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波斯戰爭是薩珊波斯為了與羅馬帝國爭奪東西方商路和小亞西亞霸權而進行的一場長達400年的戰爭。在世界古代史上,這場戰爭具有重要的影響,它使得這兩個國家最終遭遇了兩敗俱傷的結局,戰爭的結果是拜佔庭帝國開始衰弱,而薩珊波斯則遭到了慘敗,不久之後便被阿拉伯帝國的鐵騎踏破遭遇了滅亡。
有人說,這場持續時間頗長的戰爭,是古代西方勢力與東方勢力千餘年來衝突的一個縮影,極大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形勢。
公元527年,羅馬拜佔庭皇帝查士丁一世去世之後,他的侄子繼承了王位。這位新繼任的拜佔庭皇帝是一位會有野心的帝王,為了恢復羅馬帝國的疆域,他便對國內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此加強中央集權。對外積極地向東方和西方進行侵略擴張,不斷擴大拜佔庭帝國的領土。對於東方那麼最為出名的便是羅馬與波斯之間的戰爭,在之後的時間裡,拜佔庭與波斯之間先後進行了五次規模較大的爭霸戰爭,其中雙方各有勝負。
第一次戰爭發生在公元528年,剛剛繼位的拜佔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就任命年僅22歲的貝利撒為東徵大元帥。卻沒想到波斯率先得知消息,竟然先發制人,命令大將軍率領三萬大軍向拜佔庭方面發起了猛烈的進攻,並於雙方的首次戰役中擊敗拜佔庭帝國軍隊,直接率領軍隊前往美索布達米亞平原上的軍事戰略重鎮。
在之後的戰爭中,由於沒有充足的準備,因此拜佔庭屢次遭遇失敗,最後無奈只得選擇祈求和平。雙方籤訂協約,拜佔庭撤回在波斯方面的軍隊,向波斯支付多達1000磅的黃金。第二次戰爭發生在540年,是由波斯方面率先挑起的,當時的新一任波斯王繼位之後,便立馬對拜佔庭發動突然襲擊,並先後取得了多個城池,逼近敘利亞的首都。經過激烈的戰鬥之後,波斯方面順利攻下該城池,並在此地燒殺搶掠。或許是這樣殘暴的行為激起了拜佔庭方面的不滿,最終在軍民一心的情況下,竟然大敗波斯軍隊。無奈之下的波斯只好祈求和平,作為協定拜佔庭收復了被波斯佔領的全部領土。
和平只是暫時的,在雙方經過短暫的休養生息之後,戰爭再次爆發。經過長達九個月的戰鬥之後,波斯軍隊終於攻陷了達拉城,後來波斯決定兵分兩路,一路攻佔喀拉蚩亞等地區,一路聯合阿瓦爾人逼近君士坦丁堡。這個時期拜佔庭內部極為混亂,波斯軍隊便趁著這個機會長驅直入,竟然直接攻打下的耶路撒冷。也是這時波斯所佔領的版圖一時之間達到頂峰,薩珊王朝的勢力達到了空前絕後的強大。為了維護國家的統治,拜佔庭便與其他國家聯合起來,再加上這時的波斯國內發生政變,使得波斯方面節節敗退,最終雙方籤訂了和平協約,歸還所有雙方佔領土地以及財物,規定永不再戰。
羅馬帝國與波斯之間的戰爭一共經歷了400多年,在這期間雙方交戰多次,雖然戰爭的結果是波斯失敗,但是實際上這是一場兩敗俱傷的拉鋸戰。戰爭的結束只不過是重新恢復了這兩個國家交戰之前的狀態罷了。
在我看來,在這兩個國家裡,波斯擁有相對強大的軍事實力與優勢地位,但是由於缺乏一支與拜佔庭海軍相抗衡的艦隊,因此始終無法對君士坦丁堡地區構成嚴重的威脅,以至於每次圍攻都以失敗告終。再看拜佔庭方面,他擁有許多出色的軍事將領,他們對軍隊的指揮上頗有才華,這也從某種程度上彌補了軍隊不足所帶來的弱點。也就是由於此才使得他們最終轉換了自己的劣勢,做到了以少勝多,在決戰中擊敗敵人,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拜佔庭帝國實質上就是羅馬帝國的延續,雖然在當時已經逐漸開始衰落下來,但是相較於其他國家而言,仍有相對強大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而這波斯雖然處於一個正在發展階段的國家,但在綜合國力方面,仍然不能與底蘊深厚的拜佔庭帝國相提並論,再加上通過長達幾個世紀的戰爭,因而在最後的戰爭中才遭到了徹底的失敗。但也正是由於羅馬波斯戰爭帶來的惡劣影響,使得拜佔庭帝國的軍事力量逐漸衰弱,後來漸漸無力抵抗阿拉伯人的入侵,為他最終的滅亡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