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端陽處處祥。」這首童謠所唱的就是馬上要到來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始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端午節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端午」一開始叫「端五」,「端」字代表著初始,所以「端五」就是「初五」;另外「五月」在古時候也被稱為「午月」,而「五月初五」經過演變就成為了「端午」。在《燕京歲時記》中有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端午節中國歷代流傳下來的、由來已久的民俗大節,最初是古代百越地區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根據時間的推演,人們根據端午在一年中所在的時間位置,給端午節加上了"祛病防疫"的風尚,又附帶著紀念屈原等歷史人文,逐漸形成了現在我們所知道的端午節。
所以,端午節的活動也就分為了以下幾類:
「祛病防災」——端午時值仲夏,正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大戴禮》中說:「午日以蘭湯沐浴。」即用蘭草泡澡來達到淨身去汙的功效,人們關愛會在門上掛艾葉驅蚊,以表達驅走瘧疾,安全的渡過這個夏季的美好願望。另外,夏日炎炎,氣溫高升,蛇蟲鼠蟻出沒得更加頻繁,人們還會在房屋附近噴灑上雄黃酒,防止動物們靠近;在端午,大人們也會喝一點雄黃酒,給小孩們用雄黃酒在額頭或鬢角寫一個「王」字。《清嘉錄》記載:「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飲之,謂之雄黃酒。」在古人眼中雄黃有解毒之效,加入酒中以下可以強身健體,驅妖避邪。
「強身健體」——賽龍舟是端午節的重頭好戲,在全國尤其是南方非常流行。賽龍舟的歷史和端午一樣悠久,是中國流傳兩千多年的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這項活動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因為其熱烈、歡樂的氣氛,後來經常用於各種重大的節日活動。而經過歲月的沉澱,現在已經成為了全世界備受歡迎的競技體育項目。
「傳統美食」——說到端午,那就不得不說粽子、包子、雄黃酒等美食,現在最主要且全國最流行的就是包粽子、吃粽子。關於粽子的起源,說法眾多,一開始粽子其實是用來祭祀的,東晉範注的《祠制》:「仲夏薦角黍。(角黍即為粽子)」不過它不是用來祭祀屈原的,而是因為形狀像牛角,被用來當做牛祭祀祖先神靈,有驅邪納福、祈求平安的意思。是在屈原殉國以後,粽子才多了一層含義。現在粽子有各種口味,在全國都受到了男女老少的喜愛。
「紀念歷史」——與端午有關的歷史名人,最出名的便是屈原,其次便是伍子胥等歷史人物。愛國詩人屈原不僅創造了有名的騷體,在知道楚國滅亡後,一心為國的他選擇投入汨羅江追隨亡國而去。春秋時期吳國的軍事家伍子胥,身為忠良的他被受賄的同僚讒言構陷後,被吳王夫差刺死,屍體也被同僚裝進麻袋在五月初五扔進了大江……這些歷史中的英雄,也代表著中華人民千年流傳的美德,紀念他們也是為了記住和傳承他們的精神和品德。
一年一度的端午將至,這延續千年的傳統節日,沉澱著粽香、艾香,帶著特有的中國味道和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我們應當將這些瑰寶努力傳承下去,也希望疫情能在這寓意著平安的節日祝福下,早日遠去。
參考文獻:
《大戴禮》
《燕京歲時記》
《祠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