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三星堆農民考古名人「曾院士」:跟考古隊多年,「今天曬稻穀不...

2020-12-23 紅星新聞

9月3日這天,曾卷炳沒有去三星堆工作站,「要曬稻穀。」71歲的曾卷炳家在廣漢市三星村,出門就是三星堆遺址區。老伴和他都聽說,過幾天這裡有會,要來很多專家大人物,這令他們聯想到去年的「紀念三星堆發現90周年大會」。飯桌上,曾卷炳和妻子爭論起來,「石器,顏色帶黑色的……」話裡,不時蹦出「文化層」「灰坑」「疊壓」之類的考古術語——按照他的回憶,從1980年「飛機航拍」三星堆開始,作為農民,曾卷炳就跟著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開始「幹考古」了。他印象深刻:34年前(1986年),也是大約這個時間,考古人員發掘了一號坑、二號坑。

在廣漢「考古」圈子裡,曾卷炳很有名,「跟考古隊多年,懂的東西多,我們都喊他曾院士。」廣漢市文管所一位工作人員說道。來自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多位人士也稱讚他「厲害」,是「元老」。

曾卷炳參與過三星堆一號坑、二號坑以及城牆發掘,又學會了陶器修復。帶著手藝,他跟著三星堆工作站去過宜賓、雅安、巴中、重慶等很多地方,做發掘和文物修復。

↑三星堆博物館

但曾卷炳直言,在三星堆的經歷,對自己來說只是「做活路掙錢」。他只去過一次廣漢三星堆博物館,因為他覺得裡面的東西自己早都看過了。那一次進館,他看到了自己修復後的「罐子」,「嘿嘿,心裡還是很開心,聽說有幾件還在成都的博物館裡展覽。」

飯桌上農家老漢與老伴的「考古爭論」

九月了,四川盆地的天氣還是熱。廣漢市三星村的曾卷炳光著上身,抱了一筐稻穀倒在離家不遠的一塊水泥地上暴曬,旁邊就是三星堆遺址區,鎖著門。根據考古人員對三星堆遺址提取的植物標本進行浮選分析,稻穀,也是距今三四千年前千年前這片土地上古蜀人的主要食物之一。

下午1點過了,曾卷炳還沒有吃飯。回到家,他摸出一把生花生,咂摸起半杯泡酒,院子裡種了柚子,看起來,這就是一個常見的成都平原的農家。農家裡的農民曾卷炳,今年71歲,飯桌上他和老伴爭論起來:「那個帶黑灰色的,石器不一樣的嘛……」一會說起最近大半年沸沸揚揚的三星堆三號坑的發掘,「找到一個銅的,耳朵出現了,就沒再挖了。」紅星新聞記者注意到,去年年底在央視《開講啦》節目中,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工作站站長雷雨曾提到,去年12月2日,現場考古人員在距地表1米深左右,發現了疑似青銅器,被認為是大口尊,器物肩部的「獸頭」露了出來。

曾卷炳在吃午飯

「三號坑後面,還有好幾個類似的坑,位置是這樣的……」曾卷炳的手指在桌子上滑動。半杯酒喝了大半,他剝了顆花生,又說:「裡面有什麼東西,誰也說不清。」不過,更嚴謹的學者——三星堆工作站站長雷雨在央視《開講啦》中透露的說法是:腦洞再大一些,如果還有四號坑、五號坑、六號坑……

有考古學者指出,類似一、二號坑的祭祀區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對祭祀區進行揭示。「三星堆祭祀區的科學考古不是為了挖坑,而是為了展現古蜀文明以及古蜀文明在中華文明多元一體中的位置。」

論在三星堆的「資歷」他比不少考古人員還深

曾卷炳在三星堆的「資歷」,比不少考古人員還要深。

他嘴裡常提到兩位「陳老師」,是當年三星堆考古的領隊陳德安和副領隊陳顯丹,他稱呼三星堆工作站站長雷雨為雷老師,而副站長冉宏林,曾卷炳還記得他來考古工地實習的樣子……

又喝了一口酒,曾卷炳開始回憶。

他出生在廣漢市南興鎮三星村,小時候從沒聽過三星堆的故事,「就記得五六十年代的時候,有搞考古的到田裡插過紅旗。」他說,現在的三星堆,原來是村裡種莊稼的地方。

對於自己的「考古事業」,曾卷炳說,是1980年「直升飛機航拍」的時候開始的。根據陳德安的回憶,1980年秋天,三星堆遺址開始了一次正式大規模的發掘,當年用直升機在空中航拍了一個小時的遺址。

「考古」是個什麼東西?曾卷炳根本沒有概念。對他來說,那會只不過是換個地方掄鋤頭,而且每天還有工錢,「最開始八九角錢,後來漲到一塊,再後來兩塊三塊……」那年他31歲,他直言,自己去考古工地就是「做活路」、「掙錢」,「那個時候肉才幾角錢一斤」

1986年夏天親身見證一號坑、二號坑發掘

「考古隊的老師喊挖哪裡,就挖哪裡,喊怎麼挖——比如用手鏟刮薄一點,就刮薄點……」1980年的考古發掘,持續了幾個月。除了挖土、打探眼的手藝,曾卷炳沒有記得更多的東西,他印象深刻的還是1986年的那個夏天。

他和妻子的記憶,與當時不少人的一樣:一號坑的發現,源於當地一座磚廠挖土方時發現了玉石。之後,1號坑快要挖完的時候,「我吃過早飯過去準備拆棚子,看到旁邊村裡的楊永成蹲坐在那裡。」走過去後,他被告知,這裡發現了「銅腦殼(面具)」。他記得,接著一名張姓人員蹬著自行車去報告公安局,「機耕道石頭路,他還摔了一跤,牙都磕壞了。」很快,公安也蹬著自行車趕了過來,再後來武警到位。

↑三星堆出土銅人頭像 圖據ic photo

之後,現場開始了「三班倒」發掘。曾卷炳白班負責買菜,輪到晚班時給土坑往外舀水。晚上光線不好,「有天挖到了一根手指大小的玉,象牙取了之後應該是在第二層發現的。」

第二天白天,「省考古院的老師在圖上看到玉的標記,現場沒看到東西。」開始大家以為有人拿了,「後來我說要不在挖的土堆裡找找,晚上光線不好,說不定就扔那了。」一頓刨土後,果然玉找到了,這樣白班才開始幹活。

曾卷炳印象裡,坑的最上面是象牙,「二號坑有將近70根」,中間是一些大的青銅器,例如大的青銅立人,「最下面好像有一些玉石,都比較碎。」

「那年也是現在這個時間挖的。」曾卷炳說,因為忙於考古工地上的活,家裡的好幾畝地水稻,那年都是請人收割的。

曾去過很多考古工地「搞了這麼多年了嘛」

桌子上的花生沒了,曾卷炳又抓了一把,邊吃邊說。

「後來人多了,就沒有買菜了。九幾年的時候,又跟到考古隊搞鑽探調查。」曾卷炳解釋,調查是為了搞清楚三星堆遺址的範圍有多大,「鴨子河兩岸各幾百米的範圍,哪裡有遺址,有多少處,都要搞清楚。」

離開了考古工地,這個活看起來「高級」一些,曾卷炳吐槽連連:用洛陽鏟的探鏟,手攥著往土裡杵,手上全是水泡。「後來還找過三星堆遺址的城牆,也是打探眼,考古老師們要解剖城牆。」

除了三星堆遺址,曾卷炳還去過周邊不少其他考古工地,還記得的有巴中、綿陽三臺、雅安,「在重慶待了好幾年,雅安漢源也去了好幾回了。」

↑德陽一處考古工地上的村民

「都是跟著工作站去的。」為什麼選你們?「肯定是我們更熟悉、更懂得一些,搞了這麼多年了嘛。」

農村老漢的「考古經」:文化層、疊壓、青銅罍……

半杯酒喝完了,曾卷炳的話多了起來,像是在給我們上「考古公開課」。「文化層」、「疊壓」、「灰坑」等考古術語,甚至於「青銅罍」也從這個農村老漢的嘴裡說了出來。

「先用鋤頭刨掉表土層,一般大概二三十公分深。再下面,就是文化層,就要開始用手鏟刮,要颳得跟這個桌面一樣光——路都要讓你看得出來。」

什麼是文化層?「比如可能土層裡會有陶器,就是人生活過的痕跡嘛,土質會不一樣。」

「灰坑裡文化層會有疊壓,哪一層壓哪一層,要把這一層做了,考古隊的老師們畫了圖,把這一層有什麼東西和方位標了,才可以清下一層。」

「探方的土壁上,要颳得光潔一些,然後分層就看得很清楚了,這樣老師們才好劃線,把不同的層分年代。」

「在豐都的時候挖一座古墓的墓道,那次就很麻煩,因為那邊的土很黏,要輕輕地刮,才能看出來明顯的分層。」

「看到過一些青銅器,叫做罍,還有我修復的陶器,有那種陶盉。」

…………

三星堆博物館裡的陶器基本是他修復的

「前幾天,我還去工作站修復東西。」曾卷炳說,前段時間形似「憤怒的小鳥」的小豬成了網紅,與之一同面世並引發學術爭鳴的「龍鳳紋」盤,他也參與了修復。

↑形似「憤怒的小鳥」的泥塑陶豬

而曾卷炳關於修復的故事,要從2001年開始講起……曾卷炳沒什麼基礎,他會種地,看到村裡人編籠子、篩子,看一眼就會,所以那年他跟著工作站的人去重慶幫忙做修復時,「就看著四個老師們怎麼做,學。」他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再後來去巫山,自己就能獨立修了。

「有個底,然後找片拼,要是有口子,中間的找不到片,就要搭上去——弧度要跟上下一致,找不到片的地方,就要用石膏補、打磨;口的外緣、內緣,紋飾都要對得上。」曾卷炳說起了心得。

曾卷炳提到了郭漢中——村裡那個從學徒娃娃變成修復大師的人。他記得,郭漢中跟著考古隊做修復的時候,不過十多歲,「當時陳老師就說,小夥子不錯,喊他跟到學習修復青銅器。」曾卷炳主要修復陶器,「粘貼、上石膏再打磨,平均一個也要花一天時間。」他印象裡,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萬濤老師那裡,修復一個罐子,「花了好幾天時間,東西太大了,陶片也碎。」

停頓一下,曾卷炳又喝了一口酒:「還有個地方,打了兩三次電話喊我過去修復。」陶器修復過很多,曾卷炳總結:三星堆的最難,「要找片,還不一定找得齊。」

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工作站副站長冉宏林介紹,三星堆博物館裡的陶器基本上多出自曾卷炳之手。

「他懂得多我們給他起了個外號,曾院士」

「都知道他,他是工作站做的最長的人了。」廣漢市文管所一位研究人員說道。曾卷炳的工作主要是探工,「沒有發掘的時候,他就做修復。」在他看來,幾十年考古工地的經驗積累,使得曾卷炳比一些初上工地的科班人員還要厲害一些,「他懂得也多,我們給他起了個外號,叫他曾院士。」

形似「憤怒的小鳥」的小豬和龍鳳紋盤,來自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辛中華所在考古工地。他告訴紅星新聞記者,曾卷炳確實參與修復了龍鳳紋盤,「師傅手藝還是可以,老技工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李萬濤直言,「他很厲害」,「主要修復陶器,大的小的都有。」

↑龍鳳紋盤

三星堆工作站副站長冉宏林告訴紅星新聞記者,曾卷炳可以說是工作站參加工作的元老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在三星堆幹活,參與過祭祀坑的發掘、修復文物,廣漢三星堆博物館裡的陶器多數出自他的手。」冉宏林表示,修復陶器的活上手門檻不高,「只要願意學,是沒有問題的。」

↑廣漢三星堆博物館 圖據ic photo

鴨子河從三星村旁邊流過,白鷺往返於莊稼地與河面,斑鳩一樣的鳥兒在樹草間起落,曾卷炳放下了手裡的空酒杯。他說,自己這輩子是和三星堆綁在一起了。

不過面對紅星新聞記者的提問「想沒有想過三星堆之於他的意義」,他一怔:「文物是國家的,我想啥子?」接著他還是說,自己只是去考古工地「做活路」,「掙點辛苦錢。」

儘管三星堆博物館就在村外,他還是不願意去參觀,即使每年博物館日可以免費開放,至今他也只進去過一回,「東西都看過的啊,懶得進去看。」也就是那一回,他在博物館裡看到了自己修復的陶器,「還是很開心的。」

說罷,曾卷炳起身,走向廚房,「哎呀,我還沒有吃飯的,我去盛碗飯。」

紅星新聞記者 胡挺 彭亮 攝影報導

編輯 成序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相關焦點

  • 三星堆出土文物,跟《山海經》記載一致,神話還是歷史?
    之所以說中華文明是一個古老的多元文明,是因為在上古時代,有著中原文化、良渚文化、三星堆以及紅山文化,這些文化遺址分布在全國各地,儘管分布的地區以及存在的時間不同,但其文化都是共同的,都屬於中華文化的組成。今天,且不說中原仰韶文化也不說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遺址,就來聊聊長江上遊的三星堆遺址。而三星堆到底隱含什麼秘密呢?
  • 三星堆明明可深入研究,為何突然不往下挖了?專家:你看挖出的啥
    每一處遺址的發掘都需要經過深思熟慮,盲目行動只會對文物造成不可逆的傷害,著名的三星堆遺址一直是眾人關注的對象。從它被發現開始,社會各地都在關注三星堆的發掘進展,三星堆明明可以深入研究,專家突然不往下挖了?面對各地的質疑,專家只說出了一句話:你看挖出了啥?
  • 考古大消息!時隔34年,三星堆遺址將展開新一輪考古發掘
    今天(9月5日)上午,古蜀文明保護傳承工程·2020年度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與研究諮詢會在四川廣漢召開。時隔34年後,三星堆遺址將再次啟動發掘。據了解,2019年4月,四川省委宣傳部組織實施《古蜀文明保護傳承工程》,並將三星堆遺址的考古工作作為重點,為新時期三星堆遺址科學考古工作的展開、古蜀文明內涵和價值的深入挖掘提供了重要契機。
  • ...上百位專家聯合攻關,三星堆祭祀區正式啟動發掘,開啟考古新時代
    現場,無論是地上臨時鋪就的地毯、工作人員的T恤,甚至簇新的考古手鏟上,都標識出土青銅器眼形圖案,這是三星堆文化的標誌之一。今天,它更象徵著當代考古人「引人注目」」地重新開啟新的發現和認知,三星堆進入前所未有的考古時代。考古工具必備:手鏟和洛陽鏟學界專家雲集 共同見證歷史時刻王巍,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
  • 三星堆遺址,在出土了大量國寶級青銅器之後,為什麼不挖了?
    在1934年,華西大學博物館考古隊又對發現玉石器的地方進行了10天的發掘,出土了600餘件文件。但是,在文物眾多的華夏大地上,這很司空平常,也就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新中國成立後,三星堆遺址開始受到重視,並且持續進行了系統性發掘。新中國考古工作者的辛苦也並沒有白費,驚喜終於來臨了。
  • 為何突然停止了對「三星堆」的挖掘?專家:你看出土了啥?
    據《文史知識》:三星堆文化是分布在中國西南的四川盆地內,年代範圍大致在公元前1700年軍前1200年問的青銅文化。該文化以四川省廣漢市南興鎮三暈堆遺址為典型遺址,範圍廣大,因該遺址最主要的考古工作和最廈要的考古發現都集中在名為「三星堆」的土丘周圍,故名。
  • 七千年前的三星堆古國源頭已找到,遠古巴蜀之謎被破解
    2006年夏天,四川省考古隊來到這裡進行發掘研究,結果令所有人感到不可思議。考古隊在其底層發現了距今五千年以上的彩陶。這證明早在史前時代,當時在甘肅青海地區的第一羌族的一支就不遠千裡來到了汶川,跟在這裡一直繁衍生息到現在。
  • 三星堆古國曾是世界朝聖中心
    新華社成都12月14日電(記者 楊全新 苑堅)記者從四川省三星堆博物館獲悉,正在進行考古發掘的三星堆遺址日前發現了一塊貝殼。博物館副館長張繼忠說,這塊貝殼同這裡以前出土的大量海貝、象牙一樣,是由世界各地的朝聖者帶來的。
  • 三星堆出土文物令人驚訝,竟是這樣東西,考古學者為何不繼續挖掘
    眾所周知,北緯30°是一條看不見的曲線,是一條地理學家為方便研究地球而畫出的虛擬的線,在十九世紀初,我國在這個範圍附近發現了三星堆遺址,但是三星堆裡出土的文物卻令人驚訝,竟是這樣的東西,那麼考古學家為何不繼續挖掘呢?
  • 四川出土的三星堆遺址,驚現多件詭異文物,神秘面具為何至今無解
    一、古墓臉影、驚為天人1925年開始,中國四川廣漢一帶曾流傳著「夜半傳來嚎哭」傳說,尤其在風雨交加夜晚,廣漢市西北部的一些山村能清晰聽得這種令人脊背發涼之聲音。新舊交替的年代,偏僻閉塞的村民一度認為這是神靈嘆息,每每風雨夜大多閉門不出、內心惶恐。
  • 三星堆新發現的「祭祀坑」今年開始發掘
    年;更值得一提的是曾出土大量精美青銅器的三星堆遺址新發現6個「祭祀坑」,經國家文物局批准,自今年9月開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囯內多家機構啟動了考古發掘。梁王遺址考古隊領隊董文斌告訴新京報記者,今年3月,為配合濟萊高速的建設,一支9人考古隊進行前期勘探。「勘探最後一天,在一個探孔裡發現了夯土,當時我們就想會不會是墓葬。」董文斌說,「隨著勘探的進行,這道南北向的夯土牆越來越長,從10米、50米,一直到200多米,我們的猜想也從夯土墓葬、陵園牆延伸到了城牆。」隨後發現的一段北牆遺址證實,這的確是城牆。
  • 關於三星堆、北緯30度和外星人
    1986年7月18日早8點,四川成都月亮灣村燒磚的農民在三個天然大土堆附近挖土燒磚,要知道這三個土堆的土可是燒磚的絕好材料。挖著挖著,農民發現了東西,隨後考古隊進駐,挖出來上千件青銅器、金箔器、古象牙和海貝殼。碳14測定為4800年前物品。學界愕然。
  • 為什麼不挖三星堆遺址?
    然後從冬至春,由華西大學博物館長葛維漢和助理林名鈞組成的考古隊進行了為期10天的試發掘。這次發掘只是三星堆遺址冰川的一瞥,從到1942出版的研究書籍通常被稱為「廣漢文化」,「巴蜀文化」。這次發掘之後,沉寂了近直到在月亮灣進行了一次試挖掘,這次發掘證實了月亮灣和三星堆是一個大型遺址,初步推斷玉石器時代為西周晚期至春秋前期。
  • 三星堆遺址為什麼被禁止挖掘?考古家:看看出土的文物,不敢研究了
    翻遍古籍,也找不到關於三星堆文明的記載,這並不是什麼奇怪的顯現,也許是年代久遠,關於它的記載已經失傳了;或是當時還沒有產生文字。原因有很多種,可奇怪就奇怪在,三星堆文明發現了很多與華夏文明不相符合的文物。
  • 三星堆遺址為什麼不繼續挖了?
    三星堆遺址一經發現便轟動了全世界。將三星堆放在夏商周的歷史背景下,三星堆出土的文物與中原文化相比,顯得是那麼的格格不入。以至於就有那麼一些人說:考古專家不敢挖了!考古工作者可沒那麼膽小。比膽子,誰能比過「刨疙瘩」的人?當然這是玩笑話。
  • 探秘三星堆,從這些自帶神秘光環...
    9月5日,「古蜀文明保護傳承工程·2020年度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與研究諮詢會」在廣漢舉行,這意味著,三星堆新一輪考古發掘,將開啟大幕。34年前,三星堆祭祀坑的發現,令古蜀文明一醒驚天下。時隔34年之後,隨著祭祀區考古工作的啟動,未來一個世界級的重大考古發現值得期待。有秘密的三星堆,充滿了魅力,而多年來,考古人員對未知世界的探求也從未停止。
  • 「三星堆:人與神的世界」特展在上海大學博物館開幕
    新華網發    上海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劉昌勝在歡迎辭中稱:「『三星堆:人與神的世界』特展,這不僅是上海大學與四川省文博單位在展覽方面的首度合作,也是國內高校博物館辦的首個三星堆專題展。」    「今天,長江上遊的三星堆文化、長江下遊的越文化相聚上海大學,為全校師生更好地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機會。」
  • 我國神秘的遺址之一,存在400多年,被挖掘50餘年,至今朝代未定
    在近現代的考古史上, 考古專家們不斷地發掘了很多的珍貴遺址和文物,其中,有很多的遺址和文物都被揭開了真面目,但是,依舊有一些神秘的遺址和文物,尚且將那遙遠的謎底深藏,至今無人破解。「三星堆遺址」便是這麼一個神秘的地方,是我國最神秘的遺址之一,存在400多年,被挖掘50餘年,至今朝代未定。
  • 三星堆發掘不到10%,為何至今不敢再挖掘?無關外星人和西方文明
    比如三星堆遺址到今天挖掘仍然不到十分之一,究竟是因為什麼?過去的幾千年間,富庶的中原王朝一直自認為天朝上國,是中華文明的最早起源地之一。到了現代,先後發現了超過5000年的大型遺址,比如太湖流域的良渚遺址、遼河流域的紅山遺址,以及今天要介紹的長江中下遊的三星堆遺址。事實證明,華夏文明的古老程度比歷史書上所記載的還要更為悠久。
  • ...堆國寶講述人:農民工取土無意中發現玉石 一鋤下去碰到青銅面具
    隨著發掘工作的開展,坑內的器物陸續開始面世,動物骨渣、陶器銅戈、玉石殘塊……文物的密集程度讓考古隊員們興奮不已。劉光財在自家地裡勞作「來看稀奇的人多得很,白天跟趕場一樣熱鬧。」劉光財介紹,為此,當地警方還派人到現場保護文物。「發現金要帶的時候陣仗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