖被稱為"大帥",而張學良也被稱作"少帥"。他從一開始便是含著金鑰匙出身的。而張作霖當時是北洋軍閥當中勢力最為強的人,在北方擁兵自重。
  • 抗戰勝利後張學良送蔣介石一金表,蔣回贈一36年的書!這是啥意思
    抗戰勝利後,一直被囚禁的張學良送給蔣介石一塊金表作為禮物,隨後蔣介石卻回贈張學良一本1936年的書,然後雙方都沉默不言,這一刻,一塊金表和一本書足以說明了一切!到底一塊金表和一本書是什麼意思?為何當收到禮物的這兩人卻都明白了對方的心思?
  • 張學良被關押後,這位奉軍將領曾警告蔣介石:你若敢動他,我就敢動你!
    皇姑屯事件發生之後,少帥張學良就接替了東北軍。手握幾十萬東北軍的少帥張學良,在國內的地位舉足輕重,這也是為何蔣介石在西安事變之後,敢於下令殺害楊虎城,卻始終「寬待」張學良的原因。東北軍中對張學良忠心耿耿的大有人在,並且張作霖雖已去世,但是他的影響力也同樣不容小覷。
  • 民國軍閥靠一張嘴數次挽救蔣介石,跟隨蔣介石到臺灣後結局如何?
    蔣介石留學日本時就讀的也是東京振武學校,可能因為這個原因,在以後中國曆次重大歷史事件中,何成浚幾乎都選擇支持蔣介石。何成浚當蔣介石的說客要從蔣介石組織的第一次北伐開始。第一次北伐時,受蔣介石的指派,何成浚遊說了當時的江西督軍方本仁。在何成浚的勸說下,方本仁投靠國民革命軍,這招既削減了敵方勢力,又增加了蔣介石北伐的戰力,可謂是一舉兩得。
  • 東北不抵抗的命令到底是誰下的?晚年張學良的答案可能並非實情
    然而,蔣介石的機要室主任洪鍅,卻寫回憶錄說:親眼見到「九一八事變」之前,給張學良拍電報要求不抵抗。最近解密的國民黨檔案,也有蔣介石下命令不抵抗的證據,這是為何呢?一、張學良事實上有「不抵抗」的主觀理由三十年代,蔣介石想通過「中原大戰」一統江湖,他提出所謂的了「攘外必先安內」的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