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內容,來自徐文兵先生的《知己》,關於「肩胛骨」。
古人把文字符號刻在龜甲和牛的肩胛骨上,後稱「甲骨文」。之所以用甲骨,就在於它們質地堅硬,平整,塊兒大。的確,在人和動物身上很難找出這樣平整、大塊的骨頭,骨盆大而不平,顱骨圓偏平但不整。
甲骨文的發現和中醫有關。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秋,國子監祭酒王懿榮得了瘧疾,到宣武門外菜市口的西鶴年堂抓藥,無意中看到一味叫龍骨的藥品上刻畫著一些符號。王懿榮以每片二兩銀子的高價,把藥店裡刻有符號的龍骨全部買下,後來又通過古董商範維卿等人找到收購龍骨的源頭安陽,累計收集了1500多片。他仔細研究後認為,它們並非「龍」骨,而是幾千年前的龜甲和牛肩胛骨。他從刻畫痕跡上逐漸辨識出雨、日、月、山、水等字,後又找出商代幾位帝王的名字。
人的兩片肩胛骨覆蓋在後背,俗稱「鏟鏟骨」,又稱琵琶骨。肩胛骨存在的意義,首先是保護胸腔內的臟器(心、肺);其次,它與鎖骨、肱骨、肋骨組合成關節,為頭、頸、肩和上肢肌肉提供附著點。
如果沒有肩胛骨,很難想像人的上肢和肩膀能完成各種發力的動作。正常人裸身站立、雙臂自然下垂時,從後面應該看不出肩胛骨。對於羸瘦的人,其後背能顯示肩胛骨的內緣和下緣,內緣與脊柱平行,相距約三寸;下緣與第7塊胸椎棘突下持平。平素站姿、坐姿不當的人,容易造成骨骼畸形,肩胛骨會突出、上翹。
現代人時常追求病態美,很多女士追求肩胛骨上翹的骨感美,似乎這樣穿上晚禮服和露背裝才好看。事實上,肩胛骨上翹就失去了保護胸腔、後背的作用,這樣的人最容易受風寒侵襲,會經常感冒。另外,由於肩胛骨的錯位,牽扯周圍肌肉緊張拘攣,容易造成肩背疼痛。時間久了,耐受麻木,肌肉僵死,連帶肩膀、脖頸和頭顱出現疼痛,有的會影響到前胸和乳房,造成胸痛或乳房疼痛,形成乳腺增生或結節。
過度挺胸會造成肩胛骨上翹。胸骨前凸勢必造成後背脊柱凹陷,兩側肩胛骨隨之上翹。「挺胸抬頭顯得精神」已經是深入人心的說教,尤其是對於女性。在「做女人挺好」的鼓譟下,她們有意無意都在過度挺胸。更為嚴重的就是,她們穿上高跟鞋強迫自己撅臀挺胸。時間久了,勢必造成骨骼畸形。挺胸是應急狀態下人的反應,「挺身而出」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在和平年代,危機狀況並不多見,不需要總是挺著胸。中國傳統內家拳強調的練功和站樁姿勢是含胸拔背。你若想體會這個姿勢,可以雙臂在胸前抱圓,這時候胸前空虛,後背渾圓,兩片肩胛骨服服帖帖地覆蓋在後背,無絲毫縫隙可鑽,虛邪賊風無由可入,附著在肩胛骨上的肌肉得到最大程度的放鬆,氣血流通無礙,筋、脈、肉、皮、骨自然得到滋養。
內家拳站樁講究頭正而起,肩平而順,胸藏而閉,背平而正。含的是胸,挺的是腰板兒。這樣站,人不僅舒服,而且有氣勢,出氣象。郭德綱個子不高,但是腰板兒挺直不顯矮。有人個子很高,但不是駝背就是雞胸,顯出猥瑣樣。平時含胸拔背蓄養氣血,戰時挺胸出手才有力量。可惜現代人淺薄無知,總把平時當戰時,挺胸過度、過久造成肌肉緊張拘攣,牽拉骨骼變形。扭曲變形的人,精氣也是散亂的。
中醫認為,整個肩胛骨被手太陽小腸經覆蓋(見文後附圖),小腸又稱赤腸,是臟腑中最熱乎、最軟和的,健康人都有一副熱心腸或柔腸。小腸經循行經過的地方,如小指外側、手臂外側、肩胛骨、後項、顴骨都是人陽氣最足的部位,應當是溫柔的。反過來講,如果小腸受寒冷凝,內在難以化解水谷,外應小指、外臂、肩胛肌肉疼痛,甚至拘攣。
在肩胛骨上1/3處,有一道隆起的骨稜,叫作肩胛岡,肌肉附著於此,形成上下兩個窩。肩胛骨有兩個常見的病理反應點,叫作腧穴,都屬於小腸經,一個是在岡上窩中央的秉風,另一個是在岡下正中線約上1/3處的天宗。秉風的含義就是將風邪一把抓;天宗是幾條肌肉的匯集點。點按、針刺、艾灸這兩個腧穴,能夠溫通小腸經氣血,解凍僵死的肌肉,緩解拘急、痙攣,快速解除胸背和肩頸的疼痛。另外,天宗穴與前胸乳頭遙遙相對,針刺天宗穴,還能有效治療乳腺疾病。
(一)很多人對禪養沒有概念,不知道什麼是禪養?
(二)中國禪養文化委員會大事錄