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南省通海縣的不少古建築,有許多精美的木雕。最叫絕的木雕當之無愧是清末木雕大師高玉美雕刻的一堂格子門,小編帶您到楊廣鎮小新村的三聖宮去看一看。
三聖宮坐落在距縣城約5公裡的一座小山腳下,它三面環山,周圍終年流淌著兩股清幽的山溪。遠看三聖宮似一艘古老的大船,停泊在碧疇、青山、小溪的優美環境中。
傳說中的小新村三聖宮在二千多年前是一個港口,後來海水落了,停在港口的一隻大船就擱淺在現在的位置。到了明朝初期,沐國公(沐英)統軍平雲南,明軍落籍雲南通海,於明洪武年間(1368—1398)始建三聖宮。因這片土地像只船,就將三聖宮建蓋成一隻船的形狀。明朝洪武年間,由當地人傅承運主持建造前殿、中殿,因供奉有關聖,被命名為「關聖宮」。到清末光緒年間建後殿,殿內塑有儒、道、佛三聖,故名「三聖宮」。現後殿及兩廂是一片荒蕪的草地,生長著樹幹直徑粗達半米以上的柏枝樹幾十株,環境頗為清幽。
在六扇格子門上,總共雕刻「春秋」、「戰國」、「三國演義」、「封神演義」、「水滸傳」,以及古代神話傳說瑤池赴會、十八羅漢、八仙故事、大禹治水、老子、孔子故事等,全部故事種雕刻151個人物,18匹戰馬,15條龍,3頭麒麟,9隻怪獸,4頭牛,其他有魚、水禽和樓臺亭閣等。據說高應美雕小新村格子門時,生活是上等夥食,工資前期大料做好後,到作細活時第一段二兩木渣兌一兩銀子,第二階段一兩木渣兌一兩銀子,第三階段,一兩木渣兌一兩金子。
見過些古建築木雕的人,像北京故宮,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山西祁縣喬家大院,建水的張家花園、朱家花園,石屏的鄭營我都去過,特別是河南開封的山陝甘會館,有專家評價「是國內木雕裝飾最為集中,藝術成就最高的地方,國內沒有超過此處者。」它的大殿建築的木構件上,特別是屋簷下邊的桁、枋、鬥拱、雀替、擋板、垂柱等幾乎都是精美的木雕裝飾,它的桃尖梁頭為虎面紋浮雕,耍頭全部雕成龍頭,下墜垂花,周圍共計二十六個,一律鏤空透雕。最為精彩的是,採用圓雕手法,將龍頭懸空處理。民間匠師把它稱為「懸雕」。山陝甘會館在明末由中原開封經濟實力最強的山西、陝西商人投資興建(後甘肅加入會館的董理事會,會館由原來的山陝會館變更為山陝甘會館)。其豪華富麗,建築藝術居當時省城之冠。開封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木雕藝術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自然不足為奇。看過山陝甘會館的木雕藝術,曾認為小新村三聖宮格子門可能是過分的渲染,會讓人留下「只不過如此!」的遺憾。然而,當走進三聖宮,拾級而上,六扇格子門映入眼帘時,被驚呆了,這格子門是何等的金碧輝煌、富麗堂皇和工藝精美啊!
這一堂由6扇組成的木材雕刻門,是中國傳統建築正廳的大門。今年81歲的管理員朱傳忍用濃重的通海口音介紹:這堂格子門的料子是毛椿樹,其特點是千年不會生蟲,不會變形,不會腐朽,易於雕刻,是請馬幫從丘北縣林區馱來的。格子門高3.2米,寬0.6米,厚0.07米。在這接近12平方米的毛椿木門上,美輪美奐,錯落有致地雕刻著封神、戰國、三國、水滸、民間神話等故事場景。山水樹木、魚蟲花鳥、奇花異卉、珍禽異獸、亭臺樓閣、人物動態無不細緻入微,出神入畫。木雕三層至六層的鏤空雕刻,使得立體空間層次更加豐富,6扇格子門,構思精巧,繁而不亂,氣勢恢弘,巧奪天工,可見雕刻者細膩流暢的功力。人們常以「雕梁畫棟」、「鬼斧神工」盛讚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用它來形容三聖宮格子門,應是恰如其分的。
中國傳統的格子門以縱向分,可分為三部分,上部裝窗欞的叫「隔心」、「格眼」或「菱花」;下部裝木板的叫「裙板」或稱「障水板」;中部隔心與裙板之間的狹長部分稱「腰華板」。三部份中,隔心是雕刻表現的重點部分,一般為工藝複雜、精美的透雕;腰花板部分為浮雕,也有採用透雕的;下部的裙板,全部採用圖案簡單的浮雕。但你仔細觀察三聖宮這6扇格子門,除隔心雕刻精美細膩外,腰華板和裙板的圖案也並不簡單,即使在最易被忽略的裙板部位,也是十分精彩。如第三四扇格子門的裙板部分主要浮雕了竹林,橫豎參差錯落的竹葉 又是一組文字,它組成一首七絕:
水繞樓船起聖宮,雙龍發脈勢豐隆。
春山擁翠千年秀,不賴丹青點染工。
這首詩描寫了三聖宮周圍的地勢、地貌、環境、歷史沿革、風物傳說等。「雙龍發脈」指小新村三聖宮在本村正中,左有大石山,右有牛頭山(又稱富春山),形如兩條龍舞欲騰、故有雙龍發脈之勢。「春山擁翠」即指寺旁的富春山古木蒼翠,它背靠小新村,面對大新村,它的蒼翠長青,無需畫家用丹青妙筆點染。「不賴丹青點染工」還寓意雕刻格子門者鬼斧神工,妙趣天成,自然流暢,沒有刀鑿斧劈的痕跡,可謂一語雙關,讓人讀後遐思綿綿。
六扇格子門從南至北(從右到左),從上而下主要包含以下內容:第一扇,四羅漢、太極圖上收殷洪(殷王的二兒子)、九老拜童子、王官歹遊天宮、大禹治水、麒麟馱孔子學道;第二扇,五羅漢、王母娘娘召開蟠桃會、八仙赴會、劉海戲金蟾、封神演義、三仙下棋——太乙真人、普賢真人、燃燈道人、太上老君倒騎牛;第三扇,兩條龍、三星獻壽、竹葉詩、張飛大鬧長坂橋;第四扇,三條龍、三打祝家莊、竹葉詩、劉備過江招親;第五扇,四羅漢、馬躍檀溪、溫酒斬華雄、黃石公對張良點破兵書、孫(臏)龐(涓)學道;第六扇,五羅漢、三顧茅廬、張任勸劉璋、金雁橋收張任、八仙之二仙、孫臏龐涓學道歸來。
雕刻這堂格子門的師傅是清末河西縣(今通海河西鎮)著名的木匠高玉美。高玉美(1861—1932),其父是通海、河西一帶著名的雕刻家。高玉美幼時隨父學雕刻,喜繪畫,耳濡目染,學有成。年稍長,拜本縣大營村著名木匠呂義山為師並參與修建通海聚奎閣。光緒末年至民國初的十七年時間裡,高玉美先後應聘在通海、河西、個舊等地設計、雕刻了四堂格子門。一堂在河西圓明寺大雄寶殿內(1983年毀於火);一堂在個舊李家花園內;一堂在通海城周家花園內(現在縣文化館保存);一堂就是三聖宮的這6扇格子門。傳說個舊李家花園的格子門,先被賣到香港,後又賣到法國巴黎,現被法國一家博物館收藏。 這四堂格子門中,小新村三聖宮的這堂格子門藝術價值最高,工藝最為精美,是高玉美一生的代表作。
三聖宮格子門雕刻於清末光緒26年(1900年)迄今已歷經一個多世紀的風雨滄桑。高玉美的父親高樹得是滇劇演員,故有雕塑歷史人物的本領,其子繼承父業,深得要領。據說通海聚奎閣上的一些雕刻也是高玉美的傑作。高玉美精雕小新村格子門歷時三年(還有一種說法前後用了17年的時間)。雕刻時吃的是上等夥食,大料做好後到作細活時,第一階段二兩木渣兌一兩銀子作報酬;第二階段一兩木渣兌一兩銀子;第三階段,一兩木渣兌二兩銀子。故有「高玉美雕刻格子門鑿出的木渣,與他的工價銀相等」之說。格子門雕刻好後用真金裝飾至今。三聖宮格子門雕刻好後,算得上是一件稀世奇寶,有人寫了一幅飽含藝術創作哲理的對聯評述了這堂格子門和它的創作者:
「靜而定,定而安,安而盡,盡而得,得止至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萬相皆空。」
大約在上個世紀70年代,曾有香港人出30萬人民幣或用汽車來買換格子門,但被村民拒絕了。隨著時間的推移,格子門今天的價值不可估量。
精雕細琢而得名的通海三聖宮格子門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今天已經名聞遐邇,堪稱國內一絕。來觀者絡繹不絕,已有26個國家的外賓來到三聖宮觀賞格子門。一位美國人評價「走了半個世界,從來沒有見過這麼精美的木雕藝術品。」通海三聖宮的格子門是國內罕見的木雕藝術精品,和開封山陝甘會館的木雕藝術相比毫不遜色,稱之為國寶也是當之無愧的。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更多「資訊」
「美麗開放的通海歡迎您!」——《禮樂名邦通海》
【如何分享】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訂閱我們】搜索「禮樂名邦通海」或「lymb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