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職場還是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大大小小不同的應酬,朋友約會,公司聚會、接待客戶等等。有句話說:「同學聚會就是對同學們的一次檢閱,上學時所有的表現都是紙上談兵,有沒有真本事得看你參加工作後的表現。」
實際上,我們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然後大學,就按每個班50人算,最少也有200名同學,這樣多的同學中,真正關係好的也就不到10位,情商高的人都知道,人多的聚會大多是無效聚會,像這種浪費時間的應酬對於他們來說都是能不去就不去。
我從大學畢業一直到結婚生子,每次的同學聚會都參加,可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退出了這個圈子。每次去大家都是是各自為政,很少有互相交流的,好友到是各種找人聊天,我不是人特別喜歡主動的人,就座在角落玩起了手機,無聊了一下午。
吃飯的時候,我發現普通的同學自覺坐在一起,混得好的坐在一起,可謂是涇渭分明。混得好的同學非常活躍,頻頻向大家敬酒,有公司老闆,或者各種領導,大家都向同學拍著胸脯保證以後有啥困難儘管找他們,能幫的一定幫。
大家人生道路早已不同,如何能找到共鳴?拋開這些,剩下的就只有炫耀、曖昧、或者同學之間有求於人連結而已,這樣變味的同學聚會不如不去。
此外,相比於大規模同學聚會,人們更喜歡參加小範圍同學聚會,跟誰關係好就跟誰聚。人到中年就會漸漸明白,那些攀比就像舞臺上的小丑表演,根本毫無意義。人生最應該攀比的是身體健康、家庭幸福,而不是那些浮於表面的東西。
那些想著通過同學聚會發生點什麼事的人,多數平時名聲也不會好到哪裡去,只是借著這個平臺,讓自己有了接觸更多異性的機會,不是網絡上流傳著這麼一句話:「老婆無味,情人太累,下崗女生最實惠;不如開個同學會,拆散一對是一對。」
中年對世事看得已經比較透徹,知道一次聚會或者一場酒席並不能將人與人的感情拉近,尤其是真正優秀的人,他們更願意與比自己更優秀的人在一起,同學聚會從一開始的懷舊到現在的攀比,最初的那份純粹早已慢慢地變了味兒。社會上彎彎道道很多,有時候就會看走眼,今天給大家推薦本社會書籍,裡面有2000個社交案例,希望對你們年底聚會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