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中國大多數地名都和地標有關,不過別看江西、江蘇、浙江都帶著江字,其實它們和長江沒什麼關係。如浙江,因其境內有錢塘江,河水蜿蜒曲折,故名浙江。並且遼寧因為有了省內的遼河,寧也就意味著意味著遼河的寧靜。湖北湖南的意思更簡單,湖南的上邊是洞庭湖,湖北的下邊也是洞庭湖。
所以南面是湖南,北面是湖北,當然不是湖南的全境,而是指大部分地區。這些地方的名字聽起來有點像雙胞胎,事實上,他們很早就成了一家人,叫做「湖」。而在中國境內,與兩湖相對應的是兩廣地區,即廣東、廣西。你不會覺得奇怪吧,湖南湖北的湖是洞庭湖,廣東廣西的廣是指什麼?
這兩個省的地理位置非常接近,又是相鄰的,所以說它們的地名是從先秦開始的。早期,兩廣即是古代百越之地,先秦分別屬於南越、西甌等部族,那時中原人將長江以南沿海一帶的部族統稱為越,文獻上常記載的就是百越、粵。直到隋唐,「粵」這個字的含義才縮小,指的就是嶺南地區,也就是南粵。
嶺南地區離中原實在太遠,記載甚少,但從考古學上看,這裡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只不過有獨立於中原文化之外的方國,即西甌等國,這也是嶺南地區方國的鼎盛時期。那時戰國七雄之間的爭鬥已經結束,無人管教,政治實體也相對鬆散。直到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嬴政統六國之時,他的心已經不僅僅屬於六國了。他把百萬雄師分成兩派,三十萬人被蒙恬帶到北面逐出匈奴,五十五萬人由屠睢帶入百越。
頭一次沒拿下來,屠睢也因此而死,但秦始皇的眼光遠大,百越必須拿下。於是派任囂和趙佗帶兵到嶺南,公元前214年平定嶺南,設桂林、象、南海三郡,從此百越不再存在。為鞏固政權,秦朝派五十萬人和一萬五千名寡婦和未婚女子滲入嶺南。使嶺南文化與中原文化完全融合,這一招確實有效,文化融合,就是一家人。即使後來趙佗趁秦始皇死後打算獨立,這一舉動也為以後漢朝的復闢奠定了基礎。
兩廣名最早出現於宋朝,起源於今廣西梧州、賀州和廣東封開一帶的一座城市——廣信。廣信的名字也不簡單,時間繞過趙佗時期,他趁秦朝動亂,在原本嶺南建立了南越國。統一天下後,漢朝休養生息,到了漢武帝時期,決定收復趙佗的南越。當然,此時趙佗已經死了,他的後嗣也是後嗣。
因為秦始皇定下了統一大業,這片土地沒有收復,就不算大一統,漢武帝就是為了完成前人沒有完成的事情。奪取南越後,他認為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故以廣信為最要地,自公元前106年起,即成為嶺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有嶺南古都之稱。北宋時,將嶺南分為兩部分,廣信東面稱廣東,廣信西面稱廣西,即今天的廣東廣西。在此要指出的是,嶺南雖已收復,但同時北宋承認安南獨立。如此好的一片國土,因而成為藩屬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