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官媒力推的丁真火爆全網,天真無邪的笑容溫暖祖國人民心中的寒意。一句「我為家鄉代言」充滿赤子情懷,流量如水,因勢利導,燦爛過後也許會歸於平淡,但深厚的情懷卻總能常伴左右。今天我們聊一聊這樣的一座城市,在歷史長河裡始終寵辱不驚,伴隨漢文明成長又潮起潮落,她就是南京。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先秦時期的初次「亮相」
史前時期我們的祖先智人尚未走出非洲,南京一帶就有古人類活動,湯山葫蘆洞發現的南京直立人分布在20多萬年前到60多萬年前之間。約7000年前,出現了以北陰陽營文化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原始村落。3000年前,相當於中原的商周之際,秦淮河流域出現了密集的原始聚落,被稱為湖熟文化。
公元前571年,楚國在今六合區設棠邑,是南京政區建置的開始,算一算時間,距今也有2591年的建置史是名副其實的古都。
公元前473年,越國大夫範蠡在今中華門外秦淮河南岸築越城是現南京城區建城史的開始。這說明南京歷史早期是妥妥的吳越之地啦。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在石頭山築金陵邑,是現南京城區內設治所之始,南京的別稱「金陵」由此而來。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將金陵邑改為秣陵縣。直至漢末,現南京地區只設縣級政區,這是南京的第一次低谷期。
六朝,第一次「高光「時刻
東漢末年,割據江東的孫權於公元211年將治所移到秣陵,在金陵邑舊地築石頭城要塞,次年改秣陵為建業。
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建立東吳,將都城從武昌遷至有「鐘山龍盤,石頭虎踞」之稱的建業,開啟了南京的都城史。
公元282年,西晉滅吳改建業為建鄴,公元313年又改建康。
公元311年-316年,西晉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爆發永嘉之亂,引發駭人聽聞的五胡亂華,西晉滅亡大量北方士族和貴族階級南遷。
公元317年,琅琊王司馬睿在建康建立東晉,北方人口紛紛南遷。在此後270多年的南北大分裂時期,南京成為華夏的正朔所在,南京迎來第一次高光時刻,守護了漢文明的火種。
公元420年東晉滅亡後,宋、齊、梁、陳四朝相繼在建康建都,與東吳、東晉合稱六朝。六朝立國時間都不長久,各朝交替相對平穩,制度文化沿襲相承,處於秦漢與隋唐兩個大一統時期之間,是中國經濟文化重心南移的重要階段。建康作為六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六朝制度開創的中心舞臺,因此南京在「四大古都」中具有鮮明的特色,而非網絡所傳的「短命王朝「。
唐宋,第二次低谷期
公元589年,隋軍滅陳後將建康城全部平毀為農田,僅在石頭城設蔣州,南京歷史上的第一次繁榮到此結束。
唐初置江寧郡,後置昇州。唐朝滅亡後,五代十國時期,楊吳改為金陵府,並且修築規模空前的金陵城。937年,南唐烈祖李昪建都金陵,改稱江寧府,擴建城邑,南唐再興金陵城,後周攻南唐之戰後,金陵與後周的北方中央政權對峙。975年,北宋滅南唐後,重置昇州後改稱江寧府。
公元1129年,金兵南下建炎南渡,趙構改江寧府為建康府,建康一度定為南宋首都,1138年宋高宗正式定都臨安(杭州)後,改為江南東路首府,設為陪都並設行宮,元朝時,改為集慶路,是當時東南紡織業的中心。
明清,第二次「高光「時刻
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佔集慶,改為應天府,南京成為抗元基地所在地。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應天為京師,當年明軍攻入元大都,南京第一次成為大一統王朝的京城(之前六朝、五代十國楊吳/南唐及南宋均為偏安江南的政權),次年建築南京城,迎來歷史上的第二次高峰。明初京師總人口約70萬人,其中居民約47萬人、衛戍部隊20萬人,是當時全國人口最多的城市。保留至今的南京城牆、明孝陵等建築以及明故宮就是這一時期修建的哦。
公元1421年,明成祖遷都順天府,將應天府改為南京陪都,設南京六部等機構。雖然政治中心轉移至北京,但直至明代中葉,南京城人口達120萬,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首都。終明一代南京一直是南方乃至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清初,南京改稱江寧為江南省省府。乾隆年間,大清會典中正式記載把江南省拆分為江蘇安徽兩省,這便是江蘇、安徽兩省的由來,是我國頗為年輕的省份。
直到清末,江寧是統轄江蘇(包含上海)、安徽、江西三省的兩江總督駐地,同時在江寧設立江寧布政使,管轄江寧府和江蘇省長江以北的揚州府、淮安府、徐州府、海州直隸州、通州直隸州和海門廳,管轄安徽民政的安徽布政使在1780年以前也曾長期駐紮在江寧,「徽京「是歷史真實客觀存在哈。
近代,承載中華文明的榮辱與涅槃
1842年8月,清朝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戰敗,被迫與陳兵江寧江面的英國籤訂《南京條約》。1853年3月,太平軍攻陷江寧後定都於此,改名「天京」。1864年7月,曾國藩弟曾國荃率湘軍攻破天京後縱火殺掠。戰後的江寧一度極為蕭條,雖然《天津條約》將江寧列為通商口岸,但直到1899年才在下關正式開闢商埠。隨著1906年滬寧鐵路和1911年津浦鐵路先後通車,江寧作為南北鐵路幹線和東西水路幹線交匯的交通樞紐得到復興。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君主專制統治,1911年12月2日,革命黨人佔領南京。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
1927年3月24日,國民革命軍北伐攻克南京。四一二事變後,4月18日,蔣介石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定南京為首都,同年置南京特別市。1929年6月1日安葬孫中山於中山陵,置首都特別市。1931年6月1日公布的《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第五條規定「中華民國國都定於南京」。1927年至1937年的十年被稱作「南京十年」,期間南京進行大規模的首都建設,奠定南京現代城市發展的良好基礎,南京的城市人口增加到100萬以上,是當時中國的六大城市之一。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11月12日上海淪陷後,國民政府和在京的學校、工廠等陸續西遷。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對平民和戰俘展開長達6個星期的大規模屠殺,罹難者有30萬人之多,史稱「南京大屠殺」。1945年 9月9日,陸軍總司令何應欽作為中國戰區代表在南京接受侵華日軍的無條件投降。
新中國的建立
1949年4月20日,解放軍發動渡江戰役,4月23日晚上攻入中華民國首都南京,次日凌晨佔領中華民國總統府。28日,成立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管理城市市務。5月,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至此南京解放。
1952年11月15日,南京由直轄市降為省轄市,市人民政府由江蘇省人民政府領導。1953年1月1日,江蘇省人民政府成立,南京由省轄市改為江蘇省省會。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通車後。
1994年,被確定為副省級城市。
2014年8月舉辦第二屆夏季青年奧運會。
2015年,國家級南京江北新區正式成立。
201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正式成立長三角城市群,南京被定位為特大城市。
以上便是南京長達2500年的建制史,高光與低谷,伴隨華夏漢文明的榮辱與共,在歷史歲月中逐漸磨平稜角,卻又在民族危機關頭奉獻中流砥柱,守護這個古老民族傳承的星星之火,你都了解了嗎?
我是@城市數據分析師,關注我,歡迎留下你的觀點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