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面 「覃氏宗親總會」 關注覃氏
覃氏宗親微信公眾號:qinshizongqin天下覃氏一家親,只要您姓「覃」,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覃氏宗親總會」 再點擊「關注」,和各地宗親交流,追尋先祖血脈,弘揚覃氏宗親文化,共建繁榮覃氏,傳播覃氏正能量。
民間,到了過年的時候,有一個傳統,要上墳祭拜先祖,並在家裡設先祖的靈位,一日三拜。過了初五後(或初五日),上墳或路口,祭拜送靈。
大部分人家裡都設了祭拜先祖的靈位。慈心善意,值得尊敬,這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好傳統,對故去的人是一種祭告,對健在的人是一種心靈的淨化,對下一代是一種忠孝的教育!
舊時,農村城鎮,一般的大姓家族,都有家廟,祭祖活動非常莊重。現在保存下來的好多祠堂,其實,就是舊時的家廟。家廟就是用來祭祖的場所。
孝心是好的,但有的人,做法不當、欠妥。有的人,把先祖的相片擺上,就算是靈位了,有的人草草的寫個先祖的名字也算是靈位了,等等,不夠嚴肅莊重!也不符合請靈送靈的操作。請靈,要持靈位上墳祭拜一番(不能上墳的,要面對先祖安息的方向),請先祖回家。送靈,要持靈位上墳(不能上墳的,在路口)燒去靈位並祭拜。
現在,時代變遷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了許多,傳統祭拜先祖的活動幾乎喪失殆盡。人們就連個先祖靈位的寫法也很少了解,在此,特別給那些懷念先祖,但又太不懂寫法的朋友們,提供一個我知道的最簡單易行的寫法,僅供參考。
首先,了解一點必要的知識:靈位,不同於墓碑,不能寫「之墓」。亡人未出殯之前,在靈柩前所用的牌位叫「靈柩」,出殯後所用的牌位叫「靈位」,去世三年之內靈位不能撤,三年之後撤掉靈位,換為「神位」,但在農村地區,我看到的一般都還是寫著「靈位」。
舉例說明
祖父輩(裡紅外綠)
父母輩(裡綠外紅)
註:1、抬頭和落款的字體要小於主文;
2、主文中的「諱」,字體要明顯小於主文。
紙張的應用方法:紙張一般用紅綠紙,十字摺疊成方形,兩邊對摺成長方形。靈位用紅綠紙兩層。祖父輩裡紅外綠,父母輩裡綠外紅。
正面的寫法如上,背面的寫法如下。
上述寫法做法,因本人水平有限,難免有誤,僅供親朋好友參考。
話說「祖堂牌位」
舊時講究「四世同堂」、「五世同堂」,一個大家族聚居在一塊。祖堂就設在聚居地中央,祖堂內一定要設立牌位。今人講究獨門獨院,小家庭過日子。但也有不少人家在家中的正堂設立牌位。這牌位的內容包括:
一、在牌位的正中間豎寫「天地君親師位」
二、在「天地君親師位」的右側豎寫「九天東廚司命」
三、在「天地君親師位」的左側豎寫「某氏堂上宗祖」
四、 在牌位的最外兩側豎寫一副合族約定俗成的對聯,有的人家還在牌位的最上方橫寫「福祿壽」。
這些內容在寫法上頗有一些講究:
一、寫「天地君親師位」,講究「天不沾邊,地不相連,君不開口,親不低頭,師不並肩」。在古人的心目中,「上天」是至高無上的,不可企及。所以寫「天」字,要將「天」字上面的一橫(代表天)與下面的「大」字(代表人,是人的正面形狀)離開一個口子,不能連在一起,這就叫「天不沾邊」。在古人的心目中,「土地」是生存的根本,無論「國」還是「家」,土地的界限都是分明的。所以寫「地」字,左邊的提土旁與右邊的「也」字,要界限分明,不能連在一起,這就叫做「地不相連」。在古人的心目中,國君儘管說錯了話,也要照辦,所以國君不要輕易開口,這叫「金口難開」。寫「君」字時,「尹」字下面的「口」,就應封好口,不能讓他開了口子,這就叫做「君不開口」。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換成了民主共和,牌位上的「君」就換成了「國」。按道理「國」字外面的方框也就應該封好口,不要讓他開了口子。在古漢語中,「親」就指「父母雙親」,他們在子女面前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即使說錯了話,做錯了事,也不向子女們低頭。所以寫繁體「親」字,不能讓左邊的「親」低於右邊的「見」, 「親」中的橫筆劃要寫得平,尤其不能讓橫劃向左向右翹,這就叫「親不低頭」。舊時學生的心目中,「老師」是至高無上的,初入學就得拜孔夫子,向孔子牌位行叩首大禮。學生絕不能跟老師平起平坐,手拉手,肩並肩,絕不可能是同一條戰壕裡的戰友。所以寫繁體「師」字,不能讓左邊的「」旁低於右邊的「」,左右兩邊絕不能連在一起,這就叫「師不並肩」。總之,寫牌位的時候,要一筆一划地寫,不連筆,不帶筆,橫平豎直,以示恭敬。關於「天地君親師位」的寫法,並非本人杜撰,三十年前讀大學時,閱讀大師郭沫若的自傳體小說《我的童年》,好像記得其中就是這麼說的。
二、「九天東廚司命」是灶神爺的牌位,這「司命老爺」可是個「上天奏善事,下地保平安」的連接天上人間的家神,因為他經常在「天上」、「人間」走動,因此,他的牌位中的「九」字,應低於「天」字的下沿,高於「地」字的上沿。他的牌位比右側的祖宗牌位要略高一點。
三、「某氏堂上宗祖」是祖宗牌位,成為「祖宗」的人一定「入土為安」了,所以「某氏堂上宗祖」中的「某」字一定要寫得低於「地」字的下沿。舊時也還有雜姓聚居共設一祖堂的情況,這牌位就寫成「本蔭堂上宗祖」, 「本蔭」意為「各自的祖宗蔭庇各自的子孫」,這「本」字也就應寫的低於「地」字的下沿了。
四、牌位兩側的對聯,內容是彰顯祖宗功德的,形式要求對得工整。各支族的祖堂有一副約定俗成的對聯,不能輕易改動。只有本族中非常有地位的大名人另外撰聯,在本支族長期推廣,得到本支族的認可後方可改動。本人並未作認真調研,也不便對各姓氏祖堂的對聯妄加評論。只想就兩副通用聯來展開說說。不管是哪一姓,祖堂對聯都可寫作「昭格吾先祖,佑啟我後人」、「祖德流芳遠,宗功錫福長」(注意:古漢語中「後」與「後」是意思不同的兩個字,前聯中的「後」字絕不能寫成「後」字。古漢語中「錫」通「賜」,後聯中應寫作「錫」)。這兩副對聯,前聯無人改動,後聯有不少姓氏作了一些改動。改動原則無非是將「祖德」、「宗功」換成郡望號,譜堂號,祖宗的發祥地,祖宗的遷出地,祖宗的爵位、官職,祖宗擔任的任務,從事的職業等等,又將「流芳遠」、「 錫福長」換成「家聲遠」、「世澤長」。例如張姓有的人家祖堂對聯就是「百忍家聲遠,清河世澤長」( 「百忍」是譜堂號,「清河」是遷出地,「百忍」對「清河」不甚工整)。黃梅宿松黎氏祖堂牌位上的對聯如果寫成「北正家聲遠,西江世澤長」,既工整又能顯出黎氏的特性,因為黎姓受姓祖擔任北正官(或火正官),梅松黎氏從江西清江縣遷入--滿清設兩江總督,江南行省(江蘇安徽)屬「東江」,江西行省屬「西江」--黎氏是西江的名門望族。光緒十五年進士宿松黎家金盆架黎宗幹為自家祖堂撰寫了一副對聯曰:「西江世第,北正家聲」。本人認為是一幅絕妙的好聯,只可惜未在全族推廣開去,只有金盆架一些人家的祖堂現在在用這副對聯。宿松黎氏祖堂用通用聯者多,也有一些半吊子先生寫了一些非驢非馬的對聯。如「祖德流芳遠,宗功世澤長」, 「流芳」動賓結構豈能對上「世澤」偏正結構呢?又如「經術家聲傳萬代,詩書世澤守千秋」,「經術」本是宿松黎氏的譜堂號,始於宋英宗時黎希聲以《遠景樓賦》被頌「經術甲天下」,「經術」中的「經」與下聯的「詩書」內涵完全相等,「術」應指技術、技巧、職業、法術等等,以「經術」對「詩書」不倫不類。
現時,不少人家華居落成時,想立一個祖堂牌位,以示對祖宗的尊敬,又苦於無人提筆書寫,可去刻字店電腦刻字,建議選取魏碑體,因為魏碑這種字體顯得穩重端莊肅穆,這更能顯示對天地、司命、祖宗的虔誠。
歡迎各地覃氏家人提供宗親會、祭祖、宗支信息、覃氏名人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