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屆聯合國大會主席湯姆森11日致信各會員國說,聯大將於13日召開會議,正式任命安理會推薦的人選安東尼奧·古特雷斯為下任聯合國秘書長。
湯姆森在信中說,聯大計劃於13日10時召開一次公開會議,希望能夠以鼓掌方式一致通過任命下任聯合國秘書長的決議。
湯姆森在信中說,聯大還準備在19日下午召開一次非正式會議,屆時古特雷斯將與會,歡迎聯合國各會員國代表與地區組織代表在會上發言。
現任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將於今年12月31日結束任期。遴選新任秘書長的程序去年底開始逐步展開。今年7月起,安理會先後對候選人舉行6輪意向性投票,古特雷斯一直處於領先地位。10月6日,安理會15個成員國一致同意向第71屆聯大提名古特雷斯接替潘基文,擔任下任聯合國秘書長。
他是怎樣一個人?他何以獲得安理會一致青睞?他又將如何做好新一任聯合國「首席行政長官」?記者帶您走近這位聯合國「準」秘書長。獲得聯合國秘書長提名後,古特雷斯在裡斯本發表聲明,他承諾,自己就任聯合國秘書長後,將首先幫助全球弱勢群體。這個承諾,與他個人經歷及政治理念一脈相承。
古特雷斯1949年生於裡斯本,從小受到良好教育,大學主修物理和電氣工程,夢想成為科學家。1971年,他以接近滿分的優異成績從葡萄牙最大的工科高校裡斯本高等技術學院畢業,開始自己的學術生涯。
古特雷斯經歷過葡萄牙薩拉查獨裁政權的末期,自幼接觸到許多生活異常艱難的民眾。青年時代,他曾加入教堂志願者隊伍,幫助底層民眾。古特雷斯曾說,那時的生活經歷讓他深深感受到生活的不易、社會的不公和底層民眾的苦難,這些經歷對他以後立志從政、成為一名社會黨人產生了決定性影響。
1974年4月,統治葡萄牙40餘年的薩拉查政權被推翻,葡萄牙開始民主化進程,讓古特雷斯開始重新思考人生。同年,古特雷斯正式步入政壇。他積極參與組建葡萄牙社會黨,成為該黨創始人之一。1995年,古特雷斯帶領社會黨贏得大選成為葡萄牙總理。
古特雷斯擔任總理期間,葡萄牙國民經濟得到高速增長,國家制定最低工資標準,底層民眾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國民生活質量明顯改善。多年後,因為「希望從全球層面投身人道主義事業」,他開始擔任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
古特雷斯說,自己內心感性,是美國作家斯坦貝克和海明威的忠實讀者,「當今世界的不公令人震驚,大部分非洲人依舊處於飢餓、戰爭和死亡的威脅下,這令人無法容忍。」
古特雷斯深知,實實在在做事,讓人們更好更有尊嚴地生活,勝過任何空頭口號,「我們不指望拯救人類,我們只是力盡所能。」
過去10年,全球難民問題因武裝衝突、氣候變化等因素不斷惡化。擔任聯合國難民署「掌門人」的古特雷斯曝光率大增,講話直率的他頗受國際媒體關注。
記者曾與古特雷斯有過多次工作接觸。在記者印象中,外表溫和的古特雷斯從心底裡熱愛人道主義事業,講原則,敢於也善於就敏感問題發表看法。
2008年6月,時任聯合國難民高專古特雷斯前往肯亞達達布難民營看望難民。
在歐洲難民危機洶湧澎湃的2015年,古特雷斯在6月20日世界難民日當天直率批評西方富裕國家「躲在緊閉的大門後,任由戰爭和暴力的受害者顛沛流離」,他呼籲這些國家承擔更多責任。
2015年9月,小難民艾蘭溺亡的照片被公布後,古特雷斯當即表示,小艾蘭的照片「刺痛了全世界的心」,他的表態在關鍵時刻喚醒了人們對難民的同情,再一次引發全球對難民問題的重視。
「你很難想像那種挫敗感,當你試著在人們最絕望的時候為他們提供支持,卻無法解決他們苦難的根源,」古特雷斯說,聯合國難民署的工作就像「護士給病人阿司匹林」,不會從根源上消除引發難民現象的武裝衝突、貧窮,但至少可以減緩疼痛,給難民安慰和溫暖。
古特雷斯工作上雷厲風行。掌管難民署期間,他的一大業績就是進行機構內部改革,難民署在日內瓦總部工作人員被他削減20%,這些人力被派往難民工作一線辦事處,提高了難民署的辦事效率和緊急情況應對能力,這一舉措頗受各方讚揚。
在競選聯合國秘書長期間,古特雷斯依然言語犀利,直指聯合國目前一些弊端,「我們應該清楚,我們召集太多的人開了太多的會,討論了太多的問題,決定卻很少,聯合國秘書長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取得成果。」
曾在聯合國難民署與古特雷斯共事的威爾克斯認為,古特雷斯能夠用自己在難民救助領域積累的豐富經驗和道義聲譽來凝聚人心,促進聯合國成員國協力解決全球性挑戰。
古特雷斯另一名前同事說,古特雷斯是「強有力的管理者、成熟的政治家」,與東西方國家都有自然、融洽的聯繫,不僅富有遠見,而且為人隨和。
古特雷斯對即將面臨的挑戰似乎已做好準備。談到當選後其在聯合國的工作重點,他反覆提及「預防」這個詞。
在古特雷斯看來,聯合國大部分資源用作維護和平,但那些地方卻沒有和平,世界還受到氣候變化,不平等、不包容以及發展問題等,「聯合國要通過一個整體方案預防這些問題,將是我明確的工作重點」。
值得一提的是,古特雷斯的語言能力非常優秀。他精通英語、法語、西班牙語,聯合國六種工作語言他掌握一半。在今年4月的聯合國秘書長「公開面試」中,他用流利的英語作陳述,作答時還根據提問國家的語言,無縫切換到法語或西班牙語模式。
「我希望成為(國際事務的)調停人、搭橋人,能夠為達成共識創造條件,」古特雷斯曾這樣描述他想像中的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認為,他在處理難民事務工作中獲得的經驗,對成為聯合國秘書長是「絕佳的準備」。
今年4月,為了選出下任聯合國秘書長這位「正球級」領導人,「車輪」面試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熱熱鬧鬧地進行幾天。然而不管這是聯合國為了展現開放民主的姿態,還是為了挽救日漸式微的權威,這些新聞始終無法激起中國民眾的興趣,
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些聯合國秘書長候選人我們都不熟!
為什麼沒有中國人呢?
由於「地區輪換」和秘書長不能由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擔任的原則,所以候選人中多為歐洲面孔,亦沒有中國面孔。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國際戰略研究所所長陳須隆受訪時認為,常任理事國不能擔任行政長官,例如韓國這樣的中等強國就更容易在國際組織任職,更容易被國際所接受。這些國家具有國家經濟實力做支撐,其國際參與意識也比較強。
日本和中國方面,天野之彌和來自中國香港的陳馮富珍分別任國際原子能機構和世衛組織的總幹事。
近年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大幅上升,中國對聯合國的會費隨著經濟發展也在增加(2015年中國會費繳存比例位列全球第三,僅次於美國和日本),國際參與度不斷加深,因此在聯合國的中國面孔就必然會增多的。
「這幾年據我所知中國籍人士在國際組織任職數量增長很快,包括大學生、青年人也具有開闊的國際視野,他們先到聯合國組織機構實習、見習,未來再競聘國際公務員,這種趨勢是可喜的現象。」陳須隆分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