韻外之致,意在筆先 —廣西書法家蔣志文作品賞析
2020-11-01 23:13
人文作者常常要去思考一個問題,我們這個時代在文化上能給歷史留下什麼,我不知道現在有多少人能說出唐朝某個年間的GDP是多少?但不會背出一句唐詩的中國人可能很少,這就是文化的力量。我們現在常常提到大師,多屬於現代史上的人物。欣賞蔣志文的書法作品時,我又想到這個問題,我想說蔣志文應該可以在廣西當代書法史上留下痕跡的一個人物。應該說蔣志文是幸運的,他身在桂林這個文化底蘊很深的城市,可以說「放懷天地外,情寄山水間」,用在蔣志文身上,也十分貼切。
歷來,書法界有一個共識:有韻無形則為上乘字,韻形兼備者次之,見形不見韻則為下品。蔣志文參加過無數次大大小小的書法展覽會。他深刻的感受到一個人的書法要是沒有自己的風格特色,也就是說沒有自己的神韻,那麼自己書法總是會給人似曾相識的感覺,就好像穿著同樣服裝的人站在跟前,如果不仔細從五官上來分辨,是難以分清誰是誰的書法作品,失去了個性和氣質,也就等於失去了韻味,書法作品沒有穿對自己的「衣服」,那麼其書法即使寫的再正確端莊,也只能說是一幅沒有問題的書法,而不是一幅好作品。
那麼書法的韻從何得來?蔣志文經過多年的書法實踐,得出了一個結論,作為一幅書法,要寫得有韻有味,不是提筆就能辦到的事,他必須在長期的書寫過程中,熟練的使用文房四寶,將筆與墨、神與力,融合在一起,在手背的帶動之下,用筆將墨熟練的書寫在紙上,同時將神和力融合於筆墨之間,滲透於紙面之上,無此功底,即使居於平生之力,也難以創作出書法的藝術韻味。也就是說,形,乃書法之外的形象;韻乃書法之內的靈氣。形,隱含有韻;韻,依附於行。有形無韻之書法,不會成為傳世之藝術佳作。
除了藝術功底之外,韻的形成也與個人修養息息相關。是在自己的經歷、閱歷、學識性格等諸多因素相互作用之下,從傳統經典中吸收營養,在書法家筆底所聚合成的一種特殊的藝術語言。在欣賞一幅作品的時候,人們很容易就能看得到「家底」,也就是說書法作品的整體面貌是學哪一家或是哪幾家雜糅而成。對於那些並未經過書法專門的訓練的人來說,很難有這樣的家底。比方說學寫王羲之的字,大多雄逸或是俊美,各得其一面;學寫顏真卿的字,大抵是恣意奔放;學寫蘇東坡的字書卷氣但略顯壓抑『…作品水平的高下,往往也是要看到這些傳統的東西繼承了多少,以及對這些傳統理解的深度。蔣志文的字往往用筆方圓兼施,枯潤交融,一展傳統書法之神韻。如他書寫的【心經】等作品,初看就感覺不一般,仿佛每一個字都是跳動的生命,給人以強烈的視角衝擊力和震撼。意在筆先,韻外之致,形容蔣志文的書法作品,並不過譽。
那麼,書法之「韻」怎麼得來?有人說,心正才能筆正,情高才能線雅。蔣志文深深地領悟到書法之韻是書法家道德、情趣、學識等內心真實情感的反映。一個書法家必要加強品德修養和知識修養,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必須加強書法藝術本身的修養,繼承方能創新,才能將天地大觀、山水清氣得之於心,形諸於筆,寫出自己風格的、有情有意、氣韻生動的書法。誠如蔣志文所書的:隸體。如:人和致祥、臥雲聽泉、天道酬勤等等。蔣志文仔細比照研讀一些古代有名的書法家的書法後,他發現,同樣的字,由於各自生活的社會形態不一加上個人的情趣、道德、追求不同,所以寫出來的字雖然相同,但儀態不同,給人的感覺也就不同。如古代一些書法大家,同樣在書寫「人」字時:顏魯公寫的「人」豪邁、雄渾、坦蕩、偉岸;王義之寫的「人」清麗、靈秀…,儘管這些大家的書寫風格各異,但卻都氣韻生動。氣韻生動成了所有書法大家所追求的一個審美境界。正是因為領悟到這點,蔣志文特別珍視一個人對生活和時代的感悟。可以說,生活就是「韻」之根,是書法家吸取營養的土壤。蔣志文常說,力是書法之本,韻乃書法之魂,氣乃書法之神,所以在他書寫的每一幅作品中,都力求創作主體與表現客體合一的精神和諧。在廣西眾多書畫收藏家和愛好者中,已有不少人開始收藏他的書法作品,甚至他和一些書法家去學術交流或現場書寫時,他的作品也是最受觀眾歡迎的書法家之一。
蔣志文正值壯年,如何傳承和變法,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所謂藝術永無止境。蔣志文意識到了自己的責任和使命,我們有理由期待他的新成就! 郭 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