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舟競渡,粽香四溢,端午節:一個民族難以割捨的溫馨

2020-12-23 江湖談客s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端陽處處祥。」這首童謠所唱的就是馬上要到來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始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端午節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端午」一開始叫「端五」,「端」字代表著初始,所以「端五」就是「初五」;另外「五月」在古時候也被稱為「午月」,而「五月初五」經過演變就成為了「端午」。在《燕京歲時記》中有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端午節中國歷代流傳下來的、由來已久的民俗大節,最初是古代百越地區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根據時間的推演,人們根據端午在一年中所在的時間位置,給端午節加上了"祛病防疫"的風尚,又附帶著紀念屈原等歷史人文,逐漸形成了現在我們所知道的端午節。

所以,端午節的活動也就分為了以下幾類:

「祛病防災」——端午時值仲夏,正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大戴禮》中說:「午日以蘭湯沐浴。」即用蘭草泡澡來達到淨身去汙的功效,人們關愛會在門上掛艾葉驅蚊,以表達驅走瘧疾,安全的渡過這個夏季的美好願望。另外,夏日炎炎,氣溫高升,蛇蟲鼠蟻出沒得更加頻繁,人們還會在房屋附近噴灑上雄黃酒,防止動物們靠近;在端午,大人們也會喝一點雄黃酒,給小孩們用雄黃酒在額頭或鬢角寫一個「王」字。《清嘉錄》記載:「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飲之,謂之雄黃酒。」在古人眼中雄黃有解毒之效,加入酒中以下可以強身健體,驅妖避邪。

「強身健體」——賽龍舟是端午節的重頭好戲,在全國尤其是南方非常流行。賽龍舟的歷史和端午一樣悠久,是中國流傳兩千多年的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這項活動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因為其熱烈、歡樂的氣氛,後來經常用於各種重大的節日活動。而經過歲月的沉澱,現在已經成為了全世界備受歡迎的競技體育項目。

「傳統美食」——說到端午,那就不得不說粽子、包子、雄黃酒等美食,現在最主要且全國最流行的就是包粽子、吃粽子。關於粽子的起源,說法眾多,一開始粽子其實是用來祭祀的,東晉範注的《祠制》:「仲夏薦角黍。(角黍即為粽子)」不過它不是用來祭祀屈原的,而是因為形狀像牛角,被用來當做牛祭祀祖先神靈,有驅邪納福、祈求平安的意思。是在屈原殉國以後,粽子才多了一層含義。現在粽子有各種口味,在全國都受到了男女老少的喜愛。

「紀念歷史」——與端午有關的歷史名人,最出名的便是屈原,其次便是伍子胥等歷史人物。愛國詩人屈原不僅創造了有名的騷體,在知道楚國滅亡後,一心為國的他選擇投入汨羅江追隨亡國而去。春秋時期吳國的軍事家伍子胥,身為忠良的他被受賄的同僚讒言構陷後,被吳王夫差刺死,屍體也被同僚裝進麻袋在五月初五扔進了大江……這些歷史中的英雄,也代表著中華人民千年流傳的美德,紀念他們也是為了記住和傳承他們的精神和品德。

一年一度的端午將至,這延續千年的傳統節日,沉澱著粽香、艾香,帶著特有的中國味道和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我們應當將這些瑰寶努力傳承下去,也希望疫情能在這寓意著平安的節日祝福下,早日遠去。

參考文獻:

《大戴禮》

《燕京歲時記》

《祠制》

相關焦點

  • 夏陽街道總工會開展「迎端午,工惠情,粽香四溢」主題女工活動
    夏陽街道總工會開展「迎端午,工惠情,粽香四溢」主題女工活動 2020-06-08 16: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端午節傳統介紹,龍舟競渡和粽子
    在北方度惡月惡日的同時,南方正進行著激烈的龍舟競渡活動。南方越族以龍為圖騰,在先秦時期就有祭祀龍的節日,龍舟競渡是其活動之一。《事物原始》引《越地傳》云:「競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踐,今龍舟是也。」在1935年河南汲縣戰國墓出土的鑑,以及1965年四川成都出土的銅壺上,都有競龍舟的圖案。
  • 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
    為了寄託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糰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 端午節的來歷、習俗、詩歌、對聯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2、端午節的習俗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
  • 【端午節】端午節由來與習俗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 端午節的由來傳說故事50字 端午節傳統風俗有哪些 端午節習俗吃什麼
    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端午節由來與傳說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
  • 和古代端午節俗比起來,我們今天的端午節,只剩下粽子和龍舟了?
    和古代豐富多彩的端午節俗比起來,我們今天很多人的端午節,確實可以說是過了一個假的端午節了。那麼,古代端午節都有哪些節俗呢?下面,我們一一給大家道來。一、吃粽子這應該是我們現代人最熟知的端午節「標配」了。以往很多傳說告訴我們:粽子是人們為了保護沉溺於汨羅江的屈原的遺體不被魚類啃咬,包裹黍米丟進江中,誘惑魚類。還有傳說說,屈原並不是跳進汨羅江自殺的。
  • 『端午節最簡單的詩』端午節詩詞 與端午節有關的詩詞佳句精選欣賞
    端午節詩詞大全簡單 與端午節有關的詩詞佳句精選欣賞   薌城浦頭港憶舊   施榆生   古港滔滔五月天,城東簫鼓鬥龍船。   四鄉丁壯皆驍勇,競奪群雄一棹先。   庚子端午抒懷   黃振興   龍舟競渡古風存,端午追懷愛國魂。   高潔情操感天地,貴珍遺產饗黎元。
  • 艾蒲青翠 粽香十裡
    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就有了端午龍舟競渡、吃粽子的風俗。紀念伍子胥伍子胥助吳伐楚,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吳王夫差不聽。子胥便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 端午節的由來傳說故事50字 一起來看看吧
    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端午節由來與傳說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
  • 端午節詩詞大全簡單 與端午節有關的詩詞佳句精選欣賞
    龍舟收賽槳,客旅避瘟風。箬粽傳香古,疫苗翹首中。應將新橘頌,禮讚眾英雄。粽香彌處處,詩興自年年。縱是青山老,江魂幾夢牽。庚子龍舟應一笑曾雲鵬隨波舟鼓去,江浪逐人來。日近中天宜酒伴,粽香時節合郊遊。四圍民眾來相聚,幾處龍船不肯收。容與已忘夫易逝,西天新月自悠悠。
  • 龍舟競渡 粽葉飄香 各地共度端午
    龍舟競渡、粽葉飄香,今天是端午節,傳統的端午民俗活動在各地展開。 鑼鼓聲聲賽龍舟。今天,在湖北鹹寧通城縣,由14支隊伍、360多名隊員參加的龍舟賽拉開帷幕。龍舟競渡比的是速度,而獨具江南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花龍舟,比的卻是顏值,在浙江長興縣,每年端午,太湖邊的人們通過花龍舟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端午離不開吃粽子。在江西南昌前洲村、貴州平塘的毛南族鄉,包粽子、做香囊、畫彩蛋,這些傳統的端午習俗,讓很多孩子們感受到濃濃的中國傳統文化。
  • 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是什麼?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2、端午食粽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項的傳統習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草蘆葦葉,某些地區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狀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統稱糯米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
  • 【古城文韻】曹洪新:又是一年端午至,粽「香」飄飄憶古今
    粽「香」飄飄作者:曹洪新,南皮一中,高級教師又是一年端午節,又是一年粽香飄
  • 端午節的來歷傳說,你知道多少?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與端午起源有關的傳說在不同的民族和地區有多種說法,但流傳至今主要有七種傳說。
  • 端午節為什麼就不能快樂?
    端午節為什麼就不能快樂? ●賀蘭山 網上傳說端午節祝詞不能說節日快樂。因為端午節是祭祀先賢,所以要嚴肅。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是舊時流行甚廣的一首描寫過端午節的民謠,表現岀一派歡樂的氣芬。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端午節的習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吃粽子,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但沒有一個地方的人家是不能快樂地吃粽子的。 2、賽龍舟,洗龍水。
  • 「王場小學」「與粽有約」端午節主題活動
    為進一步弘揚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王場小學開展與「粽」有約系列主題教育活動,通過「說」端午、「畫」端午、「玩」端午、「品」端午等系列活動,讓「端午」文化走進校園。
  • 【經典討論】沅陵的龍舟競渡
    屈原於5月5日投汨羅江之後,楚國的百姓們即以划龍舟、投角黍來紀念屈原,剛好5月5日又是端午節,於是便將節日、龍舟、屈原三位一體起來,這龍舟便成為「紀念之舟」。於是南朝梁吳均在《續齊諧記·五花絲粽》中寫道:屈原5月5日投汨羅江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貯米,投水以祭之。…今世5月5日作粽,並帶楝葉五色絲,皆汨羅遺風也。
  • 「粽」情蜜意|端午節的由來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很多。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
  • 端午節來歷的故事簡介
    為了寄託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節的來歷之三,龍的節日說。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就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祖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