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在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灰暗、壓抑日子之後,臺灣的理想主義終於達到高潮,人們對於自由的嚮往和人文精神的渴望也日趨高漲。但隨之而來的經濟現代化的浪潮卻讓其陷入巨大的失落與無力感之中。人群焦慮、憤懣卻無處發洩。
與此同時,一個眼戴墨鏡、頭頂捲髮、身穿黑衫的年輕人橫空出世。
他憑藉著一副沙啞的嗓音和一身離經叛道的造型迅速走紅於華人的流行音樂世界。激越人心的旋律、憤怒有力的歌詞更是形成了他對這個時代的態度,他的出現猶如一顆重磅炸彈驚醒了沉睡已久的華人音樂圈,久違的旋律讓那些失落的靈魂重新感受到了生命的韌勁與活力。
羅大佑,這個出生於醫藥世家,從小喜愛彈鋼琴,畢業於中國醫藥大學的高材生,在他41歲的時候才有足夠的勇氣在自己的個人檔案欄中把職業由「醫生」改寫成「作曲」。
在父親是醫生,母親是護士,姐姐是藥劑師,哥哥是牛津大學的心臟醫學博士這樣的家庭背景影響下,41歲的羅大佑終於擺脫了世代為醫的家族寄託,真正活成了一個「貨真價實、理直氣壯」的人。
儘管早在這之前他就已經創造出了《之乎者也》、《未來主人公》、《閃亮的日子》、《皇后大道東》等眾多膾炙人口的歌曲,並且影響了包括臺灣、香港、大陸在內的整個華人文化圈,為流行音樂這一華人現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出了極其重大的貢獻。
事實上,羅大佑給時代帶來的震撼怎樣訴說都不為過分。
從《鹿港小鎮》裡「臺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表現出的對臺灣經濟崛起所帶來的社會劇烈變革的思考,到《亞細亞的孤兒》「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沒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遊戲」流露出的對時局和社會的反省與批判,羅大佑一直都處於對時代的偉大探索之中。
儘管大眾眼中的羅大佑一直都是以叛逆、憤怒的形象存在,他的歌詞犀利刻薄,針對社會問題毫不留情,但真實的他卻是極為冷靜理性。
他刻意保持著與時代之間的距離,冷眼旁觀著這世事無常,因為他做音樂想搞出來的是人類最基本的價值,而價值是冷靜思考的結果。
他常說自己是一個不得不隨遇而安而隨遇而安的人。因為創作需要靈感,靈感需要孤獨的伴隨。為了保持思想的敏銳與情感的真摯,羅大佑苦心孤詣的營造一種孤獨的氛圍,他說「孤獨時會有一種很特別的狀態」。為了這種特別的狀態,他搭上了自己的半生。
三十年,他輾轉漂泊於臺北、紐約、香港、北京、上海等各大華人文化圈。每到一個地方就紮下根來,體驗當地的風土人情、市井生活。他甚至自己去選購馬桶和新家的裝飾材料,只為以最深沉的感情去體驗華人文化的各種形態與滋味。
最後,他這種樸實、深刻的情感全都以歌詞的形式表現出來,升華成整個華人社會的共鳴,為華人社會的現代文化注入全新的力量與活力。
《皇后大道東》、《原鄉》、《首都》被外界普遍認為是羅大佑的「中國三部曲」。
在這三首歌當中,《皇后大道東》中表現出的對香港前途命運的追問、《原鄉》中對臺灣根源的探索、《首都》中對內地變動的思考,無一不展現出羅大佑對黃色人種的濃烈故鄉情懷和熱烈情感。他以一顆赤子之心苦苦探求著個人價值、社會前途、民族命運之間的情感關聯,渴望像一個「吟遊詩人」那般,用「歌以載道」的方式完成自己的個人使命。
2017年盛夏,專輯《家3》的發布讓羅大佑再次回到公眾的視線,只不過這個距離上一首專輯的發布時間已13年的歌手此時多了一個新身份——父親,在他58歲的時候。
專輯的封面是羅大佑一家三口在一個天朗氣清的鄉村裡享受著田園牧歌般生活的場景。相比於34年前專輯《家1》封面所表現出的孤獨、壓抑,如今的羅大佑更像是完成了一場生命的回歸。就像他在新專輯當中中寫到的那樣:「給我些溫暖的,體諒而堅強的,彼此保證的心情,但願成長日後寒暑狂風暴雨裡,有顆不變的心。」生命變得更加的溫暖堅強。
從當初高調張揚的黑衣墨鏡,到如今素樸簡潔的白色汗衫,從年輕的迷失到中年的尋找,再到老年的重建,羅大佑終於完成了對一代人的心靈探索。
他曾說,「一個人的一生會有三個家。第一個家,是父母給我們的家。第二個家,是我們自己出外去追尋的那個家。第三個家,是自己終於成立的家」。
輾轉漂泊三十年,如今那個曾高唱著:「臺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的少年終於回家了。
只是這次他不再憤怒、不再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