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產業的發展,不僅讓中國西北部的「黃土高坡」綠了起來,更讓千千萬萬果農的錢袋子鼓了起來。不過,經過十幾年的高速發展,蘋果產業目前進入到消費飽和、供大於求的產業格局,產業急需改變,而蘋果期貨的適時推出為蘋果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有效的抓手,期貨的交割標準強化了產業的標準化分級理念,公開透明的盤面價格也為萬千果農及實體企業提供了參考依據。
經過3年的穩定運行,蘋果期貨已開始為產業提供有效的遠期價格指導和風險管理工具,加快產業標準化進程、推動實施「保險+期貨」、優化產業資源配置、服務實體經濟初見成效。在蘋果期貨上市3周年之際,期貨日報記者走進陝西華聖企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果業公司(以下簡稱華聖果業),專訪了公司執行總經理彭小強。
一、傳統農業產業的發展困惑。
隨著中國蘋果產業「西移北擴」的戰略逐漸深入,蘋果更多地走進了我國西北部的偏遠山區。蘋果樹的到來,既改變了當地原本「黃土高坡」的樣貌,也使當地農民的錢袋子鼓了起來。
作為國內最大的水果產業,蘋果產業已經走過了幾十年的發展歷程,在這個過程中,蘋果產業逐漸做大,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蘋果生產國。但是,在蘋果產業從業已經十幾年的華聖果業執行總經理彭小強看來,雖然我國的蘋果產業很「大」——種植面積大、年產量大、從業人口基數大,卻仍然是個傳統產業,在大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強是當前的主要發展方向。
彭小強回憶說,一開始蘋果產業是在山東地區發展起來的,那裡的蘋果種植面積較大、發展較好,直到1998年至2000年時,國家提出了關於蘋果產業「兩個轉移」的戰略,即根據其種植的優生區域特徵進行從東到西、從南到北的產區轉移,當時陝西省政府很重視這一傳統的農業產業。
「在當時,整個陝北都是荒山光山,一眼看過去都是光禿禿的黃土高坡,但是現在,很多山上都種滿了蘋果樹,甚至有的地方連片種植了幾百萬畝的蘋果園,「人們再站在高處遠眺,看見的都是我們的『綠水青山』」。
在 「西移北擴」的發展戰略之下,我國蘋果種植區更多地轉移至陝西、甘肅等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在農業部認定的122個蘋果重點縣(市)中,曾經有33個國家級貧困縣,涉及貧困人口1751萬人,蘋果種植是當地的支柱產業,同樣也是當地農民的重要收入來源,蘋果改變了許多貧困地區的經濟狀態。
但是蘋果產業的高速發展同樣帶來了一些問題。彭小強對記者說,在高速發展的前十年中,與供應的不斷增加相匹配的是需求也處於持續增長的市場階段,但是從2010年左右開始,在蘋果的比較優勢之下,許多地方盲目擴大種植,但與之相對應的是需求卻幾乎進入了飽和狀態。有數據顯示,歐盟國家每年的蘋果人均消費是18公斤,按照我國年產量4000萬噸的數據粗算,目前我國每年的蘋果人均消費已接近20公斤。
在整體供大於求的產業格局之下,蘋果產業面臨的發展瓶頸更為凸顯。「最主要的一方面是人才的缺失,因為蘋果產業畢竟是傳統農業,能夠吸引人才駐足的難度較大。
另一方面則在於企業面臨較為嚴重的資金難題。產業的發展與金融和資本的介入是密不可分的,但是蘋果產業作為一個傳統產業來講,其金融支持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彭小強說。
消費飽和、供大於求、人才缺失、資金缺乏,這些切實的問題推動著我國的蘋果產業在困境中「思變」,也正是在這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關口,蘋果期貨的出現為產業帶來了實實在在可以利用的新型金融工具。
二、用期貨標準引領產業升級。
事實上,蘋果期貨的出現正改變著產業中長久以來的貿易模式。期貨價格為市場主體提供了公開透明的參考價格,及時有效地反映現貨市場變化,減少信息不對稱,為產業主體決策提供依據。同時,蘋果期貨交割標準也為蘋果產業引入更加嚴格的分級標準,令企業意識到優果優價對生產經營起到的指導作用。
據彭小強介紹,蘋果分級標準上的混亂由來已久,在國家有國標、地方有地標、企業有企標的情況下,市場的標準並沒有達成一致,每個地方都沿襲著自己獨特的分級習慣,果農標準化分級意識薄弱、產業整體標準化程度較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蘋果產業的發展。
蘋果期貨的出現,為蘋果產業引入了更加嚴格的分級標準。事實上,作為標準化合約,蘋果期貨交割標準以國標為基礎,結合現貨實際情況,對同一批蘋果的外觀、理化等指標作出較為明確的標準要求,並通過第三方檢驗的手段保證標準的執行,提高了產業對於標準的重視,起到了強化產業標準化分級理念的作用。
特別隨著蘋果期貨規模擴大,參與企業增多,如何提高自身標準化水平,正越來越成為蘋果企業利用好期貨工具獲取競爭優勢的「護城河」。可以說,蘋果期貨已逐漸成為帶動企業轉型升級的催化劑,助力蘋果產業實現提質增效。
此外,價格方面的混亂則主要體現在每年新季蘋果集中上市的開秤價格上。在前二十年裡,每年的開秤價格都是在大企業的影響帶動之下形成的,各地價格不一,很容易出現同果不同價的情況,果農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期貨日報記者在走訪中發現,由於蘋果現貨貿易缺乏準確、及時的報價體系,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果農在銷售環節的盲目性與短視性。
在每年10月—12月蘋果集中上市的時候,市場供給的增加會造成價格的顯著下跌,果農通常急於出售手中的蘋果以便進行資金回籠,因此只能以貿易商的收購價為指導進行銷售,而貿易商也會借集中下樹的時間節點來壓低收購價格,經常出現「越賣價格越低,價格越低越急於拋售」的困境。
因災減產的年景蘋果價格本該上漲,但因為現貨報價體系的滯後性,果農的收入由此受到不利影響。
而期貨價格為市場主體提供了公開透明的參考價格,及時有效地反映現貨市場變化,減少信息不對稱,為產業主體決策提供依據。彭小強說,現在陝西地區的果農都知道看期貨盤面價格來大概估算自己的銷售價格了。
「果農知道盤面價格是80果的價格,如果盤面價格在8000元/噸,農民就會算自己的帳,以期貨價格作為參考,折算自己的園子中符合期貨標準的80果大概佔多少比例,然後算一個大概的價格整體地賣給客商。這其實也是在無意識中形成了一種分級的概念。」
對於企業來說,參與期貨市場更是一種穩定經營、擴大規模的新途徑。「我們在蘋果期貨上市初期就積極參與期貨市場,為的就是能夠形成對標準的把握,一旦我們適應了交割的規則,期貨市場就成為了我們重要的銷售渠道,我們可以通過參與期貨市場擴大我們的經營規模。
此外,對於實體企業來說,套期保值及『保險+期貨』二者的運用,可以對未知的市場風險進行規避,這幾年我們通過這些方式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收益。更為重要的是,期貨市場能為我們企業解決融資難的問題,企業想要擴大生產需要大量的資金,但是銀行對於農業企業的貸款較為謹慎,許多蘋果實體企業都面臨著資金不足的問題,而現在我們可以通過倉單融資解決這一難題了。」彭小強說。
三、產業過剩格局之下積極利用金融工具。
與此同時,我國蘋果產業集中度較低,現貨標準多樣、風險管理工具缺失,龍頭企業難以發揮規模化、標準化的優勢,引領作用發揮不足。蘋果期貨的上市為龍頭企業在風險管理、標準推廣、金融服務等方面提供有力抓手,在服務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為了更好地帶動和引導更多的蘋果企業運用期貨工具、開展期現經營、管理價格風險,今年8月,華聖果業發布公告決定拿出1萬噸的交割庫容、5000萬的金融信貸資金支持,發揮自身在倉儲、交割、技術及資金等方面的資源優勢,幫助有意向參與期貨市場的企業進行期現操作。
「我們是鄭商所的產業基地,為了發揮我們龍頭企業的示範作用,我們想到了這個辦法。其實也就是想要吸引更多企業參與進來,了解期貨的交割標準,利用這一工具進行銷售。」彭小強說,這個公告一出,立刻在周邊的蘋果圈裡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當天辦公室的電話幾乎就沒有斷過,都是企業打來諮詢如何參與的,可見大家對於參與蘋果期貨的熱情。
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蘋果的消費也遭遇了「寒冬」,市場形勢不容樂觀。在這種市場行情下,風險管理的作用將更加突出。彭小強表示,大環境不好時,企業應當將風險管理、穩健經營的理念放在首位。
「以前企業面臨的銷售難題是在存貨價格下跌時沒有太多辦法,只能被動承受。現在通過蘋果期貨,企業可以根據自身對後市行情的預判,對衝現貨價格下跌風險,穩定營業利潤。對期貨工具的應用,將更好地提高企業韌性和應對危機的能力,也將是未來現貨企業做大做強的必然選擇。」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