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戰爭勝利後,蔣介石建立的國民政府雖然名義上是領導全國。不過,在全國各地仍舊有很多割據勢力,到處都是軍閥割據。這些軍閥和蔣介石之間還有很大的矛盾,最終在1930年的時候矛盾徹底爆發。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聯合起來,和蔣介石集團爆發了戰爭。這場戰爭主要在中原地區進行,所以又稱為「中原大戰」。蔣介石贏得了這場戰爭的最終勝利,當然,這對虧了張學良。如果沒有張學良的幫助,蔣介石也不可能取得勝利。
中原大戰爆發之初的時候,交戰雙方都在籠絡實力強大的張學良。畢竟張學良掌握幾十萬的奉系軍隊,實力不容小覷。可以說張學良倒向誰,誰勝利的機會就會大大增加。當然,張學良也知道自己的作用,所以最初只是保持中立。說白了,等他們打到激烈的時候自己再參戰,才能獲得最大的好處。最後也就是由於張學良的入關,蔣介石才能勝利。不過很多人想不通,張學良為什麼要支援蔣介石?
蔣介石和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對抗的時候,說實話,蔣介石的實力要強大一些。按照正常的邏輯,在這種狀況下應該支持實力相對較弱的一方。因為如果弱的一方勝利的話,自己才能獲得更多利益,而且對自己的威脅也會比較小。反之,如果強大的一方勝利的話,會更加強大,對自己的威脅也就更大。很多人都覺得張學良應該幫助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這樣自己可以從他們手裡獲得更多的好處。表面上看起來是這樣,其實真實的狀況並不是這樣。
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和蔣介石對比,不僅是實力相對弱小這麼簡單。蔣介石和他們相比,有這些優勢。首先,蔣介石是國民政府的領導,至少在名義上是這樣。所以蔣介石答應的東西,至少是可以兌現的,畢竟他代表著國家。而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等人只是地方軍閥,他們答應的東西不能代表國家。其次是蔣介石如果勝利的話,答應給自己的東西就有保障,可以實現。不過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勝利的話卻未必。因為他們根本不是一個集團,到時候他們之間還是會有爭鬥。就無法保證張學良的利益,甚至連張學良都要再次捲入戰爭。
總的來說,不管從哪方面來看,都是支持蔣介石比較合適。而且張學良確實是在最關鍵的時候支持蔣介石的,所以獲得了眾多的利益。也正是這次戰爭,讓張學良的地位達到了頂峰,在全國僅次於蔣介石。可以說這次戰爭的最大贏家就是蔣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